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阶级的早期探索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需要注意的是,资产阶级是工业化社会中才有的名词,从这个定义上而言,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60-90年代所盛行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资产阶级出现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运动的代表,辛亥革命可以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

首先要说,中国资产阶级在近代的两次对国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都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这固然有当时的各种现实因素阻碍,但究其根本,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其先天的软弱性,这是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从一开始产生就在经济上与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上要依靠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对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依附,由于经济上的依附性,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也不敢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一方面有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必须依靠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时而进步的革命时而又妥协软弱.但根源上是软弱的,原因就是在于经济上的不独立,而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候就存在了,所以也可以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从从娘胎里带来的。

首先我们说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变法失败后的1901年,慈禧太后开始了后世称为“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其改革措施与戊戌变法中的倡导十分雷同,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经济的自由化发展,促进了当时政府机构、法律法规的现代化。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几乎就否定了中国资本主义运动中“改良维新”的选择,之后的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以立宪之名,构建所谓“皇族内阁”,彻底表现出了要实行君权至上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致力于民主革命,而辛亥革命,就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主要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都在广泛舆论的反对下迅速垮台。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

但就结果而言,辛亥革命即是成功了,又是失败了,它推翻了清政府,却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民主的新政府,以影响而言,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

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而在中国洋务运动的同时,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在进行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而无论是改革的深度,还是结果,这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改革,都值得作为对比学习中国资产阶级运动的参照,事实上,辛亥革命中就受到了明治维新的颇多影响。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1]。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同样是走到近代化路口的东亚国家,中国和日本为何会走上了不同的结局?其中有着很多原因,以同时期的戊戌变法为对象对比如下:

1)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日本则已经联合世界强国,并且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