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城建设思考

长江新城建设思考
长江新城建设思考

长江新城建设的理性思考

在谈论武汉为什么要建长江新城时,我认为有三个问题要讨论。武汉为什么要建设长江新城?武汉要建怎样的长江新城?武汉怎样建长江新城。

第一个问题:武汉为什么要建长江新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影响世界经济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而英国学者范登和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对各国城市发展变化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城市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整体趋势呈现为倒“S”平滑曲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当城市人口超过10%时,城市化水平逐步加快;超过30%时,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到70%以后才逐步减缓,城乡间人口实现动态均衡。此外,城市化发展规律表现为城市从“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升级。在城市化的早期和快速发展阶段,呈现明显的“聚集效应”。当城市化步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后,城市更多是向周边地区释放其能量,以点带面,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全面提升,即由聚集走向扩散。当前,武汉市中心城区处于城市人口超过70%的阶段,加速阶段已经结束,必须通过长江新城建设的举措推进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据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按综合商业指数对405个城市进行排名:一线城市19个,包括武汉。也有学者对中国城市进行五线分类:一线城市5个(北上广深津);二线城市30个,其中二线

发达城市8个,武汉不在其中,只在二线中等城市15个城市之中。按国际化城市的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看武汉,除人均GDP达标(国际化城市人均1万美元,武汉是1.7万美元)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标(国际化城市指标是毛入学率达50%,武汉是52%)外,其他13个二级指标均未达标。比如:外贸依存度国际化标准是30%,我们现在还是21.6%;三产占比要80%,我们在50%左右徘徊;R&D标准是5%,我们还是3%;全球500强要占50%,我们现在84家,而广州是217家,成都是200家,重庆是150家;国际会议80次,我们现在只20次;外国重要金融机构,北京是82家,上海是47家,重庆是39家,武汉只有5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建设的东湖高新之城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造之城,快速推进了武汉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长江新城必然进一步加快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在国家战略的重大期待下,武汉建设长江新城必然会成为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的主要支点,成为推动武汉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更会成为落实武汉“一号工程”的落脚地。

长江新城应该是深圳新城的升级版。37年前,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只是一个有3万人口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现在的深圳,GDP已经突破1.9万亿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长江新城更应是浦东新城2.0版。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正是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浦东新城的“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

合理化发挥了先导作用。浦东新城成为上海二产发展的新增长点、孵化器与蓄水池。1990年,浦东经济仅占上海经济比重的8%,到2016年则为大上海提供三分之一的GDP。浦东新城生产总值不仅在20多年间剧增360余倍,更是全国城市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先行者。

长江新城建设应该是滨海新城深化版。十年前,当我们站在天津滨海区的土地,不过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仅仅10年时光,滨海新城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在短短的十年间,经济总量突飞猛进,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一千多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一万多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1%。

建设长江新城就是落实把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意志,就是通过集中的基础设施投资、核心功能布局,打造一个能够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的核心亮点地区,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空间需求。

第二问题:武汉要建怎样的长江新城?

我想,一是长江新城一定要按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指标建设。因为,这些指标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实践与理论的结晶,不能自搞一套,更不能没有指标建长江新城。

二是长江新城建设一定不能把长江新城规划当草稿。长江新城的建设者对长江新城规划应像基督教徒对《旧约》、《新约》一样,作为生命的契约不可更改。

三是长江新城建设要在城市空间具有彻底、根本和综合性改变武汉城市布局、产业布局的作用。这个布局就是改变武汉100多年来武

汉三镇的格局,形成武汉四镇格局。如果说武昌城是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是科技之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制造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之城,是19-20世纪汉阳造的升级之城;汉口是以“货到汉口活”的传统商贸之城的升级版;那么,长江新城则是武汉的高端服务之城、生产服务之城、金融之城、总部之城、设计之城、时尚之城、创客之城;是武汉的第四镇。特别是,没有金融之城、高端服务之城,就不可能重振制造业,就不可能壮大东湖高新之城,更不可能成为创新创客创业之城。

五是长江新城建设一定是产业兴城。我们知道,产城关系有四种类型,即有产无城、有城无产、产城低端结合、产城融合高度发展。有产无城指一些工业区、产业区定位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尚不完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相分离。有城无产指一些大面积开发的楼盘项目,只具备居住功能,没有相应产业导入,沦为“睡城”。产城低水平融合之城沿袭以往“产业集聚区(产) +小城镇配套(城) ”的发展模式,这已经是昨日黄花。

我以为,长江新城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其中有市场、政府、消费者、社区及利益相关者,核心是产与城的关联。长江新城应该是产城高水平融合之城。而这个产不是制造产业、不是高科技产业,不是传统商业;而是高端服务业、是金融总部之城,是世界500强总部之城,是东湖高新之城的金融、人才与服务支撑之城;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的金融、人才与服务支撑之城。

六是长江新城一定要建智慧之城。智慧之城不仅是三网合一,不

仅是4G之城,不仅是互联网之城;而应该是5G之城,是物联网之城,也是能联网之城。

七是长江新城建设一定要建美丽之城。要以人文视角,沉淀3500年盘龙文化的历史与人文关怀之城。马路不要太宽,广场不要过大,多一些小马路、小广场、小咖啡屋、小休闲场馆、小健身场馆。

第三个问题:武汉要选择怎样的模式建长江新城?

我想首先要按国际化标准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城。其次要用PPP模式建城,这样可以很好的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很好的推进国企混改,可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武汉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武汉三产中服务业的比率,从50%到70%,以致80%。所以,这个产还包括公共服务机构的培育、教育医疗机构的引入、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武汉建长江新城要在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建长江新城。这个其他专家做了许多谈论这里不在谈及。

我以为,武汉建长江新城一定要与京津冀经济圈互动建城。因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北京去非首都功能。首先,首都不是经济中心。北京现在不适合创办企业,所以,有四、五千家企业得搬走,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也要搬走,我们应该吸引他们,把总部搬到长江新城来。北京有52家世界500强的央企总部也要搬家,我们也要吸引他们把总部搬到长江新城来,至少像三峡公司的总部应该可能放在长江新城。

北京不是医疗中心。现在到北京看病的80%是外地人。北京所有

的好医院在北京一律不准扩大,但可以在外地办分院。北京的医院要搬出北京,而武汉正好要打造中部地区的医疗中心,应该做好承接的准备,吸引他们到长江新城办分院。

再次,武汉虽然大学众多,120万的在校大学生。但武汉众多大学国际化不够、官本位太强,还不能适应长江新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宁波市有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市美国杜克大学、上海有上海纽约大学、汕头有汕头以色列理工学院、苏州有西交利物浦大学;而武汉没有世界著名大学的分校,这既不利于打造国际化的大武汉建设,也不利于武汉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因为人才的集聚与培育能力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原发、最核心的竞争力。长江新城需要具有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这些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能才;需要风投基金、产业基金这些金融人才,这些人才必须通过国际化教育完成。所以,长江新城需要世界最顶级大学在武汉办分校。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市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表现,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协调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建设,协调区域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整合和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区域政策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长江跨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和国家梯级发展战略的综合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1。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和战略意义(1)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可分为流域经济、机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渠道经济等)。根据运输方式)。它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水资源”的特殊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一个“带”,具有不同于“圈”、“群”等其他空间

形态的经济特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大腹地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优化长江沿线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布局,形成上下游互补合作互动格局,建设陆海对外开放新走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两大战略:京津冀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一个强调“经济圈”,另一个强调“经济带”这两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大城市圈和世界级城市群。长江 199经济区覆盖了中国40%以上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XXXX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5.24亿元,是1992年的26倍多。它是中国钢铁、汽车、电子和石化等现代工业的聚集地。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第一,长江沿岸9个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使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2)城市化 长江经济带由1/3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3/8的城市群和区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组成,是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然而,在XXXX,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为52.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73%长江经济

长江新城建设思考

长江新城建设的理性思考 在谈论武汉为什么要建长江新城时,我认为有三个问题要讨论。武汉为什么要建设长江新城?武汉要建怎样的长江新城?武汉怎样建长江新城。 第一个问题:武汉为什么要建长江新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影响世界经济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而英国学者范登和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对各国城市发展变化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城市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整体趋势呈现为倒“S”平滑曲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当城市人口超过10%时,城市化水平逐步加快;超过30%时,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到70%以后才逐步减缓,城乡间人口实现动态均衡。此外,城市化发展规律表现为城市从“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升级。在城市化的早期和快速发展阶段,呈现明显的“聚集效应”。当城市化步入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后,城市更多是向周边地区释放其能量,以点带面,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全面提升,即由聚集走向扩散。当前,武汉市中心城区处于城市人口超过70%的阶段,加速阶段已经结束,必须通过长江新城建设的举措推进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据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按综合商业指数对405个城市进行排名:一线城市19个,包括武汉。也有学者对中国城市进行五线分类:一线城市5个(北上广深津);二线城市30个,其中二线

发达城市8个,武汉不在其中,只在二线中等城市15个城市之中。按国际化城市的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看武汉,除人均GDP达标(国际化城市人均1万美元,武汉是1.7万美元)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标(国际化城市指标是毛入学率达50%,武汉是52%)外,其他13个二级指标均未达标。比如:外贸依存度国际化标准是30%,我们现在还是21.6%;三产占比要80%,我们在50%左右徘徊;R&D标准是5%,我们还是3%;全球500强要占50%,我们现在84家,而广州是217家,成都是200家,重庆是150家;国际会议80次,我们现在只20次;外国重要金融机构,北京是82家,上海是47家,重庆是39家,武汉只有5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建设的东湖高新之城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造之城,快速推进了武汉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长江新城必然进一步加快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在国家战略的重大期待下,武汉建设长江新城必然会成为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的主要支点,成为推动武汉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更会成为落实武汉“一号工程”的落脚地。 长江新城应该是深圳新城的升级版。37年前,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只是一个有3万人口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现在的深圳,GDP已经突破1.9万亿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长江新城更应是浦东新城2.0版。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正是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通过浦东新城的“金融、贸易、高新技术先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并为整个上海产业结构

七年级语文楚才杯获奖作文家在长江新城3

家在“长江新城” 我的家,就在“长江新城”——武汉市正在规划建设的城市新区。武汉,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全国省会城市中最多的大专院校,有国内最多的市内湖泊,有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也有丰富的各类美食。 武汉,正在飞速发展。生活在这里,小小的我不仅感到十分幸福,同时也对武汉的城市规划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走在马路上,街头越来越多的各种共享单车吸引着人们,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如今的大街小巷,金黄的ofo、充满活力的橙色mobike、洁白亮丽的hellobike,只要手机轻轻一扫,便可以骑上自行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我想,这大概是武汉向着智慧城市迈进的第一步吧!有了这些自行车,城市的公共交通也随之变得更优化,武汉建设绿色文明城市的步伐也会迈得更坚实。 其次,我认为武汉应该努力打造地铁文化。或许,城市的地铁站内可以多设计一些历史故事、经典文章、诗赋、科普宣传等文化知识招贴在人们来往穿梭的走廊里,让匆忙的人们放慢自己的脚步,通过不经意的阅读提升自己。 每天早晨,坐地铁的我发现,乘地铁的每个人,几乎都拿着“宝贝”手机。倘若把地铁上的电视内容改成“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等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我相信很多人会放下手机,与电视里的人们一起品味古代文人的那份豪放,体会他们千百年来不变的情怀…… 上一次考试,我做了一道综合实践题,题目给了一个表格,从表格的内容来看,法国大学生学习中文的逐渐增多。这说明外国学生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吸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连外国人也迷上了中文,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爱上中国文化呢! 还有,武汉如果要创建新的食品产业,一定得注意食品安全问题。既然要求将武汉翻新,变为“新城”,就要解决旧问题,再开始创建新产业。武汉的食品,不应该加入有害添加剂,也不应该“挂羊头卖狗肉”。我认为,如果食品是货真价实的,哪怕贵一点也会吸引很多顾客。 我认为,武汉若将以高端、大气、现代为特色,就必须改造城市形象。让市民吃的都是安全有保障的蔬菜,喝的是货真价实的饮料,让武汉街边的无照营业变少点,有卫生许可证的商铺更多一点。这样的武汉才能令外地游客向往,才能变得更加现代化。 当然,光靠硬件和环境改造是不够的,我们市民也得进行改变。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出口成“脏”,也有许多市民宁愿把时间花在手机游戏上,也不愿用来阅读学习,用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我们需要改变自己,改变武汉人的整体素质。 随着武汉的改变,市民们也会改变,而市民的改变又能让城市进步的步伐更加稳健。武汉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循循善诱地引导她的“孩子们”走向一条又一条成功的道路。 我们要让现代科技与古代文化相结合,政府与市民同努力,创造不一样的火花。相信未来的“长江新城”不仅是一座科技之城,更是一座文化之城,一定会让“武汉每天不一样”!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一定会因为家在“长江新城”而更加自豪! 点评:好文章需要讲究气势和背景。无论是篇章结构还是段落层次都应该恰如其分,错落有致。 “一方水土一方人”,武汉的崛起指日可待。作品处处展现了一位热血少年的情怀。提现了“文以载道”的楚才主旨。若能在各处细节上更加修饰,加以一两件事情为说明会更使行文更胜一筹。 1

调研报告:我省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有关建议

我省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有关建议 近期,省委党校省领导圈定课题组就XX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如何转型升级,赴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调研。调研显示,XX四市已行动起来,积极谋划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格局。马鞍山推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芜湖建设全省外贸中心港城;铜陵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安庆拉开框架建设大宜城。调研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以下是对问题的思考及对策思路。 一、XX四市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在XX四市的规划中,大多自我为中心、立足本地优势来谋划城市发展布局,缺乏合作意识与统筹协调。各市的功能定位趋同,存在新一轮同质化竞争与重复建设倾向,港口建设和跨江发展各自为战,不顾市场需求,不考虑资金能力,片面追求港口多、规模大,争抢加快发展的土地、岸线、人口、产业等资源。

2、两大集中区建设缺乏要素支撑。江北集中区有芜湖支撑建设稍好一些,江南集中区放在池州则没有这个支撑能力,大企业入驻不理想,真正投产不多,产业集中度不高,转型升级缓慢。除体制机制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营方式创新和高铁等轨道交通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和人口转移。 3、跨江发展缺乏配套措施。跨江发展中,马鞍山遇到的问题是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过江成本高以及江西片区对资金、人才等要素吸引力有限;芜湖遇到的问题是在争取江北打造国家级新区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铜陵遇到的问题是区划调整不到位,发展空间和人口有限;安庆遇到的问题是中心城区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4、联动发展缺乏保障机制。“芜马同城化”和“铜池一体化”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和具体措施,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处于停顿状态。“芜马同城化”曾有个框架协议,但未实施到位。“铜池一体化”原来牌子挂在市发改委,现在也没了。XX城市与皖北城市共建产业园区也存在着类似实施不到位问题。 5.跨区合作缺乏深入研究。目前,芜湖港与上港集团已开展了战略合作,安庆正在谋划与中部四省交汇处的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联动发展,铜陵正在申请加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

打造xx经济带亟需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xx 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又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去年这样,前年也这样,连续三年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可能明年、后年还会这样,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传统的、前期的经济动力在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未确立。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在我看来,无论是稳增长,不是调结构,都要把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放在重要位置,打造长江经济带意义也在这里,下面我想就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打造xx经济带是新发展阶段的大战略 什么是大战略呢?大战略就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战略,可以是大的战略思路,也可能是一个战略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打造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项大战略。就一个国家来讲,每进入到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发展重点,为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把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把轻纺工业发展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承接次发达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使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我国的人均GDP在30年内由低收入向中低收入、再向高收入迈上了两个台阶,现在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并逐步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水平转换,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阶段,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逐步减弱,而产业升级缓慢导致新优势(资本、知识密集型优势)还未形成,由于中国发展在区域间的回漩余地大,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三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提供重要动力。长江经济带可当此任。甚至我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可以与当年的沿海优先战略相当。 首先,长江经济带具有与沿海经济带一样的区域规模效应。长江经济带9省市人口规模超过5亿人,占全国40%,与整个沿海地区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很大的交集,即长三角这一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将沿海与沿江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将发挥巨大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无疑是产业还是城镇化,都是沿海、沿江条件最好,沿海沿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一区域优势的体现就是市场集聚效应和交通成本优势。在我国

2020继续教育: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三极”的是()。(10.0分) 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京津冀城市群 2.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10.0分) A.30 B.80 C.40 D.60 3.()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10.0分) A.生态功能区 B.生态保护红线 C.“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D.产业布局

4.划分功能区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10.0分) A.加快发展 B.加强服务 C.注重GDP指数 D.强调工业 2.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中,“划定三线”指的是()。(10.0分)) A.城市建设红线 B.基本农田红线 C.交通设施红线 D.生态保护红线 1.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建立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10.0分) 2.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引导企业向园区、园区向城市和城镇集中,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10.0分)

3.“多规合一”,是指将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三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10.0分) 4.制定更加科学公平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充分考虑生态区流域面积、水源保护的数量和质量等关键因素,制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成本、损失评估等量化指标和绩效考评体系。(10.0分)

挺起武汉的脊梁——长江主轴远景概念规划

挺起武汉的脊梁——长江主轴远景概念规 划 全解读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应有它独一无二的中轴线,长江就是这样一条轴线,是武汉的脊梁。 11月22日,长江主轴左、右岸大道远期方案审议通过(点击回顾),长江主轴开工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接下来的一个月,众规武汉将陆续推出“长江主轴”系列内容。在此期间,工作组还将组织开展市民之家线下沙龙活动,集中展示规划方案,欢迎广大市民网友提出宝贵意见。 2017年1月,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未来的长江主轴会是什么模样?家住长江边,每个人心中也

许都有一份不同的梦想。现在,我们将长江主轴远景概念规划予以公布,征求广大市民意见和建议。敬请大家荐言献策,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一个伟大的城市,应该有它独一无二的中轴线。 万里长江,唯有武汉三镇,将长江作为自古以来的灵魂和轴线。武汉大开大合的城市地理人文格局世界少有,江汉朝宗、龟蛇对望,是武汉乃至整个长江最为形胜之处。因此,以长江为城市主轴,托起伟大城市梦想,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长江主轴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市民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建设的重点是主城段:顺长江而下,左岸滨江大道—晴川桥—沿江大道,右岸临江大道,上游达白沙洲大桥、下游至天兴洲大桥,江段全长25.3公里。

长江主轴总体布局,串联起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历史之城”以长江、汉江交汇的南岸嘴为原点,以长江武汉段为蓝轴、龟蛇绵延山系为绿轴,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 区。

“当代之城” 推进长江两岸分层建设,按“长江水体—桥梁、码头与滩涂—江滩公园—堤防及道路—沿岸建筑”五个层次,建设功能丰富、复合立体的城市滨水空间。 根据规划,长江主轴将按照“五轴一体”的内涵,集中展示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的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 五轴包括 交通轴——融合长江绿道、沿江观光轨道、预留未来快速交通通道,联系一至五环,打造复合交通畅达之轴。 经济轴——串联两岸腹地的四新、汉正街、武昌滨江、二

长江新城资料

长江新城规划 规划背景: 2017年7月17日,武汉长江新城选址最终确定。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江新城选址在武汉中北部,起步区位于谌家矶—武湖区块。具体方位是:东至武湖泵站河,南至长江北岸,西至滠水河、府河,西南至张公堤路,北至江北铁路,约30到50平方公里。新城将分三期建设,中期发展区100平方公里,远程控制区50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2017年~2025年,远期规划:2025年~2035年。 根据机构编制及领导班子组成文件要求,设立武汉长江新城工作委员会,为市委派出机关,武汉市委常委胡亚波任长江新城党工委书记;设立武汉长江新城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张文彤任管委会主任(张文彤原来是东湖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沈涛任长江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同时,党工委与管委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18年12月18号,长江新城举办了全球招商招才大会。16个签约项目涉及总部经济、绿色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其中中信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世界500强央企区域性总部及研发基地扎堆入驻长江新城;万达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国际医院、慧途教育国际学校等国际顶级医疗教育资源将在长江新城落地;鑫苑集团国际创新示范园,中运漕河泾科技产业园,上海三盛宏业数创智慧谷,迪马睿升、百分点、北理工新源智能科技产业园区等智能产业项目云集;中青金控集团等将在长江新城投资建设军民融合尖端科技产业园;新供销投资基金中医药产业园、供销云商供销e家华中区域总部、中电产融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将以高科技手段助推传统产业绿色经济起飞。此外,史迪威国际战略咨询集团将积极引进国际级文化IP入驻长江新城,与北京天鸿集团、中科雁栖湖长江科学艺术中心,山水文园长江总部等项目共同打造长江新城文旅高地。 武汉长江新城管委会、德铁工程与咨询有限公司、大连广盛元公司三方将设立轨道交通产业基金,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中德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项目,为中国及亚太地区培养轨道交通工匠,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这也是德国联邦铁路集团公司首次在境外办学。 大连广盛元公司董事长董黎光透露,中德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亚太总部也将落户长江新城,并吸引轨道交通行业全球知名企业入驻,打造亚太轨道交通产业服务制高点,远期还将培育轨道交通国际合作创新基地,以中德轨道交通国际合作为龙头,打造产业发展高质量新亮点。 万达集团武汉公司总经理王战峰介绍,武汉万达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国际医院选址长江新城,将依托长江新城区位和政策优势,打造集门诊临床、康复疗养、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医疗功能复合体,总投资约100亿元,预计2021年建成。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为全美最知名的学术研究医学中心之一,在器官移植、癌症、神经外科、心血管疾病、骨科等领域国际领先。 上海三盛宏业副董事长蔡金根表示,此次签约的数创智慧谷项目,占地500亩,5年内计划投资100亿元,将引入超过60家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社区等科技企业,同时对本地中小型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

打造长江经济带六大建议

2014-09-04 08:57 收藏分享到: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及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认为,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坚持”: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挖掘发展的内在活力;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增强发展的支撑与动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及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 打造长江经济带,规划应先行,科学论证,统筹制定长江流域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布局和优化升级发展规划;长三角龙头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两横轴”发展规划;“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和“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四大城市发展规划;现代新型战略产业体系和“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科技医药卫生创新体系、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规划。力争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补充衔接、完善配套,最终形成区域统筹、产业互补。 建议国家及有关省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团队和智力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对长江经济带有深入研究和高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专门负责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环境、项目论证等评估、验收,工程质量监测考评,政策法规研究建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攻关、技术人才培训等,努力为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系列服务。 二、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优势与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各区域产业特色,集成优化长江流域产业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分工互补、差异发展。要在省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衔接配套的产业布局和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联手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布局匹配、衔接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摘要】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区政策推进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及国家梯级开发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地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等背景下,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及战略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是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 依运输方式区域经济可划分为流域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通道经济等) ,既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也有“水资源”的专门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带”,与“圈”和“群”等其他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从国家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一个讲“经济圈”,一个讲“经济带”。这两个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讲大城市圈,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武汉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临空港开发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带”融合之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平台功能丰富多元,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必须牢牢把握此次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嵌入式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引领临空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 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间位置,是《指导意见》确定的三大航运中心之一和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中心城市,东联沿海、西接内陆,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九州通衢”

的武汉,具有明显的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带来的机遇。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之一,中部唯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过一系列国家战略使命的武汉,再次成为引领中部直至全国的创新改革排头兵。创新改革试验区意味着重大改革措施可以先落地,部分法律法规可以暂时调整,支持和允许试错、容错和纠错,这些政策和发展环境上的利好,无疑将利于武汉进一步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服务平台。 4.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而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战略的龙头,可以说是湖北建成支点的“支点之点”,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5.“两带”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湖北省提出,要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下,推进“两圈两带”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配套衔接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两带深度融合、两带共赢发展。根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

(二)发展要求。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范围,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 3.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求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先行条件。 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发挥水运和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收稿日期:2019-05-07作者简介:武 菲,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中国水利史。E-mail :975609775@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90647.html, 文章编号:1001-4179(2019)S1-0006-03 长江经济带横穿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辐射连接中国的南北方,以21%左右的国土面积,承载着接近全国40%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虽然政界、学术界、商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沿江经济走廊的发展,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最终由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却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酝酿过程。 1概念初提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孙中山于1918年 发表的《实业计划》中。文中提出扬子江流域拥有大量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通过在扬子江流域建造城市及发展工商业,既可促成全国经济均衡划分,同时也将改变中国的工业遍布于东南沿海的畸形状态[1] 。 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在1984年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的思考,指出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的经济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城市带、城市圈和城市群,以及农业、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它们通过复杂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组成经济网络,并以长江水系作为纽带 形成产业密集带。同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其中由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构成的“T ”字形宏观战略是该理论的核心。这一主张曾被《中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1990)所采用。 2从概念到战略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批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 规划简要报告》之后,在1992年召开的“长三角及长江 沿江地区经济规划会议”上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加之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均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谋划通过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沿江七省一市建设长江经济带[2]。虽然此时长江经济带已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国家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而上海的龙头作用仅带动了浙江、江苏两省部分城市,沿江地区经济带并未得到全面地发展。随后,国家相继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武 菲1,张昕川 2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2.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1) 摘要: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概念初提、从概念到战略、战略重提的整个发展战略定位的演进历程。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思想,并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①完善长江大保护法规体系,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保驾护航;②培育全社会长江大保护意识,统筹长江上、中、下游系统保护;③加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长江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走廓建设。关 键 词:战略定位;演进过程;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 中图法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232/https://www.360docs.net/doc/0f1090647.html,ki.1001-4179.2019.S1.002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 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 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日期:2010-05-06浏览次数: 2545 2009年7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为我省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指明了方向。《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培育1个至2个节点城市。”笔者认为,可以将洪湖市率先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洪湖市具有十分重要的“补链”作用 与湖北长江经济带相连的皖江经济带,之所以开发得比较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长江安徽段(即“皖江”)已经形成了城市带。从马鞍山到安庆不足300公里的江段上分布有5座大中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而在湖北长江中段武汉——荆州477公里的江段上,除去两头的武汉和荆州外目前尚无较具规模的中等以上城市。我省虽然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比较发达,但在武汉——荆州这一段形成明显的“断链”。如果说,在全国长江经济带上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湖北是“龙身”,那么武汉——荆州段就是“龙身”的“腰”,而处于这一江段的洪湖市就是一节重要的“腰脊椎”。 洪湖中心城区陆路东距武汉145公里、西距荆州201公里,水路178公里抵武汉、299公里抵荆州,交通区位较优,特别是港口辐射力较强。洪湖港务局1985年前一直管辖武汉市的金口、邓家口、水洪口等港务站,2007年10月港口体制改革前管辖着咸宁赤壁、陆溪口、嘉鱼、潘家湾、簰洲湾等12个港务站。在《湖北省港口布局规划(2002~2020)》中,洪湖港与鄂州港、黄州港、宜都港、枝江港等一起列为“重要港口”。近年来,洪湖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和毗邻武汉的地理优势,积极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深水码头,发展临港经济,努力形成以长江港口岸线为主体,以内河湖泊港口为补充,水陆互换、江湖并驱的港口城市格局。目前,洪湖市已经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着手编制洪湖新港和旅游码头、新滩工业园区码头的控制性规划,启动了港口码头建设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港”、“城”互动,洪湖市能够迅速“补链”,可为湖北挺直腰杆出力。 长江流经洪湖市域135公里,占全省长江干线总里程的12.7%,是全国长江

phil--高考地理热点问题)《-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时事热点:2015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这就意味着,这份江北新区的发展蓝图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这份方案明确了江北新区的战略定位,描绘了它未来10年的发展愿景,还明确了用地、财税等政策红利。 解读:南京江北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会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对沿江经济、文化、环境、聚落产生重要影响。长江也是中考地理的常考内容。涉及长江的水文特征、沿江的省级区划概况及重要城市、水利水电、运输方式等,学生在2016复习备考中应举一反三,全面的、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

重磅! 武汉长江新区(长江新城)选址公布

重磅! 武汉长江新区(长江新城)选址公布 据长江日报消息,长江新区(长江新城)选址已于今日9:00公布,起步区:谌家矶(江岸区)---武湖(黄陂区), 东至武湖泵站河,南至长江北岸,西至滠水河,府河,西南至张公堤路,北至江北铁路,约30到50平方公里。长江新城建设打算分三期推进:近期起步区30平方公里左右,中期发展区100平方公里左右,远期控制区500平方公里左右,届时将形成“四镇”新格局,再造一个新武汉。总的目标 定位和要求是: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高效高新产业集聚的创新名城、大江大湖魅力凸显的生态绿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先应用的现代智城、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一流的国际友城、百姓富裕安居乐业的创富之城,真正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谌家矶: 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东北部,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武汉市政府为了加快武汉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 而开发建设谌家矶现代制造产业园,并且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条件灵活,科技含量高、产业规模集聚,有一个有一定影响的都市型消费品现代工业园,吸引了国内的很多企业来投资兴业。在教育方面有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等高等院校谌家矶街道办事处驻谌家矶大道73号,辖3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谌家矶、平安铺、朱家河、新建、先锋、

长江明珠、新建。人口15000人,面积8.33平方千米。武湖街道:位于黄陂区南部,武湖街道办事处驻五通口,辖1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武湖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百强乡镇第7名,全市“三农”综合考评排名第1位;先后荣膺“全国文明街”、“2011幸福武汉叫响江城十大名街”等美誉。在全街74.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2万武湖儿女正浓墨重彩地建设着“滨江生态城,建荆楚第一街”。武湖街道。面积81.12k㎡。人口39032人(2011年末),辖6个社区。辖2个社区、22个行政村。办事处驻五通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