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

合集下载

社区工作者知识点

社区工作者知识点

1、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

2、社区的基本属性社区的基本属性包括区位的地域性、组织的系统性、管理的自治性、管辖的区域性、参与的全员性、主体的认同性、功能的综合性和机制的协调性其核心是民主自治。

3、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4、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植下,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开展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生活需求的过程。

简单地说,主要是指社区开展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的过程5、弱势群体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等等。

6、社区内单位是对社区地域内的一切单位的总称,既包括社区地域内的企业单位,又包括事业单位和部队、机关等等;既包括隶属于社区的单位,又包括不隶属于社区的单位;既包括公有制单位,又包括非公有制乃至混合所有制单位。

7、社区中介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不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介于社区主体组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

如志愿者组织、业主委员会、老年协会、妇女协会、读书会、秧歌队、摄影协会、书法协会、钓鱼协会等等。

8、社区规划是指对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

其目的是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各种社会关系,合理配置生产力,有计划地发展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区划的合理性,从而提高社区整体建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9、社区居委会是指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我国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湖北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

硕士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42)着重考察考生农业理论综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掌握农业农村政策,农村社会,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方法、原理研究和分析农村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农业农村政策学》一、绪论1.习近平的三农思想2.农业农村政策概述、研究内容及其历史演变。

二、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及调整1.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

农业农村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目标的确定,制定的程序。

2.农业农村政策的执行3.农业农村政策的评估及调整三、农村经营制度1.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内容。

四、农村产业发展政策1.农村产业结构政策。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目标、内容。

2.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

农村产业现代化政策目标、内容。

3.农村产业融合政策。

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目标、内容。

五、农产品与农村市场政策1.农产品加工贸易政策。

农产品加工政策、流通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

2.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粮食政策。

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我国主要粮食政策。

六、农村土地政策1.农村土地政策概述。

农村土地及农村土地政策的概念、目标及演进、变迁。

2.农村土地物权政策。

农村土地所有权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政策。

3.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家庭承包地、宅基地抵押流转的政策探索。

4.农村土地保护政策。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土地用途管制及闲置管理政策。

七、农村人力资源政策1.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概述。

人力资源的含义、特点,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目标及内容。

2.农村就业政策。

农村就业形势及特点,农村就业政策的目标及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政策。

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摘要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文明、和谐的农村社区,统筹城乡全面发展,推进农村社区民主、和谐,在我国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制度具有跨时代意义。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晚,农村社区管理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农村社区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社区管理中居民参率低、居民决策权利缺失、社区管理观念落后、民主制度不健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社区的发展。

文章立足于我县的政治经济发展,运用政治理论、管理理论、公共事业理论,法律法规,比较全面地研究了我县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民主参与、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耕地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县农村社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互助土族自治县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to mutual aid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ABSTRACT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China's ultimate goal is to build socialism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rural community, as a whol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mote rural community democracy, harmony,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has the cross time significance. Late mutual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 rural communityconstruction,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was still in the stage of practice to explore,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low rate of residents in community management, lack of the residents' decision-making rights, community management concepts backward, the democratic system is not sound, these problems seriousl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y rural communities. Article based on our count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theory, management theory, utility theory, laws and regulations,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y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separately from the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of promoting my county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Mutual aid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目录目录 (III)1绪论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综述 (1)1.2.1 国外研究综述 (1)1.2.1 国内研究综述 (2)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3)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3)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3)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4)2农村社区管理相关理论 (5)2.1 农村社区的概念 (5)2.2 农村社区管理的概念、特征、原则、意义 (5)2.2.1 农村社区管理的概念 (5)2.2.2 农村社区管理的特征 (5)2.2.3 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的原则 (6)2.2.4 农村社区管理的意义 (6)3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3.1 互助土族自治县简介和农村社区建设概况 (9)3.1.1 互助县简介 (9)3.1.2 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村社区建设概况 (9)3.2 互助县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3.2.1 村民参与存在问题 (9)3.2.2 民主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11)3.2.3 农村社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11)4加强互助县农村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 (15)4.1 加强社区自治管理,提高居民参与度 (15)4.1.1 加强立法,规范农村社区管理参与机制 (15)4.1.2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农民参与意识 (15)4.1.3 适时调整村委会选举等活动时间,提高村民参与水平 (15)4.2 强化农村社区民主化建设的措施 (15)4.2.1 积极引导,提高村民对村委会的认知度 (15)4.2.2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社区民主建设 (15)4.2.3 加强监督约束机制,拓宽监督渠道 (15)4.3 改革农村社区的管理,使之更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16)4.3.1 转变农村社区管理理念 (16)4.3.2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的管理机制 (16)4.3.3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的管理机制 (16)4.4 解决农村社区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16)4.4.1 治理农村人口流失问题 (16)4.4.2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事业 (17)4.4.3 保护农村耕地的对策 (17)参考文献 (21)致谢 (23)附件: (25)1绪论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1.1 选题背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了“农村社区”这一概念,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农村社区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服务与管理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每题2分,共20分)1.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2。

“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 ) 。

A.詹姆斯·N·罗西瑙B.罗纳德·J·格罗索鲁C.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C )。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4.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B )。

A.组织领导B.政治领导C.行政领导D.工作领导5.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B ).A.2年B.3年C.4年D.5年6.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A )。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7.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 A )。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B.农村“五保对象”C.企业负责的职工福利对象D.城市社区居民8.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 B )的管理。

A.商用物业B.居住物业C.工业物业D.其他用途物业9.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 A )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A.过程说 B.方案说C.运动说 D.方法说10.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 C )理论基础上的.A.功能派 B.发展心理学C.系统论. D.控制论二、多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4个正确的。

社区的功能及居民的信息需求

社区的功能及居民的信息需求

社区的功能及居民的信息需求2019-10-16社区是居民精神领域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它能让居民产⽣⼼理归属感,也能满⾜居民的各种实际需求,包括信息需求。

“社区”⼀词源于拉丁语,含义是共同和亲密的伙伴。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先使⽤“社区”这⼀概念,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

综合看来,众多的社区定义有两⼤类:⼀类强调精神层⾯,如⼈群的共同体中的成员必须具有共同的传统价值等,⼀类强调地域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居住地,在⼀个地区内共同⽣活的⼈群。

⽽在具体指称某⼀⼈群的时候,其“共同⽂化”和“共同地域”两个基本属性有时会侧重于其中⼀点。

如“和平⾥社区”侧重其共同地域属性,⽽“华⼈社区”、“客家社区”等则侧重其共同⽂化的属性。

中西⽅社区不同的管理体制中西⽅社区存在的差别,主要是国家⽂化与制度背景下社区管理的差别,⽽社区管理体制背后则折射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西⽅政府对社区的⼲预主要以间接的⽅式进⾏,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的⾏为,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主⾃治,与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发展规划仍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编制并拨款加以实施的,但规划过程充分体现了⾃上⽽下与⾃下⽽上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城市社区⼀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社区就是城市的基层⾏政单位。

社区内建有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顾问团等组织机构。

在城市宪章中,对各种社区组织机构的组成及权限都做了明确规定,并且具有法律保证。

最⾼法院根据宪法修正案裁定:只要不影响区域或国家的整体发展,每个社区都有权决定⾃⼰的特⾊。

因此,涉及社区建设的规划编制和修改、⼟地利⽤法规和开发计划的审批等,都要举⾏听证会征询社区成员的意见。

另外,美国的社区委员会是半官⽅组织,每个社区委员会都有50个不领⼯资、由区长任命的委员,任期为两年。

2023年常熟市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

2023年常熟市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

2023年常熟市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1.社区社会组织的共同特性不包括有()。

A.自主性B.营利性C.群众性D.民间性【答案】:B2.居民提议提出的决定,应当由出席人数的()通过才能有效。

A.二分之一;B.四分之一;C.五分之一。

D.三分之一;【答案】:A3.从我国社区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先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做起,进而推向农村的。

城市社区建设已经到了完善发展阶段,即使是同一地区或城市的不同社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构成不同而使社区建设各有特色,这反映了社区建设的:()A.群众性B.多样性C.社会性D.复杂性【答案】:B4.社区党组织对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以及成员进行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监督,确保党的基本路线在社区内的贯彻执行,这属于社区党组织的()作用。

1/ 13A.保证监督B.典型示范C.政治决策D.思想领导【答案】:A5.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实践者。

A.引导者B.领导者C.管理者D.推动者【答案】:D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教育、改造、防范、建设以及()。

A.调处B.管理C.检查D.排查【答案】:B7.社会工作者协助丧偶独居老人建立互助小组,发展社会支持网络。

老人们通过相互陪伴与支持,缓解思念亲人的情绪,转移注意力,开始新生活。

社会工作者的下列做法中,运用了正面强化技巧的是:A.引导老人分享经验并且宣泄情绪B.赞赏老人尝试结交新朋友的行动C.指导老人直接面对丧亲事件D.鼓励老人了解并提升抗逆力【答案】:B8.业主委员会筹备组由几名成员组成()A.3-5名B.6-8名C.2-4名2/ 13D.5-7名【答案】:D9.社区工作站应接受街道办事处的()。

A.监督B.领导C.领导与监督D.指导【答案】:B10.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决定调整战略规划,分析评估当前的内外部环境,结合未来发展方向,带领团队更好地走出困境。

社区专业知识

社区专业知识

社区基础知识备考指导——社区概论一、社区概论此部分备考需要了解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社区基本类型、功能等知识。

【知识储备】★从现代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社区的概念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依据一套社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共同体。

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域内,按照某种制度或规范从事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从属心理的、具体的社会单位。

★社区的基本特征:1.地域性社区是人群在一定的自然地域空间上的聚集。

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无限大的区域范围,具有有限的地域空间;另一方面,社区还是一个人文的空间,在地域范围上,社区还是居民群众的社会心理空间,人类在这一空间上,还创造出了社区的特有文化。

因此,社区是我们地域空间和人文空间的结合,它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地理区域和社会心理的维系空间。

2.共同性居住在同一地域社区的居民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相同的利益,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社区实体,并维护着共同的社区群体利益,以共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形成传统上的行为规范。

同时社区生活的共同性还在于,社区居民长此以往形成了共同的社区传统文化,特别的地域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社区意识,形成了社区实体特有的内聚力,并以此作为社区居民相互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不同地域的社区会有不同的社区文化形态。

3.互动性社区是一个微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密切的,人们在地域社区中生活,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中,相互的协调和共性需要社区成员积极的往来、沟通与互动,才能达到一个良性的运行过程,才能为本社区的发展和功能的体现创造条件。

总之,社区是在一定地域中形成的,具有密切相互关系和意识的人们生活共同体。

地域和人群构成了社区的重要的基本要素,而人群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则构成了社区的核心要素。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4篇)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4篇)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4篇)为了解当前我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更好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工作安排,11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可红带队,市人大内司委和部分市人大代表调研了我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调研组一行先后对****街道**路社区和**街道动力站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对社区服务中心运行情况、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社区管理和便民服务工作情况等进行了现场查看,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听取了基层干部、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民政局关于全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的情况汇报。

调研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社区共治,建设美丽幸福攀枝花”目标,强化组织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治理机制,强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建设水平,成功创建为西南地区唯一的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

一、基本情况(一)社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市、县(区)均成立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水平的意见》、《关于街道(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社区建设指明方向、提供依据,《攀枝花市“十三五”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正在制定。

积极推行民主选举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公开考聘社区工作者相结合的复合式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模式,建立了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报酬、办公经费及“五险一金”自然增长机制。

目前,全市社区干部高中以上学历占98%,专精结合的社区干部队伍初步形成。

(二)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我市启动了“平安和谐、便民利民、文明祥和、民主法治、环境优美、组织健全”社区建设工作,以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建立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为目标,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动力,以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不断提升全市社区建设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 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行政村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直接组织,通过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体系建设,强化各项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国家民政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制定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09年9月,全国已有11%左右的村庄开展了实验工作,涉及到约1亿农村居民,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我国现有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从不同的视角可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作不同的归纳,实际上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 从农村社区的建置及其边界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⑴ “一村一社区”。这是在现行的村委会的基础上,一村只设立一个社区。该模式比较切合农村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村民的认同感比较强,有利于实施村民自治,且没有增加管理层和管理成本。缺点是村委会和社区合二为一,社团力量相对薄弱。该模式由四川省宜宾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个县市区实行了“一村一社区”的建置,占实验县市区总数的76. 09%,是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2) “多村一社区”。这是在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中,选择中心村或较大的村为单位设立社区,形成的农村社区—村委会—农户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社区服务少了行政色彩、多了专业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但这势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与村民自治的结合度不高。已有45个县市区实行该模式,占实验单位总数的15.15%,例如山东省诸城市。 (3)“一村多社区”。这是在一个村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区。在一些地方,由于建制村的辖区过大,故在一个行政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形成了村委会—农村社区—农户的模式。该模式能促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充分体现村民的自我服务和管理。但是该模式中的社区实质上只是农村社区村委会下设的小区或服务站(点),故无法发挥社区的发展、建设、管理的功能。已有21个实验县市区实行该模式,总实验单位总数的7. 07%。例如,湖北省远安县在洋坪镇双路村实行的“撤组建社”。 . . (4)“集中建社区”。这是在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小区设立的“社区”,又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农(牧)民聚居设社区。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励农民“迁村腾地”、“集中居住”;另一种是以甘肃阿克塞县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区设立社区。该县将3个乡镇10个村整合成1个民族新村牧农村中心社区,建立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3个牧农村社区服务站,由此形成全县设立“自然村—社区一中心三站”的社区模式。 2. 依据与城镇的距离,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 城市化扩张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郊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将城郊乡镇政府直接改为街道办事处或“城中村”村委会直接改为居委会社区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的契机,对处于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进行社区化建设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非营利组织撤销镇政府成立街道办事处,撤销村委会成立居委会。该模式使得城乡社区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节省建设成本。 (2)“就地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称为集镇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是以集镇为依托,以中心镇、中心村为中心展开社区建设。它主要包括:一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镇为中心的乡镇大社区模式;二是以村庄合并后的村部所在地或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为中心的中心村社区模式,例如赣州模式。该模式与农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体制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也称为村落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展开社区建设。例如,湖北省秭归县杨桥镇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基本农户”这一新型的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实行了村小组社区自治模式。这实质是对“村民自治”的一种内在调整,但未对村委会和社区理事会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 3. 从农村社区体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⑴ 村落自组织模式。这是指在没有外部强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区成员通过面对面协商,自发组织并管理村落社区事务。该模式以自然村落为界,边界和受益主体清晰;以村落民间组织为主要治理主体,以自治和志愿为治理机制,在行政村党组织领导和村民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协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区事务,例如江西省。该模式提升了社区的自治能力,但没有触动长期以来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问题,且由于村落社区自组织与村级行政的职责关系交叉,社区自组织功能的发挥受限。 ⑵ 村社合一模式。这是指村委会与社区服务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功能合一的社区模式。建制村与社区空间合一;村“两委”下设社区服务组织,村“两委”成员与社区服务组织领导成员交叉任职;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与社区服务职能合一;社区工作者队伍专兼结合,例如重庆 . . 市永川区等地。这节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较高,但村民委员会与社区服务组织职责不清,人员重叠,导致社区行政色彩浓厚,削弱了社区自治的功能,且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效能面临挑战。 ⑶ 村企主导模式。这是指村民委员会、村办企业、社区服务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组织结构上,村民委员会、村办企业、社区服务组织负责人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交叉任职”。其次,在组织功能上,社区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务职能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分开。第三,村级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导者。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村办企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一的制度安排,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开展。这在江苏省等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较为普遍。 ⑷ 联村建社模式。 这是指介于行政村与乡镇政府之间,以一定服务半径设置社区服务组织,专门承接社区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的模式。在多个建制村基础上设置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党总支,两个组织交叉任职;社区服务组织性质定位为服务农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区行政事务和社区公共服务。这创建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区,例如舟山市。该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区资源,但容易制约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区之间权能关系的不同,社区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⑴ 行政主导型。在该模式中,基层政府组织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发挥政府组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实施对社区资源和社区组织的控制,在短时间内体现出社区建设的效率。但是基层政府对社区建设的各项事宜统包统揽,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农民的参与,不利于社区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农民参与意识薄弱等原因,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暂时采取这种模式。 ⑵ 合作型。该模式是由政府对社区进行间接和宽松的干预,政府部门人员与地方及其它社团代表共同组成社区管理机构,社区以自治为主,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规划和指导,并提供较多的经费支持,由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履行政府原本承担的部分职能。这利于提高农村社区自治能力,尤其是农村社区的民主选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加了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实的地区,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⑶ 自治型。该模式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支柱力量,成为承担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自治性组织。政府与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共同为农村社区提供资源。该模式使得社区内各种资源不断进行互补,提高了农村社区整合资源的能力。但这对社 . . 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较高,是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地区,经济充分发展,市场机制比较发达,利益和权力多元分化,参与意识强烈,可以采取该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模式也尚未完全成型。如从不同的角度对各地农村社区建设进行分类归纳,方便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的研究推广,也利于其他地区结合本地实际选取适合自身的建设模式。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阶段,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环境等,明确社区建设的类型、规模、性质,从而对社区建设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上述总结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以为各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定位参考。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每一具体模式都存在如上所说的优缺点和问题,这是应予以特别关注的。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本方向 尽管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不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不论是各地选择符合自身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还是已有社区建设模式的持续深化与完善,都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选择,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切实得到保障,把满足农民需要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反映当地传统习惯和农民的生活习俗,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思维。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听取农民的意见、吸纳农民参与。农民才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创新成果,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社区建设模式的确立和完善才会成功。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部分农民的抵触情绪,乃至过激的行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对农民意愿的尊重,缺乏农民意愿的表达机制建设,忽视农民的社区建设主体地位,农民“被社区化”是其主要原因。 2.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做到农村社区规划先行,把社区规划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农村社区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如以研究和制定规划为基础,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通过规划明确不同农村社区的类型、性质、规模,统筹安排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用地,改善农村社区布局,完善农村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保证农村社区更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并保持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河南省新乡市的农村社区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