研究性学习之台湾问题的由来

合集下载

台湾问题是什么

台湾问题是什么

台湾问题是什么台湾问题,也叫台海问题,又或者叫两岸问题,其具体定义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

之所以又会出现台湾问题,主要是因为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

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着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再次把个人私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之上,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

1927年国民党右派在蒋介石领导下掌握了国民党大权。

同一年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建立起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全面发动内战。

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在各地进行清党活动,意味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

1928年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疯狂残酷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妄图把中国残存的正义力量消灭。

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蒋介石一心一意想溶共、剿共、灭共,于抗战期间积极进攻中共,反对人民,消极反日。

国民党上台后,为了不断进行内战,把许多有品德的人排斥在中高级职位之外。

国民党建立了与反动独裁统治相始终庞大的特务组织,在承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法地位,参加统一战线的同时,又采取种种方式,限制和打击人民力量。

抗日战争勉强胜利后,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被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了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但由于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且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最终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1.台湾问题形成及原因(1)形成: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对峙局面。

(2)主要原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结果。

(3)根本原因: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华制华”战略2.台湾问题的性质: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早在三国时,吴国的孙权就派卫温率船队到达了夷洲,即今台湾。

(2)隋朝时,隋炀帝也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3)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4)明朝时,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太湾设行省。

(6)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1945.10,抗战胜利后收回4.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1)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

(2)中国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3)大陆与台湾经贸联系加强,台湾人民加深对大陆的了解,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

(4)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任何外来势力无法割裂的历史渊源。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经验,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

5. 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1)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

(2)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台湾问题,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主要问题的认识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最早出现于1955年寓居美国的李宗仁之《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并因强力宣传而通行于中国民间以至国际社会迄今。

[1]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

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蒋介石再次把个人私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上面,蒋介石把个人私利公然放在全国人民利益上面,这是蒋介石的向来的做法,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还有重要因素是外国势力(美国、日本等)介入。

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利益是蒋介石的向来的做法,早在1945年8月14日在日本投降前一天,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为主要条件换取苏联在日本投降前一天的8月14日出兵中国东北。

1946年1月6日当时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虽然对外蒙古的所谓投票有疑问,但还是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至此失去18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华北正北的外蒙古的华北变成内凹形,边境线后退内凹达千余公里,中国北部版图从饱满形状到弯月形状。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两岸关系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去年以来“两会”商谈与处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有关两岸关系后续发展的问题引起关注和讨论。

比如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的问题,比如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比如如何确保协商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空间未来不被“台独”所乘的问题,等等,在在事关重大,牵涉深远。

历史上的台湾问题

历史上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的基本史实
①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 ②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侵占达38年之久 ③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 ⑤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 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斗争(刘 永福、徐骧等) ⑥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 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 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状态至今 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 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 已经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 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不过,台湾 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 “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言论,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②《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 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 独”。
(2)、国际法
①《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 国领土必须归还 ②《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③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 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 从国际法角度可以看出,在1945年后,台湾业已归 还中国,不复存在主权问题,目前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在性质 上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同时,国际社会公认 “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早被确认了的,具有 国际法的效力,任何要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张都是违反国 际法的。

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

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

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专业:机械工程组员:张学号及成绩: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一、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

中国元朝政府在台湾有管理,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汉族人迁徙到台湾后,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福建素来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是福建莆田,唐朝末期已经人口过多,人地矛盾非常严重,即使不断填海造地,围垦海湾,还是无法解决人地矛盾,迫使莆田人从宋朝初期就开始迁徙到台湾。

土地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外地迁徙移民,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当局和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二、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公里。

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

台湾海峽亦是重要的国际航道所在,更是日本的石油生命线所在,一但台湾海峽遭到封锁则会严重影响到日本的经济。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维护两岸同胞的利益;

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 扬中华文化; •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 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五个促进”

• • • •
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
资源丰富
• • • • • • • • 盛产大米——米仓 盛产蔗糖——东方糖库 盛产水果—— 水果之乡 盛产食盐——东南盐库 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森林之海 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 兰花王国 鱼仓
(二)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
台湾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无法改变的地缘位置
台湾的重要地缘意义体现在它扼西太平洋南北航线之 要冲,既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也是从海洋 西进欧亚大陆的跳板与基地。异常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 使台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西太平洋两大航线
(1)东北亚—东南亚航线:航程约为1600~3200海里,中国、日本、 韩国等国可经此航线向东南亚地区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战略物资。
(2)中东—关岛—日本航线:又称为“石油航线”,是中东地区产 油国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或巽他、龙目海峡至日本、关岛等航线。
航程为5300~6800海里。
四、当前岛内政治生态
• 当前台湾形成了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对峙 的政治生态。
• 从蓝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国民党与亲民党、 新党。泛绿主要是民进党与台联党、建国 党。
五、当前局势和形势分析
(一)两岸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 (二)与台独势力的斗争依然相当严峻 (三)我依然掌握着台海形势的主导权


“三项体认”
二、影响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

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研究报告引言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区都表达了对该问题的不同立场。

本报告旨在通过哲学的视角,审视台湾问题,并探讨其根本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1. 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作为一个岛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早在16世纪,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就在台湾建立殖民地。

后来,清朝政府将台湾划归为其领土,并在19世纪末期宣布对台湾实行宗主国政策。

然而,20世纪初,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2. 国共内战与台湾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内战爆发。

中共获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共双方曾共同指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权力争夺的差异,在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国国民党政权撤退到台湾,并继续声称代表全中国。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坚持对台湾的主权主张。

二、哲学角度解析台湾问题1. 归属和身份认同哲学思考台湾问题涉及到对地域和国家身份的认同。

台湾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岛屿,拥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台湾人民在对自己所属的国家和政权进行认同时,往往会考虑到这些特殊背景。

这种认同的多样性成为了台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自决权与统一哲学透视下的台湾问题也涉及到自决权与统一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民族和地域之间的统一,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

一方面,各地区都有维护自身利益和独立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趋势又对民族和地域的独立性提出挑战。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如何平衡自决权与统一的关系成为重要的哲学思考点。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哲学途径1. 对话与理性思考哲学思考台湾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对话和理性思考来解决分歧。

各方应该保持冷静和客观,充分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利益,并寻求共识以达到和平解决的目标。

2. 和平发展与繁荣通过和平发展与繁荣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途径。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自动化班级:16-1自动化学号:201401910034姓名:何建聪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

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

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

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二、台湾的问题的现状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

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引发战争的威胁似乎时时刻刻都迫在眉睫,使得中国开启政治改革的意愿和决心都不足够。

当然,台海问题对中国大陆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的影响,不只表现在军事领域和内部政治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早在公元十二 世纪中叶,宋朝政府既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 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朝政府于十 六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 兵澎湖。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清 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一六八四年 (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 (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隶属福 建省管辖。一七一四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 勘丈全境里数。一七二一年(清康熙六十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 史”、改“分巡台厦兵备道”为“分巡台厦道”。尔后又增设“彰化县” 和“淡水厅”。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复改“分巡台厦道”为 “分巡台湾道”(后又改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增“澎湖厅”,定 “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元年),清政府为进 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 三县和“基隆厅”。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 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三府一州,领十一县五 厅。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 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
一 台湾问题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地处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
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自古既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 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距今一千七百多 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 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和七世 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入 十七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十七 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人。至公元一八九三年 (清光绪十九年)时,总数达到五十点七万余户,二百五十 四万余人。二百年间增长二十五倍。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 式,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 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过程。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它省 一样,同为中国各民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 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略占的五十年间, 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 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台湾问题的由来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
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 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 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 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 湾迄今尚出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 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 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 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台湾抗日图片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地二 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反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中国与 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结成同盟国。一九四三年十二月 一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 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 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 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一九四 五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 《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 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 “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一九 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十月二十五 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 代表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 之下。
台湾历史建筑

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 的“甲午战争”。催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 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消 息传来,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 十八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 省“哭声震天”,呜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 将领刘永福等和台湾同胞一起,与占领台湾的日军 拼死搏门。中国大陆东南各地居民为支援这一斗争, 或捐输饷银,或结队赴台,反抗日本侵略。在日本 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同胞一直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 初期,他们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抵抗,前后达 七年之久。继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们 又汇同大陆同胞一道,先后发起十余次武装起义。 及至本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 治的群众运动更加波澜壮阔,席卷台湾南北。

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 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海峡两岸中国人 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十五 世纪后期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掠夺殖民地。一 六二四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 部。一六二六年(明天启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台 湾北部。一六四二年(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又取 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一六二六年(明天启六 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一六四二年 (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又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 部。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 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斗争。一六六一年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 驱逐了 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一九三七年,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
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 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 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 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 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中 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于一九四 五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失土台湾。 台湾同胞鸣放鞭炮,欢欣鼓舞,祭告祖先, 庆祝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