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

合集下载

中国地名的由来-西南篇

中国地名的由来-西南篇

中国地名的由来—西南篇重庆市位于东经106.5°,北纬29.5°,在四川省东南、长江之滨。

隋置渝州。

宋置重庆府。

宋孝宗所居称重华宫,是取两重内禅的意思。

宋代凡由宗藩入承大统者,其原封邑称为“潜邸”,例于即位庆典中升为府。

光宗初即位,即升恭州为重庆府。

因太上皇与太上皇太后俱在,临视庆典,故曰“重庆”。

长寿县位于东经107.0°,北纬29.8°,在四川省东南。

元改乐温县为长寿县。

县有乐温山,人多长寿一名长寿山,县以此名。

一说长寿山独平衍曲折,形如寿字而言,取以名县。

綦江县位于东经106.6°,北纬29.0°,在四川省东南部。

元置綦江长官司。

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

邑如苍帛,故名綦江。

明改綦江县。

一说綦江因綦江水呈苍帛色名之。

永川市位于东经105.9°,北纬29.3°,在四川省东南。

唐置县。

因城西南有三岔河,处三河之汇,形如篆文“永”字,故名。

一说县北枕侯溪,波流阔远,因人为名。

1992年设市。

江津市位于东经106.2°,北纬29.2°,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

西魏分置江阳县,隋改今名,因地处大江之要津而得名。

1992年设市。

合川市位于东经106.2°,北纬30.6°,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

西魏置合州。

1913年改合川县。

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得名。

一说因地当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川会合之处故名。

1992年设市。

壁山县位于东经106.2°,北纬29.6°,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东南。

唐置璧山县。

璧山在县西南,一名巴山,亦名重璧山,西北两面,皆险绝如壁,东南削干,号重璧山,出白石,明润如玉,故名。

荣昌县位于东经105。

6°,北纬29.4°,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中南。

唐置昌元县,明改荣昌县,因介于古昌州与荣州间而得名。

大足县位于东经105.7°,北纬29.7°,在四川省(今重庆,天津四注)中南部,重庆西北。

《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重庆地名整理与研究

《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重庆地名整理与研究

《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重庆地名整理与研究
段卜华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3)006
【摘要】以《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中重庆出土的历代墓志为语料,对墓志中所见重庆地名(包括乡、镇、街道、山、水、寺庙等)进行整理与考证,然后对其进行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包括图腾崇拜、姓氏、避讳、宗教、社会心理等)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总页数】8页(P109-116)
【作者】段卜华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宁夏出土墓志整理研究综述 [J], 王琨
2.东晋南朝出土墓志所见地名例释 [J], 朱智武
3.职官制度学养与出土文献整理——以新出土唐、宋两方墓志释读为例 [J], 龚延明
4.职官制度学养与出土文献整理——以新出土唐、宋两方墓志释读为例 [J], 龚延明
5.从墓志地名看东晋南朝陈郡谢氏之浮沉--南京出土6方谢氏墓志所载地名汇释[J], 朱智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一 重庆的历史沿革

专题一  重庆的历史沿革



1)宗教与巫术 2)神话与传说 3)音乐与舞蹈 “巴渝舞” 4)巴人风情 :住、丧葬习俗
今天的“巴国城”
入口前墙面的主题壁画
入口大门
巴国城大门联:”重镇天开巴子国 上卿礼遇楚王城”
大门进去正对雕塑
城墙
里面建筑的建筑风格
巴国城公园的风景图片
三、秦时巴郡和筑江州城
四筑渝城: 秦末张仪首筑重庆城 三国蜀汉李严父子二筑重庆城 宋末彭大雅三筑重庆城 明洪武初年戴鼎四筑重庆城
巴人图语

6000年前,巴人 创造了早于甲骨文 2000多年的象形文字-"巴人图语"。从涪陵 小田溪,开县余家坝、 綦江东笋坝以及三峡 地区近年来出土的兵 器、乐器、玺印等青 铜器物上,发现共有 200多个"巴人图语"。
(二)巴国建立和巴文化
古巴国


1、勤劳善战的巴人 巴人,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巴族 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族集团。一是从东方迁到 今渝、鄂、湘、陕交界处的廪君族;二是原来就 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賨、苴、共、奴、 蠁、夷、蜑等。 距今约3700年前。


发掘时间:1978年,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出土的物件:300余件旧石器和动、植物化石。大多位于 地表以下8米的沼泽地层中。还出土有人类肱骨化石一段, 通过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24450±850年。 工具:石片工具为主,石核工具次之。形制都相当原始, 粗大而厚重,以刮削器为主,次为砍砸器。 主要经济活动:食物采集为主,狩猎活动次之。 气候推断:那时重庆西部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属于亚热 带或暖亚热带气候,比重庆西部地区现代气候稍热,植被 茂密,果实丰富。
巫峡

浅谈重庆市两个马武镇——兼释地名重名现象

浅谈重庆市两个马武镇——兼释地名重名现象
却有着不 同的命 名缘 由:一个是 因地形地貌演变而来 ,一个 是 因古代大将而得名 。我们 既要尊重地方文化特色 ,还 要考虑地 名的标准化规范化。 关键词 :两个马武镇 命名特色 地名标准化 南涪高速过境 。 相传东汉 时大将马武 曾屯兵于此而得名 , 军 ) 均( 田坝 ( 现马武镇仍有均 田村 )便是有力的佐证 。境 内有清溪沟 、 陈家寨 、黄 家寨 、老鹰 窝、三仙寨 、三角石 、七块石 、八方碑 、 十里梨廊 、花寨 、南涪古驿道、大战钢 铁遗址 、大梁 山、楠竹 山、碑记桥 ( 省级文物单位 )、凤凰山、鹦鹉寺 、卫东水库、 桃子沟水库 、白鹤湾等人文 自然景观,有丰 富的文化底蕴和 内 涵 ,尤 其 以汉 文 化 为 主 。 通过考察马武大将的行踪,我们发 现,重庆市涪陵区马武 镇 因东汉大将马武 曾经屯兵于此,后来就 以马武 的姓名用作地 名 ,取 名为 马 武镇 。 但是在中 国有两个马武镇,两个马武镇都位于重庆,重庆 市石柱县土家族 自治 区马武镇中的 “ 马武镇 ”又是如何得名, 我们通过 以下一些材料试图寻找石柱土家族 自治县的马武镇命 名来源: 其一:据 《 马武 志》记载 ,马武古名麝香溪,清初称 “ 马 尾坝 ”, 以地形而得名 。于 2 0 年 7 2 01 月 8日撤 区并 乡建镇为 马武 镇,现 辖 7 3 村 9组。 ( 马武 镇金 农网 h t :/ . g i tp / a r .
语 言 文 化 与翻 译
浅 谈 重 庆 市 两 个 马 武 镇
一 一
兼释 地名重 名现象
重庆 4 03 ) 00 1
刘小红 ( 四川外语 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摘 要 :地名是人类语 言中普遍使用的专有名词。重庆地名 马武镇面 向海 内外举办 “ 马武文化寻根”主题征稿启事提到: 陵)南 ( )公路 2 川 4公里处, 的通名十分丰富, 且地域特色十分 明显。 重庆市有两个 马武镇 , 重交往带来 了困难, 目前, 些国家正在努力消 除一些地名的重名现象。中国 自民国以后 开 始对 重名地名进行清理 ,但 民国时期的清理是不成功的。建 国后 , 我国政府颁布 了 《 地名管理条例》, 开展了地名普查工作, 对全 国地名进行 了标准化处理 ,并制定了一些旨在制止重名现 象 出现 的专 门性法 规 。 《 湄洲 日报90 1 月 2 2 1 年5 8日在《 起地名, 你也有发言权一一 全 市第 二次普查工作启动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 、一地多名、 多地重名等进行规范》 中提到:据 介绍 ,根据 国务院要求在沿 海沿边城市开展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这次地名普查主要是 针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 多名 、多地重名和地名用字不 规 范等 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立规 范标准 的地名标志。本次 全 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 ,将于明年 1 2月完成 ,届时将 建立健全 t m c / o n 5 0 4 1 6 0 . t ) o .n t w/ 0 20 0 00 hm 的地名信息数据库系统。在我们看来 ,国家 已经开始对地名进 其二:石柱文史资料第 l 辑:……西北流水棕河 《 5 补注》, 行标准化调查、规范处理 ,地名 的规范化 、标准化势在必行 。 河一名麝香溪 ( 今马武河 ),发源于石柱厅麻玉洞,南流经木 重名地名, 就是多地一名, 是地名管理 的消极现象, 给通讯 、 棕在彭水县西五十里有新 旧木棕滩 , 相去数里 。( 《 清 蜀水考》) 邮 电、联络、交通 、户籍 、刑侦 、急救 、消防等带来 的负面效应 , 其 三 : ( 改 土 归 流 时 )石 柱 场 二 十 有 四, 唐汛 六 ,官 兵 司 不言 自明。老地 名里的重名现 象,表 明了汉 民俗文化在地名命 分驻各一 ,六塘汛:以市场塘汛 ,麝香溪 ( 今马武坝 )置塘汛, 名上的惯性规律 ,比如全国各县级政府所在地,名叫 “ 城关镇” 并分设外委分防。城 西三根树置塘汛 。江池塘汛,前 ( 明)成 的,大约 占总数的一半 以上 。天津也不例外,武清、宝坻 、静海 、 化间设巡检分防。洋渡溪 ,厅之水陆通衢也,置 塘汛 。大 山坪 蓟县等区县都有 “ 城关镇 ”。新地名法规明确规定: “ 地名命 为铺递 ,文移之路 。西界沱……置塘汛 ,且设巡检驻之。 (《 补 名不得重名。”这是地名管理 向国际标准化靠拢而采 取的重要 辑石柱厅志》卷一 ( 5 页 )) 的立法措施 。 就是说 , “ 像 范家大街~ 范家胡同 范家房子~ 范 通过 以上材料,我们发现 重庆 市石柱土家族 自治县马武镇 家 马路” “ 范家 下坡 ” “ 范家巷”之类重名的地 名,在一座城 曾经名为 “ 麝香溪”、 “ 马尾坝”。 “ 马尾坝 ”是按地形地貌 市 的新 地名 里 绝 不 允许 出现 。 命名 。但是如何从 “ 马尾坝 ”演变成 “ 马武坝 ”呢? 在地名规范化之前,我们力求寻找 部分地名的命 名缘 由, 石 柱 县 马 武 镇 吧 ( tp /w W w s iu tm h t :/ W .u h d .o / tea 5 2 1 ib 5 5 )中提到:清末为赛 马比武之地,故改名马武坝, 从 中窥探华夏民族 在地名命名上的一些特征。 在现行 的重庆行政 区划中,就 有两个 马武镇 ,其一是重庆 对此我们 已经无法考证 。清末马武镇由于马多,人们根据地形 市石 柱 县土 家 族 自治 区马 武镇 , 一个 是 重庆 市 涪 陵 区马 武镇 。 特 点取名 “ 另 马尾坝 ( 巴)” ( 在距 马武镇一公里左右的地方, 后者 的镇名来源 比较清楚 ,我们所 得证据 如下:重庆市涪陵 区 有 一 地 名 “ 颈子 ”) 马 ;马 多 ,当地 人 民用 马 比武 , 取名 “ 武 ”。 马 马 武 镇 人 民政 府 网站 ( t p/ c fm .w . n9 . o/ ht :/ q lw w w ds 5c m ) 14 9 9年前为马武 区,15 98年建马武公社。 “ ”,显示 出 “ 坝 马 其一:涪陵马武镇概 况:马武镇位于涪 陵西南部 ,距涪陵 武镇 ”的特 点,周围多山 ( 后有来佛 山,前有马武河 ( 西北流 主城区 2 4公里,东临荔枝 ,南接武隆,西连青羊,北与蔺市、 向东南 ),东有清 明山,西有七跃山,南有马鬃岭)。18 年 90 龙桥接壤 。涪南公路纵贯全境,马堡公路、马太公路横连两翼, 改马武区为马武坝区。 交通便利 。马武因东汉名将 马武将 军曾屯兵于此而得名 。自古 另外,在 中国行政规划 中,除 了重庆的两个马武镇,还有 以来是涪陵南部重镇,也是涪 陵至龙潭 、南川的必经之地。春 个西藏 自治区 昌都地区边坝县马武乡 ,目前我们对这个马武 秋 以来,官府就在此设有治所,13 年置为镇。商贾云集 ,异 乡的命名来源还无法考证 。 91 常繁荣 。境 内有碑记桥、八方碑 、鹦鹉寺、三仙寨、穆 花寨 等 应 该怎样认 识 “ 地名重名 ”现象,我们 可以借鉴 《 天津市 名 胜 古迹 。 地名管理条例》中关于 “ 地名命名不得重名;不 能重音 ”的这 其 二:2 1 年 5月 1 01 8日 重庆 市涪陵 区马武 镇党委 、政 项法规 ,其 中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府 “ 马武文化寻根 ”主题征稿活动组织委员会在重庆市涪陵区 首先 ,今后 的地名命名,不仅应严格避 免重名 ,而且还要

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论析

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论析

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论析重庆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

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在于其丰富多样且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从地理特点、历史文化、政治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理特点1. 山地地名:重庆地处长江中游和川渝地区的交汇处,地势起伏,山地众多。

因此,许多地名与山脉和山峰相关,如南山、北山、鹅岭、黄山等。

2. 水域地名:重庆位于长江沿岸,有许多著名的水域,如长江、嘉陵江、涪江等。

因此,许多地名与水域有关,如江北、江津、江洲等。

二、历史文化1. 历史名人: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因此,有许多地名与历史名人相关,如曾国藩故居、李子园等。

2. 文化景点:重庆拥有丰富的文化景点,如洪崖洞、磁器口、白公馆等。

这些景点的地名经常出现在导游书籍和旅游宣传中。

三、政治因素1. 政府机构:作为直辖市,重庆有许多政府机构和行政单位。

因此,有许多地名与政府机构相关,如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等。

2. 政治事件:重庆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地之一,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庆模式”等。

因此,有许多地名与政治事件相关,如红岩村、解放碑等。

四、经济发展1. 商业中心: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有许多繁华的商业街道和商业区。

因此,有许多地名与商业有关,如解放碑、观音桥、江北区等。

2. 工业区: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有许多工业区和工业园区。

因此,有许多地名与工业相关,如南坪、渝北等。

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特点、历史文化、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重庆的地名丰富多样且具有独特性。

无论是山地地名还是水域地名,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文化景点,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政治事件,无论是商业中心还是工业区,重庆地名都能够反映出重庆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地名丰富了重庆的文化底蕴,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观和了解重庆的机会。

关于北碚地名的这些来历,你都知道吗?

关于北碚地名的这些来历,你都知道吗?

关于北碚地名的这些来历,你都知道吗?有一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地名用字:北碚(在重庆)。

”这就是独特的“碚”字,即重庆市北碚区的简称。

一个地方的地名用字,成为词典的唯一解释,在全国实属罕见。

据《重庆市北碚区志》记载,北碚的名称,始于清朝初年,公元17世纪初(清康熙年间),北碚系巴县之白碚镇。

因场镇建于嘉陵江南岸,有石梁自江岸伸入江心,故名。

又因地处巴县县境之北,18世纪50年代(清乾隆年间),改名北碚镇。

北碚地名之美一曰“奇”在重庆市五花八门的地名中,最令人称奇、让古今研究者乐此不彼的当数北碚。

北碚的地名,源于“碚石”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

在北碚北侧嘉陵江中,有一巨石,呈紫红色泥页岩碎块及灰质结构,美丽交错,突入江心270米,名白鱼石,又称黑碚石,北碚之名即源于此。

北碚的地名从“碚石”缘起到北碚形成,还有一个美丽传奇的民间故事:传说有位助人为乐的渔翁,终年背老弱妇孺过泥烂水深的龙溪河,不取报酬。

这事感动了观音菩萨。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观音化作一个美丽的姑娘来到溪边,要老渔翁背她过溪。

老渔翁背着姑娘,披风顶雨艰难行走,上岸后放下姑娘,又急忙转身返回去背老人。

观音见老渔翁勤劳诚实,临别时送给他一条彩带,告诉他在7月7日把彩带背拉过溪,溪上就会有一座桥,但背拉时千万不能回头。

于是,到了7月7日这一天,老渔翁就将彩带的一头拴在嘉陵江西岸的岩头,自己背着另一端,踏进急流向对岸东阳镇拉去。

开初还轻松,越往前走越绷越紧感觉吃力,眼看离岸不远,老渔翁深怕绷断彩带,忍不住回头看,糟了!眨眼功夫,老渔翁和彩带都变成了一盘巨石。

屹立江心的“黑碚石”,就是肩背彩带、躬腰前行,回头张望的老渔翁形象。

所以,后人为他惋惜:“唉,白背了,白背了!”人们说,“白背”(北碚)就由此而来。

北碚嘉陵江碚石(资料图)北碚地名之美二曰“秀”虽然北碚地名作为建制的时间不过数百年,但“碚石”作为北碚的标志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重庆历史与文化

重庆历史与文化

重庆,非去不可!—浅析重庆历史与文化千里为重,广大为庆。

重庆,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地名,一片有着深重历史文化笔墨的热土。

几千年的沉浮造就它独特的文化,几千年的积累造就今日的辉煌。

在祖国的西南,它毅然挺立,一直持续着自己的姿态,用它的历史文化积累与与时俱进的精神迎接每一个明天,迎接每一次挑战。

在重庆求学的一年多里,我深刻体会了几千年文化的积累,这一切融入了重庆人民的吃穿住行,也深深打动了我。

我想起了前不久看到重庆夜景图上的一句话:“重庆非去不可!”对,谁也不会后悔来到这个热情的城市……重庆,在很多人思维里的关键词是直辖市,陪都,印象大多来自辛亥革命之后。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重庆早已是九州热土。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早在距今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从那时候起重庆就开始了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

重庆以前称为江州,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多次更名,较为出名的有巴郡、楚州、渝州等。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这也被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两字从此开始,距今已有800多年。

这一段历史虽然早已尘封,但却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奠基,恢宏的发展由此开始。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这一时期的重庆成了全国热门地区,也是大多数人对重庆认识的开始。

1937年,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

1940年国民政府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陪都文化。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体现了自己的优越性,是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让重庆有着“三都之地”之称。

重庆也在这一时期突显自己的战略优势。

在重庆历史进程中,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重大事件,那就是1945年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重庆地名由来:重庆特称

重庆地名由来:重庆特称

重庆地名由来:重庆特称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重庆还有很多别称,比如因夏长酷热多伏旱而得名的“火炉”;因城市依山建筑而得名的“山城”;而冬春时节的重庆云轻雾重,又名“雾都”;抗战期间,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重庆还曾一度作为战时首都,名曰“陪都”。

山城:重庆市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形成一丘脊舌状半岛[渝中半岛]。

全城依山而建,临江而筑,市内坡峭路陡,楼房重叠错落,山和城融为一体,故又名山城。

雾都: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抗战陪都时期又被誉为“雾都”而闻名中外。

抗战期间,日本出动大批飞机对重庆战时首都实施长时间战略性的大轰炸,市内一切活动陷于停顿。

人们盼望雾季到来,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是重庆的雾季,雾季里大雾猕漫,浓雾给山城笼罩着一层天然的防空网,日机无法空袭肆虐。

到了雾季城里各行各业又活跃起来,人们不再呆在防空洞里,重庆城又恢复了生机。

陪都文化界利用雾季争相轮番在各大戏院上映电影、戏剧、称之为“雾季公映”。

雾季公映时,盛况空前,剧作家松之的创作的《雾重庆》是雾季戏剧舞台上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

山城重庆处于川东盆地的边缘,四面群山环抱,两江在此交汇,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处于饱和状态,易于凝结成雾。

重庆雾日之多不仅冠于全国,就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雾都也望尘莫及。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 陈诗雨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摘 要: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重庆地名体现了命名者的 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宗教信仰、政治道德观念,以及命名之初巴蜀经济文化独有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重庆地名 用语特征 文化内涵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或居民 点所取的名称。它是人们在广阔的大地上活动的真实见证. 是文化起源、生产发展、行政沿革的可靠记录,是自然环境 的素描,是历史研究的窗口,是民族语言的刻痕,是人文、民 俗探讨的珍贵资料,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这样说,地名是 个民族历史的见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 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地 名文化丰富多彩。据王连勇先生的统计,重庆有都市地名 2337个E1];周文德(2010)统计,重庆乡镇及以上地名有1048 个 。重庆地名,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思维特点和思想 观念,又体现了重庆人特有的生活经历和地域观念。 重庆地名命名心理的文化透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地名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积 淀了人类历史共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重庆地名正是 这样一个缩影,它浓缩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心理,折射出巴蜀 人的特殊心理特征。 (一)重视方位的心理 中国人对方位词有着特殊的好感.比如中国这个名词 本身就带有方位的含义,意为“中央之国”,古人认为自己的 国家居天下之中,因此自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叫做 “四方”。东、西、南、北是中国方位文化的重要内容。重庆地名 中以此命名的就有:解放东/西路、建新东/ ̄i/N/:tt;路、南坪 东/西腐 E路、双龙东/西路、松石北庸路。 但是,由于重庆特殊的城市地形,房屋均依山而筑,建筑 都随地形而造,不像平原地区的房屋,幢幢必讲究“坐北朝 南”,因此,居民对东西南北的方位感不是特别强,更确切地 说,东西南北的指向性不如平原地区那么强。于是,一组更适 合山城人的方位地理名词凸现出来:上、中、下。重庆的地名中 有:上厂F豫丰、上/中厂F街、上厂F坝、上厂F茅坪、上厂F新街、上/ 下坝子、上厂F十字街、上厂F房、上,下弯、上厂F院子。 (二)重视宗族的心理 中华民族历史上把宗族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 因为重庆地区长期的农村建制的影响,人们的宗族观念很 强,往往同姓同族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 落便以聚居家族的大姓命名。在重庆,渝中区有王家坡,渝 北区有王家镇,巴南区有李家沱、马王屏,北碚区有蔡家岗、 童家溪、施家梁,九龙坡区有杨家坪、谢家湾、陶家镇、杨家 坪,沙坪坝区有童家桥、詹家溪、曾家镇,江北区有郭家沱,巫 溪县有徐家镇,垫江县有严家镇、沈家镇,丰都县有董家镇、 高家镇,黔江地区有冯家坝镇,开县有赵家镇、郭家镇,忠县 有任家镇,万县市有周家坝、熊家镇、李家河、余家镇、陈家 坝、赵家镇、郭家镇,璧山县有丁家镇、吴家镇,大足县有季家 镇,长寿县有朱家镇、晏家镇,合川市有肖家镇,江津市有蔡 家镇,等等。在我们统计到的876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 名中,以姓氏命名的、格式为“某家+通名”的地名有39个,所 占比例为4.45%。 重视宗族的心理还表现在许多不带“家”字的地名中。 比如万县市就有个叫康胜的地名。这个地名是怎么来得呢? 可以推想一个区域内居民往往不止一个姓氏.在家族意识 较重的封建社会.小姓居民能忍受住在以别姓命名的村落, 但是大姓居民就不能忍受,于是便容易因姓氏地名的“冠姓 权”分歧而导致争吵甚至打斗,这回“康”姓的居民得了胜,于 是该地就命名为“康胜”。江津县有个杜市区,原来叫杜氏区。 当时杜姓人多,倒也不可厚非,但是,后来异姓人多了,反对 的人也多了,众意难敌,就改成现在的名字。 (三)追求平安、吉祥、兴盛的心理 把语言当做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符号是人类童年时期的 普遍心理。古人认为,把平安、吉祥、兴盛的字眼挂在嘴边,便 能逢凶化吉.地名的命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心理特征与美 好愿望。上文所列举的使用反语修辞格造词的地名,如重庆潼 南县的“永安乡”、合川县的“清平乡”、永川县的“吉安乡”,就十 分恰当地说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还有如保和乡、安兴乡、 太安乡、康乐乡、永康乡、万寿乡、福禄乡、和平乡、永兴乡区、永 丰乡、嘉平乡、荣昌县、人和街、长寿县等亦属此类。 (四)以“双”为美的审美心理 《仪礼·聘礼》有云:“凡献,执一双。”可见崇尚对称、讲究 和谐.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心理特征,于是“双必喜,孤 便愁”。“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 单辞只字其辞气稍觉浑厚” 3_。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地名便 

71— 呈现出这样的两大特征:专名选词多为双音节词;地名词中 的“双”字情结。 重庆地名的双音节化就十分明显,在我们所统计到的 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中,专名为双音节的有749个,占 876个总地名的85.5%,其他127个地名中“专名+通名+通名” 型的有92个。附加型的有34个,纯粹的三字专名只有一 个——大竹林镇。根据上文分析,“专名+通名+通名”型是 “专名+通名”的辐射型。举例而言,沙坪坝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专名+通名+通名”型,它是由“沙坪+坝+区”构成的,它的 完整的专名部分是沙坪坝,由于“坝”字本身带有通名的性 质.有时又被称为通名语素。如果抛弃所有的通名语素,只 考虑专名语素,那么双音节的概率将高达95.78%。 地名中冠以“双”的亦很多,如:双鹤寺、双河口/乡/区、双 溪铺/乡、双槐乡、双江乡/区、双土镇、双龙乡、双塔区、双桥区、 双竹乡/区、双凤乡、双山乡、双胜乡、双钢路、双石镇、双路铺/ 区/乡、双碾乡、双碑街、双牌坊、双新乡、双巷子街,等等。 (五)直观的思维方式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们在为地名命名时凭着对 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摄取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而 为之命名,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命名的地名,寓意明朗,形象 鲜明。上文用修辞方法分析的重庆地名中的借代地名,就有 不少来源于直观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以地理实体的形貌、色 彩命名的地名,直观色彩更加浓郁。如偏岩乡有一块高30米 的偏斜悬岩;曲水乡境内有两条小河迂回曲折的穿留而过, 黄泥乡的土壤偏黄色;石鼓乡境内一块巨石,形状如鼓。 二、重庆地名中的图腾崇拜 远古时代.人类的力量在巨大的自然社会与神秘的命 运支配下往往十分的渺小,人们常常生活在恐惧与敬畏之 中.大自然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强大凶猛的动物都有可能成 为人们崇敬的对象,于是,便出现了原始神与图腾的崇拜。 最早的地名不是随意取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产 生主要根据在该地上居住的氏族或部落的名称,以表示该 地是属于某氏族或某部落的地方。原始部落名多是该部落 的图腾,所以地名也多渊源于图腾。 潘光旦教授认为,现在的土家族为古代巴人的后裔,均 以虎为图腾,其所居之地多带虎字[4]。奉节县的专名正是土 家语“比兹”的音译,意为“虎”。再说到巴南区的“巴”字,《山 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说 文解字》解释说:“巴,虫也。或日食象蛇。”“这种动物凶猛无 此.足令原始居民心生敬畏,这就是原始地名的由来。”_5_ 中国的千年历史悠悠而下。现在重庆所辖地区曾几经移 民迁徙,几经文化融合。有些地方的原始图腾被人遗忘,有些 地方图腾却跨出了一地的范围,成为全国性的图腾崇拜。在 我们所统计的876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中,带“龙”字的 地名有44个。占5.0 ̄/0。比如望龙门、小龙坎、九龙坡区、迎龙镇、龙 门浩、龙滩子,等等。带“凤”字的相对较少,有105",占1.14%。比 如文风镇、凤鸣镇、金凤镇、凤凰区、来凤镇,等等。 三、重庆地名中的神话与宗教色彩 神话是一种观念的表达方式.它反映在地理实体上的 外在形式就是神话地名。 比如重庆南岸区的涂山乡。《华阳县志》记载:“禹娶妻 于涂山。”据说,大禹的妻子就叫“涂山氏”。人们为了纪念大 禹的治水功绩,在山上修建了“涂山寺”,山腰上刻有“涂山” 二字。长寿县城还有一条禹王街,正是因为当地在建街时有 座禹王宫得名的。 再如忠县有名的石宝寨。根据当地居民的口述。该地名 来自于一个与女娲神有关的故事。传说,女娲当年补天之后, 剩下了一块石头。该石通着灵性,如女娲心想般变成了一块玉 印大小的模样。女娲便把它随身带着。一起降妖除魔。在一次 与毒龙的恶斗中,女娲以石击龙,轰隆声后,玉石成山,恶龙被 降,该山后来被命名为“玉印山”,又称“石宝山”。 在重庆地名中,还有不少来自于地方神崇拜。比如江北 区有一个三圣乡,取名来自境内的三圣庙,庙中供奉的是三 国时的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巴县城西北某乡.明末曾有 土地庙、川主庙各一座,该乡遂名“土主乡”。 佛教自西汉末年从印度传人中国。不但受到统治阶级的 欢迎.而且被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视为精神寄 托。史有为先生说:“中国文化在古代经历的最大的一次外 来冲击就是梵印的佛教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没 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以像佛教文化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而与这种新意识。新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 大批新词语……它们在2000年内所起的作用却是磨灭不 掉的。”_6 佛教文化传人对中华大地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建造 了一大批的佛教寺庙。重庆有罗汉寺、大佛寺、华岩寺、石窟 寺、北塔寺、慈云寺、二佛寺,等等。许多寺庙以后就成为了当 地的地名。比如萱花寺——萱花路(永川县),普佛寺——普 福乡(江北区),明通寺——明通乡(江北区),宝峰寺——宝 峰乡(永川县),金刚寺——金刚乡(江津县),千佛寺——金 佛乡(荣昌县),等等。有的地名与佛教的其他建筑有关,比如 潼南县的一个地方.境内有一条长36米的大型释迦涅檠的 卧佛造像,该地因而得名“卧佛区”,合川县一地,曾建回龙 寺,此为佛门名寺,由于地居高台,有如阶梯,习称佛门槛,该 地因而得名“佛门乡”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末。道教的信仰 之一就是得道成仙.“仙”字地名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重庆 有仙龙乡/区、仙鱼乡、仙桃乡等。道教的仙人有玉皇大帝。有 老君,永川有个玉皇观,由于地处全乡最高峰,该乡得名玉 峰乡;南岸区有个老君洞,原名广化寺,初建于唐,明代改为 道观。相传,此地一度曾为天师道道场之一,后人为纪念太 上老君李耳,故名“老君洞”。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的各种神 灵思想.于是产生了以星宿之神命名的地名。比如文曲乡, 文曲路,文昌街,文星乡,文星支路,文星阁,文星湾,文星路, 等等,这里的“文曲”、“文昌”与“文星”实际上是指的同一种 星名,在民间信仰中,文昌是专司科名、官位、禄籍之神,以 之为名不仅代表了民间的道教信仰,还反映了这些地方的 重文风气。 四、重庆地名反映的社会政治观念 我们说地名是历史地理的“活化石”,就是因为它忠实 记载了命名之初的时代特征与地物风貌,政治地名正是社 会思想的晴雨表,它忠实记录了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