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临床价值
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了解从视膜到视觉皮层,即整个视觉通路功能完整性检测。通过特定的棋盘格翻转模 式分别刺激左、右眼在视觉皮层记录诱发电位(P100)。依据P100潜伏期和波幅分析通路损害在视膜、视交叉前或 视交叉后的水平,对损害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做出客观评估。
由于VEP是一种检测视神经亚临床损害的敏感手段,神经科和眼科临床部分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视觉诱发电 位(VEP)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视,通常波幅变异性较大,潜伏期变异性较小,视神经纤维受累 侧眼VEP的P100延迟,平均峰潜伏期几乎延长30%,波幅减低50%,而未受累侧眼的VEP均正常。
2、其它视神经异常疾病
多种病因所致的视神经病理性受累,均可影响VEP。
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中,可有VEP的异常,许多有严重视力受损的病人记录不到VEP,或表现为反应小、 波形离散及延迟;在缺血性视神经病患者,可出现VEP的延迟,但波幅的降低通常更具特征性;中毒性弱视中VEP 波幅明显减低,但潜伏期通常正常;青光眼患者的VEP常为潜伏期异常。
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资料课件

深入探究生理机制
进一步揭示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 的生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跨学科整合研究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 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 动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研究的深
入发展。
对实际应用的启示和展望
临床应用价值
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成果有望在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中发 挥重要作用,例如在眼科、神经科等领域的应用。
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资料课 件
目 录
• 视野的基本概念 • 视觉诱发电位的基本概念 • 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的关系 • 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 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展望
01
视野的基本概念
视野的定义
视野是指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 范围,包括中心视野和周边视 野。
中心视野是指眼睛直视前方时 所能看到的正前方区域,通常 用于看近处的物体。
视觉诱发电位的应用领域
VEP在眼科、神经科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评估视觉功能、诊断眼 科疾病、监测脑功能状态等。
VEP还可以用于研究视觉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帮助深入了解大脑的视觉处理 机制。
03
视野与视觉诱发电位的关 系
视野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视野大小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视野范围越广,视觉诱发电位的幅度和潜伏期越稳定,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视网膜的细胞排列和密度等因素也会影响 视野的敏感度和分辨率。
视神经和视觉中枢
视觉任务和刺激
视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视觉中枢的处理能力 也会影响视野的表现。
不同的视觉任务和刺激会影响视野的表现 ,例如在寻找目标或识别物体时,视野的 范围和敏感度会有所不同。
02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是一种用于研究大脑视觉加工过程的实验方法。
通过在屏幕上呈现特定的视觉刺激,观察人脑在不同条件下的电生理反应,从而揭示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方式和机制。
在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中,被试被要求盯着屏幕中央的一个交叉点,同时屏幕上会呈现一系列视觉刺激,如黑白格子、条纹或图形。
这些刺激会以一定的频率快速闪烁或改变亮度,从而引起大脑的电生理反应。
通过记录被试头皮上的电位变化,研究者可以获得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
这些电位变化反映了大脑对特定频率的视觉刺激的处理。
通过分析电位的频谱特征,研究者可以推断出大脑对不同频率刺激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中。
通过改变刺激的频率、强度和形态,研究者可以探究大脑对不同视觉特征的处理方式。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究大脑对不同方向的运动、颜色和空间频率的敏感性,以及大脑在认知任务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的优势在于其高时间分辨率和非侵入性。
相比其他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可以提供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揭示大脑在毫秒级别上的加工过程。
此外,该方法对被试没有任何伤害,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然而,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方法只能研究大脑对特定频率刺激的加工,无法全面了解大脑对复杂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其次,受制于实验条件,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往往需要被试保持视觉注意力集中,可能会导致疲劳和不适。
此外,个体差异和实验环境的影响也需要进行考虑和控制。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方式和机制。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大脑对不同频率刺激的敏感性和选择性,以及大脑在认知任务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尽管存在一些限制,但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范式仍然是研究大脑视觉加工的重要工具之一。
神经病学视觉诱发电位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病学视觉诱发电位技术操作规范常用的视觉诱发电位是应用电视执屏幕上的模式翻转作为视觉刺激诱发出VEP,称为模式翻转VEP。
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全视野PRVEP,半视野或1/4视野PRVEP因设备和技术等问题尚不能作为临床常规应用,这里只讲述全视野PRVEP,简称VEP。
【适应证】当视神经到枕叶皮质的视传导通路的病损,为临床诊断提供定位和发现临床下病变的证据。
VEP无定性价值。
【禁忌证】同SEPo【操作方法及程序】1.刺激照度一般应介于4-IOOcd/m2。
对比度需在50%以上,一般用80%~90%°模式成分的大小,用棋盘格模式时,方格大小常用30。
视角;用条栅模式时,条栅的空间频率一般用2~2.5cpd(cyc1.eperdegree,即每度视野所含条栅的周期,一个亮条和一个暗条称一个周期)。
刺激重复率2Hz。
受试者坐在棋盘格刺激器前,眼与屏幕的距离一般在70-100cm,且眼与屏幕中心应在同一水平面。
如果患者的视敏度太差,则应增加刺激的视角,可将方格增大或缩短患者与刺激屏幕的距离,不同试验室应选1、2个固定的参量,作力本实验室的正常值。
2.记录(1)电极的放置:记录VEP最常用的电极是银质盘状电极。
(2)电极的导联组合:①记录单眼全视野PRVEP常用的导联为:导联1:Oz-Cz(或Oz-FPz)导联2:0z_耳垂导联3:PZ.耳垂导联4:Oz耳垂②在下列情况下:中线记录的PRVEP表现异常和患者有视野缺损(需了解PIOO的水平分布)时,建议使用如下导联组合:导联1:OzFP'导联2:Pz,FPz'导联3:1.5,FP'导联4:R5-FP,1.5和R5分别代表Oz左右旁开各5cm的位置。
(3)记录参数:带通的低截止点(或高通)多选择1-3Hz:高截止点(或低通)为100~300Hz.但每个实验室所用的带通限度应固定。
分析时间多选用的为300ms,以适应P100病理变化的需要(但应注意每导的水平分辨率)。
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诱发电位是神经系统在感受外来、内在刺激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
诱发电位可分为: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机体觉诱发电位。
1.视觉诱发电位:视觉刺激的亮度、频率、运动对视觉诱发反应有特定影响,不同波长光刺激所引起的诱发电位形波也会不同。
色觉正常者可以对高度差别变化、颜色色调差别变化等产生反应,也就是出现视觉诱发电位。
而色盲者仅仅对亮度差别有反应,而对色调差别就没有反应。
2.听觉诱发电位:也就是声波刺激到身体后,身体出现的生物电活动。
声波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会在数十毫秒内出现听觉诱发电位。
3.机体觉诱发电位:也就说人对于自身身体变化也会诱发生物电活动,比如不用眼睛看也知道手在哪里,脚在哪里,鼻子在哪里等。
可以用手来触摸相应的身体部位等。
诱发电位发生、分类、感觉诱发电位检查、 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及SEP、VEP、BAEP临床意义

诱发电位发生、分类、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及SEP、VEP、BAEP临床意义诱发电位产生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到体内外各种特异性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它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各种传导通路功能的完整性。
诱发电位分类根据检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可分为: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作为神经内科医师,应着重了解感觉诱发电位。
常用感觉诱发电位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分为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听觉诱发电位。
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提供临床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的亚临床病灶(尤其对那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脱髓鞘病灶者);动态观察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脱髓鞘病灶的变化;用于脊柱和颅脑外科中脊髓和颅脑手术的神经监护。
感觉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上局限性首先,它仅能确定感觉传导通路上是否有异常,但不能确定病因。
其次,由于诱发电位最终记录部位在外周器官(眼、耳、外周皮肤),因此,这些器官有病变也可导致其结果异常。
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产生的解剖基础: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在视乳头处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孔进入颅中窝,在蝶鞍上方形成视交叉,来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到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继续在同侧走行,并与来自对侧眼球的交叉纤维结合成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在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神经纤维,经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放射,终止于枕叶视皮质中枢。
VEP 是枕叶皮质接受视觉刺激后从头皮上记录到的一个电反应。
而当视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发生病变时,视觉诱发电位都可以出现异常。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产生的解剖基础:耳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含有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听觉传导通路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感受内耳螺旋器毛细胞的冲动,中枢突进入内听道组成耳蜗神经,终止于脑桥的耳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入纤维一部分到双侧上橄榄核,尚有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纵束,并止于外侧纵束核。
临床视觉诱发电位 标准

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标准
临床视觉诱发电位(VEP)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医疗设施、实验条件、测试者技能等因素而略有不同。
然而,一般来说,以下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VEP)的一些常见标准:
1. 刺激模式:临床视觉诱发电位的刺激模式通常采用棋盘格、条形、闪烁等刺激模式。
其中,棋盘格和条形模式是最常用的刺激模式。
2. 刺激频率:刺激频率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通常来说,刺激频率在1-2Hz之间是比较常见的。
3. 刺激亮度:刺激亮度也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刺激亮度需要在患者能够舒适接受且不影响测试结果的前提下进行调节。
4.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开始到诱发脑电波的时间。
在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潜伏期的正常范围通常在60-100ms之间。
5. 波幅:波幅是指诱发脑电波的振幅。
在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波幅的参考值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来确定。
6. 波形:波形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观察到的脑电波形状。
正常的波形应该是清晰、规则且无异常波形的。
视觉电生理报告怎么看

视觉电生理报告怎么看视觉电生理报告是一种对视觉系统功能进行评估的医学检查方法。
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中,包含了被测者的各项指标,例如闪光灯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反应和视神经通路等内容。
因此,在阅读视觉电生理报告时,需要注意评估报告上各项指标的意义和相关影响因素。
下面是视觉电生理报告中常见的几个指标及其解释:1. 闪光灯视觉诱发电位(ff-ERG):是一种反映视网膜功能的指标,通过对瞳孔内注入闪光灯刺激,观察视网膜对刺激信号的反应,从而评定视网膜的功能状态。
2. 脑干听觉反应(BAER):是一种反映听觉神经传导功能的指标,通过对耳部附近放置电极,测试听觉神经各段的反应情况,从而评定听觉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3. 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反映视觉通路功能状态的指标,通过对眼睛进行刺激并记录视觉通路中产生的电信号,从而评定视觉通路功能是否正常。
阅读视觉电生理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报告的指标解释:了解各个指标的含义和测试方法,以便理解报告中的数据。
2. 参考标准:了解报告中各项指标的参考标准,以便与正常值进行比较,评估被测者的视觉功能状态。
3. 报告质量:检查报告的质量是否高,报告是否详细、完整、准确。
在此基础上,评估被测者的视觉功能状态。
4. 病因分析:根据报告中被测者的症状、检查结果以及其它病史资料,进行可能的病因分析。
通过对病因的了解,可以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总之,视觉电生理报告是一种重要的视觉功能评估方法,其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阅读报告时,需要准确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和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完成评估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发生源
② 下肢:
腘窝(PF)电位为胫后神经电位 腰髓电位(LP)为腰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P40为同侧头皮中央后回(S1)电位 N50为顶叶S1后方电位 P60为顶叶偏后凸面电位
神经发生源
③N9潜伏期延长提示周围神经病损, 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颈神经根
在臂丛近髓段至髓间的病损。 N13—
正态分布,故变异较大,其客观性较差。
但有时可预示病变早期变化
④ 左右侧差:包括左右潜伏期及波幅差, 在正常情况下,双侧应基本对称
指标及分析
⑤ 性别:女性短于男性
⑥ 年龄:50岁前峰潜伏期无大差异,但在 50岁后则各年龄组较前者有统计意义的延 迟;波幅亦有所下降。故各实验室最好应 有自身各年龄组的正常值,则评估结果较
检查方法
刺激电极:
上肢主要以刺激正中神经为标准,下肢
以刺激胫神经或腓神经为标准。刺激正 中神经时电极置于腕部,刺激胫神经时 电极置于内踝后2-3cm
检查方法
记录电极:
安装按 EEG 国际 10/20 系统法,可用针或盘
形电极;记录上肢电极为C3’、C4’( Cz后2cm
向左右旁开 7cm处 )、颈 7及 Erb's点 (锁骨上
凹中点)
参考电极Fz
检查方法
刺激采用脉冲电流或电压刺激,刺
激程度以拇指或小趾肌收缩为宜
SEP的正常波形
SEP的分析主要从潜伏期、波幅、波 形分化来进行分析
SEP潜伏期
潜伏期:系指刺激开始到波峰的时间,
以毫秒计算。通常把向下的波称为阳
性波,用 P(positive) 代表;向上的 波称为阴性波,用 N(negative)代 表
N20 峰间潜伏期延长提示同侧颈髓中
段的后索、束核或对侧内侧丘索、丘
脑及大脑皮层的病损
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 髓鞘病变
传导减慢:由于脱髓鞘区原先跳跃传导变为局 部传导,传导速度减慢,表现为SLSEP的中枢成 分潜伏期延长 冲动传导的离散:由于感觉传导通路的神经 纤维受累程度不等,传入冲动难以同步,主 要表现为波形离散
诱发电位分类
按潜伏期长短分为: 短潜伏期EP AEP:<10ms; SEP:上肢刺激腕正中神经,<25ms; 下肢刺激踝胫后神经,<45ms; 中潜伏期EP (AEP:10-50ms;SEP25-120ms) 长 潜 伏 期 EP (AEP:50ms 以 上 , SEP: 一 般 为 120-500ms)
上肢SEP正常图
下肢SEP正常图
指标及分析
① 峰潜伏期(PL):自刺激开始到各波波
峰的传导时间。因参量近正态分布,故
较为恒定,均值大于 2.5-3 SD 标准差为 异常
② 峰间潜伏期( IPL):为两峰间距, 亦反应中枢神经传导时间,较为稳定
指标及分析
③ 波幅 (μV):由波峰到基线,或前一波 谷到后一波峰的垂直高度,由于参量属非
产生不同程度的轴索变性,因而对SEP产生
混合性影响
SEP临床应用
① 周围神经病损评定及神经再生和再生速率 的判断 ② 脊髓损伤的评定 ③ 神经系统弥散性疾病如变性疾病、遗传代 谢性疾病 ④ 对多发性硬化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可以协 助检出亚临床病灶 ⑤ 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时脑功能的评定 ⑥ 术中监护外周神经及皮层的功能
神经电生理系列之五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s
诱发电位定义
诱发电位是对感觉器官、感觉神经、
感 觉 通 路 或 感 觉 系 统 有 关
的任何结构进行刺激,而在中枢神
经系统中产生可测出的电位变化
诱发电位的特点
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 诱发电位的出现与给予刺激之间有一定 的时间关系 某一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在中枢神经 系统中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形式 不同形式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有不同的 反应形式
为客观
异常判定标准
①PL、IPL延长超过正常均值加2.5
个标准差;
②波形离散、缺失;
③两侧波幅差>50%。
SEP解剖基础
SLSEP的主要解剖基础为周围Ia类感觉纤
维→后索→内侧丘索→丘脑(VPL)→大脑
皮层S1区(和4区)
体感诱发电位各成分---可能的 神经发生源
① 上肢: N9为臂丛电位 N13为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P15为内侧丘系的电位 N20为顶叶后中央回SPR电位 P25为 顶叶后中央回S1电位
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 轴索病变
轴索全部受累,则不可能引出 SEP,部分
受累,SEP波幅降低,潜伏期正常
(三) 胞体病变
不论原发或继发性改变, SLSEP 特征为突
触后电位发生变化
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的病理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疾病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往往是
复合性的,既可引起节段性脱髓鞘,又可
诱发电位成分
动作电位 突触后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简称SEP)
SEP定义
SEP指给予皮肤或末稍神经以刺激,
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脊髓感觉通
路,丘脑至大脑皮层感觉区(中央后
回),在刺激的对侧头皮上所记录到
的大脑皮层电位活动而言
几种常见疾病的SEP
脑卒中
急性期:如有意识障碍,肌力2级以下,且 有显著感觉缺失 ,特别深感觉缺失,约 98.2%有异常 SEP。具体表现重者典型波型 消失,PL明显延迟,ILD左右侧显著不对称。 结合国内外上千例资料综合分析, SEP 异 常和 CT 扫描所示病灶部位、大小、性质间 关系密切,病灶位于内囊、大型出血者则 SEP异常显著。轻型者仅 30%-50%异常。病 灶数量多少不是主要因素。故SEP各成份的 变化对脑卒中病灶定位,特别是小型病灶 的定位有帮助。对判断疗效及预后有助
诱发电位的种类
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SRP) 体感诱发电位, 简称 SEP 视觉诱发电位, 简称 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简称BAEP 运动诱发电位, 简称MEP 脑干瞬目反射, 简称BR 三叉诱发电位, 简称BTEP 内源性事件相关诱发电位 (ERP)
与认知、期待、比较、判断、记忆、决断等有关 如现在研究热点 P300 , N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