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大学校史及其文化传承

合集下载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高校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史文化是大学精神与传统的重要体现。

对于高校来说,通过校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不仅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认同感,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和学术探索精神。

因此,高校校史文化研究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高校校史文化研究是对学校历史的系统梳理与研究。

通过对学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名人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可以为学校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首先,研究学校的创办背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使命。

学校创办的初衷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需求密切相关,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发展轨迹和特色。

其次,通过研究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和发展。

这些历程不仅记录了学校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学校的影响和塑造。

同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外,研究学校的重大事件和名人也是校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重大事件通常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而名人则是学校成就的象征和代表。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事件和名人,可以让学校的校史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激励学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校史文化的传承是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递给后代,使其成为学校精神和传统的传承者。

高校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组织,其校史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通过校史文化的传承,可以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首先,传承校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的校史文化是学校特色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向学生传递这些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术传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和使命感。

其次,传承校史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探索的精神榜样。

学校的校史中通常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学者和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可以为学生树立学术榜样,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一、简介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开端,学校1928年创建于当时省会安庆市。

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

二、基本信息(一)、学生情况1.研究生6173人其中博士生416人硕士生5757人2.本、专科生23157人其中本科生21323人专科生1834人3.成人教育学生5349人其中函授生3907人业余(夜大)生1442人4.留学生545人5.学生党员4543人其中博士生311人硕士生1844人本科生1718人专科生61人成人本科生565人成人专科生44人(二)、教职工情况1.教职工总数2617人其中正高职称301人副高职称593人2.专任教师1703人其中正高职称277人副高职称466人博士学位774人硕士学位682人3.研究生指导教师696人其中博士、硕士导师 136人硕士生导师560人(三)、资产情况1. 固定资产总值266716.3615万元2. 占地面积2159116平方米3. 建筑面积1256224平方米其中(1)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482788平方米(2)行政办公用房88243平方米(3)学生宿舍352766平方米(4)教工住宅183261平方米4.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841.5434万元5.图书355.72万册6.教学用计算机13859台7.教室468间(网络多媒体教室214间)三、标识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的九月十六日被确定为安徽大学的校庆日。

校徽: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

校歌: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校旗。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自古以来,文化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和重要的精神财富。

而大学校园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其文化建设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校园文化,涵盖着人文、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从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现状以及建设与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和职工创造的多种艺术、科学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精神财富,是文明精神的传承。

其中,包括学科文化、校园文化、草根文化、时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首先,学科文化是指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文化。

大学的建立是为了培养学术精英和研究者,而学科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推进大学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

其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和习俗,包括文化节、运动会、春晚等校园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展了视野,培养了校园文化认同感。

再次,草根文化是指由学生、职工自发创造的文化内容,如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职工合唱团的演出等。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为大学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最后,时尚文化是指以时尚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现在,很多大学都会举办穿越花海、扮靓校园、集体唱跳等各种时尚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大量年轻学生,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推动了时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

二、大学校园文化现状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的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互不合作的问题,导致文化活动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

其次,有的学生对校园文化缺乏兴趣,缺乏参与热情。

原因是学生忙于学习和考试,也有的学生对文化活动缺乏了解,无法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也导致一些文化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再次,有些文化活动过于消极和保守。

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没有得到创新和改善,或者缺乏新意。

最后,有些文化活动存在商业化倾向,失去了其文化内涵,丧失了传统价值。

新闻传播学院校简介: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校简介: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校简介:安徽大学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简称安大,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由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

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在安庆创办的、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原安徽大学;现安徽大学于1958年以原(国立)安徽大学主要科系为基础建立,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有教职工2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7000余人。

【推荐理由】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综合性大学,地处华东,与江苏、上海、浙江临近,但报考热度远小于这些地区。

【院校小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是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本科班,新闻学硕士点研究方向有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业务。

算起来全国办学历史超过20年的新闻系并不太多,安徽大学新闻教育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网上公示的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入选名单上,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芮必峰教授主持、姜红、吕萌、蒋含平、刘勇等老师主讲的《新闻学概论》课程名列其中。

2003年安徽大学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签署协议,共建新闻传播学院。

与此相配合,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在安徽日报及其所属的子报刊及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实习基地。

其实,安徽大学新闻学院不仅在本地有着绝对优势,其影响已经波及全国。

北大方正在全国仅捐助了5家高校建立实验中心,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安徽大学新闻学的名师中,院长芮必峰教授是代表。

新闻系系主任蒋含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史,1997年参与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主持的中华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研究。

至诚至坚 博学笃行——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至诚至坚 博学笃行——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陈家忠
【期刊名称】《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擞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开端,学校1928年创建于当时省会安庆市。

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几经调整,学校于1956年迁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学校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之后,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总页数】2页(P7-8)
【作者】陈家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4
【相关文献】
1.博学笃行社团课程为新课改助力——安庆市第九中学有效开展社团课程案例综述 [J], 贺明;房宜斌
2.服习“博学笃行” [J], 刘建琼
3.厚德博学勤思笃行——武汉市黄陂区罗汉中学简介 [J],
4.弘德明志守初心博学笃行谱华章——山东师范大学深耕教师教育全面提升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纪实 [J], 姚昌;巩固
5.博学之明辨之笃行之
——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素描社团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探究 [J], 张静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积淀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

它不仅代表着学术传统和精神,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的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学校领导的正确引领和决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和挑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1 传承学术传统: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代表了一个学校学术理念和传统的承载。

通过建设并传承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保持学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2 塑造学生品格:大学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力量。

它不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也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基础。

通过培养正面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自律、创新和责任感的形成。

1.3 增强学校凝聚力: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学校,能够吸引优秀的师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挑战2.1 现状: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校鼓励师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渠道。

然而,一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问题,如文化活动过于零散、学术传统薄弱、各学院之间缺乏协作等。

2.2 挑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其次,学校校园文化传承不够,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薄弱,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

另外,一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能真正形成统一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解决方案为了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以下是几个有效的解决方案:3.1 加强师生参与: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可以设置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职工参与度和质量。

安大,拥一卷诗情与你入梦

安大,拥一卷诗情与你入梦

安大,拥一卷诗情与你入梦安大,又名安徽大学,是一所拥有着百年历史的知名高校,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诗情画意的所在。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迷人的风土人情。

安大,拥一卷诗情与你入梦,这正是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

安大的校园还聚集了众多文化人才,他们在这里传播着文化的火花,让校园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这里,你会遇到一位位风华绝代的文学大家,他们用文字描绘着校园的美丽,用心灵书写着自己的梦想。

每一篇篇文章、每一首首诗歌都饱含着文化的底蕴和情感的力量,带给人们无限的思索和启迪。

安大,拥一卷诗情与你入梦,这里的文化魅力让人着迷。

除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安大还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会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学校秉承“诚朴、和谐、兼济、创新”的办学理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才。

安大的学子们秉承着这一理念,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社会事务中也积极参与,传承着传统文化,弘扬着人文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学术和文化,安大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在这里,你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魅力;你可以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的多元风貌;你还可以加入各类社团组织,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里,你会看到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校园画卷,体会到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安大,拥一卷诗情与你入梦,这句话不仅仅代表了学校的文化魅力,更代表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向往。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的关怀,同时也汲取到了知识的养分和友情的温暖。

安大,不仅是一座名校,更是起点和归宿,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愿安大的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自己的成长与收获,书写出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这里,我们共同拥有一卷诗情,这是安大最美丽的风景。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诗人,用心感受这片土地的美丽和诗意,用笔书写我们的梦想和情感,让安大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诗意校园。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大学历史系是安徽大学的一个重要系所,也是培养历史学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将从历史系的起源、发展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学科。

安徽大学历史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该校成立了历史教研组,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1958年,安徽大学正式设立了历史系,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且成立了研究生部门。

自此以后,历史系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学习和研究历史。

目前,历史系下设有多个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历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与旅游等。

这些研究方向分别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和学科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选择空间。

在教学方面,历史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研究能力。

学生会学习到包括历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研究与写作技巧等在内的多门课程。

并且,历史系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文物保护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除了教学工作,历史系还致力于历史学科的研究。

系内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究项目,开展科研工作,并定期组织学术讲座、论坛等活动。

这些工作不仅提升了系内师生的学术水平,也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系在国内外的声誉逐渐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

该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历史学界和相关
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总之,安徽大学历史系是一所拥有较长历史的学科,以其严谨的教学和研究为人们所熟知。

未来,该系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历史理论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历史学科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大学于1928年在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建,次年更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1936年更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改省立为国立、名“国立安徽大学”。

1949年,学校迁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始名“安徽大学”。

1956年,学校迁合肥市重建,更名“合肥大学”。

1958年9月,毛泽东同志来皖视察,15日到达合肥。

兼任校长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同志请示了两件事:一是安徽省省会是否迁往芜湖;二是为开学在即的学校题写校名。

毛泽东同志忙完了一天的视察,兴致很浓,于16日深夜欣然命笔,一连写了4幅“安徽大学”校名,并给校长曾希圣同志写了一封信: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

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至此,安徽大学恢复原来的校名。

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的九月十六日被确定为安徽大学的校庆日。

安徽大学是全国为数很少的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高校之一。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得到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的喜讯后,时任学校副校长的张行言同志当即按照指示,从4幅校名中挑选了4个最好的单字,在合肥唯一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字画装裱店里精工裱褙,于是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毛泽东书法体“安徽大学”校名。

安徽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不断赋予校名新的内涵。

1928年安徽大学的创建,标志着安徽高等教育的开端。

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更体现了老一辈革命领袖对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殷切期望。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安徽大学参与到国家“211工程”建设的行列中,安徽大学不负众望,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成为了安徽高等院校的“排头兵”和安徽高等教育战线的旗帜。

2005年底,安徽省省长王金山专程视察安徽大学时强调指出,安徽大学是安徽的大学,办好安徽大学是安徽的大事,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

安徽大学校徽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

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征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

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安徽大学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

“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

“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

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

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安徽大学校歌安徽大学校歌1933创作,由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先生作曲。

该曲为G大调的四部合唱曲,原为3\2拍子,曲风质朴而庄重,与歌词的配合相得益彰。

此曲已被收录在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教授和洛琴教授共同编纂的《萧友梅全集》音乐作品卷(第二卷)中。

该作品集已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安徽大学校歌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了两个合唱版本,短版依照萧友梅先生原曲制作,长版在萧友梅先生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段,由安大艺术学院进行了再创作,增加了三个声部。

安徽大学校歌时间长度1分18秒,结构为a\a两段体。

主要用于学校正式会议、庆典、重大活动的升旗、礼仪演奏,也可以用作合唱短版的伴奏音乐。

时间长度3分48秒,长版在萧友梅先生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段,结构为A\B\A1复三部结构。

B段由艺术学院进行了再创作,增加的中段是在萧友梅先生的原作基础上,根据作曲家和声布局进行的提炼与编配,风格上与原曲统一。

B段共三个声部,分别为一个领唱声部和两个伴唱声部,三声部皆由原曲发展而来,并配有朗诵,进行歌曲作者与历史的介绍,便于理解歌词深刻的内涵。

领唱声部是在原曲旋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形成全曲的高潮。

A1 段即该曲的再现段,在原曲四部合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B段中的两个伴唱声部,变为六个声部,增加了音响的厚度,烘托出稳健而磅礴的气氛,预示着安徽大学的发展与繁荣,意在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该曲虽然较原曲篇幅较长,而且领唱的难度较大,但较适合专业的合唱表演演出。

安徽大学校歌歌词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安徽大学校歌歌词释义2006年11月由历史系教授陆发春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安大校歌》,系1933年省立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审定通过,词作者乃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的程演生,曲作者为程演生任教北京大学时的同事、时任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的萧友梅。

歌词计两段八句六十四字,每段四句,每句又分上下句,四字一顿,全文为: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歌词第二段中,新出者两句,首句与末句系第一段重出。

故全文无重复者实为六句。

试释其义如下。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

两段首句以古山名水代指安徽,揭示安徽大学之地理位置及其悠久厚重的文化背景。

潜岳即位居我省西南部大别山麓的天柱山。

天柱山又称潜山。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潜山为皖国,故潜山又称皖山、皖公山,发源于此的水称皖水,筑于此的城称皖城。

我省潜山县之得名与我省之简称皖,皆源于此。

《史记》《汉书》记载说,汉武帝南巡,曾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登临天柱,封天柱为南岳,别称潜山的天柱山此后便有了潜岳的雅号。

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对潜岳均有加封,直至隋文帝一统中国、开拓南方疆土,方将南岳移封于湖南衡山。

清嘉庆监生、桐城人程瀛《登天柱山》诗,有“潜岳高盘接大荒,皖公烟树郁苍苍”之句。

苍苍,深青色;又,茂盛貌。

江淮,即中国名水长江与淮河,一南一北流经安徽省境,将安徽省天然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部分。

汤汤(音Shang Shang),大水急流貌。

《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两段末句以学人云集安徽大学,揭示大学承传文化之大任与教化人才之盛况。

莘莘(Shen Shen),亦作诜诜、侁侁、甡甡、駪駪,众多貌。

《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多士,众多之士。

《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既可以指普通的读书人,如“士民,学习道艺者”(《榖梁传·成公元年》何休注),也可以指当官的读书人,如“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上》),“士者,在官之总号”(《书·多士》孔颖达疏);既可以作事解,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也可以解作能任事之大丈夫,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此处的莘莘多士,犹今之谓“莘莘学子”。

跻(音Ji),登、升;兹(音zi),此;庠(音Xiang),学校古称;上庠,大学。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

”郑玄注: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一段次句简述中国兴学致教之历史渊源与大势。

而这种渊源与大势,是同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进程相一致的。

夏商,即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和商朝;肇(音Zhao),创建,初始;启,开启,开始。

夏商肇启,意谓中国之有学校始自夏商。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汉书·儒林传序》亦云:“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殷即商也。

商代第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世称殷墟),故商代又称殷。

雍容,原用以形容人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的体态气度,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汉书·薛宣传》:“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

此处借以形容教育体制之发达。

汉唐,即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和唐朝。

汉朝自武帝开始,通过察举征辟贤能,又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设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书·文翁传》),大开庠序之学,到西汉末便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班固《东都赋》)的盛况。

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取代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接着是始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直至1905年被晚清政府废除,这种科举制度下的士林盛况更是达到空前境界。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

一段季句阐明大学之功效与使命。

丕(音Pi),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是句言明大学之功效与使命乃在于成就文化、昌盛民族。

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二段次句例举安徽古代名贤。

先哲,指古代有才德之人。

《周书·儒林传序》:“自书契之兴,先哲可得纪者,莫不备乎经传。

”管仲(?—公元前645年),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政治家。

《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初事齐公子纠,后经鲍叔牙引荐相齐桓公,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对其辅佐桓公称霸而没有走向王道颇多微词,却也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现存《管子》一书,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著名论断。

蒙庄,即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安徽蒙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说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周曾做过蒙地漆园吏,此处故称蒙庄,以压韵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