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们正在经历着人生的黄金时期,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对策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一、调查目的和问题设计1.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1)个人信息:年龄、性别、专业等基本信息。
(2)对生活的满意度:包括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满意度。
(3)主观幸福感:对自己目前幸福感的评价以及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幸福感波动情况。
(4)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包括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通过对300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个人信息: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4%,女生占46%;年龄主要分布在18-23岁之间;专业分布以文科和工科为主。
2.讨论从调查结果来看,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在学业压力方面,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需要承受诸多挑战和困难;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需要面对与同学、老师、家人等不同群体的交流和互动,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三、问题解决与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状态,增强心理韧性,提高抵抗压力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以缓解学业压力。
3.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人际关系模式,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精神。
4.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的支持和关爱,培养学生的家庭归属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观幸福感更是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考。
一、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不同年级、专业和学校中进行问卷发放。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以及可能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等。
调查期间,共有500份有效问卷被回收,有效回收率达到90%。
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呈现出不同的分布。
有60%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出了70-80分的评价,25%的大学生给出了80-90分的评价,而仅有5%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幸福感评价为60分以下。
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幸福感持有较为积极的评价。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在调查中,我们还分析了可能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家庭关系等。
结果显示,学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有近70%的大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对他们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人际关系,有60%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对其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就业压力和家庭关系也是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比30%和20%。
四、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其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较高的幸福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满意度,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而较低的幸福感则容易导致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学业表现和生活质量。
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增强幸福感,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幸福感: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增强心理韧性,有效化解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标准,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以及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职业、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数据,分析其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关系。
结合个案研究和质性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主要包括两个维度: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控制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幸福感也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满足,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形式,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幸福感提升建议,旨在为大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参考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本研究也旨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幸福感的认识,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快乐。
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应的幸福感提升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为心理学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为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的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情况,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也有助于引导他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本文将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共邀请了5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主观幸福感情况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来得出相关结论。
二、主观幸福感情况1. 幸福感评价在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行评价时,结果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幸福,3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般,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太幸福。
整体来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在幸福感来源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的幸福感来源包括家庭、朋友关系、爱情关系、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等。
家庭和朋友关系是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0%和25%。
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的占比分别为20%和15%。
而相比之下,爱情关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小,只占5%左右。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1. 家庭关系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的影响对大学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和睦、关系融洽的大学生幸福感较高,而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幸福感较低。
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沟通、多交流,尽量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这对于提高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朋友关系大学生社交圈子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朋友,良好的朋友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关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相当显著,朋友圈子越广、朋友关系越稳定,大学生的幸福感越高。
建议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发展友谊,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幸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从快乐论发展过来的,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欢程度,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从内容上看,比较符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测量。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格变量、人口学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
近年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此外,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变量;人口学变量
一、引言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很关注的课题。
随着近十几年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幸福感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心理研究者的重视。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当代大学生是否幸福,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和谐发展。
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希望给以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个取向是主观幸福感,另一个取向是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过来的,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欢程度,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情感成分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直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在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
在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独特的心理状态,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主观性,即评价者是根据自己对幸福的标准进行评估,而非他人的标准;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评价一定时期内的情感感受和生活满意程度,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的评估,是衡量生活质量、反映主体社会适应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一)主要人格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正如Diener(1999)所说:”在预测幸福感时,人格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
1.大五人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人格的五大因素分为: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
DeNeve 和Cooper 1998 年曾对148项研究大五人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后设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在82个研究中,外倾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0.17,与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开放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21、-0.22、0.11。
在大五人格因素中,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情感存在正相关。
Costa&McCrae (1982,1991)的研究表明,经验的开放性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能够提高幸福感。
在我国,田丽丽、郑雪对中学生进行了大五人格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与外国相关研究得到相似的结果。
2.大三人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大三人格是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神经质、内外向和精神质。
Costa 、McCrae等的研究都表明大三格中的外向性某些特质(如活力、社会性)会使人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而神经质的特质(如焦虑、恐惧)会使人产生负性的情感体验。
Frances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大三人格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分数的模式具有跨民族的一致性,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的相关在0.41到0.47之间,与神经质的相关在-0.39到-0.57之间。
总之,神经质与个体的负性情感体验有关,外向性则影响着个体的正
性情感体验。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现状
1.年龄。
早期研究者假设,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多年的实证研究却和这个假设不一致。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主观幸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增加,或至少持平。
Denier 对40个国家的6万成年人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测评,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中只有正性情感随着年龄的增加下降,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负性情感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产生变化。
2.性别。
在中国,对于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并不少。
但是研究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争议。
大多数学者认为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男大学生,但差异并不显著。
但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分数大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浙江大学的林佳燕对2000年以来我国对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效应值为-0.083,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所以男女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自尊。
自尊是个体心理中具有自我评价意义的成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在众多
的影响因素中,自尊是主观幸福感的最强预测项之一。
国外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在美国学者的研究中,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55,是所有预测变量中和生活满意度相关系数最高的预测项。
Denier等在对31个国家的13118名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中发现,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
在国内,郑日昌(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同样呈显著正相关。
陈丽娜(2004)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大学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375。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
1.完善测评工具,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中所用的测量工具主要还是以国外的为主,由于文化异质性的影响,这些量表仍需要做进一步的中国化修订。
2.要认真探讨目前研究中的矛盾结论,明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有不少结论具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如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学习成绩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有促进作用等。
3.要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主观幸福感理论构建,由于在文化和教育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国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比较理论、目标理论、人格物质理论等。
这些西方文化背景下产
生的理论,是否可以用于具有几千年积淀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更期望能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土生土长的主观幸福感理论出现。
4.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尚未见到,只看见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顺便提些建议或看法,这些缺少实证的研究,实际应用价值不高,今后应进行科学地干预研究,为增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学,2007(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曹佃省.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概化及进展启示[J].社会心理学,2008(3-4).
[4]严标宾,郑雪,邱琳.文化常模和目标调节模型:两种幸福感文化观[J].社会心理研究,2002(2).
[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2002(5).
[6]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J].广东社会科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