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简史
26883007_这些都是杂技

2你会不会偶尔羡慕那些身形矫健的人?他们在操场上、在田野里,也在舞台上。
一起来见识丰富多彩的杂技吧!力技——杂技之祖角抵本是古代一种比试力量的活动,类似于今天的摔跤。
《述异志》中记载 :“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这里的“头戴牛角”为后代杂技的假面、化装等提供了先例。
形体技巧所谓形体技巧,就是通过人物伏、卧、倒、立、拉、撑、推、支等各种不同动作和姿势,叠成多种多样的人体造型。
形体技巧是杂技艺术的基础。
耍弄技巧汉代的“跳丸弄剑”“舞轮”都是经常表演的节目,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丸剑乐舞宴饮图”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如今的耍弄杂技也已经极大丰富,比如极富动感的多重呼啦圈。
▲丸剑宴舞图(局部)2013年央视春晚杂技《光》▲《角抵图》,明代木刻版画▲3马戏、驯兽、禽戏人们或喜欢动物的形象美,或陶醉于它们鸣叫的音乐美,或惊诧于它们的通乎人情……各种各样的动物戏也是杂技品种之一。
口技所谓口技,就是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走兽、风雨雷电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当代流行的“B-Box”,本质上也是口技,只不过它模仿的是各类乐器。
高空节目对杂技表演者来说,秋千也是展示技艺的一大方式。
此外,令人高度紧张的“走索”或“走钢丝”也是高空杂技,它要求表演者有极佳的平衡能力。
▲B-Box表演者有惊无险的“幻术”杂技中的“幻术”相当于如今的“魔术”,由于表演者有技巧地遮蔽了真实状况,故而给人奇异之感。
国外传入的纸牌魔术、帽子戏法等,中国杂技表演者发明的“吞刀”“胸口碎大石”“上刀山”等经典刺激的项目,都可归入幻术之列。
▲高空节目▲上刀山世界杂技在中国,中国杂技在吴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吴桥杂技,其神奇之处在哪儿?其中又蕴含着哪些科学知识呢?。
吴桥杂技文化探究

吴桥杂技文化是指以技艺表演为核心,涉及杂技历史、杂技传承、杂技教育、杂技产业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综合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同时,吴桥杂技文化也是一种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国际性文化,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吴桥杂技文化概述1.吴桥杂技的起源与历史进程吴桥杂技是伴随着中国杂技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最早从春秋战国起。
①吴桥县发掘的东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刻画了多种杂技表演的场景,证明了吴桥杂技的历史之久远。
唐代时,吴桥杂技的表演技艺已经较为成熟。
进入宋代,吴桥杂技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盛产杂技艺人而闻名。
吴桥艺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此外,宋代官府对杂技表演的支持也为吴桥杂技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代是吴桥杂技的鼎盛时期,吴桥杂技艺人开始将传统杂技表演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杂技表演节目,同时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杂技技艺,使吴桥杂技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
明清时期,吴桥杂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吴桥杂技艺人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杂技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将吴桥杂技的技艺推向新的高峰,还创作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杂技表演节目,进一步丰富了吴桥杂技文化的内涵。
20世纪初,吴桥地区的杂技表演开始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吴桥杂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85年,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建立,成为吴桥杂技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004年,吴桥县被授予“中国杂技之乡”。
2009年,吴桥被列为河北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1年至2014年,吴桥连续4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2年,吴桥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吴桥杂技的起源和漫长的发展历程,既体现了古代吴桥人民的勤劳智慧,也展现了吴桥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杂技文化。
2.吴桥杂技的群众基础与技艺特点杂技在吴桥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论中国的杂技艺术

论中国的杂技艺术作者:崔亚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中国杂技拥有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杂技的记载,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国家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时至今日,杂技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并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呈现出宝贵的文化价值。
杂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中国杂技的市场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杂技;发展趋势;传承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52-02一、中国杂技发展概述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7年,秦代皇帝胡亥就曾在宫殿里观看歌舞杂技。
这种把杂技、歌舞、戏剧汇集起来表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以后各个朝代。
从秦汉时期开始,杂技就已备受瞩目,呈现繁荣发展之势,历史上各个朝代也绽放出不同的杂技艺术风采。
经过长期的发展,杂技在中国不同省市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著名的吴桥杂技,濮阳杂技,堪称中国杂技的南北两故里。
另外,山东的聊城,天津的武清,河南的周口,湖北的天门等也都是中国的杂技之乡。
中国杂技的技术难度高,善于挑战极限,且具备杂技世家的技艺传承,因而体现出特有的东方文化特征,如杂技故事剧《花木兰》、杂技舞蹈剧《梦幻西游》,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学成果与杂技艺术结合的典范。
中国杂技源远流长,不仅受到国人的欣赏,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荣获赞誉,屹立于世界杂技之林。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造就了杂技的独特品质。
杂技艺术富含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美感,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叉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文化修养、艺术细胞都在不断发展,因而也推动着杂技的创新。
当代杂技更加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创造,赋予杂技表演者不同的角色身份,使杂技表演更加有血有肉。
同时当代杂技还善于融入舞蹈、戏剧元素,推动杂技表现形式的创新,充分展现出当代杂技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
杂技理论的繁荣景象与深层脉络——新中国成立以来杂技理论发展回顾

2020.148与杂技理论的繁荣景象与深层脉络——新中国成立以来杂技理论发展回顾◎ 文︱高伟(本刊)中国杂技的历史有3000多年,但直至清朝末年才有了杂技理论的萌芽,而作为独立学科存在和发展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了。
杂技理论的起步应该是从1950年5月5日政务院发布“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政策开始的,重点针对“改戏”,即对旧节目的推陈出新。
在我国历史悠久、珍存丰厚的杂技遗产中,也包含了不少封建愚昧、丑陋庸俗甚至残忍恐怖的节目。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文艺建设中,杂技建设就着手剔除这些糟粕,创排反映新生活的新节目,使之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杂技理论主要配合这个形势,对一些尚存的陋习和糟粕进行抨击,引导杂技创作向着健康发展的道路行进。
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全国各地掀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潮,杂技艺术的发展走入正轨,杂技理论则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杂技的艺术特征、杂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杂技如何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杂技能否表现情节、滑稽在杂技节目中的作用等问题,甚至还探讨了借鉴体育理论指导杂技训练的问题。
这个时期杂技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界领导和一些非常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如田汉、洪深、周巍峙等都曾亲自过问、指导杂技艺术的创新创作和杂技理论的发展,使杂技创作发展迅速,杂技理论在很高的起点上起步。
如著名戏剧活动家、曾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张梦庚在五六十年代撰文《谈杂技艺术》《杂技艺术问题探讨》,探讨了杂技艺术的规律、杂技节目是否需要情节、情节如何安排等问题,他还出版了研究杂技的专著《杂技艺术的花朵》。
1964年5月,文化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杂技座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杂技主题的全国性会议。
会议着重讨论了“杂技界在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及民族化大众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大家就加强党对杂技事业的领导,杂技、马戏、滑稽节目的发展,杂技队伍建设,节目创新,学员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出了高、精、尖、稳、准、美的创作标准”。
杂技以下简称木、皮、杂及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

概言之,木偶戏、皮影戏、杂技(以下简称“木、皮、杂”)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同属于表演艺术这一大的艺术范畴,非但如此,它们的起源亦均可以追溯至上古的祭祀活动,且均走过了从娱神到既娱神又娱人直至纯粹娱人的演变历程。
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它们之间相互借鉴、融合,甚至于难分彼此。
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少异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可以“中国”、“传统”、“民族”为前缀(限定语),堪称“国粹”,理应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占一席之地。
一、“一版”的遗憾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包括戏曲、曲艺,“木、皮、杂”在内的所有的表演艺术虽亦有宫廷与民间、高雅与俚俗之分,但最终都无法像诗赋、书画那样进入正统的文学艺术范畴。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戏曲、曲艺创作、表演等的著述与记载比较丰富,尤其是近现代的一批有识学人,极其注重对这些盛行于民间的艺术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使得这些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表演艺术成为独立的学科。
有此研究基础,在分学科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时,戏曲与曲艺合编为一卷,于1983年8月出版。
与戏曲、曲艺相比,“木、皮、杂”除亦为非正统之外,甚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罕有登上正规舞台进行表演的机会,不过它民间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也正是自由的“撂地”演出形式,深植于民间的草根艺术特质,它们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正是由于它们在历史上始终未能像戏曲、曲艺那样得到文人的青睐,因此与之有关的而又流传至今的专门著述少之又少,而散落于浩瀚文献之海中的有关记载亦乏人发掘、整理,使之一直不能成为成熟的学科门类。
因为如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中难觅其迹(不仅是不能单独成卷或附于其他学科卷,且无专门的条目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二、“二版”的使命与“非遗”“百科全书”既称“百科”,自是要有“海纳百川”之广博与“兼收并蓄”之宽容,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当然不能让“中国的”、“传统的”、“民族的”杂技、木偶戏、皮影戏成为“空白”,因此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立项后,便将增加此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传统文化之杂技

汉代,角抵戏的内容更充 实,品种更丰富,技艺更高超。 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 一些节目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 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 杂剧,才称为杂技。
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创造了许 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 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举世公认的 第一杂技大国。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 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好几个,最著名的 要数河北省的沧州吴桥了。吴桥县一向有“杂技之乡”的 称誉,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 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 和普及的。
让我们来欣赏下 面图片上的杂技 表演吧!
转碟 也叫“耍花盘”
蹬 技 有蹬缸、蹬板、蹬桶、蹬 桌子、蹬人等节目。
顶技 用头、额或鼻顶棍棒,或用 口衔棍棒,在棍棒顶端放置灯、瓶、 缸、桌、碗,蛋等
耍花坛 演员将各种大小不同的瓷花 坛,大缸或酒坛轮番用头顶、手扔、 脚踢、臂滚,使之翻滚旋转。
柔术
钢丝表演
绸吊
车技
一分钟杂技欣赏
技场里笑声多,顶缸、转盘、耍马 戏……演员个个本领大。还有那聪 明可爱的小丑,伴随我们度过快 乐的夜晚。
“杂”指“多样”,“技”指“技艺”。杂技就是“各种 技艺”的意思,包括柔术(软功) 、车技、口技、顶碗、 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杂技从古代的百戏演变 而来,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 动作的表演性节目。而驯兽,也就是马戏,和魔术一起从 杂技中分出,单独分类。
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 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在表现他们猎获和胜利的 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技艺表演,这就形成了 最早的杂技艺术。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 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就 在历史长河中被确定下来。
中国杂技

11
Circus马戏团 Circus is an ancient feat of acrobatics. In the Tang (618907) and Song (960-1279) dynasties, circus was very prevalent(流行), and specially referred to taming (驯养) horses and performance of horsemanship. Today, circus is the collective name of the taming all kinds of animals and acrobatic performances. It usually includes the horsemanship and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animals that have been trained. Circus generally is held in a square, a specially built circus ground, or a big tent.
12
Vocal Imitation口技
Vocal Imitation is one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items in China. Records in ancient classical books can be traced back to as early as 2,300 years ago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Gastriloquists can imitate the sound of worms, birds, beasts and machines or even the sound made by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military drilling, and baby crying. They often accompany their performances with body movements.
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与创造研究

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与创造研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杂技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璀璨的部分之一,最早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就有杂技艺术影子的出现,在之后更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东汉就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但是这个时期的杂技主要是以宫廷艺术为存在方式。
进入隋朝之后,尤其在汉唐盛世,杂技艺术逐渐走向了极盛,也步入了民间化。
自宋代至明清,杂技门类、花样逐渐增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杂技艺术逐渐走向世界并获得众多傲人的奖项。
标签:杂技艺术;艺术发展演进;近代杂技;主题晚会;杂技剧一、杂技艺术的起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积厚流光,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洪流中,杂技艺术可以算是一朵奇葩,早在人类尚未接受文明开化的原始时期,就可以从祭祀、狩猎、竞技等行为中窥见杂技艺术的萌芽,这些行为能够具备杂技艺术的萌芽条件主要是由于人类在从事狩猎等谋生活动中得到了四肢的锻炼,具有了练习杂技艺术必备的条件。
在我国远古时期杂技艺术的发展常常和宗教祭祀等民间活动相结合,“傩戏”中的肢体动作就已经带有杂技色彩。
二、杂技艺术在宫廷和民间秦朝建立之后中央集权强化,皇室对娱乐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于是就有众多身怀绝技者进宫献艺,杂技艺术在皇室光环笼罩下获得长足发展的机会。
进入汉唐盛世之后,杂技艺术在宫廷之中的地位极盛,宫廷组织的大型演出繁多。
东汉时,围绕杂技这一中心,辅以其他众多表演艺术的“百戏”深受欢迎,自此杂技形式和花样逐渐增多,以杂技为谋生手段的人也多不胜数。
西汉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中原与西域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文化、经济融合,这也使得西域的杂技形式向中原传播,二者相融合,西域杂技为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中原杂技注入了一股股新鲜血液。
隋唐时期杂技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较为常见的杂技有百个之多。
宋代宫廷削减了礼乐制度,但是民间文化繁荣,因此杂技艺术迎来了又一新高峰,宋代民间娱乐场所“勾栏”“瓦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繁荣的环境中,“社火”这一专门演出的组织便应运而生了,自此以后,杂技与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进一步脱节,有了更为鲜明的划分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杂技艺术简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而著称于世的中国杂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技巧表演艺术之一。
它的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从它逐渐形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表演艺术形式时算起,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历尽沧桑,几经盛衰,多次受到挫折与摧残,但它深深植根于丰腴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上,因而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代代相传。
杂技是以技能为核心的艺术。
从人类掌握技能时其中就孕育着杂技的胚胎。
远在数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就从劳动、战斗、宗教祭祀等日常生活中汲取源泉,创造了杂技艺术。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杂技经历了一个从民间走向宫廷,又从宫廷回到民间的过程。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和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发展与融合,它的表演形式不断丰富。
近百年来,它又从国外杂技中吸取了有益的因素,创作出不少新的节目。
近五十年来,中国杂技经过发掘整理、推陈出新、加工提高,更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赢得国内外观众的赞赏。
中国杂技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卷帙浩繁的中国古籍、历代珍藏的画幅以及作为历史文物的石刻、砖刻、墓藏、壁画、陶俑等等,无不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杂技的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如今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中国现代杂技的大部分节目,尽管经过了千变万化已是面目全新,但几乎都可以在古代杂技中找到它们的“根”。
杂技由萌发到成为表演艺术,实际是走过了蕴含于劳动技能之中、包含于娱神为主的“乐”和确定为以审美为主的艺术这样三个步骤的,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三者又间有并行和混杂。
在先秦这个历史阶段,是杂技艺术完成三步历史发展的漫长的最初阶段。
初始的杂技,是在生产劳动、战斗、祭祀、游戏中出现的异常技能活动。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们的劳动技能,如钻木取火、渔猎、攀援、超壑、涉水,以及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当中,都可能孕育着杂技的某种技巧在内。
例如对飞弹、弓矢、流星索、布鲁(飞去来器)、投枪、刀斧、网罟、舟楫、兵器等用具的制造和使用,乃至人与兽、人与人的徒手搏斗,到了技艺超凡的程度,都可以说就是杂技的始祖。
那些古老的木、绳制作的布鲁、弓弩和网罟之类早已不复存在了,而石、陶、金属制成的球、弹、箭、矢和刀斧,却被考古家们从遗址中发掘出来,成为实在的见证。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祖先留存的绘画、雕塑、甲骨文字和古文献中,了解和想象出先人们的勇武、智慧与非凡的创造性。
由此看来,杂技的孕育和产生,应该还是在其他姊妹艺术之先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狩猎、采集、畜牧、战争、祭祀等过程中创造着最初的表演艺术。
它开始不过是人们对各种实践活动的简单模拟,进而再加以提炼和美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开化,原始的表演艺术逐步分化成演奏乐、歌唱、舞蹈等形式。
其中偏重于技艺性的表演,便是萌芽状态的杂技。
随着原始人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渔猎采集生活也逐步转向畜牧和耕作。
驯养动物的记录在古代典籍中不断出现。
最初人们驯养动物是为了衣食祭祀所需,祭祀时宰杀牲口,以供牺牲等,继而人们开始驱使动物为生产和战争服务。
当衣食粗足后,人们对娱乐的要求提高了,于是驯养的牲畜被驱向节日的集会或部落的庆典。
相传为孔子选编的中国上古历史文件汇编《尚书》中记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说的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唐尧手下有个掌管音乐的官,名叫“夒”,他能奏起石制的乐器,指挥各种动物跳舞。
如同荷马史诗中半神半人的英雄一样,上述记载也夹杂了很多神话传说成份。
史书记载帝战蚩尤是曾驱使熊、罴、虎、豹等猛兽冲锋陷阵,有人认为是黄帝调动了以这些猛兽为图腾的部落参加战斗;唐尧时的“百兽率舞”也不过是人乔妆动物在跳舞罢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民的祖先驯服野兽并用于娱乐的愿望和行动必定是很早的。
所以到了公元前十八世纪夏朝末期的宫廷中便有了“舞九州之马”的演出。
这种驯马跳舞,无疑是最早最简单的马戏演出了。
中国秦、汉以前的杂技表演一直被称为“角牴戏”。
它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境内各部落之间的战争,所以先民们的战斗生活也是杂技艺术的来源之一。
据说在公元前2550年前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人物、华夏族的祖先黄帝与南方黎族的首领蚩尤进行了一场极为激烈的战争。
战争开始时,蚩尤率领八十一铜头铁额的兄弟,来势凶猛。
他们头上长角,以砂石为食,腾云越山,兴风作雾,把黄帝打得一筹莫展。
最后黄帝联合了许多部族,呼风唤雨,又发明了指南车,动员了地上的猛兽和天上的巨龙,历尽艰险才把蚩尤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打败。
实际上,秦汉时所谓“角牴戏”乃是以力技为主体的各种游艺的统称。
力技是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举重、承力、角斗、武术都是杂技的重要项目,现代杂技节目中用到力技的节目也很多,如《顶竿》、《举刀拉弓》、《七人戳》、《戏法》等,各类节目的底座演员也都需要力技的基础。
古人以为“乐”不仅有声可闻,且伴有意象,需要通过舞蹈表达出来。
故“乐”不只是指音乐,也包括舞蹈;不单有舞蹈,也还包含有杂技。
许多演示武技的干戚武舞和羽旄文舞,有很强的杂技性,而且必假以道具的辅助和寓托。
这些乐技往往带有事神和功利的双重目的。
先民们先是因为对天地大自然和祖先怀有敬畏之心,便把那个冥冥之中似乎主宰一切、洞察一切的对象视之为神,为了尊神和与神沟通,才产生了一个通神的职司曰“巫”。
巫在举行祭祀医卜活动的时候,必以舞象神、娱神,并施展巫术,因之巫与舞、技相随。
古代的乔妆动物戏在祭祀活动中最为盛行。
祭祀活动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企图借助神的力量来征服自然;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纪念祖先的功绩并借以自娱的积极意义。
例如“驱傩”就是如此。
每年岁尾人们都要驱赶疫鬼,希望来年人丁兴旺、身体健康。
“击壤”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游戏活动,往往在地头田间进行。
相传唐尧时代,天下太平,百姓康乐,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击壤而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这首《击壤歌》流传久远,在一些典籍中均有记载。
从“击壤”发展而来的一系列投掷性节目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生活用具或生产工具作为道具,使中国杂技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从汉代的“投壶”。
宋代的“抛堶”、“掷砖”,明代的“打瓦”、“”五花飞石,近代的“标刀”、“鞭技”里都多少能见到“击壤”的影子。
远古时代的杂技萌芽直至夏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称为奇伟之戏。
据汉刘向《列女传——孽嬖传》记载,夏末代帝履癸(桀)无道,骄奢淫逸,竟日沉溺于宫廷嬉乐。
其中写道:桀既弃礼义……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
造烂漫之乐…。
宋罗泌《路史》也称:“(桀)广优猱,戏奇伟,作东歌而操北里。
”这里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从表述来看,奇指奇技异能,伟指大型表演,所谓奇伟之戏、烂漫之乐,无疑是指杂技、魔术和歌舞表演;二、这些戏乐,是专为夏帝王而设,是由“倡、优、侏儒”表演给桀看的。
刘向称夏时宫廷乐人为“倡优、侏儒”,或有附会之嫌,但由演员来进行表演,并且不再是为了娱神,而是供人欣赏,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
这是历史上最先见于记载的杂技作为表演艺术的演出。
也就是说,杂技艺术至迟在这时宣布了它的诞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大步向前发展。
随之,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过渡。
文化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表演艺术的发展则表现为分工日趋细致,杂技表演的记载不绝于书。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杂技艺术由民间进入公侯之家,最后进入秦朝的宫廷。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封建统治者为了能削平他国,兼并天下,就要延揽人才。
这就导致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阶层——“士”的兴起。
因为这些士奔走于诸侯之间,坐食于君相之堂,所以又名为“食客”。
他们各有所长,又能尽忠主子,因此诸侯们“养士”成风,规模很大。
如齐国的贵族孟尝君等,养士都在千人以上。
战国最早的口技故事“鸡鸣狗盗”,说的就是孟尝君手下食客们的口技和缩骨(柔术类技能)技艺。
“鸡鸣狗盗”的故事,被记载在著名的历史著作《史记》里。
其中的“鸡鸣狗盗之徒”可能就是当时的杂技艺人。
可见他们的口技已达到乱真的水平,否则真鸡是不会跟着啼叫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频繁,讲究勇武的风气自然十分浓厚,导致“士”的阶层中出现了不少勇武超群的大力士。
如卫国的夏育能力举千钧(一钧合今15公斤),并能把活牛身上的尾巴拔下来。
孔子的父亲叔粱纥也勇力过人,他竟能双手扛起城头的千斤闸门,让自己的队伍冲进城去。
还有个叫狄虎弥的能舞动大车轮冲锋陷阵。
他的战斗行为,为杂技提供了素材。
汉代以来常有类似的杂技节目,称为“舞轮”。
战国时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富强,崇尚农战,奖励军功,使各国好汉趋之若鹜,大力士们也云集秦都咸阳。
任鄙、乌获都是举鼎能手,连国君秦武王也常常参加举鼎角力活动。
后世的人们对这些举鼎英雄的神力敬佩之至,竞相模仿他们的行为,于是“夏育扛鼎”、“乌获扛鼎”就成了杂技中的力技节目流行于世。
汉代百戏中的“扛鼎”节目屡见记载,古代力技艺人奉乌获、夏育为祖师爷,不时地顶礼膜拜。
直至唐宋以后“扛鼎”节目才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力技节目,如“开硬弓”、“蹬石担”、“耍石锁”、“耍花坛”等。
这一方面大约是因为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步失去作用,而弓、石担、石锁、花坛等道具直接与生活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体育与杂技逐步分家,单纯的力量比赛演变为举重运动,而花坛、石锁等更能突出杂技的技艺,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统一的政权使六国的文化荟萃于秦,原来散布在各地的杂技节目也得到初步的集中,形成了整场演出节目。
当时各种杂技表演被统称为“角牴”。
关于秦朝宫廷杂技演出的情况,史料记载不多。
但是从汉代散乐百戏中杂技艺术繁荣的现象看,秦代杂技无论从节目的数量上还是从表演的精采上都应是相当可观的。
秦朝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从建国到覆灭只统治了十五年,但从杂技发展史来看,它是一个为汉朝散乐百戏的繁荣提供了有益的时代。
总观整个先秦时期,后世杂技分类项目中的多数,便已肇始或奠定了基础。
杂技艺术的本体及其美学特性,已见端倪。
由于数千年来,总的说来杂技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极少受到文化知识界的认真关注,更谈不上有重要的史实、理论著述。
当我们回顾这段与其他艺术共存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杂技实实在在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勇敢者的艺术,卑贱者的艺术,最能激发潜能的艺术,最宽广多样的艺术,因而也是最有活力的艺术。
当她从自己宽阔的怀抱中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走的时候,给她留下的似乎就只有干巴巴的“技术”了。
当然这是误解。
从先秦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来看,杂技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全部的形式美、运动美、智慧美和人文精神的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