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术后患者监护中的应用

因素 。发生血管危象 的原 因包括 血管 本 身条件 、 管清 创 吻 血
合及术后护理 、 血液 粘稠性增 高 、 心理反 应及情绪 变化等 。术 后 合理应用抗感染 、 痉挛 、 抗 抗血 栓形 成药 物 , 细心 观察 和护 理 , 时发现 、 及 及早处理 , 经保 守治疗无效 时及 时手术探 查 , 以
3 讨 论
张力低 、 瘪陷 、 皱纹 加深 , 毛细血 管返 流速度 减低 或不充盈 , 指
端侧方小切 口放血 不活跃 或不 出血 , 明 出现 动脉危 象 。判 表 断是血管痉挛还是血 栓形成 , 内注射 或静 脉滴 注罂粟 碱 3 肌 O
~
6m , 0 g 观察 3 m n 如血运改善则为血管痉挛 , 0 i, 否则考 虑为血
维普资讯
齐鲁 护理 杂 志 20 07年第 l 3卷第 2期
边 隔离 , 保持室 内清 洁 , 温保持 在 2 2 ℃( 度低 可 引起 室 2~ 6 温 血管痉挛 , 温度高则加速组织耗 氧代谢 ) 局 部用 6 , 0~10 带 0W 反射罩 的烤灯在距再植 体 3 4 c O一 0 m处持续照射 7~1 d 4。
静脉回流的因素 : 除 过紧 的敷料 , 持 引流通 畅 , 拆 保 清除 皮瓣
下血肿 , 抬高患肢 。② 防止和清 除血 管 内栓塞 : 静脉滴 注低分
子右旋糖酐及肌 内 注射罂 粟碱并 , 将再 植 指皮肤 切 开数处 放 血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0 5 每 . h滴肝 素 3~ 5滴于切 开处 , 防 止血 液凝 固 , 要时 加用 尿激 酶溶栓 治疗 。如 观察 3 mn无 必 0i 好转 , 应立 即手术探查 。
到略低于心脏 l。 5 的位置 , 证足够压力供血 。② 抗凝药物 的 保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视诱发电位
Cz
右眼
AVERAGING
O'z A1 O1 Oz O2
70 cm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频率.:最大. 2 Hz 暗室
O'1-Cz O'z-Cz O'2-Cz
N145 N75
P100
100
200 ms
• 反应从视网膜到视皮层的整个视觉通路的传导 功能。这条通路的解剖结构包括:视网膜→视 神经→视交叉→视放射→视觉皮层。
• VEP在检查视交叉前视神经传导障碍时最有价 值,但VEP的异常并没有特异性,例如,肿瘤 压迫视神经、缺血改变或脱髓鞘疾病都可引起 P100波潜伏期延长。
检测方法:
常用方法为棋盘格翻转VEP
正常VEP波性辨认及正常值
波形命名:N75、P100、N145 波形辨认及正常值:由三相复合波组成 异 常 : 波 形 消 失 ; 潜 伏 期 > M + 3 SD
(117.6ms) ;波幅降低;潜伏期和波幅均异常 N145
N75
P100 12
VEP异常的临床意义:
(1)波形消失:尤其是双眼波形消失,可能出现技 术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或势力极差。若排除, 说明视觉传导通路病变。单眼波形消失,提示 病变侧视交叉前部病变。
刺激强度:主观听阈+60dB 短声(click);频率:1030c/s 刺激方式:单耳,对侧白噪音掩盖;每侧重复2次 记录电极:Cz,参考:乳突或耳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I VII
IV V III II
I
刺激
V
IV III II I
解析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

解析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不伴有视通道损伤)的27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采用无创颅内压进行监测,另将同期收治的15例脑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做脑室外引流术并给与传统的颅内压监测。
结果:治疗组患者入院时监测,3例颅内压在80~180mmh o的患者,7例颅内压在180~350mmh o的患者,2例颅内压大于350mmh o的患者。
监测后发现颅内压升高,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病变加重。
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监测,4例颅内压在80~180mmh o的患者,10例颅内压在180~350mmh o的患者,1例颅内压大于350mmh o的患者。
监测发现颅内压过高,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病变加重。
对两组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相对传统颅内压监测而言,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有效等优点。
关键词: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23-02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叫做颅内压(icp),也叫脑压。
颅腔狭小、颅内炎症、颅骨出现异常增生、脑水肿、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寄生虫以及颅内血管疾病等都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检测常用在神经外科,能够监测病情以及为诊断治疗提供价值。
传统的颅内压监测是有创的,需要将探头通过颅骨钻孔安置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进行监测颅内压力,要求的技术条件高,操作复杂,监测有可能中断,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如颅内感染、出血,脑实质损伤等)。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即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克服了传统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弊端,达到了安全、无创、有效、操作简便以及可在床边监测等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小了风险。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不伴有视通道损伤)的27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采用无创颅内压进行监测,包括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及脑实质血肿各4、5、3例。
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特点与临床应用

早产儿视觉诱发电位特点与临床应用夏艳艳;孙慧红;李惠玲;王俊英;马建荣;张巍【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波形及潜伏期的发育规律,获得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的VEP潜伏期参考数据,评价其对早产儿远期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Ⅳ诱发电位仪,对纠正胎龄近37周的91例早产儿及55例足月儿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同期对91例早产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测.并对早产儿进行远期追踪.结果 91例早产儿纠正胎龄至近足月时,82例VEP波形已发育成熟,9例未引出或单侧未引出.纠正胎龄近足月早产儿N75、P100、N145潜伏期仍较足月儿长,P均<0.05.随访至纠正胎龄6个月时.5例早产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语言发育落后及肌张力异常,其中3例为VEP未正常引出者;纠正胎龄1岁时均发育正常,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VEP评价近期早产儿预后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93.0%,均高于ABR的40.0%及89.5%.结论早产儿纠正胎龄至近足月时VEP波形已可正常引出,异常者应密切关注其预后.早产儿纠正胎龄接近足月时VEP检测对其预后评价优于ABR.【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0(028)008【总页数】4页(P784-787)【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早产儿;随访【作者】夏艳艳;孙慧红;李惠玲;王俊英;马建荣;张巍【作者单位】北京海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10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相宜的刺激,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的可以检出的生物电反应,反映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备性。
测量大脑皮质诱发电位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测量大脑皮质诱发电位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大脑皮质诱发电位(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s,CEP)是一种记录和分析大脑皮质反应的电生理技术。
它通过刺激外部或内部刺激源,如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等刺激,记录大脑对刺激产生的电位变化。
该技术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用于疾病诊断、手术监测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等领域。
测量大脑皮质诱发电位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等。
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首先是视觉诱发电位(VEP)。
VEP是记录和分析大脑对视觉刺激产生的电位变化。
通过让受测者观看特定图像或接受光刺激,测量和分析大脑对刺激的反应。
VEP广泛应用于癫痫、视觉障碍、脑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其次是听觉诱发电位(AEP)。
AEP用于记录和分析大脑对听觉刺激的电位变化。
通过让受测者接受声音刺激,并记录和分析大脑对刺激的反应。
AEP被广泛应用于听觉系统疾病的早期检测、听力损失的评估以及中枢性耳聋的诊断。
第三是体感诱发电位(SEP)。
SEP用于记录和分析大脑对触觉和体感刺激的电位变化。
通过对受测者进行触摸、电刺激或热刺激,记录和分析大脑对刺激的反应。
SEP在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和感觉异常等领域的诊断和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最后是运动诱发电位(MEP)。
MEP用于记录和分析大脑对动作刺激的电位变化。
通过对受测者进行运动刺激或经颅磁刺激,记录和分析大脑对刺激的反应。
MEP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脑卒中和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康复评估。
测量大脑皮质诱发电位的方法需要使用特定的设备,如EEG设备(Electroencephalography)和其他刺激装置。
神经功能监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利 用 本 体 感 觉 诱 发 电位 (S P 在 中 央 区 位 相 倒 置 的特 性 , SE ) 在
手 术 中 辨 别感 觉 和 运 动 皮 质 功能 区边 界 是 可 靠 、 用 的【。 实 1 4 1
24 直 接 皮 层 电刺 激 ( C S 脑 功 能 组 织 可 能 位 于 肿 瘤 内 . DE) 或 邻 近 被 肿 瘤 侵 袭 的脑 组 织 内 , 且肿 瘤 组 织 的 占位 效 应 常 而
常 情 况 下 , 流 强 度 以 2mA开 始 。 I 电 以 逐 渐 递 增 , 次 mA 每 刺 激 时 间 为 4s2次 刺 激之 间至 少 传 递 1 图 片 。任 意 位 置 , 张 不 要 连 续 刺 激 2次 以避 免 发 生 癫 痫 。 如 果 患 者 出现 命 名 错 误 , 数 中断 , 认 为 被刺 激 的 区域 是语 言 中枢 , 标 签 标 记 计 则 用 该 区域 , 续 检 查 下 一 个 区 域 。术 中 暴 露 整 个 皮 质 的 每 个 皮 继 质 区 ( ix m) 要进 行 测 试 ( 般 3次 ) 有 研究 认 为 , 5m 5r 均 n a 一 。 测 试 过 程 需 要 标 记 出 所 有 的 语 言 区 。 以 作 为 切 除 的 功 能 边 界 , 瘤 切 除 与 皮 质 下 刺 激 交 替 进 行 , 激 方 法 和 语 言 障 碍 肿 刺
推 移 邻 近 的 功 能 组 织 , 正 常 解 剖 关 系 发 生 变 化 , 中无 法 使 术 判 断 功 能 组 织 , 制 了胶 质 瘤 的切 除程 度 。 Ma hzk等【研 限 j ra c ’ 5 1 究 认 为术 中 皮 质 电 刺 激 可 定 位 并 保 留 肿 瘤 内 或 邻 近 的 功 能
【doc】颅内压监测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2波特点分析及N2波潜伏期最佳测量..

颅内压监测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2波特点分析及N2波潜伏期最佳测量方式的选择文章编号:1003—2754(2004)01—0054—03 J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Februry!.!:颅内压监测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2波特点分析及N2波潜伏期最佳测量方式的选择李春辉,陆兵勋.摘要:目的分析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N波的波形特点,探讨Nz 波潜伏期在颅内压监测中最佳测量方式.方法观察4O例患者,10min内连续3次fVEP记录.分析所得240幅fVEP波,总结Nz波的波形特点,比较在同一测试者10min内连续3次fVEP记录后.4种N波潜伏期测量方法中Nz波潜伏期在同一测试者中稳定性.结果fVEP的N波变异性较大.可以为单一波,也可以为复合波.在同一测试者.10min内连续3次测量也可得出不同的波形,N波的波幅与颅内压无关,N:波较宽,其波形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前后均有较深的P波.颅内压越高N波潜伏期越长.N:波潜伏期的4种测量方法在同一患者10min 内3次连续测量中,中点潜伏期在变化差值最小.结论fvEP的N波波形变异较大.建议在颅内压监测中选用N:波的中点潜伏期作为颅内压监测的指标.关键词;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波;潜伏期;颅内压监测中圈分类号:R741.044文献标识码:AThecharictureofN2wavesandtheelectionoflatencyinmonitoringintracrani alpressureLIChun—hui,Bing—XUn.(DepartmentofNeurology.NanFangHospita1.GuangZhou51 0515?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ThecharictureofN2wavesandselectthebest measurementoflatencyas flparameterinmonitoringintraeranialpressure(ICP).MethodsFlashvisuale vokedpotentials(VEP)wererecordedduring40patientsforthreetimesinthesametime.Wesummarizedth echaracter,thevariationandthelatenciesofN,waves.Wecomparedthedifferenceof4measurementinlatenc yofN2waveinthesamepationforthesametime.ResultsWefoundthatN,waveiSunconstantandit’samplitudei SunrelativetOICP.InadditionwealsofoundthatitiswiderthanN1waveandhasfldeepP2inthefrontofitandfl deepP3inthepostofit.our reasearchimpliedthatthepeaklatencyofN.iSunstable.andtheIntermediuml atencyhavetheminimumvariationinallof4measurements.ConclusionTheN,waveiSmutableeventhoughforthesamepeopleinthesametime. wesuggestweshouldchoosetheintermediumlatencyasparametersformonit oringICP.Keywords:Flashvisualevokedpotentials;N2wave;Latency;Monitoringint racranialpressure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是一种有效的颅内压监测方法,它避免了腰椎穿刺,开颅等有创方式所产生的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给临床工作带来了便利.fVEP对颅内压的判定是以N.波的潜伏期为标准的.由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形,波幅变异较大,N.波的识别往往很困难,在颅内压监测中如何正确识别N.波及N.波潜伏期的选择是关系到颅内压监测精确性最关键的因素.已知N.波潜伏期有4种:起始潜伏期,峰潜伏期,中点潜伏期,延长线潜伏期.目前多以峰潜伏期作为颅内压监测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40例被测试者,在10min内连续3次fVEP监测,观察其N.波的波形,波幅特点,比较4种潜伏期测量方法在3次连续测量中数据的稳定性,旨在归纳Nz波的波形特点,探讨在颅内压监测中N.波潜伏期的最佳测量方法.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0~75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颅内压在正常范围内者15例,颅内压增高患者25例.其中昏迷者9例,昏迷者中颅内压增高者6例,颅内压正常者3例.1.2仪器与方法应用NIP一200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海威康公司),光源为黄色氖光,闪光刺激频率1.0Hz,闪光脉冲宽度2ms,闪光次数70次(1次/s).被测试者均无视神经疾病,白内障,失明和眼底出血.被测者平卧,双眼闭合.记录电极分别置o, o.,参考电极置于Fz.10rain内连续3次fVEP测试, 总结N.波的变化特点,测量N.波的起始潜伏期,峰潜伏期,中点潜伏期,交点潜伏期.比较N.波4种潜伏期在3次测量中变化情况.1.3统计学处理计数N.波单一波及复合波数量,N.波潜伏期用±s表示,分别测量4种方式所得的潜伏期值.以第1次测得的N.波潜伏期值为基准,以第2,第3次测得的N.波潜伏期值与第1次值之间的差值作为变量比较同一患者3次测量之间的N.波潜伏期变化.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 2结果2.1fVEP的N.波波形变化较大观察40例收稿日期:2003—04—25;修订日期:2003一10—16作者单位:(1.沈阳军区总医院综合一科,辽宁沈阳110015;2.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515)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2月第21卷第1期测试者的240幅图形发现N波波形变化较大,单一波137幅,复合波103幅,单一波较复合波略多,同一受试者连续3次测量中N波可以在单一波和复合波之间变换(见表1).2.2IVEPN波中点潜伏期最稳定在fVEPN波的4种潜伏期测量方法中起始潜伏期为99.00±22.78ms,峰潜伏期136.89±26.07ms,中点潜伏期138.44±24.47ms,交点潜伏期127.59±11.76ms(103例).4种潜伏期测量方法在连续3次测量中,中点潜伏期最稳定,峰潜伏期变异最大,方差分析F一5.11,Pd0.01(见表2).表1N波波形特点表24种测量方式潜伏期变异性比较组别例数变量最小值(ms)变量最大值(ms)均值(ms)3讨论3.1IVEP可以用于颅内压监测选择稳定的fVEPN.波潜伏期测量方法有利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fVEP与模式视觉诱发电位(prVEP)不同,它是指由弥散的非模式的光源刺激诱发出的视觉诱发电位,由一连串的阳性和阴性波组成[1],波形成分包括P,N,P.,N.,P.,N.波.由于fVEP波形成分较多,不同个体之间在波形上有较大变异,给fVEP的波形识别带来了很大困难,因而fVEP的临床应用逐渐被prVEP取代.但由于fVEP具有对患者配合要求低, 对视觉传导路损害不敏感等特点,目前多作为prVEP的补充或视觉通路上相关手术的术中监测. 1981年Y ork等[2发现严重颅脑外伤和脑积水患者fVEP的N.波潜伏期延长,并认为这种潜伏期的延长同颅内压增高有关,1984年[3他又进一步提出在脑积水和脑水肿患者中fVEP的N.波潜伏期同颅内压之间存在线性相关.这种关系在颅内压大于300mmH.O时更为精确.此后fVEP在严重颅脑外伤,脑积水等疾病监测中得到一定应用.2001年De—sch[4认为在行脑室分流术的患者中定期监测IVEP, 通过观察N.波潜伏期可以早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发现颅内压增高,为脑室分流术的患者临床提供帮助.在国内2002年张丹等[5]对脑出血患者IVEP检查发现N波与脑出血患者预后明显相关,较重的脑出血患者当中N波潜伏期延长,也认为这种改变与颅内压增高有关.Guthkelch[6发现脑积水患儿IVEP的潜伏期延迟,经分流后潜伏期缩短,他认为潜伏期的延长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使脑灌注压降低, 枕叶皮层缺氧,导致fVEP潜伏期延长所致.这一观点也被认为是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应用于颅内压检测的理论基础.但迄今为止对N波的识别以及N波潜伏期的判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一连串的阳性,阴性波中识别出N:波是进行无创颅内压测定的关键,在识别出N波以后,对在N波上某一点作为特定点来代表潜伏期也是一个需要规范化的问题, 这一点要求在同一患者重复测量时保持最小的变异,这样才能够确保颅内压监测数值准确.3.2峰潜伏期稳定性差,建议选择N波的中点潜伏期作为颅内压监测的标准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从刺激起始点到所测试的诱发电位反映波上某一特定点之间的时间距离.一般以ms表示.N潜伏期有4种取法[7]:起始潜伏期,指从刺激的起始点到波的起始点的时间;峰潜伏期,指从刺激的起始点到波峰的时间;中点潜伏期,指从刺激开始到波的中点的时间;交点潜伏期,指从刺激开始到波的上升与下降支的延长线的交点作为潜伏期(复合波).在颅内压监测中一般多选择峰潜伏期作为参考值,其优点是便于定位.但我们认为潜伏期的测量关系到颅内压测量的精确性,因而潜伏期的测量点应该在同一患者的连续测量中数值最稳定,而不是最方便测量. 通过对40例患者连续3次fVEP测试发现,在同一患者,同一时间内的连续测量中,起始潜伏期3次测量之间差值为10.61±1.19ms,峰潜伏期13.92±1.56ms,中点潜伏期8.13±0.91ms,交点潜伏期9.95±2.00ms.4种潜伏期测量方法中峰潜伏期在同一患者的3次连续测量中潜伏期变化差值最大, 中点潜伏期变化差值最小,显然用一个变异很大的参考值作为颅内压测量的标准会得出一个变化很大的颅内压值.因而我们认为在无创颅内压监测中不宜选用峰潜伏期,而应该选择差值变化最小的中点潜伏期作为fVEP颅内压监测时的标准潜伏期.3.3总结出N波变化特点,为准确定位N波提供依据我们统计出4O例无创颅内压监测患者的240幅IVEP图像,总结N波的特点如下:(1)N波是继N波之后的第2个负相波,但有时N波前会出现一个潜伏期较短的负相的N’波(N’潜伏期< 40ms).(2)N.波可以是单一波也可以是双峰的复合波,单一波和复合波的出现与颅内压无关,可能与形成N波的多个相关部位本身的病变有关,N.波的波形可以不对称.(3)Nz波波距明显较N波宽,波幅较N波高,但有时会低于后面的N.波,N.波前的P.波和其后的P.波波幅较深.这是N.波与其他方向相同的波在形态上较为明显的差异.(4)在40例患者中N.波起始点的位置(即P.波的波谷)99.00土22.78ms,最短者74.6ms,最长者184.6ms,当颅内压增高时向后延迟.波峰136.89土26.07ms,最短者95.28ms,最长者223.87ms.(5)在癫痫发作期N.波波幅较低,识别较难.(6)当有严重颅内压增高时N.波可以消失,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N.波的消失多提示预后不良,但要与白内障,眼底出血,外伤性视神经离断性损伤鉴别.[参考文献][1]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23.J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February2004,V o1.21,No.1 [2]Y orkDH,PulliamMw,RosenfeldJG,eta1.Relationshipbe—tweenvisualevokedpotentialsandintracranialpressure[J].J Neurosurg,1981,55:909.[3]Y orkD,LeganM,PennerS,eta1.Furtherstudieswithanonin—vasivemethodofintracranialpressureestimation[J].Neuro—surgery,1984,14:456.[4]DeschI.W.Longitudinalstabilityofvisualevokedpotentialsin 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hydrocephalus[J].DevMedChild,2001,43:113.[5]张丹,彭国光,董为伟.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判断[J].中国临床康复,2002,6 (9):1278—1279.[6]GuthkelchAN,SclabassiRJ,HirschRP,eta1.VisualevokedIX)- tentialsinhydrocephalus:relationshiptoheadsize,shunting,and mentaldevelopment[J].Neurosurgery,1984,14:283.[7]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0.文章编号:1003—2754(2004)01—0056—01中图分类号:R743.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张海鸥,吴军,陈准菁,王春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0Bs)是基底动脉尖端血循环障碍致中脑,丘脑,颞叶,枕叶及小脑多部位不同程度的梗死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状.起病凶猛,抢救治疗难度大,致残率及死亡率高[1],应引起临床重视.现将我院自1999~2003年收治的8例TOP,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例,全部男性,年龄32~67岁,平均58.6岁.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数小时~1周达高峰.首发症状:头晕,恶心,呕吐7例,肢体轻瘫1例.症状:复视8例,瞳孔缩小或不规则8例,眼球分离斜视8例,眼震8例, Horner征6例,眼睑下垂3例,面瘫5例,咽反射消失,构音障碍8例,肢瘫(单侧或双侧)0~IV级不等8例,双或单侧病理反射阳性8例,共济障碍8例,意识障碍6例,应激性溃疡7 例,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翻身时出现突发心律失常,呼吸骤停.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例,高脂血症4例,房颤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糖尿病5例,心肌梗死1例.1.3影像学检查头部MRI示脑干及大脑不同部位长T.长Tz异常改变,中脑8例,脑桥3例,双侧丘脑5例,单侧丘脑3例,双枕叶4例,单侧枕叶2例,双侧颞叶内侧2例, 双侧小脑5例,一侧小脑3例.1例头部MRA示基底动脉主干上部包括双侧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未显影.1,4治疗与转归8例患者住院13~126天,平均52天,急性期治疗以脱水,降颅压,脑保护及改善脑循环治疗为主.用降纤酶2例,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康复治疗.转归:出院时不同程度眼球分离斜视6例,构音障碍6例,肢瘫5例, 共济障碍6例,在院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2讨论2.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l临床特点TOBS是1980年Caplan首次提出,由于有了头部MRI检测手段,目前已被临床医师所认识.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范围内5条血管的交叉部位,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主干顶端形成的一个干字型部分.由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内血管闭塞致中脑,小脑,双侧丘脑,枕叶及颞叶梗死即构成T0Bs[2].本组8例患者症状,体征如上述,涉及的部位多且复杂,但认真总结分析,仍有一定的规律特点. (1)急性起病,病情进展快,来势凶猛.(2)以头晕,呕吐,复视等为基底动脉早期缺血表现,少数出现基底动脉系统TlA.(3)脑干(特别是中脑),小脑出现症状,体征明显,而且严重.(4)幕上幕下症状同时出现,涉及多部位可双侧或左右交叉同时受累,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5)早期易继发应激性溃疡,顽固性呃逆及中枢性高热.上述症状,体征特点与其解剖部位密切相关,致残率及死亡率均高,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尽早进行头部MRI检查,以便明确诊断.2.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影像学特征本组8例均行头部MRI检查,脑干均有梗死病灶,中脑8例,脑桥3例,其中3 例中脑和脑桥同时受累;小脑,丘脑,枕叶,颞叶内侧可双侧或单侧受累.脑干,双侧小脑,丘脑及颞枕叶同时受累只有1 例,该例头部MRA证实基底动脉尖端闭塞,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均未显影;其它7例均有中脑,丘脑,小脑单侧或双侧同时受损.总之,本病有幕上(丘脑,颞叶,枕叶)幕下(中脑,小脑)同时受损或多部位左右交叉性同时受损等特点,以中脑,小脑,丘脑受损为核心部位,是TOBS头部MRI特征性改变.总之,T0BS是以基底动脉尖端血管闭塞为主的一组脑血管病,l临床表现及头部MRI改变均以中脑,小脑,丘脑等部位损伤为核心,可单侧也可双侧同时受累.即以基底动脉供血分布区域内幕上幕下,双侧或左右交叉性出现的多部位同时联合受损为特点.L参考文献][1]李继梅,张春玲,康智敏,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附15例报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5):314—315.[2]孙钦建,张涛,张秀清,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2):121—122.收稿日期:2003—04—07;修订日期:2003—08—18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深圳518036)。
南方医院论文——无创颅压监测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研究么宪伟,陆兵勋,李艳丽,潘速跃,李春晖,李强,王占军,凌亚兴[1],赵德强(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 510515)【摘要】目的研究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各波潜伏期与颅内压的关系,评价fVEP 无创检测颅内压的可行性;采用fVEP监测高颅压患者颅内压水平,并以此指导治疗,探讨fVEP无创监测颅内压的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采用fVEP检测22名健康人和88例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患者,腰椎穿刺在fVEP完成后立即进行,分析fVEP各波潜伏期与腰穿所测颅压值的相关性;对147例临床诊断的高颅压患者,分别于静脉滴注甘露醇前,及滴注后(每隔10分钟,共6次)进行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
结果fVEP的N1、P2、N2、P3、N3波潜伏期与颅内压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9、0.546、0.651、0.538及0.433,以N2波的r值最大,fVEP所测颅压值与腰穿值差异无显著性,两者相关系数为0.963;不同病理机制疾病对甘露醇的降压反应不一致,可能与血脑屏障是否完整有关,另外甘露醇连续应用8次以上,降压效果明显减退。
结论:fVEP可以较准确地判定颅内压值,并在指导颅高压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颅内压监测;无创Clinical research on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by 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Key words】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latency;monitor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noninvasive中图分类号:R741.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颅内压增高是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高颅压导致的各种脑疝往往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临床医生能够准确地了解并监测患者颅内压值,对于病情判断、指导治疗、抢救生命以及预后都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开展依据
• 应用于颅内压监测的原理 :
•
是指由弥散的非模式的闪光刺激视网膜后所引
起的枕叶皮质的电位变化。它反映了从视网膜到枕叶
皮质视通路的完整性。
•
视觉通路位于脑底部, 行程较长, 所以颅内发生
病变时常常会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从视网膜光刺激
• ×( )
正常 脑出血
适应症及禁忌症
• 适应症:用于颅内高压的诊断及监护,适用于 多种颅内、外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患者的重 症监护。
• 禁忌症:严重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 缩、义眼等。
临床应用前景
• 指导脱水剂的使用:通过动态监测颅内压,比较甘露 醇应用前后的颅内压变化,可以制定出甘露醇的最适 用量及时机,提高降颅压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并 发症。
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 监测的临床应用
重症医学科 邓晰明
研究 背 景
• 颅内高压症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准确判断患 者颅内压的改变, 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 是改善患者预 后的重要保障
• 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存在创伤大、易感染等不足之处 ,限制了临床广泛使用
• 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也给临床 工作带来了便利
到大脑枕叶视觉电位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颅
内的病理生理变化
颅内压增高对视觉通路产生机械压迫, 循环发生 障碍, 神经元及纤维代谢障碍, 神经电信号传导阻滞,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峰潜伏期延长, 波幅下降, 波宽加 大, 当脑疝形成时则更加明显。
通过建立特定波的潜伏期与颅内压之间的回归方 程, 理论上可推算颅内压力变化。
汇报完毕! 谢谢!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 颅内压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
• 年,等发现严重颅脑损伤的脑积水患者闪光视觉诱发 电位的波潜伏期延长,并认为这种潜伏期的延长同颅 内压增高有关;
• 年他又进一步提出在脑积水和脑水肿患者中闪光视觉 诱发电位的波潜伏期同颅内压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 通过光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来推算。
• 脑疝预警的功能:一般颅内压高达~ 持续 就可发生 脑疝。对于有颅内高压症状的患者,动态监测颅内压 值,判断其趋势,尽量在脑疝形成之前进行手术等处 理。
• 对颅内血肿扩大的早期预警作用
本项目的优点及开展的意义
• 无创、简便、可靠、可操作性强 • 对于重症颅脑疾病的病情评估、临床治疗、预后判断
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 作为一项新技术填补了我院在该领域的空白 •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