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意境含义及其美学特1资料

论诗歌意境含义及其美学特1资料
论诗歌意境含义及其美学特1资料

文院汉语言师范类2011级学生费晓霞2011213055

论诗歌意境含义及其美学特征

意境,作为语符化的艺术形象系统的指称,又叫做境。大体说来,清代的诗论中的意境与境两个词并存,而在此前,境这个词更为常见。诗论家们常用境来指称诗人笔下那片令人心弛神游的,自足之乐的艺术天地,也就是语符化的意象系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和审美境界。诚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说,诗是人生世相的反照。是对于人生世相不能抄袭不能模仿,故必有取舍裁剪,必有创造,必有诗人性格情趣的侵润渗透。每首诗都自成一种意境,都创造了令人自足之乐的小天地。这就很好的诠释了,意境是由诗

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交融而成的了。王国维最是标榜诗的意境。王国维

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斋诗话》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很显然,从构成因素上看,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一:意境的发展------情景契合度

在唐代以前的一千年的诗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关于比兴,情景的言论,从创作角度,讨论了创作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的关系,实际上接触了情思与景象的结合。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陆机在《文赋》中谈及构思的心智活动时,用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来揭示再感发和构思过程中心与物互动,溶渗的关系。诗歌的理想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无间而在诗的发展史上,是个情趣与意象的契合程度,是有差别的。《诗经》中的比和兴是有意要拿意象来象征情趣的但是通常很少做到完全象征的地步,因为比和兴只是个引子,要说的话终须直率的说

出。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引子。而像,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情趣恰隐寓于意象的,在,《诗经》中并不多见。

汉魏作风较《诗经》以大变,但是运用意象的技巧仍然是原来的旧规。就大概来说,比多余兴,如: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异县……

这两例都是比,兴亦是偶尔所见,大多是即景生情,像: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月,就是即景生情。但是汉魏的诗也出现了在片中和篇末插入意境来烘托情趣的,这比诗经进步得多了。比如曹丕的《燕歌行》。班婕妤的《团扇诗》已经是用全章意象寓情趣。而后到了唐朝,张若虚和刘希夷把画意诗情和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 玲珑剔透的诗境。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歌意

境创造上的发展,表明唐诗的已经创造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意境的特征,情景的统一,真切且得到鲜明的表达。

所谓意境,由意和境构成,缺一不可。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意境的表意对于境的描绘具有积极的主导型,即诗人要表达的意决定了他要取何种客观事物,及怎样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调整和虚构。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腺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怎样构成已经呢?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诗人在对景物的表现的上除了受主体意识的投射和点染外,还有用虚化和集合化的手法。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之间就存在着这种虚化现象,而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关于诗的几种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依他说:

陶谢诗之不隔,延年则稍隔之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之诗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围在不隔。词亦如此。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

《少年游》永春草的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皆在目前是为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畔池塘”则隔矣……

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隔与不隔的区别,以我所观,可以从情与意象的关系上见出。当情与意象契合紧密,使读者可以见到意象,如在眼前,便是不隔”。反之,意象不能得到鲜明的表达,不能在读者的心理留下深刻的意境就是隔”。如,池塘生春草” 读者自可在眼前见到诗人所描绘的池塘上一片青绿的景象。而,谢家池上”本是化用池塘生春草”的典,但是却未能有原句子的的效果。三诗歌意境特征之二重机制

前人曾说,意象包括显意象和潜意象,两者构成一个二重复合机制。意境是由意

象构成,显然意境也有二重机制。显意境是由语言符号传达的意象系列构成的,是意境的实体,潜意境则是在显意境的暗示,指引,激活下,由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就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们不仅会看到鸡鸣晓月,板桥人迹外,还会体会到凄凄冷冷,羁旅愁思。从野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也会想象到万物欣欣向荣,这也是具体的显意境激发的作者的想象形成了更深层次的潜意境。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另一种说法来理解意境的二重机制,就是意境的超越性。意境具有超越性,一个意境的意蕴不仅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还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下可以在三玩味的空间。司徒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说的这个问题。第一个象”景”是显意境,第二个象”景0是潜意境。二者相互联系,构成意境整体。前者鲜明可感,后者需要读者想象的参与,才能生成,因而朦胧,空幻。从整体上来关照,司徒孔借用戴容州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来做比喻,是很贴切的。

显意境是由语言符号传达的一定数量的意象构成,是诗人构思结果的物化,大体

上是稳定的。如鸡声”一联,在任何一个读者的还原性想象中,都会引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意象的再现。但是潜意识是个开放的艺术境界。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首诗,可能想象出的潜意境,有时会大体一样,有

时会有差异,这主要是由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趣味,文化修养所造成。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忽视意象系统的整体效应。忽视系统的整体效应, 读者很难进入意境的深层世界,最多只能把显意境的种种意象在心中复现一次。我们常常讨论诗歌静与动”的问题。女口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石浅水潺溪,日落山照瞿”这些诗句中有雨滴声,鱼戏声,鸟散声,水溅声,种种意象,都是动态,但是我们去说他是极写静景。原来已经的静”是意中之静”也就是种种意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体现的氛围之境,审美心态之静。

至此,我们对一项也有了一个较大概的认识。从构成因素上看,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从构成层

面看,它既包括显意境和潜意境两个相互连接,渗透的层面。换句话说,意境具有整体性,超越性,哲理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