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传播地方文化的创作手法分析

电视纪录片传播地方文化的创作手法分析

作者:钟玉希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6期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因此,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距。当前,信息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兴媒体平台的发展壮大,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方式、传播渠道、受众群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宁德电视台《闽东文化大观园》这档栏目来探讨电视纪录片在传播地方文化中的创作手段,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地方文化传播;创作手法分析

一、电视纪录片《闽东文化大观园》在地域文化传播当中的创作分析

(一)《闽东文化大观园》栏目的相关概述

《闽东文化大观园》是一档于2012年开播的电视文化栏目,节目主要围绕闽东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讲述的,纪录片从多角度、多视野出发,展示闽东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化,既体现了纪录片的知识性,同时又提高了节目内容的趣味性。栏目先后制作了《千里赛江行》《千里海疆行》《红色闽东行》《福安味道》《千年临水情》等大型纪录片。

(二)《闽东文化大观园》在弘扬地域文化方面的创作分析

电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当中,工作人员要坚持人文性的原则,充分发掘该地区的人文价值,抛弃当前落后的表现形式,避免概念化、图解化的创作活动。创作过程当中创作者应该坚持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取材,从社会当中不同层面出发,围绕不同人物的个人经历,来设计纪录片的情节,通过情节上的差异和转变来突出纪录片的主题,来展现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在旧石器时期,闽东地区就已经开始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而在隋唐以后,文化和经济越来越繁荣,在这里诞生了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廊桥文化以及信俗文化等,这些都是纪录片所要去表现的人文价值。《闽东文化大观园》纪录片在创作过程当中就是从闽东地区的山水文化、传统艺术以及人文风貌出发,以故事的形式对闽东地区传统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对传统的艺术进行保护,以此来弘扬时代新风。《闽东文化大观园》之《水上人家》讲述“连家船民”的上岸故事,“连家船民”作为闽东特殊的群体,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制作团队从一张30多年前的老照片说起,讲述连家船民从居无定所到搬上岸、住下来、富起来的过程,以人物为中心,记录他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三)《闽东文化大观园》在地域文化传播当中的创作亮点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当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信息阅读以及信息获取的方式,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碎片式阅读或者是短视频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而传统的电视观众流量正在流失。电视影视作品要想提高收视率,就必须要做好内容方面的设计工作,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创新表现方式。纪录片在创作过程当中创作者要避免大而空,避免泛泛而谈,或者是通过主观解说渲染这种手段来设置纪录片的风格,这种表现形式会让纪录片的感染力大大降低,同时还不能更好地宣传文化。创作者在内容创作的时候,应该要立足于该地区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同时还要结合时代内涵,注重人的社会性。《闽东文化大观园》纪录片就是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闽东地区的古韵,让传统的作品以及文物都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传递出了闽东地区人民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在纪录片制作活动当中,创作者不仅仅要关注整个画面的精美感,同时还要保证节目内容的质量,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高节目内容的真实感。

二、电视纪录片传播地方文化在未来创作当中的主要方向

(一)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让作品反映民声

创作团队首先要明确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文化价值,还是对不同地方群体在社会生活当中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进行记录,因此在创作过程当中,需要把普通的人民群众作为创作的主体。通过围绕一些平凡普通的人,可以让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电视纪录片要想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就必须要注重品牌方面的打造,要从人民的角度进行创作,让作品更加有情怀、更加有温度,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才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闽东文化大观园》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把自己当成闽东的一员,当成闽东的守护者,融入了自身的乡土情怀,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和担当,讲好闽东故事,传递家国情怀。并且所立足的对象是闽东地区土生土长的人民,而這些居民对于闽东地区的情感是真挚的。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的纪录片,要立足于地区的历史文化,要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出发,通过记录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大现象,传递真善美,变成生活当中所存在的感人事迹更能够打动人心。

(二)做好文化创新工作

创新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当中,更是要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对传统的纪录片模式以及手段进行创新,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以及时代性。文化传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具体的调整,要从人民的喜好出发,研究时代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传统文化重新走入当前的时代,重新焕发生机。闽东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而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挖掘的,并且还要充分利用当前社会的各种媒体,加强相互之间信息的共享性,来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度.不断扩大闽东地区的影响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区域文化传承以及传播工作当中,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是一种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手段,但是创作者在创作活动当中还需要不断对纪录片的形式进行创新,丰富纪录片的内容,要将纪录片的创作重心放在普通的人民群众身上,要能够体现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摘要】纪录片必然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情景,纪录片的本性就在于探索和揭示现实生活的真实原貌,力求客观真实地展示生活的内在本质,所以纪实性成为纪录片的首要品格。然而、什么样的纪录片能够产生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当下,大众的眼球被更多的资讯文化吸引,此时我们的纪录片应更多的思考如何夺取受众眼球。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客观的纪实。更重要的是:闪耀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创作手法 1.纪录片的界定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纪录片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2.主题开掘的哲理化 纪实是一种创作风格,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观照的特殊方式。纪实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纪实”,而是要开掘某种社会的、文化的主题。因此,主题开掘的哲理化也就必然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内容。当代纪录片的创作者并不满足于琐碎地纪录生活,而是力图选取一种独特的视点,注目于流动变幻着的人生;不满足于简单地纪录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对象作为一种思考和表现的材料,带进来某种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深层背景;不满足于构筑生动的叙事情节,而总是热衷呈现故事外的意蕴。概言之,当代纪录片在表现方位上实施了“透过人看世界”与“透过世界看人”的交叠和互补,更加突出了人作为艺术表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中心位置,唤醒人在某种生存状态下种种潜在的历史、哲学精神。 3.叙事方式故事化 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中外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正在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内外同行越来越广泛地在创作中运用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利用矛盾冲突,进行销垫、悬念,省略、兴奋点等技巧设置,对素材进行故事化处理,其就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使我们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对娱乐和资讯丰富的当今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3.1“悬念”手法 “悬念”在词典中解释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常常运用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把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得扣人心弦,从而唤起读者浓烈的“穷根究底”的兴趣,使之以紧张迫切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发展而欲知后事如何,这种方法叫做悬念设置法。随着故事性在纪录片中的频繁运用,悬念的手法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其中。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悬念设置贯穿全篇,整个纪录片就围绕着一个个疑问,将庞杂的事件理出一个头绪来,并且在片子当中适时的抛出问题,让观众带着问题去看,而且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再拋出一个问题,这样反复交替同时设置很多个铺垫,才能一直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民族题材纪录片是一种以特定民族或族群为主题的纪录片类型,通常涉及到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这类纪录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特定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下面是一些创作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方法和建议: 1.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和文化背景。在创作民族题材纪录片之前,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同时,创作者也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标和受众,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价值观。 2. 尊重并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在制作民族题材纪录片时,创作者需要尊重并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那些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服装、建筑等等。在记录和传达这些元素时,创作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原貌,以传达传统文化的深度和意义。 3. 用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人物来呈现故事。在制作民族题材纪录片时,创作者需要用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人物来呈现故事,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情感。这包括记录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历史事件等等。同时,创作者也需要找到一个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故事线,以便让观众更容易地投入到纪录片中。 4. 使用多种记录手法。在制作民族题材纪录片时,创作者需要使用多种记录手法,包括纪录片、记录片、采访、音效、画面等等。这些手法可以更好地呈现故事和表达情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5. 让观众参与到纪录片中。在制作民族题材纪录片时,创作者需要让观众参与到纪录片中,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情感。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让观众亲自参与到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中,二是让观众在纪录片中表达自己的感

纪录片的创作特色

一、“社会类”长纪录片佳作的主要创作特色 纵览本届长纪录片获奖优秀作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色、共性与进步,一是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二是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三是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 1、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 “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语权去影响社会舆论”。因此,中外的纪录片作者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及节目内容的主题思想表达上都颇费心血。 由湖北电视台张以庆编导的《幼儿园》和中央电视台王宇编导的《童年时我在流浪》在题材选择和节目内容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做到了内涵深刻、发人反思、给人启迪。《幼儿园》和《童年时我在流浪》属同类社会题材,前者为儿童问题片,后者属问题儿童片。张以庆的《幼儿园》让观众在他营造的轻喜剧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反思时下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所共同面临、应共同负责、需共同解决的幼儿成长教育中普通存在的弊病及问题;王宇的《童年时我在流浪》营造的悲情氛围令观众明确清醒地感悟到问题儿童的成长教育,不仅仅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的关注、帮助,更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两部片子的内容所反映和探讨的都是极其严肃的社会主流问题。 大连电视台李汝建的长纪录片《老宅2003》,纪录了在每个中国大城市都有的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透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国社会一百年来的一个发展进程、一段历史、一种生存状态,老宅浓缩了我们现今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虽然百年老宅在记者拍摄结束后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消失了,但本纪录片将老宅里的人和事、老宅所承载的生命印迹、老宅所反映的现实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都定格在了历史的瞬间。长片组的评委们一致认为,本片并没有消极地去讲阴暗面,而是客观、真实地介绍了变化中的社会已影响和改变着老宅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认为,这部片子区别于过去那种从表面去关注弱势群体的纪录片,它从独特的角度传达了其深刻的内涵。 中央电视台程勇编导的《你想要什么》用最简捷的社会调查式方法,随机采访了百余人,面对记者提出同样的问题,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达,不仅为观众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的世俗画,更有意义的是透过人与人之间看似简单的提问和回答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较为丰富的内涵,从而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和感悟。 与反映社会问题类节目相比,让节目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深刻也表现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重大时政事件进行报道的纪录片中。在众多表现去年“非典”事件的纪录片中,有两部优秀纪录片制作精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一部是凤凰卫视与北京电视台的4位编导联合制作的长纪录片《北京一日》,另一部是杭州电视台4位编导联合制作的长纪录片《呼吸》。两部片子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纪录了在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里发生的抗“非典”战役。在《北京一日》里,制作机构同时派出了五个摄制组奔赴抗“非典”中最受社会大众关注的不同层面,以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为叙事方式,纪录了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影响力的不同机构里的特殊人物的特殊故事,故事背后的内涵极富思想性和震撼力。《呼吸》一片采用备忘录日记笔体梳理回顾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它选取大事件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为纪录对象,多侧面、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精选文档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我国一种特有文化传播方式,在国内 饮食文化背后隐藏的,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落没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与变迁的困惑。《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可以说是提升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标志。 1文化主体意识明确的传播内容 刘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指出,在创作《舌尖上的 中国》过程中,节目组尽可能采用市场化与国际化方式,探索国 际传播。该纪录片制作人员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灵感源自意大利社会活动家与美食家佩特里尼所创作的《慢食运动》,对该书中深层次认识与理解美食加以借鉴,并将食物和人类情 感、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变迁等有机联系起来,由此得出“转化的 灵感”、自然的馈赠”等制作规划。借鉴了近年来国际纪录片 中相对比较流行的戏剧化与故事化制作手法,通过有节制、温情 的话语表达,同时细致入微的拍摄地调查方式,与拍摄素材特征相结合,将《舌尖上的中国》打造成全球通用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是和国际同类题材相通的一种美食纪录片,然而,问题在于,该纪录片传播效果远超普通美食记录与介绍,“舌尖热”的影响力也由此成为社会学传播的重要案例,在传播效果、传播时机以及传播媒介等问题方面都有所涉及。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发展与起源的一个历史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认同,各地区人们在历史变迁中流动与迁徙,文化在社会变革中不断靠近与融合,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不同区域与民族的人们仍然以其能动性广为传承传统文化,使现代和传统文化、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彼此依存与影响,最终形成文化共同体。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传播的文化内容就极为撩人心弦,该纪录片以食物为诱惑,娓娓道来各地美食与生活,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述了广西家庭腌制酸笋、浙江山民挖冬笋、湖北职业挖藕人、藏族女孩寻找松茸等多个小故事,其故事内容与“自然的馈赠” 主题环环相扣,该叙述方式并不以撩起国人思乡情为传播目的, 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迈进,《舌尖上的中国》逐渐构建出 其目标受众,即:中国人。 2以文化自觉为桥梁的传播效果 在制作与播出《舌尖上的中国》前,节目组并未大规模宣传,但令人诧异的是,首集还未播完,就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尖上的中国》在短时间内成为微博与论坛上的热点话题,紧接着每晚都会有千万观众等待着这场美食盛宴。还有些网友边观看节目,边选购纪录片中所描述的食物。此后,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 舌尖体”浪潮,像“舌尖上的家乡”、“舌尖上的母校”等媒介事件蜂拥而出。新浪微博统计显示,其中最多、最先出现的是草根账号的转发与原发。从根本上说,人的身体以食物为其政治,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 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且逐渐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众多电视纪录片中,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更是备受观众追捧和尊重。那么,这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素材选取、摄影手法等方面,对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进行浅析。 一、叙事结构——用故事推动整体 一个好的电视纪录片,必须要有合理的叙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出来。在创作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时,创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故事来推动整个作品的发展和表现。在这些故事中,设定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又将咖啡的整个情节串联起来。 例如,最近几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创作者将依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食材等展开一系列的故事,让观众跟随着这些故事的叙述,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食品文化及其故事。这些故事既真实、生动,又蕴含了文化、地域、生活的趣味。这种叙事方式使整个纪录片不仅具有信息性和文化性,还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素材选取——用真实呈现生活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最基本素材,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真实性不仅仅是指影片中人物、场景、情节的真实,还注重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在选取素材时,中国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通常会通过亲自到现场采访、深度调研等方式取得,以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例如,纪录片《一条》讲述了一条流浪犬的故事。创作者通过外出采访等方式,真实地呈现了这条流浪犬在各地的生活情况,并通过故事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流浪犬问题的一些思考。电视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场景和情节,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流浪狗生活的艰苦,以及人们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爱心。 三、摄影手法——以艺术的方式展现真实 在创作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时,创作者不仅要考虑叙事结构和素材选取,也要注重摄影手法的运用。良好的摄影手法可以提高影片的质量,让观众在观看时不仅仅是了解电影所传达的信息和特定主题,还能感受到电影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例如,纪录片《十年》采用模拟电影拍摄手法,以多种视角,以连续拍摄的方式来真实表现一些社会事件的场景、氛围和感受。这种技法的运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生动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的冲击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不仅要注重叙事结构、素材选取,还要注重摄影手法。重视这些方面的结合,可以使制作出来的电视纪录片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欣赏到各种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在这个世界中,真实和文化总是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和喜爱。

纪录片《寻找手艺》创作分析

纪录片《寻找手艺》创作分析 《寻找手艺》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手艺的纪录片,由中国导演陈奇执导。该纪录片共分为十集,每集讲述一个不同的手艺人,包括陶艺家、编竹子的工匠、木匠等等。本文将对《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分析。 一、主题 《寻找手艺》以探索中国传统手艺为主题。中国传统手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艺正逐渐消失。本片通过记录各种手艺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展示他们对手艺的热爱和执着,呼吁社会重视传统手艺,传承中华文化。 二、形式 《寻找手艺》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手艺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让观众深入了解传统手艺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纪录片的语言简洁明了,不涉及任何夸张的情节和场景,但却打动人心,让观众深感传统手艺的珍贵和可贵。 三、叙事手法 本片采用了线性叙事手法,即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手艺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同时,每个手艺人的故事都是独立的,但通过纪录片的整体安排,呈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探索传统手艺的魅力和价值。 四、拍摄手法 本片采用了多种拍摄手法,以展现传统手艺的深刻内涵和制作过程。如飞鸟镜头、对比镜头和慢动作等手法,都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手艺的制作过程和技术细节,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和美感。 五、音乐 本片的音乐运用非常克制,多数时候只使用传统中国乐器,如二胡、琵琶等。音乐并没有强行塑造情感,而是营造了一种清新、朴实的氛围,让观众更专注于手艺的制作过程和手艺人的故事。 六、效果 《寻找手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该片通过记录传统手艺的生动画面和手艺人的真实故事,呼唤社会对传统手艺的重视和保护。纪录片风格简单而真挚,同时也在现代社会中提供了一种温馨舒适的观影体验。

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漫谈

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漫谈 作者:戴诗义 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年第01期 一、电视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上个世纪初,《北方的那努克》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根据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是通过各种手法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像”。当前,对于纪录片定义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如何可以确认的是:纪录片与传统故事片有着不同的理念,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其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对剧情的要求比较高。与传统故事片的区别,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记录与实录存在一定的区别,纪录片的内涵在于尽量贴近实际,并包含作者的思想情怀在里面。在纪录片中拍摄者将自己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记录事实的同时将自己想要表现的感情融入其中,将客观记录的事实表达出来。 2.纪录片中所表达的观点仅限于作者本人,并不具有权威性也不具有真理性,观众无需当其作为真理。在纪录片中拍摄者以充满人文情怀的视角将所记录的实际生活和现实场景展现出来,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3.记录要带着目的性,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强行追求新颖效果。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颖,盲目采用吸引眼球的手段。当今主流的纪录片越来越带有通俗气息,有些纪录片为追求新颖效果会刻意拍摄一些带有内涵的镜头让纪录片更加通俗易懂。在纪錄片展示过程中,有些拍摄者甚至夹带一些“私货”传授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因此,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把握题材。让整个题材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二、电视纪录片展现深度的手法特点 纪录片本身展现的就是真实的。电视纪录片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和有选择的再现,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等摄影手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而且这种“真”具有如同生活一样的丰富而完整的气息或情状,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纪录片本身不仅仅是记录作用,更要把深层次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在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曾有专家做过相关论述,他们认为纪录片本身具有真实和虚实结合的特点,人在纪录片中承担的作用也无可取代。关于纪录片拍摄手法,本人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分析,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真实再现的手法 纪录片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所独有的内涵。该手法也有另一种别称,即“实景再现”。首先,在纪录片中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要真实。但是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有些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 纪录片是一种反映现实、讲述故事的影视作品形式,它以真实为前提,通过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展现给观众真实的现实世界。以下是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的详细分析:纪录片形式 1.叙事形式:纪录片可以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组织内容,讲述故事。线性叙事更注重时间顺序,非线性叙事则通过主题、情感等逻辑来组织材料。 2.视角选择:纪录片的视角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取决于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态度。 3.时长和结构:纪录片的时长和结构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来确定,有的纪录片可能只有几分钟,有的则可能长达几小时。 4.表现手法: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多样,可以是访谈、旁白、重现、档案影像等,也可以是多种手法的组合。 创作手法 1.素材选择:创作者需要从大量的素材中挑选出能够最好地服务于故事和主题的片段。 2.剪辑技巧:通过剪辑技巧,如交叉剪辑、时间压缩、画面分割等,可以增强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 3.声音设计:除了影像,声音也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声音的设计,可以增强氛围感和情感表达。

4.叙事建构:纪录片的叙事建构是指如何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组织,构建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5.情感表达:纪录片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6.美学追求:纪录片创作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创作者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影像的美学价值。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扎实的技艺,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艺术美感的纪录片。同时,纪录片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创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舌尖上的中国》表现方法的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表现方法的分析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下文简称《舌尖》)作为第一部多集美食类纪录片,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收视率较高。片中主要展现中国地域性饮食文化,呈现给受众一幅中华饮食的厚重民俗图画。作品的表现方法值得饮食文化类节目借鉴。我们就作品的表现方法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舌尖;故事化;纪实性;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02-0197-01 《舌尖》这部美食类的纪录片首播后,深受观众的喜爱,引发了民间“舌尖”热的现象。故事根据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拍摄,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片子却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 一、故事化的叙事结构 《舌尖》一片故事化手法的运用,避免了传统纪录片的枯燥感,增加了受众对纪录片的喜爱,提高了受众收看的兴趣。题目是故事内容的集中概括,选择富有价值的故事素材是故事化手法成功的关键。 《舌尖》虽然是美食类的纪录片,表现的是中华地域饮食文化。但是,片中几乎每集都离不开人物故事的叙述性画面。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展现的是人和自然食物的故事,我们所有食用来自于大自然,在香格里拉,卓玛母女俩要步行走进原始森林寻找松茸。

发现过程和采摘细节呈献给观众,卓玛和妈妈的辛苦地付出获得了可喜的回报让观众为她们高兴。还有圣武和茂荣兄弟俩,天气寒冷的季节里辛苦采藕,出现了腰腿疼,正是这些纯朴的劳动者成就了我们餐桌上的美食,这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故事,怎能不令观众心灵受到深深的感动! 《舌尖》的第二集用镜头记录白波一家是如何过年的。白波把双方的父母接到北京一起过年,通过画面我们看到幸福感弥漫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他满脸笑容地说:“谁家的面都没有妈妈做的焖面好吃”。姚贵文和王翠华夫妇靠做豆腐供养子女上学,每日早起磨豆腐。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经营着自家的腊味店,每天早上忙碌,以用料新鲜,制作考究,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舌尖》里几乎每集都运用了这些朴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记录了人物与食物之间的民俗故事,透过食物主题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二、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也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舌尖》中的人物以及他们与饮食相关的故事都是客观存在的。运用长镜头和跟拍的方式,将人物对生活的解读告诉了观众。展现了民间的饮食文化和生存的智慧。 《舌尖》贴近生活,选题来自中国人千百年饮食习俗的真实。比如: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拍摄了中国东北地区做酱的过程,从大豆煮熟到捣烂,之后在火炕上将豆泥堆砌成型,最后用透气的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 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 -------------------------------------------------------------------------------- 冷冶夫 前言 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栏目也相继诞生了:最早出现的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9月30日开辟的《祖国各地》,其后又开办了《兄弟民族》《人民子弟兵》(1983)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这种背景下,对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进行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了解不同的叙事结构对于观众的影响,可以帮助制作人更好地抓住观 众的心理需求,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质量和影响力。研究电视纪录片的 叙事结构也有助于深入探讨传播的本质,揭示不同叙事策略背后的文 化和意识形态认知。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入手,深入探讨 其中的奥秘,并希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深入了解影视作品的制作 过程,揭示其中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这有助于提升制作人员的专 业水平和创作能力,推动电视纪录片行业的发展。 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还可以有助于提升观众对作品的鉴赏 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通过深入分析叙事结构,可以引 导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提升对影视作品的欣 赏水平。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在分析传统叙 事结构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叙事结构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电

视纪录片的情节设定与节奏控制,以及画面呈现和音频搭配等方面, 旨在揭示纪录片如何通过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思考,从而达 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通过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帮助制片 人和导演更好地理解观众的需求和期待,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通过揭示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重要性,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 思路,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创新。【2000字】 2. 正文 2.1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概述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概述"主要是指以电视为媒介,通过一定 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安排来展示事实、事件或主题的方式。在纪录片中,叙事结构是构建整个影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影片如何向 观众传达信息和情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通常包括故事情节、音频配乐、画面呈现 等方面的设计。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安排,影片能够引导观众的情 感和思考,达到特定的目的。在叙事结构中还包括角色介绍、事件发展、高潮迭起、结局反转等要素,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传 达主题和表达导演的观点。 在现代电视纪录片中,叙事结构的设计越来越注重观众的体验和 情感共鸣。通过精心的剪辑和音频设计,影片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观 众的共鸣和思考,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主题和信息。电

纪录片创作中的拍摄手法

纪录片创作中的拍摄手法 纪录片讲究真实,创作素材都是真实的生活,真人真事,然后对所拍摄的人物事物加以艺术元素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电影的前身纪录片。纪录片在不断的进步中衍生的手法使得纪录片的类型越来越多,现在出现了许多新型纪录片,没有配音,靠镜头衔接串联故事情节,使用直观、真实的画面反映事物本质。如《迁徙的鸟》等纪录片的拍摄,非常的成功。丰富合理的拍摄手法,使记录片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好,具有很好的表现力与张力,可以引发人们思考,还有不一样观看体验,使人印象深刻。 1、第一视角 进行纪录片创作时,首先需要做的是进行拍摄视角选择,明确故事的切入点。纪录片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拍摄,但不同的拍摄视角决定着其最终的叙事角度,第一视角、第三视角、全知与限知视角、单视角和多视角及内视角、外视角等均为纪录片创作时常用的视角。根据人称视角对其进行区分,第一视角的拍摄角度通常以故事“主角”的角度对故事的发展及经过进行介绍,将观众带入至故事“主角”角色及情境中。这种拍摄角度的优点为可加深观众对故事发展情节、主要人物心理历程及表现事物的理解程度,使观众与故事“主人公”逐渐产生心路历程及心理感受的共鸣,从而使观众情感更加深入的融合至纪录片的故事发展及情节中,给观众带来更强视觉冲击力及情感感染力。以纪录片《丑角·拾遗》为例,其拍摄视觉上选择了第一视角进行拍摄,其主要人物的川剧传承人任庭芳老师。任庭芳老师的主观机位及其情感路线贯彻了整个故事叙述的始终,真实记录了任庭芳老师参加的戏剧排练及大小会议工作,同时细腻的记录了其在化妆间进行演出准备的各个环节,将观众带进这位川剧传承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深刻体会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易及重要性。纪录片是对人物事物的真实记录,那么要求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找准故事的核心,准确切

民俗纪录片调研报告

民俗纪录片调研报告 民俗纪录片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民俗纪录片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通过对民俗纪录片的调研,旨在了解民俗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意义。 二、调研内容 1. 纪录片类型 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民俗纪录片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1) 传统民俗纪录片:重点展示各地的传统民俗文化,以纪录 当地的民俗活动、节日庆典等为主要内容。 (2) 现代民俗纪录片:关注当代社会中的新兴民俗与文化现象,记录和分析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2. 纪录片创作手法 在纪录片创作方面,调研发现有以下几种常见手法: (1) 记录/观察手法:纪录片制作人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式,真 实地展现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文化特色。 (2) 采访手法:通过与当地人民的交流和采访,借助他们的口 述与叙述,揭示民俗背后的故事和内涵。 (3) 现场直播手法:采用实时直播的方式,将当地的民俗活动 直接传递给观众,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 纪录片的影响力和价值

(1) 传统民俗纪录片能够帮助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 承与传播。 (2) 现代民俗纪录片能够反映社会变迁,记录当代社会风貌, 有助于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3) 民俗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够拓展市场,促进旅游 和文化产业发展。 三、调研结论 通过对民俗纪录片的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民俗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 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民俗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广阔,有着较好的发展潜力。 3. 纪录片创作手法的创新和多样化对于提高纪录片的互动性和观赏性具有重要作用。 4. 传媒机构和电视台在推广民俗纪录片方面应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四、调研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对于进一步发展民俗纪录片,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民俗纪录片的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文化机构和制片公司参与到民俗纪录片的制作中。 2. 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培养更多的观众群体。 3. 加强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将纪录片与展览等形式相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的体验性。 4. 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拓展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满足不

媒介融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分析

媒介融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分析 1. 引言 1.1 媒介融合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电视纪录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电视纪 录片仅依靠电视播放这一传统媒介进行传播,但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 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正逐渐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趋势。 媒介融合为电视纪录片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使得作品可以 通过多种渠道触达观众,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电视播出时间和频道。通 过社交媒体平台、视频网站等新媒体渠道,电视纪录片可以获得更多 的曝光和传播,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媒介融合还为电视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通过结 合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形式,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可以 呈现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媒介融合让电视纪录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播放方式,打破了 传统观念的束缚,为电视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 个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电视纪录片创作者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2. 正文 2.1 媒介融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特点

1. 多元化的呈现形式:由于媒介融合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创作不 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播出方式,还包括了网络平台、移动设备等多种 形式。这种多元化的呈现形式使得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选 择不同的观看方式,增加了作品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2. 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纪录片创作 往往会与其他媒体、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带来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呈现,还可以拓展作品 的传播渠道,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 更加人性化的创作理念:媒介融合让电视纪录片创作更加注重 观众体验和参与感。创作者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同体验。 4. 创新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电视纪 录片创作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虚拟现实、全景 视频、互动式体验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新意,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2 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给电视纪录片创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应 对不同平台上的观众需求。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观众获取信息 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电视纪录片制作者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平台上 呈现内容,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媒介融合还带来了内容生产与传播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研究 作者:王玲俐孙淼徐娟陈前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6年第32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之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而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该文以纪录片《霸王锣鼓》为例,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价值、意义以及艺术呈现的表现手法分析等方面做出初步探究,以期引起社会各界自觉传承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纪录片表现手法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70-02 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有些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用镜头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完美体现。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霸王锣鼓》创作为例,旨在通过其艺术呈现的表现手法探究,以期引起广大高校学子及社会各界自觉行动起来,着力传承与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非遗”纪录片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无形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一种汉族鼓乐的霸王锣鼓,是宿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它源自宿迁,加之宿迁又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故称之为“霸王锣鼓”。每逢春节、元宵节及庙会等传统节庆中,历史悠久的霸王锣鼓,成了宿迁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加快,“霸王锣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渐渐步入低谷,老一辈锣鼓艺人,大多年事已高,而年轻人不愿学习此项传统技艺,会演奏的人也越来越少。为此,通过拍摄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霸王锣鼓》,以期为传承与保护这项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献出微薄之力。更希望借此纪录片的创作,引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自觉提高对这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去。 2 “非遗”纪录片《霸王锣鼓》表现手法分析 该文主要通过分析该片的表现手法与方式,总结此类纪录片应该如何拉近历史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在时间与空间上对非物质遗产纪录片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论新传媒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色——以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

论新传媒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色——以微纪录片《故 宫100》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新传媒时代悄然而至。本文将立足于央视2012年推出的大型微纪录片《故宫100》,深入分析其选题价值、叙事结构、主 题风格以及声画美学,以此深化对新传媒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认识。 关键词:微纪录片;《故宫100》;创作特色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变快,"快餐文化”逐渐受到受众的追捧, 纪录片也逐渐为"快餐文化”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其中,《故宫100》以每集6分钟的微纪录 形式受到了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在该纪录片中,它将故宫的元素拆散重组,用精炼的画面、语言方式讲述细枝末节,用微纪录的方式放大鸿篇巨制触及不到的角落,将建筑的实用价值 和美学价值加以升华,成为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发展里程的典例。本文将结合《故宫100》 中具体影像的实例对该纪录片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 一、纪录片《故宫100》简介 《故宫100》是故宫博物院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百集纪录片,与传统记录片不同,该记录片将故宫博物院100座建筑的兴衰历史浓缩在6分钟之内,从宫廷建筑特色与传统技艺 起底,向故宫建筑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延伸。100集的内容将故宫转换成镜头语言,打造 出一座影像博物馆。该纪录片在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节目技术质量"金帆奖”的评比中,获得高清晰度电视录制技术质量奖专题类一等奖。短小精悍的结构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 十分契合,反映了当代电视纪录片的转型特征。 二、创作特色 (一)选题意义:《故宫100》每一集都以围绕城中的一座建筑展开叙述,内 容涵盖了人物、地名、建筑、字画、传说等。四字为一个题目,如《王者中轴》《天 地之间》等。镜头着力记录宫殿现存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画外音则通过平实的语言将寄 寓其中的身世浮沉和历史进程娓娓道来,以物记史,还原历史的厚重和庄严。 其中,最值得讨论的选题价值在于其突出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故宫100》曾在https://www.360docs.net/doc/c619093966.html,上做了一次民调,其中"您觉得《故宫100》百集每集6分钟的新播放形式怎 么样?”47.23%的网友表示出对这种微纪录的肯定。在传播方式上,该纪录片充分考虑到了受众对于纪录片的观看感受。其二,选题角度上一改宏大叙事的恢弘风格。相比于其他纪录片 对于故宫的纪录角度,《故宫100》的选题更注重人文性。少了些庄严肃穆,多了些活泼生动,而是将整个故宫都打碎重组,碎片化处理地讲解建筑物,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更容易被带 入纪录片中,获得更好的观感体验。在选题上的人文性使选材更为大众化,公开展示故宫的 众多非开放区,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叙事策略 1.大众化的叙事视角:《故宫100》采用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叙述,有 时甚至直接使用第一人称。如在《威猛铜狮》一集中,将守门的铜狮拟人化,通过解说词:"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东汉才到这里……”这样亲切活泼的介绍让观众 了解了铜狮的来历,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观众不是被动地被灌输铜狮的历史知识,而像是与铜狮进行了一番对话一般。 2.开门见山的叙事结构:《故宫100》灵活运用五种不同的叙事结构,将庞大的故宫体 系切割成单集的独立体,集与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可以自由组合,一脉相承展现出故宫的人 文历史。在央视播出的节目中,除了6分钟的版本外,还有26分钟、52分钟的版本。这种 不同规模、不同叙事结构的微叙事方式在保证吸引具有一定纪录片收视惯性的知识群体,也 充分兼顾了现代人碎片化、短频化的座椅时间。 此外,从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上来讲,《故宫100》没有采取时间线性叙事,100集被分 为4辑,第一辑:天工之城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第二辑:大国大朝讲解每个小宫殿的故事;第三辑:被忽视的生命是对后宫生活主题的描述;第四辑:神界与凡间讲述了故宫的存 在对于今天生活的象征意义。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故宫100》从金水河起沿着中轴线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作品,旨在通过影像记录、传播和保存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意识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背景介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冲击和消失的危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传承环境和传统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纪录和保存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纪录片作品的传播,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国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作为影像作品,通过对传统技艺、民俗习惯、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展示,能够延续和传承这 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避免其在现代社会中被遗忘和消逝。通过纪录片 的形式,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促进文化 的多样性和交流。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有助于挖掘和探索当地 文化的深层内涵,激发艺术家和制片人对文化传统的创新和传承,推 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 意义和艺术创作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3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分 析其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上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 录片的制作流程和艺术表现手法,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进 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 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艺术创作手法来呈现和传 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各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非物质文化 遗产纪录片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和提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

纪录片创作中剪辑结构处理手法的运用 以纪录片封味传为例

摘要 纪录片《“封”味传》展现了开封独特的地方文化,也是理解“宋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剪辑的角度而言,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表现对象及素材,并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处理。纪录片剪辑就是这一创造性处理的过程。一般的过程是:熟悉素材并分类整理;选择素材进行初编;组成理想的剪辑结构;选择剪接点进行剪辑。其中的剪辑结构是纪录片剪辑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它确立了纪录片整片的叙事框架,并能引导剪辑师该框架下进行内容填充。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剪辑影片,它们都离不开这一个提纲挈领式的结构,文章需要结构才能通顺,而影片需要剪辑结构才能流畅.它在剪辑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影响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纪录片剪辑;剪辑结构;地位 Abstract The documentary "fengweizhuan" shows the unique local culture of Kaife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to understand "song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lipping, Documentaries are mainly about real people and stories, and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objective reality, the creative trea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Documentary clipping is a creative process. The general process is: Familiar with materials and sorting; Select materials for preliminary compilation; Make up the ideal clip structure; Select the splice point to clip. The clipping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ocumentary clipping, It establishes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the whole documentary, And can guide the editor to fill the content in this frame. Whether it's writing articles or editing movies, They are all inseparable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is outline, The article needs structure to be smooth, The film needs editing structure to be smooth. Its role in clipping cannot be ignore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the film. Keywords : Documentary clipping;Clip structure;status 一、创作简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