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调查报告
南水北调对沿线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分析

矛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首先,调水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大量现代高 新技术,有利于大范围内对高新技术的普及,促进 受水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这项 巨大工程的实施,将带来无数个就业机会,有利于 发挥部分受水地区的劳动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地区就业压力。第三,调水工程纵贯南北,横 跨无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这将有效促进沿 线受水地区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中生态旅游 成为关注之焦点,使得生态旅游取得质的发展。
除此之外,调水区域使河流径流量和水量大幅 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水的自净能力,有 效地改善了水质,为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 好的栖息环境。水环境的改善,植被的增加,也为 鸟类等陆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业科技
第 38 卷
蚀导致生态环境不断退化,与 1950 年相比,天然
林面积减少 6%,森林储量减少 70%,草地退化率也
2 南水北调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乃生命之源,万物生长之根本。对沿线地区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南水北调建成 后,为了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在沿线周围设计了绿 化带,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和保护水污染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增加植物多样性。以焦作为例,南水北 调从市区横穿而过,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增 加了植被覆盖率。据有关调查报告,南水北调通水 后,焦作市山阳区绿地面积增加到 246 355 m2,植 物种类达到 216 种,有效地增加焦作市的植被覆盖 和植物多样性。
南水北调工程横跨大半个中国,工程的实施将 会对沿线地区的城市产生重要影响,改善城市的生 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南水北调工程还将影响沿 线地区的功能结构,将带动区域农业、工业、服务 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工程的实施,也将加强受 水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 这都将促进沿线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使城市整体 发展达到一个高度。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南水北调是指中国政府为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引水工程将长江水资源调配到北方地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本报告旨在对南水北调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2. 背景北方地区在水资源方面一直面临严重短缺的问题。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因此,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项目,通过引水工程向北方输送水资源。
3. 方法3.1 数据收集本研究通过收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和环境数据,包括水量、水质、地理信息等,以及对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
3.2 模型建立通过建立水资源调配模型,分析南水北调项目对供水区域的影响。
考虑到环境因素、水资源管理、输水管道等多个因素,模拟水资源调配的过程,预测可能的效果和问题。
3.3 效益评估根据模型结果,评估南水北调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考虑到建设成本、运维成本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影响,综合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4. 可行性分析4.1 经济可行性南水北调项目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巨大,但可以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出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4.2 社会可行性南水北调项目可以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活水平,确保人民的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同时,项目的实施也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协作与交流,增强社会稳定和团结。
4.3 环境可行性南水北调项目引水过程中需要穿越多个生态敏感区,可能对部分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通过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的采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5. 结论南水北调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行性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潜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项目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效益。
6. 建议6.1 加强环境保护在南水北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饮用水的调查报告

饮用水的调查报告饮用水的调查报告饮用水的调查报告1为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水用水安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县近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与整治工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政府把水源地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积极抓好水污染治理,较好地保护了水源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
一是各级重视,保障有力。
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积极营造保护好水源地的良好氛围。
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监管职责,积极配合,认真抓好各自辖区内的污染治理,促进了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是强化措施,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围绕县城饮用水安全这一目标,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
坚持日常监察与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污水、使用剧毒农药等违法行为,污染隐患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新上项目审批,要求符合条件的新上项目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把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关口,严格禁止在保护区内新设入河排污口,有效保障了水生态安全。
对供水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监测技术和水平,强化对水源水、出厂水的水质监测,促使供水企业规范运营,全力保障水质安全达标。
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
近期县政府组织水务系统对我县饮用水源井周边污染源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调查,调查结果为:1、县城区。
共有8眼水源井,井深450—500米,水质优良,在水源地设立了明显的保护区标志,周围100米以内均无污染源。
县自来水公司制定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主管领导为水务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具体负责人为县自来水公司经理。
2、镇区。
共有3眼水源井,井深450—500米,水质优良,周围100米以内均无污染源。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调节池工程

1.3 工程占地、拆迁
项目一期工程征地面积 76 公顷,占地范围内涉及中坞、后窑、船营 3 个自然村及周围绿化带。 以上 3 个村属于北京市政府计划进行搬迁改造的城中村,按照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有关规划进行搬 迁改造,由海淀区政府实施。
1.4 施工
暂按 2010 年年底前完成施工场地拆迁和施工招标考虑,2011 年初正式开工建设,2012 年 9 月 工程完工,总工期 21 个月。工程所需建筑材料均从市场购买,采用商品混凝土,不设搅拌站。
水文地质:工程区内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 统冲洪积卵砾石、砂层,地下水埋藏类型分潜水、承压水。工程场区潜水水位高程一般为 32.20~ 35.09m,含水层为卵石层。由于受颐和园湖泊及已建成的南水北调明渠地表水入渗补给影响,场区 东北、东部地段地下水水较高,水位高程为 37.80~43.45m。场区地下水总体流向由东北流向西南。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 湖调节池工程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调节池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评价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编制时间:2010 年 8 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2 -
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工程征地范围内主要是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中坞、船营和后窑 3 个自然村 和村庄所属的绿化带,长期以来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村内以平房为主,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房屋 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环境状况不良,治安问题突出,与世界自然遗产颐和园的环境要求形成较大 反差。村庄已看不到农田,过去的农田都已植树绿化。村民用水主要依靠自备深水井。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评估

2.利用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勘测技术和手段,充分借鉴其他跨流域调 水和三峡工程中的勘测经验和教训,采用勘查、测试和模拟实验、 数值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应建立专门的观测或监测站 点,广泛搜集基础资料,以揭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发育机 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 针对西线工程中关键性的重大地质灾害难题,如区域稳定性与水 库诱发地震灾害、深埋长隧洞的高压涌水与碎屑流、高地温和 岩爆灾害,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冻融及冻胀灾害,高边坡的稳定 性以及大型、特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等,应聘请国内外专门研 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研究具体的防治方案和措施,或 制定特殊的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
6.其他 工程实施后,将使引水区及上、下游地区的区域小气候、水文、 地下水、植被等发生一些改变,破坏了原有的较为脆弱的生态平衡和 环境,也将诱发一些其他灾害。
南 水 北 调 与灾 地害 质防 人护 息建 息议 相 关 -----
1.继续开展调水区各类地质灾害的普查工作,全面查清调水区内地 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危害现状和程度及其对三期调水工 程和引水方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及其对 工程的影响,以及西线工程的规划,制定具体的灾害勘测和研究计 划,并逐步实施。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 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 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 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 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 南淅川县),沿豫西南唐白 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 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 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 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 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 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 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 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 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 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调水规模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 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 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南水北调调查报告

南水北调调查报告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将长江、汉江和海河流域的水源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水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该工程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建设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中国水利部于2019年发布了一份名为《南水北调工程调查报告》的文档,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据文档显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的建设面临的物质条件非常恶劣。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地区大都位于西北和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降水少,气候寒冷,风沙频繁,工程建设难度极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和垫层压实工作。
此外,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水文、地质、生态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这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第三,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过程还有一些环境问题。
由于大规模的土方开挖和垫层压实工作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四,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也会对当地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动迁当地居民,这可能会引起当地社会的不满和反对,需要政府积极采取社会稳定措施,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
基于以上问题,文档还提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有必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研究和战略规划,进一步完善水文、地质、生态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同时,也需要强化环保和社会稳定监管,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评估和管理。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工程,其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南水北调工程调查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情况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南水北调中段调研报告

南水北调中段调研报告南水北调中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南水北调中段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为了解该段的建设情况和效益,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南水北调中段的工程进展和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水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内容1. 工程建设情况:调研南水北调中段的工程建设进展、投入资金和实施计划,了解工程质量和进度,考察工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2. 水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水源地的保护状况、调水通道的水质情况,了解水资源的供应情况和利用率,分析南水北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3.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调研南水北调中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了解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4. 经济社会效益评估:调研南水北调对沿线城市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恢复的效果,分析对农业、工业和生态经济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专业调研团队深入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建设地和水源地,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观察,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2. 面访调研对象:与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在当地的进展情况以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3. 数据分析: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和对比,得出具体的结论。
四、调研结果及建议1. 工程建设情况: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工程质量较高,进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调研中发现,项目的投资正逐步得到回收,为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后期运行和维护;2. 水资源利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中段调水通道的水质良好,供水情况稳定。
然而,仍需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3.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南水北调中段工程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保护源头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还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4. 经济社会效益评估:南水北调中段工程的建设对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
调查水资源的调查报告6篇

调查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6 篇调查水资源的调查报告篇 1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
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
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
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
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过境水量。
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
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 2.0 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 1.6 亿立方米,下降了 18.7%。
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 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
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 0.19 m3/s。
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
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
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
在我国长期供用水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
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
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至少要达到占总用水量的 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 10%。
就拿索溪河来说,河道用于维系水生态环境的必需水量都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干旱少雨季节,河道断流可以说是常见现象,更谈不上河道景观用水,由此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鱼虾等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水北调的调查报告
一、南水北调的概念
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路。
二、南水北调的背景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三、南水北调的现状。
1、东线工程
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2、西线工程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
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
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3、中线工程
水源70%从汉江流域,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地区,汇聚至丹江口水库,[6]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
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
4、工程建设时间表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江苏段三潼宝工
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开工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
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2008年11月25日,湖北省在武汉召开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
作动员会议,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09年2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七省市全部开工。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坝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标志
着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全面完成。
项目试运行验收期
2013年5月31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圆满成功。
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工程具备通水条件。
2013年8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正式通过蓄水前最终验收,标志着库区蓄水前的各项移民相关任务全面完成。
2013年8月29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通过蓄水验收,正式具备蓄水条件。
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2013年12月25日,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全线通水奠定了基础。
2014年6月5日,中线黄河以北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
2014年7月3日,中线黄河以南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
2014年9月15日,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充水试验成功。
2014年9月29日,中线工程一期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具备通水条件。
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
5:调水规模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
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四、南水北调工程同国外跨流域工程对比。
1)、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简介
北水南调工程是以色列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以色列国家输水工程。
北水南调工程将以色列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
起始水源地位于以色列东北部的太巴列湖,高水位时太巴
列湖可蓄水43亿立方米,除去损耗及下泄约旦河0.4亿立方米水,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年均抽太巴列湖水4.0亿立方米左右。
2)、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存在的问题:
以色列的北水南调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政治上的问题,众所周知,以色列和中东的各个国家都有政治和深刻的民族矛盾,因此,以色列的北水南调工程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上的问题。
3)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存在的现状。
北水南调工程的建设,改善了以色列水资源配置的不利状况,缓
解了制约南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全国南北实行统一水价,得以在水源地200公里以外的南部发展灌溉,改善严酷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带动南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以色列国的生存空间,把大片不毛之地的荒漠变为绿洲,利用南部充足的光热条件,生
产出高质量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等农产品。
以色列在艰难条件下建设调水工程的成功,以及经济高效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生动事例,为世人树立了建设调水工程改善水资源配置,解决地区严重缺水,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典型,也丰富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经验。
2、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
澳大利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短缺,为此修建了雪山工程。
它在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斯诺伊河的多余水量引向西坡,在调水沿途利用落差发电。
雪山工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包括7个水电站、80公里引水管道、11条共145公里压力隧洞、16
座大坝、1座泵站、510公里高压电网等,年供水23.6亿立方米,灌溉总面积26万公顷。
它保证了阿德雷德市和重要工业区“铁三角”(Iron Triangle)的水源供应,大大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它所发的电被输送到堪培拉、悉尼,并参与电网调峰。
它的16
座水库点缀于绿树雪山之间,成了旅游胜地。
在它的帮助下,西部水质也大为改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宜人。
五、我对跨流域调水的看法。
1、有利的一面
①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提供水电。
③促进航运。
④改善受水地区的水质。
⑤改善受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⑥有的调水工程或修筑的大坝(水库)还成为当地的旅游区。
⑦防洪。
①淹没土地。
②大量移民。
③下游地区因来水减少,引起下游河水水质变差;河口地区咸水渗入;河岸动力失衡,海岸遭受侵蚀;下游沿岸环境质量下降。
④可能因调水引发疾病,如疟疾、脑炎、血吸虫病等,影响人的健康。
⑤因用水过多,或不当,可能造成受水地区耕地盐碱化。
⑥浮游生物人海量减少,使河口地区捕鱼量减少。
⑦有的河流,在洪峰期"泛滥"的洪水,一是将土壤表层盐碱冲走。
3、结论
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诸多问题,资源性缺水、时空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浪费性缺水、区域水资源短缺以及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采取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也是必要的,最主要的是做好保护和节约利用。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调查报告
教师进修实验学校
初一10班
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