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活动教案和反思

小班活动教案和反思
小班活动教案和反思

小班活动教案及反思

【篇一: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

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

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

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形

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

意义。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

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 ! 老师,他推我! ”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

哇! ” ( 哭声 ) ??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

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

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

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

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后来,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厕所文化”;课后,我们还为他们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孩子们在入

厕时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裤子的现象渐渐消失了。今天的

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

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营造厕所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传递着信息,在告诉我们他们的

需求、困惑和感受。诚然,生活小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教育价值,

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开学了,有的孩子是托班上来的;有的

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

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

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也增加了孩子们的焦虑和恐惧感。在幼

儿园集体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试想: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

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

活习惯。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通过

教学活动让他们知道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让

他们懂得经常洗手,保持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孩子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

目的。

师:“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小a、小b、小c、”

师:“哇!有这么多呀!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不干净。”

师:“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子。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我就变成这样子了,多难看呀!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呀?”

幼:“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师:“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师:“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为此,我在想是否可以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通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还

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

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可高兴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

还经常给我洗澡。瞧,我多干净,多漂亮呀!(教师同时出示高兴

表情的指偶)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的手指怎么样了呀?”

幼:“笑了,变干净,变漂亮了”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给他洗澡了”我给予幼儿肯定、赞许。

分析:鼓励孩子自主的发现事物的变化和联系比教师“单程式”灌输

知识经验给孩子的发展更为有益。难受的手指,高兴的手指通过指

偶比较,这是直接的视觉感知。提供生动的教具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干净漂亮的手指

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孩子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互相看看小手指,说说自己的手指干不干净,漂不漂亮?”

幼:“不干净,不漂亮,干净,漂亮”教师在此时可查看每位孩子的

手指,将发现的个案拿出来评析。并通过这个环节提醒帮助孩子纠

正吮吸手指的习惯。

分析:幼儿讨论得很积极,也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所见。通过个案引

导孩子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引导

孩子积极参和活动中来。

反思:

综合上述案例,我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

吮吸手指是平时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教师抓住了机会开展活动。作

为教师这点是很关键的。案例中对手指的观察都是对小班孩子行为

习惯培养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把握教育时机,

提供教育引导。

小班幼儿用餐的案例分析

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

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

程中,保育员等一组幼儿用完餐后,将桌子擦干净。老师虽然多次

提醒幼儿要注意保持桌面整洁,也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甚至对个别不注意卫生的幼儿给予了批评。一段时间后,这个班的

幼儿用餐卫生习惯却还是如初,还是不尽如人意。幼儿的桌面有米粒、菜汤等,吃完的骨头盘中、桌上都有,地面也很脏。

镜头二

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

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

程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

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了相同的时间,这个班的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

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

整个班的桌面、地面都比较干净。

极其相似的生活组织环节,为什么效果是截然不同呢?

著名心理学家凯琳发现: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

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镜头一]中,保育员是等一组幼儿全部用完餐后,才将脏乱不堪的桌面去擦干净。对于最初弄脏桌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予制止,桌面

也没有及时给予清洁。这无疑使弄脏桌子的幼儿可能受到某些暗示

性的纵容,而桌上其他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觉得:反正桌面已经

脏了,再弄脏点也没有关系。

而在[镜头二]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马上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保育员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

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的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

面卫生。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帮助幼儿将

骨头放入盘中的动作也在无声的告诉幼儿:应该这样做才对。桌面

始终保持干净的状态,当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也能自觉主动

的捡干净。这犹如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

的环境中的时候,环境的优美就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

能随地吐痰,不能随手乱丢纸屑果壳。

破窗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我们要注意为幼

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要善于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

如: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给幼儿一种的暗示:让幼儿知道该怎样去做。如:在洗手的水龙头旁帖上节约用水的图片,幼儿就会知道洗手时水开小一点。在水桶前的地面帖上小脚印,幼儿就知道倒水时要不推不挤,按序等待??。

要及时为幼儿提供动作示范,对于幼儿年龄小,对老师语言提示的

理解力越差。需要老师反复用动作去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要求,让

幼儿明白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老师到位的动作示范,胜过多次的语

言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保教人员,要时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整洁的环境和友爱有

序的氛围。平时,对幼儿表现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当幼

儿表现出积极、良好的行为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篇二:小班故事教学反思】

小班故事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讲述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以教师讲述故事为主要部分,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作为兴趣,师生共同成长。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

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

作用。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

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让幼儿倾听的有积极性。我在讲《小老

鼠学画画》的时候,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图书和孩子一起看,边

读边给孩子们欣赏画面,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听也没听全,看也没看

过瘾。所以在第二次欣赏的时候,我将图书的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让幼儿在边看边听中理解故事。对于故事中的提问,根据小班

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

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在设计

的时候,提了一些和故事相关的话题以及幼儿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而作为教师要如何引导幼儿去回答问题是个关键。答案虽然有时候

会长些,但并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

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让幼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