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学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学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学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学

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相对而言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等方式来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与行政组织的关系

公共组织特征:追求的是公共价值;行使的是公共权力;受到的是社会监督;推行的是公共责任;花费的是公共财政。

泰罗的组织理论:1、强调组织的职能性、专业化。2、强调组织工作的计划化、标准化和程序化。3、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要素即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信息的沟通。3、经理人员的职能。4、权威接受论。5、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原则。6. 组织决策论:(1)决策过程(2)决策的来源(3)决策的因素(4)决策原理(5)决策思维7.、系统论述非正式组织

政治学研究途径

政治途径的前提:一、主张政府不同于私人组织,必须对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加以区分。二、政治途径强调政治权力的发展、维持和定位。三、代表性是组织公共机构背后的主要力量。政治途径的主要观点:(1)多元主义。即认为组织任务应当是复合而非一元化的或应当同时建立多个不同的组织。(2)自主性。(3)与立法机构的联系。(4)分权

政治途径的特点:第一,它认为公共政策的优劣只能依靠政策的支持或反对而不是通过“成本一效益”来判定,“代表性”,“责任性”等成了公共组织活动的主要价值。第二,它倡导公民参与,以提高行政动作的政治“回应性”。第三,它强调国家动用公共权力来突现公共利益,带有明显“国家行政观”色彩。

法律途径

法律途径的观点:(1)独立性(2)委员会形式(3)替代性争端解决

公共组织的法律途径:

(1)强调公共组织活动的公共性、公正等,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最优化地突现公共利益;(2)强调独立性而非科层控制,强调程度的公平和管制而非效率;

(3)强调个人的权利而非团体的代表性,尊重与保护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力;

(4)权力色彩淡,权力行政、管制行政让位于依法行政、服务行政。

经济学研究途径

瓦格拉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规模也将增长。瓦格拉认为,导致公共支出规模扩大的原因可归结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财政幻觉假说:立法机构能够在政府组织的真实规模上欺骗纳税人。该理论假定,纳税人是按照税收账单的规模来衡量政府组织规模,在纳税人不愿意增加纳税负担的情况下.政府组织如果“能够使纳税人绝对所承受的负担比实际的负担要轻,使受益人绝对提供给他们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价值比实际价值要大’’,那么,政府组织规模增长就能超过纳税人偏好的水平。

网络途径:网络是两个或更多的组织,为了解决共同问题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联合。它是相互选择的伙伴之间的双边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和多方向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网络化包含着相互信任与合作,“信任与合作是网络的核心机制”。

网络途径的重要性:(1)公共行政中许多问题必须通过机构之间的协作;

(2)网络使复杂事务的政策执行成为可能;

(3)政治性压力使得网络可能是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需的;

(4)必须努力使各种联系制度化;

(5)跨部门管理的需要,如交通管理者面临着残疾人权利保护问题,而不仅仅是交通效率问题。

韦伯的科层(官僚制)组织理论:1、官僚组织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纯粹的官僚制度可使组织的精确性、工作的速度、任务的明确性、对文件的熟悉程度、活动的连续性、权限的划分、指挥的统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对人员摩擦的控制,以及在物质和人员方面的成本的减少”等方面都达到最佳的状态;

2、组织必须按照明确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来构建;

里格斯行政生态理论:里格斯区分了三种行政生态模型:

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模式;

棱柱型一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组织模式;

衍射型——高度发达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模式。

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异同

公共与私人组织的类同:1、环境的类同(开放的系统)2、结构的类同(基本形式是科层制)3、管理的类同(管理的一般职能)4、角色的类同(为人类的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1)政府控制与市场支配的差异(2)所有权和资金支持的差异。组织可以是政府或者私人所有。它们可以通过政府渠道获取大部分的资金,将这两种要素以不同方式组合,就产生四种结果:第一,公共所有并使用公共资金的组织,如政府;第二,公共所有但由私人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如美国邮政管理局和政府经营的公益事业;第三,私人所有但由政府资金支持的组织,如某些与国际息息相关的公司,它们主要通过执行政府的采购合同获取资金;第四,私人所有并且由私人提供资金的组织,如超级市场。(3)经济权威、政治权威以及所谓的“公共性”的差异(4)交叉所有权、资金来源和社会控制模式的差异导致的不同组织类型。(5)环境、交易和程序方面的差异(6)环境、结构、管理、角色方面的差异。第一,公私组织环境的差别: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外部政治力量和政治实体的制约。第二,公私组织结构的差别。第三,公私组织管理的差别。第四,公私组织角色的差别: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政府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是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政府是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公私组织异同比较的意义: 1.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通约性问题。“所谓公私管理的通约性问题,指的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相互适用在各自的管理情景中。”公共组织借用私人组织的方法、技术;私人组织借用公共组织的方法、技术。2.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替代性问题。所谓公私管理替代性就是指公共管理代替私人管理或者由私人管理代替公共管理,即二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事实上,其实质也就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3. 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相互影响

公共组织行为的内涵: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等过程中,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而作出的反应,以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和组织目标而作出的反应。

公共组织行为的特征:(1)公共性,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公共性;公共组织行为主体价值观的公共性;公共组织行为发生领域的公共性。(2)公益性,公共组织行为目标导向的公益性;对公共组织行为价值评价的“公益性”;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公益性。(3)源法性,公共组织行为主体资格的源法性;公共组织行为行为规范的源法性;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法的责任。

(4)功能性,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组成功能;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内功能;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外功能

个性差异管理:一、管理方法上:1、安排员工工作时,坚持使工作适合于人、使人适合于工作的原则,尊重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和选择;2、在使用人、提拔人时,坚持用人之

所长、避人之所短的原则,以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之效果;3、在管理、教育、培训员工时,坚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主动性。

二、量才使用,能职相称。①正确鉴别员工的能力、类型。②按能力大小安排相应的职位。

③发现能职不对应者,应果断调整,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三、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四、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首先,对不同需要、不同动机的人采取不同的激励办法。其次,对不同气质、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最后,对不同类别的员工采用不同的监督控制方法。

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1. 群体的规模和群体内的人际关系。(1)群体大小与领导行为的关系;(2)群体大小与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及满意度;(3)群体大小与生产量;(4)群体大小与决策参与。2. 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士气高就能充分发挥群体成员的主动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4. 群体的行为规范、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群体活动的正常进行,由群体内各成员公认并遵守的行为准则。群体压力指已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促使成员与群体保持一致。

预防和引发冲突的基本策略:(1)设置超级目标(2)找出共同的“敌人”(3)加强沟通和交流(4)组织重构(5)求助于外在力量

自矫机制实现的途径与方法:1. 学习2. 塑模3. 规制4. 监督5. 强化6. 创新

权力:权力通常指的是一种影响他人行为的力量,或一种让某事或某行为以你想要发生的方式发生的力量。权力的实质是对他人行为的控制。

权力与权威: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力涉及到强力和威胁,而权威是权力的子集。在概念的范围上权威较窄,它不需要实施强力。权威是由于一个人在组织层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具有的正式权力。在一个权威位置上的管理者发出的指示或命令必须得到执行。1.它归属于一个人的位置。个体具有权威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不是因为任何其他个人特点。2.它被下属接受。处于合法权成位置的个体行使权威.能够得到服从,因为他具有法定权利。3.权威是垂直行使的,在一个组织的层次中从上至下地运行。

权力行使的原则:1. 守法原则,守法原则要求在权力的行使中反对两种现象:①以权代法;

②滥用权力。2. 谨慎原则,谨慎原则要求在权力的行使中坚持两个不要:①不要炫耀权力;

②不要玩弄权术。3. 效用原则,效用原则要求在权力行使时首先要把握时机;其次,效用原则要求在权力行使时注意方法的运用;此外,在某种情况下,非职位权力的运用可能可以取得比职位权力运用更好的效果。4. 责任原则,权力的行使还应当遵循责任原则。权力通常是与责任相连的。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通常称之权责相称。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往往会导致轻率用权,甚至滥用权力。

权力行使的技巧:1. 塑造权威形象。提高领导者的感召力包括人格感召力和职位感召力。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为领导者,要有尊严,并包括某种程度的神秘性;②与下属保持一定距离;③表里如一。2.授权。有效的授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授权要恰当。这里的恰当首先指的是授权范围要恰当;其次,人选要恰当;此外,授权者和被授权者两者的关系要恰当。(2)授权的同时要加以控制。正确的授权不是授权后放任不管,而是对下授的权力具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其次,要让授权对象在获得授权的同时,承担行使该权力相应的责任,从而减少自身对授权控制的负担;再者,授权的控制有助于防止下级的越权行为。(3)防止反向授权。所谓反向授权,指的是下级将本来应该由其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推给上级,也即通常所说的把应该由他自己处理的矛盾和问题交由上级处理。

玩弄政治的方式:叛乱游戏;镇压叛乱游戏;主办者游戏;联合体建立游戏直线管理者与参谋专家的游戏;通风报信游戏

组织道德战略建设的途径:(1)从上到下进行整合。(2)通过规章来确定道德。(3)把道

德规则融人组织所有的职位中,使其制度化。(4)形成一种健康的组织文化。

政府组织规模内涵:是指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条件下,以政府职能为基础,由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数量、政府行政行为成本共同决定的政府活动范围。政府组织规模包括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

穆勒认为政府组织规模扩张的原因:一是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和外在效应的消除者;二是政府作为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者;三是利益集团的存在;四是官僚制和官僚机构的存在;五是财政幻觉的存在。

政府组织规模过度扩张的危害性:1.形成“官僚主义”组织文化。

2.增加行政成本。(1)政府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费用越多。(2)政府组织规模越大,行政协调的成本就越高。(3)缺乏效率比较参照是造成行政成本过高的深层次原因。(4)不合理的体制造成行政成本过大。(5)政府组织规模越大,“寻租”现象就越有可能发生。

3. 影响政府组织行政能力。首先,由于政府组织规模的过度扩张,政府组织开支增加会诱发大量财政赤字的产生,从而加重社会和公众的经济负担,并最终导致经济管理能力特别是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能力的低下。其次,政府组织规模的过度扩张会降低政府组织的行政效率。最后,政府组织规模过度扩张会造成社会中介组织的萎缩。

影响政府组织规模的主要因素:(一)影响政府组织规模的内在因素

1. 政府组织职能规模。政府组织职能规模是指政府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和所担负功能的多少。职能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范围、数量以及这些事务本身的复杂程度。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范围越大,社会事务数量越多,社会事务越复杂,政府组织规模就越大;反之,政府组织规模就越小

2.政府组织权力规模。政府组织权力规模是指政府组织权力在整个社会权力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分量。权力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家与社会权力的划分状况。政府组织在整个社会权力划分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政府组织的规模就越大。因为政府组织控制和管理社会的权力越多,就意味着行使权力的政府组织机构及其公务人员数量必然要有所增加。

3.政府组织机构规模。政府组织内设机构既是政府组织的愿景、使命得以顺利实现的物质载体,又是保证政府组织足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没有内设机构,政府组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政府组织机构的数量越是庞大,就意味着政府组织规模越大

4.政府组织公务人员规模。公务人员规模直接影响政府组织规模的大小和财政支付状况,并间接影响着政府组织的能力水平。

5. 政府组织行政效率水平。政府组织行政效率是政府组织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要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政府组织的行政效率与行政过程中的各种耗费成反比关系。

(二)影响政府组织规模的外在因素

1.文化因素。由于东西方文化在传统习俗、伦理观念、价值形态、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必然会引起东西方国家政府组织的职能、权力范围、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从而导致东西方国家在政府组织规模理念及其实践上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准则。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府组织规模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法律制度等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因素,制约甚至决定着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范围,决定着政府组织行为的作用方式和活动范围。这是由于政府组织体系一般都要执行政治系统的决策和方针,从而使其自身也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因素。影响政府组织规模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阶级结构及变动性,社会作用的明晰度,社会组织的性质及社会制度的发展”,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政府组织规模的大小。

4.科技因素。新科技革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地影响着政府组织的结构、职能、行为方式及其行政方法和手段。

5.经济因素

6.地理、人口以及公务数量因素。

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的构建原则:(一)实事求是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动态创新原则(四)法治一致原则(五)精干高效原则

国际上公认的衡量政府组织适度规模大小的标准有三个主要指标:

财政预算指标——即财政预算占GDP的比例;

政府就业指标——即政府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人口指标——即公务人员、政府支薪人员与社会总人口的比例或与辖区人口的比例。

构建适当组织规模的途径:(一)真正转变政府组织行政理念1. 角色愿景:从“划桨”到“掌舵”;2. 职能重点:从管理到服务;3. 职能范围:从无限到有限;4. 运作过程:从封闭到透明;5. 内部管理:从刚柔分离到刚柔相济。

(二)准确定位政府组织职能 1. 职能结构合理化2. 部分职能社会化3. 权力职责规范化4. 行政能力高效化

(三)完善政府组织适度规模的约束机制。1. 完善编制立法约束机制,控制政府组织机构和公务人员数量;2. 完善财政约束机制,控制政府组织行政成本;3. 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激励相容——组织效能的前提: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公共组织的效能:是指公共组织在内部组织活动和外部组织活动过程中实现的绩效和功能。公共组织的绩效是就公共组织利用组织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公共组织的功能则是就公共组织在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诸领域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

组织效能: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组织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不断提高组织成员满意度过程中以及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能力与潜能。

高绩效组织的特点:可行的公共组织目标体系;合理化的权责结构体系;人性化的人事管理范式;较高的灵敏度和创新能力;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内部竞争;相对充分的外部竞争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因素:1. 结构性因素2. 管理模式因素3. 人员因素4. 物质技术因素5.环境因素

提高公共组织效能的途径:一、战略途径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化对国家认同感;

4.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确保小康社会的实现

5. 全民发挥“思想库”作用

6.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7. 以“全球化”的思维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战术途径 1.转变职能、理顺关系2.探索创新,优化结构3.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组织4.管理创新,以人为本5.细化过程,树立服务意识

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动力

阻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误解而产生的阻力;利益重新分配和调整产生的阻力;

变革成本方面的阻力;变革不确定性方面的阻力;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引起的阻力。

动力:外部环境的动因;行政职能的动因;目标和价值观的动因;人事的动因;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因

公共组织发展的含义:公共组织发展是指公共组织人员在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全面应用管理科学的知识与技术,有计划地变革与发展组织的战略、结构、技术、

人员和文化等,以提高公共组织效能的过程。

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内涵:公共组织效能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一定的评估目标和评估原则,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共组织的“价值与作用”、“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和预测的活动。

官僚制是否对所有公共部门都不适合?即官僚制是否将被抛弃与突破?

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的新公共行政学范式、民主行政范式和新公共管理范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传统范式的组织基础——官僚制,尤其是20世纪末所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范式,对官僚制的否定影响最大。由于公共组织具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些特征意味着官僚制虽不适于所有公共组织,但它仍是公共组织的主导性结构。

首先,现实中的公共组织所具有的典型官僚制结构特征,如合理的专业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等,根源于公共组织的性质、它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社会环境对它的要求等,只要这些方面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官僚制仍是能够与这些方面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其次,官僚制所具有的包容性与伸缩性也决定了其作为公共组织主导结构的长久性。纯粹的官僚制结构的公共组织根本不存在,现实中的公共组织结构中都融进了分权、参与等因素,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弹性——不再有严格的部门和层级界限;另外,其他组织结构形式也在公共组织内得以存在。

承认官僚制作为公共组织的主导结构具有合理性,但并不否认公共组织的官僚制结构确实已经并且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说,官僚制并非最优,但它是权衡比较后的次优,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公共组织不得不选择的结构。公共组织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有时其根源不在于官僚制的结构,而在于其没有市场竞争等原因。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本章主要了解公共管理学这一学科研究主要对象、内容以及公共管理与相关学科之间关系、公共产品理论。 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了解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牛津英语词典》对行政的解释是:一种行政的活动,这种活动又被理解为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管理一词则被定义为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2、理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公共行政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管理;公共管理关注的不是过程与程序,而关注取得的结果以及对结果获得负个人责任。 3、理解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效率意识不强;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强调责任;公共部门比私人部门人事管理复杂得多;公共管理包括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在政治环境中运行。 4、了解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对公共物品的定义。理解公共物品的分类方法,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也可以分为有形貌的公共物品与无形的公共物品。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发展 1、了解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三大范式转变。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其学术框架建立始于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与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到现在,公共管理发展经历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

到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 2、理解公共行政学范式建立及其批评。公共管理学始于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提出行政——政治二分理论,以行政效率作为最高目标。古利克、厄威克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将行政学基本原则概括为“POSDCORB”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七大原则。 3、理解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批评。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受到西蒙等政治学行为主义的批判;60年代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尝试(弗里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与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策科学)。 4、了解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其主要内容。公共管理途径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政策途径(P途径)与来自商学院的B途径。 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主导理论 1、了解公共产品的理论沿革。 2、理解公共产品的性质、分类。 3、理解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公共组织 [目的要求]本章主要了解公共组织概念及其基本特点,理解我国政府组织结构的特点、变革的难题,组织变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 1、了解公共组织的概念:广义的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是国家机关组织。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

1.以下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是()。 2.对市场而言,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3.主观责任是指()。 4.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正确的观点是:() 5.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6.以下()是合议制政府的典型代表。 7.外在性明显的公共物品,如自来水供应、电话、供电、电视台等,适合采取以下哪种生产公共物品的方式?() 8.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其WT战略是指:() 9.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下面属于政府规制型的国家是()。 10. 最典型的非公共组织是:() 多选 1.公共管理学的经济学基础之一是() 2.战略管理的特征在于:() 3.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在于:() 4.与一般权力相比,公共权力的特性在于:() 5.公共权力监控的原则包括:() 6.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性:() 7.公共部门绩效的“4E”价值取向是指:() 8.国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9.公共管理执行的手段主要包括:() 10.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即:() 名词解释 1.事业单位: 2.绩效管理: 3.国家干预主义: 4.公共物品: 5.电子政务: 简答题 1.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是什么? 2.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存在哪些困难? 3.公共权力的内涵是什么?与一般权力相比公共权力具有那些特性? 4.简述公共企业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5.如何改进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 论述题 1.论述公共组织变革的原因与主要内容。 2.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特征及其我国政府再造的模式。 3.论述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2.()提出了科层官僚制?() 3.新公共行政时期大致为:() 4.新公共管理实践以()为标志,正式开端。 5.最典型的非公共组织是:() 6.以下()是合议制政府的典型代表。 7.外在性明显的公共物品,如自来水供应、电话、供电、电视台等,适合采取以下哪种生产公共物品的方式?() 8.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其WO战略是指:() 9.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下面属于政府规制型的国家是()。 10.以下哪些国家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对公共企业的管理。 多选 1.公共管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2.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即:() 3.公共管理学的经济学理论渊源包括() 4.公共组织独具的特性在于:( ) 5.国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6.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是指:() 7.公共部门绩效的“4E”价值取向是指:() 8.彼得斯的四模式论是指:() 9.希斯将危机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0.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政治作用在于:()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职能: 3.公共责任: 4.公共管理顾客导向: 5.政府危机管理: 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 2.简述公共危机的特点。 3.简述公共权力监控的方法。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5.《改革政府》一书提出了企业化政府的十大原则,请简述企业化政府十大原则的具体内容。论述题 1.论述我国传统公共管理职能体系有何特征?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又如何? 2.论述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趋势及其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措施。 3.论述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由政府、权力机关通过政治程序而制定的政策法规。 公共政策社会本质: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4.公共政策分配利益的过程具有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性和偏好性 3.稳定性与适应性 4.特定性与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分类:①形式上:横向: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 纵向: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②内容上: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③具体功能:分配型政策、再分配型政策、规制型政策 ④调整的社会内容: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法律政策、科学与 技术政策 ⑤内容的性质: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稳定功能、公平正义功能、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 西方政策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50—60年代:形成时期 以美国政策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和丹尼尔·儒勒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为标志。拉斯韦尔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 美国政治学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传统主义时期,着重于国有制度和国家观念的研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权力主义”时期,着重于权力关系和权力集团关系的研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行为主义”时期,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个人或团体的政治行为。 ④70年代以来的后行为主义时期,提倡用“政治系统”的概念取代“国家”的概念,着重研究政治系统和政治环境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 2、70年代:发展时期 政策科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 ①“趋前倾向”,主要表现为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政策咨询潮流。 ②“趋后倾向”主要表现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策周期化研究。 3、80年代:比较研究时期 特点: ①政策研究机构普遍、多样; ②学科建设日益成熟; ③政策研究专业化。 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 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包括:官方的政策活动者、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政策客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成员(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因素

考研《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暨南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招生科目《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目录 一、考查目标 (2)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2) (二)考试方式 (2) (三)试卷内容结构 (2) (四)试卷题型结构 (2) 三、考查范围 (3) 第一部分 (3) 第一章公共管理学科知识 (3)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3) 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 (3)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 (4) 第二部分 (4) 第五章政府作用 (4) 第六章公共政策 (4) 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5) 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5) 第三部分 (5) 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 (5) 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 (6) 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6) 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 (6) 四、试题示例 (7) (一)辨析题 (7) (二)简答题 (7) (三)论述题 (7) (四)案例(材料)分析题 (7)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管理过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政策。本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当前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本科既考核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的熟悉情况,也考察学生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方法与最新实践成果的了解和跟踪情况,最终考核学生公共管理的理论素养和从事实际公共管理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 50±10分 第一章公共管理学科知识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 第二部分 50±10分 第五章政府作用 第六章公共政策 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部分 50±10分 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 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 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辨析题(20分) 2、简答题(40分) 3、论述题(50分) 4、案例(材料)分析题(40分)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管理主体的核心? 2、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3、从“公共性”的本质涵出发,简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4、相对于传统行政管理而言,现代公共管理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5、简要比较P-途径和B-途径两种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6、简述公共物品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对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7、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8、简述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对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9、试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1、简述公共管理主体的主要特征。 2、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管理主体的核心?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4、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具有何种重要的现实意义? 5、简述政府在发挥执行职能时如何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6、简述政府监控职能及其主要容。 7、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8、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社会功能。 9、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容。 10、从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中国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调整思路。 11、从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失灵防和治理的思路。

1、简述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公共权力的本质特征。 3、简述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权力来源。 5、试比较集权制和分权制的优缺点。 6、简述公共责任的性质及其主要容。 7、分析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并阐述公共权力制约机制建设。 8、试述公共权力制约手段的具体容。 第四章 1、简述公共物品公共供给低效率的原因。 2、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什么特点? 3、西方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的原因是什么? 4、简述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选择。 5、简述宏观经济调控中需求管理政策的主要容。 6、简述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容。 7、简述政府规制及其特征。 8、简述政府规制与宏观调控的区别和联系。 9、试述政府规制的主要容和方法。 10、试述传统政府规制方法的局限性及激励性规制方法的创新。 第五章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涵义。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公共财政学复习提纲说课讲解

公共财政学复习提纲 一、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认为是财政学 的开山之作。 二、财政的含义:①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 政部门,它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的职能。②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三、财政的四个方面的特征:①弥补市场失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 位,当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政府借助公共权力强制实行相关的财政政策弥补市场损失。②财政政策必须体现其公平性。通过财政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实现比较公平的分配;财政政策要奉行一视同仁的原则,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③非营利性,政府作为国家的服务机构,应体现其非营利性的特点。④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的公共性在市场条件下表现为通过一定的民主政治秩序和法律体系对国家公共权力进行约束。 四、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指在不使其 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情况下,不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处境。 五、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需要外界的干涉, 市场资源配置就能够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 六、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消费者个人效用为凸函数,生产函数也为凸函 数的情况下,任何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通过对初始资源配置的调整来完成。 七、影响公平的因素:效率。社会福利。分配。 八、基尼系数:①基尼系数为1,所有的国民收入都分配给了一个家庭,社 会收入的分配完全不平等。②0和1之间,越靠近0说明收入分配越均匀,社会越公平;越靠近1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均匀,社会越不公平。 九、基尼系数为0.4被定为收入分配不均的警戒线。①如果基尼系数低于0.4, 社会收入的分配较为合理;②如果基尼系数超过0.4,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十、有效市场:又称为完全竞争市场,有效市场不受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市 场结构,自由的经济个体能在市场的作用下自发地对资源进行调节,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即帕累托最优效率。 十一、市场之所以能够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①竞争产生效率 ②价格引导配置。 十二、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可分为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稳定层面的市场失灵。 ①经济体系中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效应、规模效应递增和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市场机制难以引导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⑴公共物品,市场价格无法将资源引入到公共物品生产领域,造成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⑵外部效应,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出现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外部效应的产生,人们会过多地从事成本外溢的活动而过少从事收益外溢的活动,从而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⑶规

公共管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何谓公共管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合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述,可以将公共管理的含义界定为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内涵,可以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目的和实质等四个方面去理解。即: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过程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以此来判断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组织,则政府组织是典型的公共组织。现代政府作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代表,是通过法定的公共程序产生的,其权利是得到社会公众认同的,因此政府的管理具有典型的合法性和强制性。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责任,因此,政府的各部门和各层级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依托,政府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公共事务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为了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人们便在政府之外组成了具有利他性、非营利性、自愿性等特点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由此,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也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依托。这些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社区服务机构、文化团体、咨询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等。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授权于政府而进行公共管理的,所以,一般来说,它不具有最终强制性的特性。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而不同的主体又是根据自身的行为特点,在公共管理的运作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社会成员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而共同要求处理和实现的事务。由于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公共事务的内容亦十分广泛,它几乎涉及和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根据公共事务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归属为四种不同的类别,即管制性公共事务、基础性公共事务、服务性公共事务和和保障性公共事务。 管制性的公共事务是指包括宪法和法律的完善、国家安全的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治安、社区治安的改善等等,这些以和谐的社会秩序为目标,以权威性的强制规则为后盾,需要拥有强制性公共权力的管理主体加以处理的社会事务。 相比之下,宏观经济的稳定、地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与推广应用、全国性或地方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性公共福利的增进等等就构成了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层面,即基础性公共事务。而管理这些基础性公共事务往往被视为不同级层政府的传统公共责任。与管制性公共事务所不同的是,处理这类事务不需要相应管理主体凭借强制力来进行,而只需要适当的高绩效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权威机构加以解决。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doc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1、公共物貼与私人物品的显著区别在丁支付费用的主体差别。 2、有限理性模型追求的口标:决策追求满意解。 3、精英理论模型:政策是精英们价值偏好的反映 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來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口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血,精英阶层表现岀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椿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定是渐进性的,而菲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4、团体理论模世的缺陷:过分扩大团体的作用,低估政策制定者作用。 5、政策主体 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 (4)法院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政党(3)公民个人 (4)大众传媒(5)思想库 6、政策议程的内外触发机制: (1)内在触法机制: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技术突破;④生态变迁;⑤社会变迁(2)外在触发机制:①战争行动;②地区与国际冲突;③经济对抗; 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7、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小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2)社会问题的两种类型: ①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②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3)社会问题的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题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 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 2 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3 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 4 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5 什么是拍卖污染许可证?实行拍卖污染许可证有什么意义? 6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改进? 7 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基尼系数如何评判公平? 8如何理解公共财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二部分:公共财政支出 9 什么是财政支出?如何理解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呈上升趋势特征? 10 政府活动扩张论(或瓦格纳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11 梯度渐进增长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2评价公共财政效益的方法主要有几种?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13 什么是购买性支出?什么是转移性支出?它们的区别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14 购买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它如何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 15转移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它如何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 16 社会保障支出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形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及资金来源。 17社会保险的含义、特征及其内容。 18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三种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区别。 第三部分:公共财政收入 19公共财政收入的含义、主要来源。 20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1税制的基本要素和中心环节。 22税率的种类有哪些?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23 什么是直接税?什么是间接税?它们各自包括哪些税种?这些税种有什么功能? 24什么是商品税?商品税有什么特征、包括哪些税种? 24 什么是所得税?所得税有什么特征、包括哪些税种? 25 什么是增值税?增值税的征收有几种方式?那一种对企业有利?为什么? 26 现代税收的原则有哪些/ 27 什么是税收中性和税收的超额负担? 28 什么是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29 什么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有几种方式?什么是税收归宿? 30 最适税制的概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四部分财政不平衡公债 31什么是财政不平衡?什么是财政赤字?影响财政不平衡的因素有哪些?根据当前全球经

公共管理学的复习重点

公共管理学的复习重点 1,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实践基础,以探究公共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新公共管理的特征:1以顾客为向导,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计划变为掌舵。3引入竞争机制,重视效率追求,改革公务员制度,创建有事业心与有预见的政府) 2、事业单位:就是我国特有的公共组织,随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而出现,有对部分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作用。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机关举办或其她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公共组织: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协调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 4,第三部门:独立于政府与私人部门之外,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强调非营利性资源性的合法组织。 5、公共政策:国家机关与党政组织及其她获得授权的社会政治团体,个人等政策主题,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要实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目标的行为准则,就是一系列法规,措施,条例等的总称。 6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即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就是公共部门在分析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确立与调整组织的长期战略目标,并进行适当的政策选择,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政策决策与实施过程。 7、公共危机:指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与公共安全,并引发社会混乱与公众恐慌,需要运用公共权利,公共政策与公共资源紧急应对与处理的危险与非常事态。 8、公共危机管理:指政府或其她社会公共组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预防警戒危机发生的征兆,及时处置已发生的危机,恢复危机造成的损失伤害,甚至将其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活动。 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依据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开展的战略规划,甄选录用,开发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的管理活动的过程的总与。 10:公共财政管理:指公共组织为保证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采用财务管理的一系列分析方法,技术与管理工具,对公共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公共财政收支状况所进行的分配,决策,管理与监督等一系列技术行为的总与。 1,公共财政:政府为实现职能并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与财产权利,在公共领域进行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经济活动。 2,绩效管理:围绕组织的目标开展,以绩效评估为核心内容,在绩效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反馈与调整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管理方式。 3,复式预算:把全部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预算表中,各项收支之间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以便促进公共组织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准确的反映财政收支状况与财政赤字的形成原因,有利于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与控制调节。 4、大部制:也叫大部门体制。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5、战略管理:就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制定与实施关于组织未来发展方向,目标与行动方案的规划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组织,协调,评价与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6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公民满意为直接目标,运用绩效评估的方法来反馈与修正管理过程的方法与机制 一:公共组织的功能特征:1,以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2不以盈利为目的。3

公共政策学 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复习材料{拣能用的用} 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部分 Method)1、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匿名和反复函询的调查方式,拟定调查问卷并提供背景材料,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后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渐趋一致,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的分析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Method)2、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Method)又称智力激励法、BS 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 年首次提出、1953 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结构适中(优良)问题:3、结构适中(优良)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政策僵化:4、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政策目标:5、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合法化:6、政策合法化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7、定性分析方法: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分析。定量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显著特征之一是,数学、统计学知识的大量运用。9、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就问题构建、未来预测、行动建议、实施监控、执行评价展开分析,并创造相关的知识成果。10、边界分析:10、边界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主要目标: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研究问题的边界,必须认清事物某一层次上的本质,把握这一本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必然联系。为实现边界分析,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往往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饱和抽样诱导问题的陈述边界估计11、政府(公众)11、政府(公众)议程:(1)、公众议程(public agenda)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地成员普遍认为:值

721《公共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公共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3年6月18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公共管理基础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公共管理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公共管理学的视角、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时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公共管理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基础考试涵盖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和公共部门经济学等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比例结构 政治学原理约33 % 管理学原理约33 % 公共部门经济学约34 %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30% 案例分析题约25% 论述题约25% Ⅴ.考查内容 一、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 1.政治的含义 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的定义。 2.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的社会地位。 (二)政治学 1.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 政治学的含义;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2.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二、政治关系 (一)利益与政治 1.利益的含义 利益的形成和本质;利益的内在矛盾 2.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的含义;共同利益;利益矛盾。 3.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们和作用 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二)政治权力 1.政治权力的含义 政治权力的本质;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特性。 2.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政治权力类型;政治权力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