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10年4月刊改革与开放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刘海珍(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银川750021)张鹤(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07)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结构等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及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方向,旨在更好地认识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Abstract:The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nception and structu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d the mea-suring too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naly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At last, The article point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gives som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fluence factors作者简介:刘海珍(1979—),女,陕西宝鸡人,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张鹤(1978—),男,陕西安康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0)-04-0164-02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标准,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以及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职业、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数据,分析其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关系。
结合个案研究和质性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主要包括两个维度: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控制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幸福感也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满足,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形式,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幸福感提升建议,旨在为大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参考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本研究也旨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幸福感的认识,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快乐。
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应的幸福感提升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为心理学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为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环节。
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越来越高。
然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如何呢?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女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明显高于男生。
这一情况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交能力、精神层面等因素有关。
2.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
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明显的层级和等级特征,其中一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
3.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外部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等,都可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果得不到家长、老师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就会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之后,下一步是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们的经济状况、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提高经济状况、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2.社交因素。
社交能力和社交关系的建立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学业因素。
学业的成就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09年第4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30期N o.4.2009Jour nal of Fuyang Teac hers College(Soc i a l Science)Sum No.130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郑祥专1,孟万金2(1.三明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8)摘要:随着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不断深入,占同龄人23%以上的社会精英群体 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教育的研究,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总结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寻求新的方法、手段及研究视角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9)04-0103-04幸福感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是人生意义实现和体味时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具有终极性、动力性,意义性等特征[1]。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阶段,是个体自主独立追求人生意义的真正开始,研究这些占同龄人23%[2]以上的社会精英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幸福教育,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关系到大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也将对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开始了以主观幸福感为内容的研究,现今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可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008年12月ll日,在中国知网(CNK 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为主题词搜索1995-2008近13年期间的期刊论文,得192篇文章。
对这些研究进行输理与总结,了解我国学者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研究的基本情况,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帮助。
一、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Sub jecti ve W e ll-be i ng,简称S W 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王慧(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安徽淮南,232038)摘要:“幸福”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随着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不断深入,占同龄人23%以上的社会精英群体—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教育的研究,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主要就主要就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特点、研究工具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这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量的研究有极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引言:幸福感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是人生意义实现和体味时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具有终极性、动力性,意义性等特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加深,生活是否幸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对幸福感的研究也悄然兴起了。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国外早在1967年就开始了,至今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国内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90年代才开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不过到目前为止成就颇丰。
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希望对将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述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幸福感在英语中有不同的表达,目前心理学家倾向于合成词subjectivewell-being,我国学者一般将其译为主观幸福感,也简称为幸福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心理学家们的意见并不相同,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
2、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来评估;第二,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第三,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大脑和神经系统。
研究者指出幸福感与其他情感一样是大脑的功能。
“大脑的特定区域能够产生幸福感,它位于大脑中紧靠前额叶内测的部分”。
这些区域在受到“幸福事件刺激”时,会使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系统被激活,向大脑不同部位输送大量多巴胺。
这是一种脑内的化学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的信息传递,主要传递兴奋开心和欢愉的信息。
多巴胺的生出情况与基因有关,一些人天生这种物质丰富,也有一些人天生欠缺。
(二)主观因素1、人格因素。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并且认为人格可预测10年甚至2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朱国文等人的研究将人的性格分为两类,优胜型和自卑型性格。
自卑型性格的大学生较优胜型性格的大学生有更多的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
人格按内向型和外向型划分的话,那么外向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内向的大学生,如果把人格按稳定的人格和不稳定的人格划分,那么,人格稳定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人格不稳定的大学生。
2、自尊因素。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性体验,它反映出个体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状态与期望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越高的人体验到的幸福越多,自尊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3、自我价值感。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高自我价值感者其生活满意度更高,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少的消极情感,低自我价值感者则刚好相反。
4、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
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若一味强调外部的背景、运气因素,归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时,其主观幸福感较高,把失败归于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时,其自信心下降,从而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体验。
(三)客观因素1、人口统计学变量。
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等。
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存在很大差异。
目前研究者较为赞同的结论有二:①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联系不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最高呈中等程度;②青少年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性别、年龄上差异不显著。
但也有与此不同的研究结论,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维度——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陈抗的研究也得出与此相一致的结论。
2、社会支持因素。
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包括:来自母亲的支持、来自父亲的支持、来自老师的支持、来自同性朋友的支持、来自异性朋友的支持等,这些不同来源的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所不同,异性朋友的支持、母亲的支持和老师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数预测作用显著,父亲的支持则没有起到预测作用。
3、学习状况。
庞文、田澜等(2007)、孙丽丽等(2003)的研究基本相同;认为学习成绩好,不仅使大学生有一种自我实现感,会受到老师家长的喜爱和重视以及同学的尊重,还能获得颇为丰厚的物质奖励,所以总体幸福感与总体学业满意度具有极为显著的干相关关系。
但何瑛(2000)、陈静(2003)、苏娟娟(2005)、王树涛(2007)、李银萍的研究则认为学习成绩对主观幸福感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影响。
4、生活事件因素。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紧张性刺激或社会生活的变动,这种紧张或变动如果长期伴随着人们,就会使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状态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严标宾等研究表明,各种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不显著,对其影响不大;周末等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着性差异。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不足(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不统一、不全面目前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引用国外量表进行测量,而且版本众多;其次是国内学者或硕士研究生自编的量表,各自编量表均是针对各自的研究进行自编的,无统一标准和结构,这就是造成国内众多研究结论差异性很大的原因之一。
另外,目前均采用自评量表进行测量和评定,虽然自评量表本身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稳定性、敏感性和测量性,但相对于评定方式来说,因其是单一的自陈式,所以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无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全面科学的测评。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单一目前,国内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量表调查法,用的量表均是自评量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质性研究则不多,只是见之于一些硕士论文中。
另外,主要是理论研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则不多,特别是干预研究还没有。
(三)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论模糊化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只是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进行分析,很少有对大学生幸福感在分量表水平上的分析,因此给出的研究结论只是一个大致的、模糊的结论,很少有在更为细致的层面给出幸福感具体研究,这种现状从理论层面无法给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方法和模式;在实际操作层面更因为无理论模型支撑而不能探索或找到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展望(一)完善测评工具,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中所用的测量工具主要还是以国外的为主,由于文化异质性的影响,这些量表仍需要做进一步的中国化修订。
我国学者已经做了很多修订工作,并开始尝试编制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试量表,但各量表能否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大学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
为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国外所发展的其它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如:经验样本法(ESM)、生活事件记忆测量法、朋友或配偶报告法、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生理反应测量等。
总之,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是要有—套高效度、高信度的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测量工具,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尚未见到,只看见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顺便提些建议或看法,这些缺少实证的研究,实际应用价值不高,今后应进行科学的干预研究,为增进大学的主观幸福感奠定基础。
五、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培养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能力是提升他们幸福感的重点幸福能力是指人们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敏锐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
当今社会并不缺乏能使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然而一些人因缺乏对幸福的感受而丧失幸福感。
今天的很多大学生,他们生活条件极其优越,也不缺少父母的关爱,但还是感慨“一点儿也不幸福”,被认为“身在福中不知福”。
究其原因,对幸福的感知能力不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是提升他们幸福感的关键幸福感的产生必须依赖于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依赖于正确幸福观的形成。
因为正确的幸福观指引着幸福的感知走向与方式,是一种可以提高人的生活品味,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幸福观。
高校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要引导大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指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幸福观。
(三)指导大学生了解、调节自身情绪情感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情绪情感特点。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指导大学生升入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特点,在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认知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需要,努力培养其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有关自陈问卷,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情绪情感特点的相互评价,让他们通过别人的眼睛来了解自己。
在知道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教给大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情绪调节方法,知道他们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当大学生出现无法自解的烦恼和苦闷时,相关教师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心理问题类型的不同,给予大学生必要的专业性心理咨询和矫治。
(四)预防大学生的高度焦虑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维持注意力,促进学习,但长期的高度焦虑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有些学生困难以承受高焦虑,易产生不幸感,少数甚至会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