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其作品有序曲、交响

曲、歌剧、芭蕾音乐等多种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作品

中尽显他的自传性的悲剧特点,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经典之作。本

文通过对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详细分析,使我们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悲剧特点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工程师家

庭,他幼年便已显出钢琴即兴演奏的天分,1848年,全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学习

钢琴和作曲,后又被送到一家严格的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

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职业。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

作曲,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

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在这段时期里,柴可夫斯基四处旅游并巡回演出并交

往了很多像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优秀的作曲家。他勤奋的工作,在音乐的各种题

材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

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

但在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众多作品中,《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

代表之作。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

峰,很值得人们赏析和学习。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其中每一部作品分别反映出悲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第四交响曲》可以说

是悲剧的第一幕,展示了个人的悲剧性体验的内心世界;作为悲剧的第二幕,《第五交响曲》表现出险恶力量的寒冷气息;至于《第六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步交响曲,是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的终结,反映的是个人的悲惨遭遇,阴暗的力量终于用前所未有的威力把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

一、创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但是,当柴科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

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是一种相对于纯音乐(即非标题音乐)而言的器乐音乐,

它的特征是有一个概括性的题目,这个题目或源自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

作品,或是个人的亲身经历等,作曲家在统一的构思下,用音乐手段将题目表达出

来。总的来说,标题音乐的音乐内容具有叙述性或描绘性等特征。相形之下,

《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

《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也非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

会》那般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基透露的,这个

“悲怆”的别名是作品完成之后在偶然的灵思驱动下附加的,因此并不具备标题

音乐的特征。

二、作品分析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丨奏鸣曲式丨^小调’从一段阴暗、深含抑郁的慢引子开始。戏剧性的引子有两个乐句构成,预示出以后的主题,不协和和弦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概括了该乐章的悲哀情绪。动荡不定的主部主题是单二部曲式,既有感情的冲动又有焦急不安的因素。连接部与主部主题交织在一起,界限并不明显,中提琴和单簧管的上升旋律把副部连接起来。安静的副部是单三部曲式,旋律温柔哀婉,再现乐段音色朦胧,是主体进入幻想的意境,仿佛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结束部的音乐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和声上并没有完全终止,进入展开部的引入部分。引入句有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节奏顿挫鲜明,充斥着紧张性,奠定了展开部的基础。在展开部中,主题在高潮的顶点上再现,表现出一种殊死的搏斗。再现部中主题一直在乐曲的高潮中进行,直到第四个高峰。音乐又进入连绵不断的爬行时旋律,和前面的动机形成对比,刻画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当多种因素激烈的冲突达到顶点后,铜管乐吹出旧式俄罗斯教堂中为死者举行葬礼时的挽歌《与圣者共安息》的曲调,速度缓慢,最后第一乐章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象征不可避免的死亡。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一方面揭示了抗争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神一样的快乐和天地万物中的真善美的无限的爱。

独奏大管------- 它的音质带有戏剧性,音色接近男声。用它表现冷酷的、呆

滞的感情非常适合。则在由低音提琴轻轻地奏出的低沉和暗淡的背景上缓慢地奏出那个优郁、艰难地爬行着的动机。核心动机取材于主部主题的动机,两次模进,每次提高一个音级,最终以叹息的音调结束。从第四小节的末拍起,中提琴的低音区一深沉、粗野,对大管的核心音调进行呼应。序曲的第一乐句:引子之后,一个小停顿,音乐活跃起来,紧张的期待和不安的预感显然也加深了。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是从引子主题滋生出来的,但是它从原来的沉重呻吟变成焦虑的高吁长叹,此时它的音调也失去了原有的歌唱性特点,

变短促的、若断若续的一阵阵发作,显得特别惊慌不安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是二拍子加三拍子的五拍子圆舞曲,充满了清新、愉

快的气氛和迷人的情绪,反映了他生命中短暂的喜悦中间部分,叹息的音调又驱

走了舞蹈的曲调,重新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哀伤。结尾对中间部情绪进行了补充,

在安静的气氛中又含有激情的音调,最后在一片安静中结束。《悲怆》的第二乐

章在西方音乐史上之意义在于,柴科夫斯基把本属于一般音乐会领域的圆舞曲带

进了交响乐的高雅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段。

第三乐章是诙谐曲和进行曲结合的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气势宏伟的高潮乐章。其结构为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对比,主部主题

是幻想般的、飘忽不定的诙谐主题,但其中孕育着副部主题材料。副部主题变成

沉着坚定的进行曲主题,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体现了

主人公决心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力量,斗争的精神贯穿在悲剧性的作品中。就如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说的那样,在这部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不是S暴自弃的思想,而是斗争和克服悲惨命运的乐思。”乐章的结尾非常宏伟豪迈,表现出压倒一切的意志和力量,它与紧接而至的哀歌般的第四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按照传统,具有欢腾,凯旋性质的音乐应该出现在套曲的末乐章,担当着表达结论的作用,是整个套曲中速度最快的部分。然而,柴科夫斯基早把具有这种性质的音乐提前安置在第三乐章,而在末乐章创作了一段极其忧伤的慢板音乐,彻底打破了古典交响乐的格局》

第四乐章是深情的慢板,是一首刻画内心无比悲楚苦痛的哀歌。它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题,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不协和的和声以及缓慢的速度,体现出了深刻的悲剧性和紧张的戏剧性。中间部分采用对比主题,b小调转到明朗的D大调,旋律温柔抒情,宽广的气息代替了短促的呼吸,体现出对生命的眷恋,但当中还是存在叹息味道。音乐不断展开,当音乐发展到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