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的病理生理基础

合集下载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1第四章 脑电图分析和术语真题模拟及答案(1)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1第四章 脑电图分析和术语真题模拟及答案(1)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1第四章脑电图分析和术语真题模拟及答案(1)1、脑脓肿形成过程中的早期脓肿期时间在()(单选题)A. 1~3天B. 4~9天C. 10~13天D. 14天以上E. 1个月以上试题答案:C2、男性,32岁。

头部外伤15小时,当时昏迷20分钟。

3小时前开始出现神志渐差。

查体:刺痛可以睁眼,语言含糊不清,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刺痛可以定位,但左侧肢体力弱,左侧病理征(+)。

首先要进行的检查是()(单选题)A. 头颅CTB. 头颅X线摄片C. 头颅MRAD. 腰穿E. 脑电图试题答案:A3、患者,女,23岁。

病毒性脑炎,长程VEEG监测。

为清醒闭目背景活动状态下,如图慢波活动。

请问该波形出现的方式为()。

(单选题)A. 一过性B. 同步性C. 暴发D. 阵发E. 周期性试题答案:D4、脑波的频率四个主要频带,其中θ频带的频率范围是()。

(单选题)A. 8~13HzB. 14~30HzC. 4~7.5HzD. 0.3~3.5HzE. >30Hz试题答案:C5、下列对昏迷的电临床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A. 常见的脑电图异常为持续非节律性δ活动B. 昏迷病人给予唤醒刺激时出现阵发性高波幅δ活动,提示预后良好C. 出现暴发-抑制图形预示预后良好D. 纺锤型昏迷多见于昏迷程度较浅、时间较短的患者E. β型昏迷病变多位于脑干试题答案:C6、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常见症状不包括()。

(单选题)A. 猝倒B. 呼吸暂停C. 失眠D. 打鼾E. 白天嗜睡试题答案:A7、男,65岁。

1个月前轻微头部外伤,渐进性头痛及左侧肢体无力2周。

CT示右侧额颞顶新月形低密度影,脑室受压,中线向左移位。

最可能的诊断是()(单选题)A. 急性硬膜下血肿B.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 慢性硬膜下血肿D. 急性硬膜外血肿E.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试题答案:C8、男性,22岁。

枕部棒击伤2小时,伤后当即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双侧病理征阳性。

诱发电位简介

诱发电位简介
BAEP各波绝对潜伏期(PL)均延长而且双侧对称, 如 I-V潜伏期(IPL)不长,则可能为传导性耳聋直至听 神经近耳蜗段病损;
倘若I-V IPL延长,则可能提示脑干听通路受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简称SEP)是常见 的感觉诱发电位,是当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 何一点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出的电位。它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脑皮层的机 能状态
图形
一般神经科仅需了解1°方格刺激时P100的潜伏期和 波幅情况。
眼科需了解1°及15′方格刺激时P100的潜伏期和波幅 情况。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脑干受损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 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 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耳科除了根据PL、IPL、ILD的异常来判断脑干通路障 碍的情况外,还要结合纯音测听来判断听力障碍的性 质,如是感音性、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的;是蜗性的 还是蜗后性的
神经科和耳科根据需要来测定感觉阈值
引导不出BAEP,可以考虑为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 损伤;
各波消失,可考虑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
好。 血肿量>30ml且<50ml时,若Ⅰ~Ⅴ IPL趋于正常,多不需手术治疗。
若呈进行性异常时,它提示对脑干有进行性受累,应及时手术治疗。 血肿量>50ml,Ⅰ~Ⅴ IPL显著延长时,一般手术治疗也难以达到理想
效果。 因此,通过测试BAEP来判断有无脑干受损及受损程度,同时与CT及临
床结合起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另外,监测BAEP可判断脑干功能恢复 程度,为评价治疗结果、判定病人预后提供信息。

EP(kf)--诱发电位

EP(kf)--诱发电位

Ⅲ波
已识别出了Ⅳ波,那么Ⅱ 与Ⅳ波之间波峰的减小有助于 Ⅲ波的识别。在一些正常人, Ⅲ波可出现分叉,但伴有正常 的Ⅰ~Ⅴ峰间潜伏期。正如Ⅳ 和V波可有各种不同结构一样, 分叉的Ⅲ波可能与短声刺激的 初始位相 (疏波或密波) 有关 。Ⅲ波与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 核的电活动有关。
Ⅱ波
以对侧耳参考时,Ⅱ波相 对不受影响,其负相下斜的幅 度甚至还会有所增加。在BAEP 的早成分中,当将导联组合方 式从Cz-Ai变为Cz-Ac时, 只有Ⅱ波的正向上斜(上升支) 所显示的变化最小。Ⅱ波可能 具有两个发生源,一部分与听 神经颅内段有关;另一部分与 耳蜗核有关。
1.脑干内肿瘤:Ⅲ~Ⅴ峰间潜伏期延长,可提示脑干 内中枢听觉传导障碍。如果是肿瘤,通常是脑干本身的 病变所致,但脑干外病变对脑干的挤压也可能产生这样 的结果。 2.脑干外肿瘤:能导致BAEP异常的脑干外肿瘤,通常 与脑干内损害相关联(即Ⅲ~Ⅴ峰间潜伏期延长),压迫 脑干的、桥小脑角较大的肿瘤就是很好的例子。
Evoke Potentials
诱发电位系指对神经系统(包括感 受器)某一特定部位给予适宜刺激,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相 应部位检出的与刺激有锁时关系的电位 变化。研究人体在正常功能状态下和在 疾病过程中这种电位变化的特征和意义 ,从而为临床服务,这门科学称之为《 临床诱发电位学》。
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一、记录
记录VEP时,头皮的准备与常规脑电图差不多。 头皮应该认真清洁,以保持电极的低阻抗。临床测 试时,电极的位置有多种选择。一般沿中线枕骨粗 隆上1~2cm处放置电极,可获得波幅最大的信号。 也可按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将活动电极置于Oz、 O1和02处。参考电极可置于耳垂、乳突或额中部。 对视觉刺激的反应经放大、进入计算机平均,并显 示在示波器上。一般至少测试两次,以保证结果的 可重复性。通常平均100-200次,即可获得较为清楚 的图形。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常见病考试答案(题库版)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常见病考试答案(题库版)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常见病考试答案(题库版)1、单选某婴儿前囟饱满,角弓反张,脑脊液病检中发现有病菌,则此儿患有()A.乙型脑炎B.精神病C.遗传性病D.分子病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正确答案:E2、问答(江南博哥)题AIDP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正确答案:AIDP的治疗原则包括:(1)严密观察呼吸功能:出现呼吸肌麻痹尽早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2)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翻身拍背,肢体置于功能位,吞咽困难者尽早下鼻饲,预防肺炎、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免疫治疗:血浆交换或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4)应用激素:治疗尚有争议。

主要用于急性进展期患者。

(5)促进神经修复:维生素B、B等。

(6)康复治疗: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3、单选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中,错误的是()A.治疗原则为:阻止病情的进行性发展,控制该病的急性发作,对症支持治疗B.普萘洛尔可用于震颤和共济失调的患者C.甲泼尼龙静脉冲击疗法作为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的首选治疗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可减少复发率E.轻度痉挛性多发性硬化患者可使用巴氯芬鞘内注射正确答案:E4、单选多发性硬化摄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是()A.脑脊液IgG指数B.脑脊液IgG寡克隆带检查C.头颅MRID.头颅CTE.神经诱发电位检杳正确答案:B5、单选以下哪一项不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A.年龄老化B.环境因素C.遗传因素D.感染正确答案:D6、多选关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正确()A.原位血栓形成B.血流动力学C.血管痉挛D.栓塞性正确答案:A, B, C, D7、单选下列关于运动神经元病抗兴奋性神经毒性治疗机制正确的是()A.抑制突触前谷氨酸和天冬氨酸释放B.维持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兴奋状态,保持除极引起的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激活C.激活细胞膜G蛋白,显著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和推迟气管切开时间D.适用于中重度患者,价格昂贵正确答案:A8、问答题肌萎缩侧索硬化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正确答案:肌萎缩侧索硬化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1)脊髓型颈椎病:系颈椎骨质、椎间盘或关节退行性改变,造成相应部位脊髓受压,伴或不伴神经根受压的一种脊髓病变。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作者:————————————————————————————————日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刺激:腕部正中神经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波形辨认Erb’s:N9(臂丛电位)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刺激:踝部胫后神经记录:Cz‘、T12波形辨认◆T12:N24◆Cz‘:N33,P40,N48,P55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

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

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第二部分
诱发电位学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一章 诱发电位概论
•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 是对周围神经、外周感觉器官或中枢 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以适宜刺激, 在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记录 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后者称为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感觉诱发电位
• 定义:分别采用脉冲电流、闪光或变化的图象、 连续声音作为刺激源诱发的神经动作电位或突触 后电位。
• 感觉诱发电位特征 ①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长短 取决于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的距离、神经冲动传 导速度、传导通路中神经元突触的数目等。②由 于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有特定的传入通路和皮层 代表区,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特定的局限性空 间分布。③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一定的反应形 式,并具有可重复性。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 (体感诱 发电位)
第一节 体感诱发电位的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系统基本感觉通路
第二节 体感诱发电位
一、基本原理(上肢)
上肢SEP成分与神经发生源
N13 (第7或5颈椎棘突-Fz导联 )——颈 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脑电性质 脑电强度 波形特征 波形含义 记录条件 与刺激相关性 分析内容
脑电图 自发脑电 30~100 µV 连续性 生理性 无需刺激 无时相关系 频率、幅度、相位
诱发电位 诱发脑电 0.2~20 µV 限程性(刺激后一段时间) 生理性、解剖性、心理性 必需刺激 有时相关系 潜伏期、波幅、相位
第二章
• P22波潜伏期正常参考值: 19.70±1.10ms;
• P14-P22 IPL正常参考值: 6.90±0.89ms;

视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神经发生源

② 下肢:

腘窝(PF)电位为胫后神经电位 腰髓电位(LP)为腰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P40为同侧头皮中央后回(S1)电位 N50为顶叶S1后方电位 P60为顶叶偏后凸面电位
神经发生源

③N9潜伏期延长提示周围神经病损, 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颈神经根
在臂丛近髓段至髓间的病损。 N13—
正态分布,故变异较大,其客观性较差。
但有时可预示病变早期变化

④ 左右侧差:包括左右潜伏期及波幅差, 在正常情况下,双侧应基本对称
指标及分析

⑤ 性别:女性短于男性
⑥ 年龄:50岁前峰潜伏期无大差异,但在 50岁后则各年龄组较前者有统计意义的延 迟;波幅亦有所下降。故各实验室最好应 有自身各年龄组的正常值,则评估结果较
检查方法
刺激电极:
上肢主要以刺激正中神经为标准,下肢
以刺激胫神经或腓神经为标准。刺激正 中神经时电极置于腕部,刺激胫神经时 电极置于内踝后2-3cm
检查方法
记录电极:
安装按 EEG 国际 10/20 系统法,可用针或盘
形电极;记录上肢电极为C3’、C4’( Cz后2cm
向左右旁开 7cm处 )、颈 7及 Erb's点 (锁骨上
凹中点)

参考电极Fz
检查方法

刺激采用脉冲电流或电压刺激,刺
激程度以拇指或小趾肌收缩为宜
SEP的正常波形
SEP的分析主要从潜伏期、波幅、波 形分化来进行分析
SEP潜伏期

潜伏期:系指刺激开始到波峰的时间,
以毫秒计算。通常把向下的波称为阳
性波,用 P(positive) 代表;向上的 波称为阴性波,用 N(negative)代 表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报告单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报告单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报告单一、诱发电位的定义及电生理基础诱发电位Eps: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相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它有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s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这与自发脑电时,自发,同期性的出现是有区别的;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基础:1皮层Eps:大部分是一组神经元群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Ipsp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2皮层下Eps:各组皮层下中继核团的神经元群产生的突触后电位PSP与其传导通路的动作电位AP综合而成;3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所记录的电位:主要是复合AP,由去极化波沿这类神经纤维膜传导而产生;二、诱发电位的分类一、外源性刺激相关诱发电位SRPS1感觉诱发电位1、视觉诱发电位:A、模式刺激 B、弥散光刺激;2、听觉诱发电位:A、短潜伏期 B、中潜伏期C、长潜伏期;3、躯体感觉诱发电位:A、上肢B、下肢C、其他2运动诱发电位:MEPS1、电刺激MEP;2、磁刺激MEP二、内源性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S三、诱发电位各参量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含义1潜伏期:主要反映被测试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粗径有髓纤维的传导功能;潜伏期延长,说明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除突触障碍之外,主要原因是神经纤维的脱髓鞘;2峰间期:它受物理性、生理性或周围病理性因素的影响较少,对中枢通路的病损更为敏感;3峰间期比值异常4波幅:一般反映受刺激后,感觉或运动系统引起同步性放电神经元的数量的多少;由于它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且在个体间的差异非常大,故治疗很少用绝对波幅的幅值作为被测试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单一指针,而往往采用相对波幅或波幅比;脑干诱发电位BAEP属皮层下EPS,用作客观检查听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的方法;四、BAEP的发生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由声音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活动;一般认为各波的可能发生源为:波Ⅰ,听神经颅外段;波Ⅱ,听神经颅内段和耳蜗核;波Ⅲ,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波Ⅳ与波Ⅴ,外侧丘系或其神经核团桥脑中、上段;波Ⅴ可能尚与中央核团电活动有关桥脑上段或中脑下段;Ⅱ、Ⅵ波出现率不高;不能认为每个波只是一个特定发生源的活动,BAEP应看成是一种涉及全部脑干听系结构并代表多层次相互影响的偶极子活动更为合适,而且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BAEP仅反映外周听神经听敏度和脑干听通路的神经传导能力,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听力,只能协助定位,不能做病因的诊断;主要测试指标:主要测定BAEP主波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比及Ⅴ波反应阈值;常规测试中,波Ⅰ~波Ⅴ等前5个波最稳定,其中波Ⅴ波幅最高,可作为辨认BAEP各波的标志;正常情况下,波Ⅱ与波Ⅰ,或波Ⅵ与波Ⅶ常融合形成复合波形;五、BAEP的判断标准及其一般临床解释1正常标准:双耳均有典型的图像曲线,波形完整,分化清楚,重复性好,且Ⅰ、Ⅲ、Ⅴ主波出波率100%、PL及IPL 在本实验室同龄正常范围;因此检查结果不仅仅看Ⅴ波反应阈值,还必须参考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结论;2异常标准:异常类型:周围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Ⅰ波缺失或PL延长,Ⅴ波阈值升高;脑干中枢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Ⅲ、Ⅴ波的缺失、PL及IPL的延长或Ⅴ/Ⅰ波幅比<0.5;<span="">1、BAEP各波Ⅰ-Ⅴ波均消失: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损伤,也是脑死亡的判断之一;2、波Ⅰ、Ⅱ之后各波消失: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3、潜伏期均延长且双侧对称:1、双侧传导性障碍,如中耳炎;2、如Ⅰ-Ⅴ不长,可能为听神经近耳窝蜗段病损;3、如Ⅰ-Ⅴ延长,则可能提示脑干听通路受累;4、各波潜伏期延长且双侧不对称:多由传导障碍所致;5、波Ⅰ引不出,其余波潜伏期延长,Ⅲ-Ⅴ波间期正常:脑干听通路下段或听神经病损;6、波Ⅰ-Ⅴ波间期延长:提示蜗后病变;伴Ⅰ-Ⅲ波间期延长:同侧听神经至脑干段;伴Ⅲ-Ⅴ波间期延长:脑干内的听觉传导通路;7、Ⅴ/Ⅰ波幅比<0.5或波ⅴ缺失:上部脑干受累;<span="">8、Ⅲ-Ⅴ/Ⅰ-Ⅲ波间期比值>1.0:提示早期的脑干病损桥脑到中脑下段;9、Ⅴ波反应阈增高:周围性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认知、期待、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有关 如现在研究热点 P300 , N400
诱发电位分类
按潜伏期长短分为: 短潜伏期EP
AEP:<10ms; SEP:上肢刺激腕正中神经,<25ms;
下肢刺激踝胫后神经,<45ms; 中潜伏期EP (AEP:10-50ms;SEP25-120ms) 长 潜 伏 期 EP (AEP:50ms 以 上 , SEP: 一 般 为
SEP解剖基础
SLSEP的主要解剖基础为周围Ia类感觉纤 维→后索→内侧丘索→丘脑(VPL)→大脑 皮层S1区(和4区)
体感诱发电位各成分---可能的 神经发生源
① 上肢: ▪ N9为臂丛电位 ▪ N13为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 P15为内侧丘系的电位 ▪ N20为顶叶后中央回SPR电位 ▪ P25为 顶叶后中央回S1电位
系统中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式 不同形式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有不同的
反应形式
诱发电位的种类
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SRP) 体感诱发电位, 简称 SEP 视觉诱发电位, 简称 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简称BAEP 运动诱发电位, 简称MEP 脑干瞬目反射, 简称BR 三叉诱发电位, 简称BTEP
内源性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ERP)
神经发生源
② 下肢: 腘窝(PF)电位为胫后神经电位 腰髓电位(LP)为腰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P40为同侧头皮中央后回(S1)电位 N50为顶叶S1后方电位 P60为顶叶偏后凸面电位
神经发生源
③N9潜伏期延长提示周围神经病损, 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颈神经根 在 臂 丛 近 髓 段 至 髓 间 的 病 损 。 N13— N20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同侧颈髓中 段的后索、束核或对侧内侧丘索、丘 脑及大脑皮层的病损
④ 左右侧差:包括左右潜伏期及波幅差, 在正常情况下,双侧应基本对称
指标及分析
⑤ 性别:女性短于男性 ⑥ 年龄:50岁前峰潜伏期无大差异,但在
50岁后则各年龄组较前者有统计意义的延 迟;波幅亦有所下降。故各实验室最好应 有自身各年龄组的正常值,则评估结果较 为客观
异常判定标准
①PL、IPL延长超过正常均值加2.5 个标准差; ②波形离散、缺失; ③两侧波幅差>50%。
120-500ms)
诱发电位成分
动作电位 突触后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简称SEP)
SEP定义
SEP指给予皮肤或末稍神经以刺激, 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脊髓感觉通 路,丘脑至大脑皮层感觉区(中央后 回),在刺激的对侧头皮上所记录到 的大脑皮层电位活动而言
受累,SEP波幅降低,潜伏期正常 (三) 胞体病变 不论原发或继发性改变,SLSEP特征为突
触后电位发生变化
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的病理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疾病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往往是 复合性的,既可引起节段性脱髓鞘,又可 产生不同程度的轴索变性,因而对SEP产生 混合性影响
SEP临床应用
① 周围神经病损评定及神经再生和再生速率 的判断
神经电生理系列之五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s
诱发电位定义
诱发电位是对感觉器官、感觉神经、 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有关 的任何结构进行刺激,而在中枢神 经系统中产生可测出的电位变化
诱发电位的特点
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 诱发电位的出现与给予刺激之间有一定
的时间关系 某一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在中枢神经
② 脊髓损伤的评定 ③ 神经系统弥散性疾病如变性疾病、遗传代 谢性疾病 ④ 对多发性硬化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可以协 助检出亚临床病灶 ⑤ 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时脑功能的评定 ⑥ 术中期:如有意识障碍,肌力2级以下,且 有显著感觉缺失,特别深感觉缺失,约 98.2%有异常SEP。具体表现重者典型波型 消失,PL明显延迟,ILD左右侧显著不对称。 结合国内外上千例资料综合分析,SEP 异 常和CT扫描所示病灶部位、大小、性质间 关系密切,病灶位于内囊、大型出血者则 SEP异常显著。轻型者仅30%-50%异常。病 灶数量多少不是主要因素。故SEP各成份的 变化对脑卒中病灶定位,特别是小型病灶 的定位有帮助。对判断疗效及预后有助
脑卒中
CT脑扫描病灶位于丘脑、内囊、顶叶及 其下放射冠等感觉径路者,SEP异常率可 达80%-89%
检查方法
刺激电极: 上肢主要以刺激正中神经为标准,下肢 以刺激胫神经或腓神经为标准。刺激正 中神经时电极置于腕部,刺激胫神经时 电极置于内踝后2-3cm
检查方法
记录电极: 安装按EEG国际10/20系统法,可用针或盘 形电极;记录上肢电极为C3’、C4’( Cz后2cm 向左右旁开7cm处)、颈7及Erb's点(锁骨上 凹中点) 参考电极:Fz
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 髓鞘病变 传导减慢:由于脱髓鞘区原先跳跃传导变为局
部传导,传导速度减慢,表现为SLSEP的中枢成 分潜伏期延长 冲动传导的离散:由于感觉传导通路的神经 纤维受累程度不等,传入冲动难以同步,主 要表现为波形离散
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 轴索病变 轴索全部受累,则不可能引出SEP,部分
上肢SEP正常图
下肢SEP正常图
指标及分析
① 峰潜伏期(PL):自刺激开始到各波波 峰的传导时间。因参量近正态分布,故 较为恒定,均值大于2.5-3 SD标准差为 异常
② 峰间潜伏期(IPL):为两峰间距, 亦反应中枢神经传导时间,较为稳定
指标及分析
③ 波幅(μV):由波峰到基线,或前一波 谷到后一波峰的垂直高度,由于参量属非 正态分布,故变异较大,其客观性较差。 但有时可预示病变早期变化
检查方法
刺激采用脉冲电流或电压刺激,刺 激程度以拇指或小趾肌收缩为宜
SEP的正常波形
SEP的分析主要从潜伏期、波幅、波 形分化来进行分析
SEP潜伏期
潜伏期:系指刺激开始到波峰的时间, 以毫秒计算。通常把向下的波称为阳 性波,用P(positive)代表;向上的 波称为阴性波,用N(negative)代 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