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心主义

合集下载

欧洲中心论评析———兼评文化中心主义和世界史学

欧洲中心论评析———兼评文化中心主义和世界史学

欧洲中心论评析———兼评文化中心主义和世界史学作者:颜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4期颜娟(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204)摘要:“欧洲中心论”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史观,主要表现为对欧洲文明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某种种族的、文化的、环境的、心灵的或者精神上的特质的信仰。

这种偏狭对于世界史学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为了清除“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史学的影响,要对其反思、批判、最终实现超越。

关键词:欧洲中心论;反思;批判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44-02作者简介:颜娟(1982-),女,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助教,研究方向:拉美史研究。

一、“欧洲中心论”的定义“欧洲中心论”,也称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在19世纪得以发展,并且最终形成为一种人文科学领域的思想偏见。

欧洲中心论由于其视角上的偏狭性,近年来在学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但是由于“欧洲中心论”并不是一套完整而固定不变的原则体系,而是由各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松散的观念系列,因此对于“欧洲中心论”并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相关研究和评论在这一问题上显示出纷繁混乱的局面。

因此,在对“欧洲中心论”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对“欧洲中心论”的内涵做出界定,否则这场讨论将无法展开。

当代美国学者J·M·布劳特的说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在其近著《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基本上指出这一信仰的概念,指的是欧洲文明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某种种族的、文化的、环境的、心灵的或者精神上的特质,这一特质是欧洲人群在所有历史时代直至当今时代,永远比其他人群优越[1]。

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或者叫种族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即易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

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

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
欧洲中心主义是指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思想和理念。

这种思想认为欧洲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这种思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以维护欧洲的利益和地位。

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在于:
1.加强欧洲的经济实力:欧洲中心主义可以促进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升整个欧洲的经济实力。

2.促进欧洲的政治一体化:欧洲中心主义主张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欧洲的政治一体化,并且可以让欧洲在国际事务中更具影响力。

3.维护欧洲的文化多样性:欧洲中心主义主张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保护欧洲的文化多样性,同时提升欧洲的文化地位。

综上所述,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可以加强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发展,维护欧洲的利益和地位,同时维护欧洲的文化多样性。

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

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

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
欧洲中心主义是指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思想认为欧洲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应该向欧洲学习,接受欧洲的价值观和文化。

然而,欧洲中心主义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

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其他地区的贡献和价值。

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而欧洲中心主义却认为只有欧洲的文化和价值才是最优秀的。

这种思想会导致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和价值的忽视和歧视,从而影响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欧洲中心主义认为只有欧洲才是最先进的地区,这种思想已经过时。

现在,全球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

这些挑战需要全球各地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而不是仅仅依靠欧洲的力量。

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可能会导致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下降。

欧洲中心主义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各个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认识到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共同应对全球事务。

只有
这样,才能实现全球的和平、繁荣和发展。

欧洲中心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
eurocentrism西方文化下的种族优越论eurocentrismeurocentrism时空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学伦敦格林尼治子午线eurocentrism时空欧洲中心论者把欧洲之拉丁文字理所当然地视为是先进的科学的而其他文字之地区更都是被视为落后地用官话字母或切音符号都不好不如采用世界通行之字母自序朱文熊江苏新字母1906要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
Eurocentrism
Eurocentrism
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又称西方 中心主义,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 的一个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感觉到欧洲 对于世界的优越感。
Eurocentrism
西方特权视角下的世界 贯穿时间的目的论叙事 西方文化下的种族优越论
Eurocentrism
东方的东方学
•现代东方人对自身的东方化主要体现在东方人自身的观念中。这 些观念首先表现在东方人的民族自卑性、崇洋媚外等“西化”意识 上。 •东方人为了对付西方的东方学,从而炮制出一种所谓的西方学, 用西方学的体系来替代东方学的体系。这样,东方人在推翻了一种 旧的二元对立之后,又在东西方面前树立了一种新的二元对立。
Eurocentrism
东方的东方学
由于接受了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人、非洲人对自身历史、文 化的阐释也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评判,相对自身文明而言成为了一 种装备了欧洲经验研究方法的“局外人”,这种“被俘意识”称为文 明上的殖民状态。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原因。 于是,在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形成了“现代与传统,西方和 东方”的双重对立:如果走现代化之路就必须批判中国的传统, 就必须完全地学习西方,东方是无价值的,传统是有碍于现代化 的。
Eurocentrism

轴心时代概念的理解

轴心时代概念的理解

轴心时代概念的理解轴心时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最早由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夫·施林格尔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该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历史的中心或主导地位由一个或一组国家、地区或文化所占据。

轴心时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

施林格尔认为,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哲学、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对后来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成为西方文明的轴心。

同样,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使欧洲大陆成为轴心时代的新中心,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然而,轴心时代的概念主要针对欧洲历史,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概念,并将其拓展到全球范围内。

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轴心时代的标志可以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力。

在现代历史中,特别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时期,欧洲各国的殖民主义扩张使欧洲成为全球的轴心。

欧洲国家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控制,统治了大部分亚非拉等地区,对其进行资源剥削和文化传播。

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体系,也被称为“欧洲中心主义”。

然而,轴心时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轴心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成为了全球的新轴心。

美国通过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扩张,主导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轴心时代的概念开始发生再次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中国以其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庞大的市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渐成为全球的新轴心。

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中国,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也在扩大其影响力,对全球轴心的位置产生了挑战。

这些国家在经济、军事和其他领域的发展,使得轴心时代的概念变得更加多样化。

总的来说,轴心时代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含义。

法国学派欧洲中心主义在国际文化文学交流中(人文文化价值观上)

法国学派欧洲中心主义在国际文化文学交流中(人文文化价值观上)

法国学派欧洲中心主义在国际文化文学交流中(人文文化价值观上)和西方中心主义相辅相成的另一股文化理论思潮就是文化相对主义。

这股思潮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史,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早先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印记,它旨在凸显欧洲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优越之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那些有着鲜明的精英意识的欧洲作家和艺术家那里。

从前引歌德和艾克曼的谈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包括歌德在内的一大批欧洲作家和艺术家都认为,只有优秀的欧洲作家及其作品才有资格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和主体。

但是曾几何时,美国后来者居上,由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上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早先的欧洲中心主义逐步演变成了西方中心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发布这些科技新成果的话语权,而且他们在文化上也不甘寂寞,英美两国的文化学者和人文思想家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牢牢地掌握了人文学术出版的话语权,这一点也体现在世界文学的研究中。

我们今天在英语世界常用的两大世界文学选——XX和XX无一不是由美国学者担任主编。

但即使如此,那些传统的欧洲人文学者和理论家骨子里并不看重美国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理论,其认为在现代以来风行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理论思潮追踪其源头,几乎无一不出自欧洲。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欧洲的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成果如果不经过美国以及英语世界的中介,也很难成为有世界性影响的理论思潮。

因此,文化相对主义也始终贯穿在欧洲以及后来的整个西方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并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从而显示出不同的意义。

但尽管如此,一些心胸开阔的有识之士仍一直试图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他们开始关注文化相对主义并试图对之进行改造和重构,反其意而用之。

已故荷兰比较文学学者和汉学家杜威·佛克马(Douwe Fokkema)应该算是国际比较文学界较早关注文化相对主义和世界文学经典问题的学者之一,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形成和重构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这尤其体现在他对文化相对主义的重新阐释和建构,从而为他的文学经典重构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破除_欧洲中心论_的困境及出路_从_偷窃历史_谈起

破除_欧洲中心论_的困境及出路_从_偷窃历史_谈起

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困境及出路———从《偷窃历史》谈起魏孝稷“欧洲中心论”在学理上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批评,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破除“欧洲中心论”的愿望似乎将要变成现实,杰克·古迪先生的专著《偷窃历史》①(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无疑又为打破欧洲中心主义贡献了一份力量。

古迪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著作等身。

其主要著作有《野性心灵的驯服》(1977)、《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历程》(1983)、《烹饪、菜肴和阶级》(1982)、《西方中的东方》(2000),等等。

正如访谈古迪的英国学者玛利亚·帕拉蕾丝—伯克所言:“杰克·古迪在年过八旬以后依然过着的这种生机勃勃且成果丰饶的生活让他的许多同事衷心崇敬而又惊讶不已。

他的学术成果无论在质上还是在出版物的量上都令人艳羡。

”②一《偷窃历史》的导论开宗明义地指出“偷窃历史”的含义,是指历史被西方接管,即历史被概念化,并以发生在褊狭的欧洲范围、通常是西欧范围内的事件加以呈现,继而这种模式又被强加到世界其他地区。

他进一步解释道:“欧洲大陆一直认为他们创造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制度,诸如民主主义、重商主义、自由和个人主义,但这些制度在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中也都能找到”(第1页)。

本书宗旨延续了古迪近年来致力于“打破欧洲特殊性并建立亚洲特殊性”的主题。

③西方学者把世界历史概念化,提出诸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个人主义、重商主义、市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等概念构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模式。

只有西方社会创造了该理性的进步事物,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而非西方的社会因缺乏这些东西故长期处在野蛮残暴的落后状态,他们的进步只有受到西方的冲击并仿效西方才能实现。

古迪认为,这便是西方学者对世界历史的偷窃。

他认为,西方学者首先偷窃了叙述世界历史的两个基本因素即时间和空间。

历史学的①②③Jack Goody,The Theft of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中文版为张正萍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魏韡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黑暗的心》是康拉德最优秀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殖民主义的罪行,但同时这部作品也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

关键词:康拉德;欧洲中心主义;种族歧视作者简介:魏韡(1974.2-),女,汉族,陕西省长武县人,教师,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39-01在康拉德所处的后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大多数英国人都深信殖民主义是给野蛮带去光明。

而康拉德并没有被当时的殖民主义的欺骗标语蒙蔽,他对殖民主义者的残暴行为进行了犀利地揭露和批判,但在他的《黑暗的心》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欧洲中心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的痕迹。

一.康拉德简介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波兰,英语是他在十七岁之后自学的,而他却成了用英语写作的了不起的作家。

罗斯•默芬称他的天才超越了语言障碍和国界。

评论家丹尼尔•施瓦茨评价康拉德是“只有劳伦斯和乔伊斯才可与之比肩的伟大小说家”。

二、欧洲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内容是所有认为欧洲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比非欧洲人,以及所有非欧洲人后裔,少数民族优越的观点。

这一理论,认为基督教徒创造了历史,从而也是白人创造了历史,欧洲以外的人停滞不前,在种族上低欧洲人一等。

三.《黑暗的心》中的欧洲中心主义1.非洲以及非洲土著人由于受到欧洲中心史观的影响,康拉德的笔下,非洲的土著居民原始,落后,愚昧。

非洲的贫穷反衬着欧洲的富足,非洲的软弱反衬着欧洲的强大,非洲的愚昧反衬着欧洲的发达。

我们可以看到对黑人的蔑视,他们像动物一样,是原始的“异类”。

阿切贝说,“康拉德应该清楚,非洲黑人又嚎又叫,又蹦又跳,可能是他们本民族的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并非野蛮的骚乱。

”康拉德对土著居民的某些原始风俗不无嘲讽之意,这样的写作源于当代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的一种强有力的信念:欧洲文明及西方具有某种独特的历史优越性,这一特质使欧洲人群在所有历史时代,直至当代时代永远比其他人优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中心主义”
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和特殊性,欧洲就是依靠这种内在的力量而兴起并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同时“欧洲中心主义”把欧洲的胜出永久化,把欧洲的道路和欧洲的模式绝对化与普遍化,认为任何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欧洲的道路并以此断定人类社会历史将终结于欧洲模式。

“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扭曲了历史,导致了人们对欧洲以外世界了解和认识的缺乏,从而不能正确认识整个世界和世界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贡德.弗兰克运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史观”把被“欧洲中心主义”颠倒了的历史反转了过来,并彻底挖
掉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根基,宣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真正终结。

“欧洲中心论”依据与两个支柱,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虽然说黑格尔是“欧洲中心论”在地理方面的系统论述者,但是兰德斯十分露骨的予以阐述,热带国家的劳动效率低下,干旱的地带需要灌溉,谈到西欧,他说“欧洲确实有冬季,冷的足阻止病毒和害虫的大量繁殖。

”还有降水等等的例子,得出结论胜利属于欧洲,从而得出种族优劣论,成为近代“欧洲中心论”本质成立的理论依据;另一个就是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认为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自由,民主,理性,得以在近代开启资本主义的大门。

在韦伯那里有精致的论述。

在“欧洲中心论”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条暗流——整体世界史观。

在每一个阶段,史家都是在探讨如何更加理性的撰写世界史,寻求整体世界的发展规律,但是每一次在这个大浪过后,总会偏离航道,转到“欧洲中心论”上,也不能不说这个与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关。

从亚历山大东征、文艺复兴开启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殖民,在东西方民族近距离接触时,西方凭借科技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古代就存在的文化优越论在西方不曾中断。

但是当“欧洲中心论”在黑格尔、兰克手中发展成熟后,随着一战的结束,批判的声音终于不再是飘飘渺渺,开始明朗有力起来。

从对“欧洲中心论”进行文化形态的批判,到整体史观和今天的全球史观。

1917年,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出版了他的著作《西方的没落》,并预言了西方文化的必然衰落,对长久以来以欧洲文化优越感自豪的欧洲人以迎头一击,而汤因比(Am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的《历史研究》,表达了作者“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

”并且在文明的考察中从斯宾格勒的八种发展到了二十一种。

总之从一战以后,尤其是二战,史学越来越走向多元化,“欧洲中心论”地位在动摇,对其批判越来越多,但是“欧洲中心论”根已深、蒂已固,坚持此观点的仍然不在少数,其一就是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960~1920)从理性资本主义的角度,再次论证了欧洲神话,由于欧洲的理性精神,资本主义在欧洲出现,而没有出现在中国。

他因此也被认为是“欧洲中心论”最精致的论著者。

但是其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

50,60年代的历史著作里还是可以看到“欧洲中心论”的痕迹,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对“欧洲中心论”批判的反批判,它们采取不同的形式维护欧洲奇迹论,其中如1981年埃里克琼斯的《欧洲奇迹》,最具典型,近些年来比较引人注意的史学流向是全球史观,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塔夫理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