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对策浅析

合集下载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与提升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与提升
i n g a s w e l l a s i t s c a u s e s , t h i s p a p e r f u r t h e r d i s c u s s e s wa y s a n d
c o u nt e r me a s u r e s t o i mp r o v e po v e r t y -s t r i ck e n u ni v e r s i t y s t ud e n t s 。
Ha n
Ab s t r a c t S t a r t i n g f r o m a n i n q u i  ̄i n t o t h e d e i f c i e n c y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 o v e r t y - s t r i c k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 ’ s u b j e c t i v e w e l l - b e —
( 湖 南工业 大 学 湖 南 ・ 株洲
文献标识码 : A
摘 要 本文从 当今 高校贫 困生主观幸福感缺 失现状及 原 因的探究入手 ,进 一步从理论 与实践 两个 角度深入 思考 高 校 贫 困生主观幸福感提 升的路径 与对 策,提 出高校贫 困生 主观 幸福感 的提升不仅仅 需要家庭 、 学校 、 社会 的关 爱与支 持, 更需要 贫 困生树 立正确 的人生观 、 幸 福观 , 不 断提高 自 身 素质 。 关键词 高校贫 困生 主观幸福感 缺 失与提 升
a s we l l a s i mpr o v e me n t o f t h e i r o wn q ua l i t i e s .

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一、引言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最近几年中,全国各大高校新生人数持续上涨。

大学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其中。

作为高校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0%。

而随着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慢慢扩大,贫困生自身的一些问题逐渐表露出来,比如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或者长期压抑等引起的高校校园凶杀案。

种种迹象表明,以心理问题为代表的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育质量、教育环境的重大问题,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主观幸福感问题的研究急需深化。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人群也比较单一,研究内容也主要是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直到世纪之交高校扩招引发了高校贫困生问题时,学者才开始关注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郑雪改编了《主观幸福感量表》,与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共同构成了国内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测量工具的主体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邢占军对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国内有较高的参考作用,并且通过研究编制了《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2]。

到本世纪初期国内掀起了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热潮。

代表性研究诸如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3]、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4]等,推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向更多的群体发展。

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国内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停留在现象探索阶段,缺少对主观幸福感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对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详细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及随机选取的个案访谈与讨论,为提升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而促进高校校园环境稳定、健康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1.调查过程。

(1)问卷调查。

按照《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文件精神,从全校185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随机选取了115人,主要运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段建华[5]于1996年对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修订后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进行调查。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在西部边疆地区的高校里,仍然有不少贫困大学生面临生活和学业上的困难。

这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了关注,因为他们的幸福感不仅反映了国家政策的落实效果,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对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边疆地区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学业压力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

一方面,他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与其他同学拥有同样的生活条件和学习资源,这会给他们带来自卑和不安全感,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他们在学业上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需要兼顾学业和生活,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挫败,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虽然面临诸多困难,许多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依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这反映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依然存在。

他们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和价值认同等方面也能够找到一些满足感和幸福感,这表明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仍能够从生活中获得一定的幸福感。

1. 家庭支持与关怀家庭支持与关怀对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在家庭得到支持和关怀的学生往往更能够积极应对困难,并在学业和生活中找到一些满足感和幸福感,而缺乏家庭支持的学生则更容易感到孤立和挫败,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2. 社会支持网络在边疆地区,一些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心理辅导等。

这些社会支持力量为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帮助他们缓解了经济压力和心理困扰,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3. 个人心理素质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一些学生由于拥有乐观、坚韧的性格,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困难,从而保持一定的幸福感,而一些学生则由于性格内向、消极,往往更难保持幸福感。

4. 学业和生活满足感尽管面临困境,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依然能够找到一些满足感,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应对心理问题,这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大的挑战。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孤独与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好,他们往往无法和同学们一样享受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没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导致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这种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自卑和自我怀疑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如他人。

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自闭和消极抵触情绪。

如何应对: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经济条件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因素。

也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增强自信心。

三、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需要兼职赚取生活费用,导致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他们需要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还要应对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调整课程安排,为他们预留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四、家庭关系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关系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学业和生活。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浅谈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

浅谈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

浅谈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他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不同维度组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以及贫困大学生的典型特点,旨在探讨提升这一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影响因素1.1家庭经济关于家庭经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

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家庭经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即低收人家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而有研究表明:经济状况仅在贫穷时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影响就会减小很多。

1.2人格因素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其中,人格内外倾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外向性人格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唐洁、盂宪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指出,外向学生与内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相关;郑雪、王玲等研究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1.3自尊水平自尊是个体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的情感上的评价是自我意识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

高自尊和高水平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紧密联系。

高自尊往往使人们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即使失败也更为自信,导致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孔德生等关于贫困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由于自尊反映了个体自我接纳和自我满意的程度,所以他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影响。

1.4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通常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减轻个体的应激反应,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加重挫折对身心的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边疆地区的高校贫困大学生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在经济上拮据,生活压力大,同时面临着来自家庭、环境和学业的各种压力,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受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测度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整体生活状态的感受和评价,它是受到个人生活经历、外部环境、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测度主观幸福感主要采用心理学调查问卷的形式,客观地记录个体对于生活感受的种种反应,以及对生活满意度、情感状态、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2.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边疆地区的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

他们面临着来自经济、家庭、学业等方面的各种压力,生活困难,自我实现感受受到影响,相对而言,主观幸福感较为薄弱。

1. 家庭经济条件2. 学业压力由于学业成绩、学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学业发展受到困难,长期以往,这种焦虑情绪会影响到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

3. 社会环境边疆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国情特殊,社会资源相对不足,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尤为明显。

这种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到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4. 自我认知与情感态度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有情感态度上的不同表现。

一些学生可能会更加积极乐观,更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从而对困难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解决方案1.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关注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成长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帮助他们构建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贫困地区逐渐减少,然而在一些边疆地区,仍有很多大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而面临着生活、学业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和思路。

一、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前提下,仍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面对日常生活、学业上的各种困难,比如说食宿问题、课业负担、交际难度、心理压力等,这些都可能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据调查,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般较低。

一方面,他们可能感到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奢侈品,无法轻易享受高端的服务和商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他们需要面对贫穷带来的生活压力和心理煎熬,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持续加剧,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质量。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1. 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自相对贫困的家庭,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等会遭到很多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态和主观幸福感。

2. 学业压力: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改变家庭和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

但是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3. 社会支持:贫困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可能会遭到一些不平等的对待和困扰,而社会支持是帮助他们克服不平等和众多种种困难的关键因素之一。

缺乏社会支持将极大削弱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和合格感,从而诱导他们脆弱的心理状态并降低自我幸福感。

4. 其他个人因素:贫困大学生的性别、年龄、自我价值等也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在社会和家庭角色和自我价值认同的影响下,男性和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表达均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年龄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困难1.政府提供经济援助:政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援助,如助学金、贷款、减免学费、生活津贴等。

浅析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提升策略

浅析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提升策略

3 缺失 的 自我 价 值 感 。 自我 价 值 能 够 预 测 主 观 幸 福 感 , . 自我 价 值 感 不 同 的 贫 困大 学 生 对 生 活 的态 度 自然 不 同 , 中 自我 其
价 值 感 高 的 可 以 调 节 自己 的情 绪 , 制 自己 的 行 为 , 望 幸 福 的 生 活 。相 反 , 中 自我 价 值 感 低 的 同 学 一 旦 生 活 中 遇 到 打 击 控 渴 其 和 困难 , 会 白怨 自艾 , 视 自我 , 至 对 生 活 产 生厌 恶 , 福 感 水 平 降 低 。 就 轻 甚 幸 4 较弱 的人 际交 往 能 力 。 由于 贫 困生 自身 生 活 条 件 的 影 响 , 常 他 们 害 怕 与 人 交 际 , 们 害 怕 面 对 质 疑 , . 通 他 害怕 被 人 嘲 笑 ,

】 6 3

冷 漠 、 利 和 虚 伪 , 们 能 从 同 学 、 友 那 获 得 的真 诚 的 支 持 也 不 多 。虽 说 有 社 会 、 校 的 资 助 , 是 这 种 资 助 仅 仅 解 决 了 他 势 他 室 学 但
们 部 分 的经 济 需 要 , 本 无 法 满 足 他 们 更 高 的精 神 需 要 。这 一 切 也 严 重 地 影 响 了他 们 的 幸 福 体 验 。 根
负 性 情 感 上 贫 困生 远 远 高 于 非 贫 困生 , 其 是 特 困生 的 表 现 非 常 大 。 助 外 部 环 境 中资 助 体 系 可 以 改 善 贫 困 生 的 生 活 水 尤 [借 2 平 , 是 这 不 能 消 除 贫 困 生 内 心 的恐 惧 和压 力 , 能 帮 助 贫 困 生 改 善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 明 显 的 表 现 就 是 贫 困 生 们 的 主 观 幸 福 但 不 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4期2014年4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andPracticeofContemporaryEducation
Vol.6No.4
Apr.2014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对策浅析
杨钋平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其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受人格、自尊、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完善多元资助体系、注重社会支持力量、加强幸福观教育、提升幸福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4-0043-02
1 引 言
近十年来,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提高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也迅速增长,成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成才受到政府、社会、高校的日益关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指出要“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同时,贫困大学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仅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目前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高校也通过多种方式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原因失学”,但自卑、抑郁、焦虑等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着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Diener,1994)。

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基本特点。

主观幸福感水平可以反映其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综合性标志[1]。

恩格斯曾说过,“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是“颠扑不破的原则”[2]372-373。

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马卡连柯曾言,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还要把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

幸福不仅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体现。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反应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既以贫困大学生的客观生活条件为基础,又与他们的主观评价相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协调。

根据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因素分以下四个方面。

2.1 人格特质
人格被认为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健康人格是当代贫困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以往主观幸福感研究成果表明,人格特质与幸福感存在明显相关。

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影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内外向影响总体主观幸福。

2.2 自尊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体验的幸福感越高[3]。

由于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个人发展机会与能力受到限制,在社会比较中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自卑心理,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收稿日期:2014-02-07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3D02)
作者简介:杨钋平(1963-),女,湖南浏阳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6卷
2.3 经济状况
贫困大学生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支撑其学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学教育费用基本上由国家承担,自从80年代中期开始,高等教育实行“谁受益,谁交费”的制度,学费负担转嫁到家庭层面,教育费从公费到自筹,加之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经济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突出障碍。

良好的经济状况可以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获得更多的教育权利和资源,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2.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

社会支持既包括物质性的支持也包括情感支持。

社会支持对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作用,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关系,越多社会支持,贫困生的积极情绪就越高,总体幸福感水平也越高[4]。

3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对策
3.1 完善多元资助体系
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绿色通道、毕业生学费缓免、社会资助、学生互助等为主体的“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资助体系,落实贫困生资助的相关规定,加大资助过程的监督力度与覆盖面,为贫困生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物质保障。

贫困生资助工作繁琐而复杂,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贫困生认定不科学、名额分配不合理、奖助金分配不平衡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只有落实、完善好奖助政策,才能从物质保障的层面确保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的实现。

3.2 注重社会支持力量
社会支持力量来自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

社会支持基金不仅弥补了政府以及高校在教育救助方面的不足,也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发展。

社会团体等组织提供的勤工助学与兼职岗位,为贫困大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另外,来自家庭支持、亲友、同学的尊重、赞许、鼓励等情感性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需求。

3.3 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也给大学生带来精神生活的浮躁和迷茫,产生了一些扭曲的幸福观,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幸福观。

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健全幸福观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与方法,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是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途径。

推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幸福观教育体系。

以德育教育引导幸福观教育,德行是幸福的品质要求,也是幸福持久的外在要求。

“道德不等于幸福,道德不能作为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是对于作为终极目标的幸福来说,道德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5]31
3.4 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幸福力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6]144,是认知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之和,是实现幸福必要的主观条件。

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实现人生价值。

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锤炼大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能力,让贫困大学生切实体会创造幸福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魏志义.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86-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严标宾,郑 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2-64.
[4]陆晓莉.高职高专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3):126-129.
[5]江 畅.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校对 游星雅)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