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负性生活事件数量的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尤为突出的表现是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人生态度。文章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以期构建“幸福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幸福感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10-02

一、主观幸福感的阐释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一词经常被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所关注,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成果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转变充分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对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学上的专门用语,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主观性,即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意义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为了解大学生主观幸

福感状况,并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笔者针对哈尔滨市医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三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的问卷是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和他的同事发明的“生活满意度测试”,既简便又能够直接反映问题。问卷随机发放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其中男生56人、女生103人,大一50人、大二74人、大三35人。调查结果发现,在159份有效问卷中,答案为满意28人、稍许满意43人、中等7人、?稍许不满意60人、不满意21人。稍许不满意与不满意人数81人,占总数的50.9%,满意的学生占近17.6%。此外,还要注意到结论为“中等”与“稍许满意”的学生数量高达50人,而且这部分学生的幸福感并不高。因此,大学生主观生活满意度普遍不高,这直接导致了幸福感缺失现象。调查相关数据还显示: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居住地、性别、年级并无直接关联,更多反映出主观心态、人生态度的调节等问题。因此,透过这种现象,更加有必要针对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激发潜能,引导其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

(一)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过多的关注成绩、学分带来的幸福感,但与现实接轨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便日益凸显,成绩、分数与业绩、幸福感并不成正比,这直接表现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高薪水、高官位、高学历都无法获得人生的喜悦感与成

就感,轻者患抑郁症、焦虑症,重者则会自虐、自杀。原因只有一个,即他们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幸福。积极进取的精神、健康向上的面貌、勤奋好学的心态、服务奉献于社会是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主观幸福感能够从正向发挥大学生的优势,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及人生态度。

(二)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教育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全民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素质。高校开展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并深入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尤为必要,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符合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主观幸福感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而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提出的,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与情绪,挖掘人内在的潜力与能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类走向幸福,这是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形成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目前美国百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尤其是哈佛大学沙哈尔教授开设了公开课之后,积极心理学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积极心理学也被应用到积极心理治疗、解决如何获得幸福、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等社会领域,可见其对心理学的贡献。而在亚洲,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尚在起

步阶段。我国逐步开始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论著逐渐增多。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成为会上15个重要探讨主题之一,但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还没有开展正式的积极心理学教育。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的建议

从传统角度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采取过很多措施,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在积极情绪、幸福感等理论已经被证明能够有助于培养积极心态、提高群体幸福感、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今天,高校应如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者角色?如何切实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呢?如何从预警角度出发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呢?笔者结合实

际调查情况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基本点——治疗还是预防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情绪体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进而发挥优势,开拓生命空间,挖掘自身潜力,与传统心理学教育相比,它更加积极有效,而且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尤其近几年高校负性事件频发,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其心理状况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

对我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幸福校园与幸福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观念,开展以“预防”为主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幸福感

首先,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一线,把这个宗旨贯穿并内化于本科四年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阳光、勇于进取的心态。

其次,创新相关课程设置,加大心理健康教学改革力度。高等院校应联合起来整合教学资源,组成经验丰富积极心理学教学团队,针对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借助网络博客、课堂、业余小组、社团、学生团体等多种形式,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同时,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组成咨询团队,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重症学生或“潜在问题”学生进行帮助。

再次,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高校主观幸福感研究。在资源与社会支持网络齐备的前提下,组建积极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专项研究高等院校学生幸福感与教师幸福感,两者关系紧密相连。

[注:该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院级教学改革项目《运用小组式教学方法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初探》之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