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摘要: 针对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知识结构单一、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 借鉴结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思想, 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并兼顾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更新。

关键词: 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建构主义, 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以适应社会需求,然而传统的建筑学教育模式下多数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知识灌输的接受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独立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在该课程中的教学经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对以往教学方法中存在的缺陷试

图改革与更新, 以寻求与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有效

途径。

1 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建筑设计原理》是该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课的先行课,承担着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导学生解决建筑设计实践任务中共性问题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传统教育模

式下,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结束后,有大批学生并不能将所学到的原理和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活学活用,更谈不上举一反三,面对很多设计问题常常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信息传递过

程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信息接受者未能将所接受到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实现对当前所接受信息的意义建构。”[1]面对学生在认识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矛盾,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1知识结构单一,基础修养局限

由于建筑学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被限定为理工科的考生,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良好的理科知识,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绘画能力。然而实践证明,要更好地学习建筑设计则首先要掌握建筑设计原理,这就离不开对建筑社会历史信息的了解,对建筑作品的艺术赏析,以及识图绘图能力的运用和空间构成的思维方式。这些基础修养的欠缺将会给未来的建筑学专业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2.2学习方式机械化,缺乏主动性

由于在受到大学教育之前,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教学方法,接受知识的方式较为机械。同时,很多学生对自己所报考的建筑学专业以及职业前景一无所知,面对崭新的学科,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模式,同学们困惑如何去学,为何去学,甚至变得迷茫、颓废、无奈、自暴自弃。这样局限的学习思维方式和思想基础,导致学生机械化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能力,这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正是目前建筑学教育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2.3教材、教法与现实脱节

“现在使用的原理课程统编教材内容大多形成于20 世纪八九十

年代,基本框架更老,甚至有些内容是六七十年代的。这些教材无论是思想和内容都与设计行业的现实相去较远,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要求,原理课程缺乏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教材,处于基本停止使用的状态,教学失去权威。”[2]以这样的教材内容为依据,又难以摆脱传统的被动式倒灌式教学方法,导致课程内容不能与实践有效结合,内容陈旧,缺乏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革与更新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

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

式而获得。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3]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传统建筑学教学模式中的合理部分,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改革与更新的有效途径。

2.1 设立问题情境,思考中实现意义建构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单一,基础修养薄弱,生硬的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只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盲目学习,兴趣不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老师作为新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历,自己重新组

织和总结,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述建筑设计原理中的基本知识时,从学生熟悉的建筑环境出发,结合以往经历过的有深刻印象的建筑空间展开,结合新知识加以解释说明,完成第一阶段的初级认识。然后再列举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结合新知识予以升华。

2.2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参与式教学法包括思维参与和实践参与,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4]可以通过实践参与中的情景模拟体验法来实现,例如,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关于空间处理手法这部分知识点,可以找一些可回收的废弃材料进行模拟空间训练,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建构空间模型,体验不同空间处理带来的体验,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学习。

另外,布置课外分析作业,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结合课外作业设置独立探索平台, 布置相应的分析环节训练, 主要是针对所感兴

趣的建筑与建筑师进行剖析, 在探索的过程中, 掌握一定的研究

方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设置专题讨论,强化协作学习。阶段性组织学生开展以当代著名建筑分析为专题的讨论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演示。在此过程中, 强化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解决问题能力,最终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全面认知与意义建构。

2.3结合设计课程,学用并重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建筑设计原理课则直接

指导建筑设计课,因此将两门课程融会贯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往往重视设计课而轻视理论课, 不能将理论学习

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导致建筑设计时缺少合理分析,出现功能分区混乱,流线组织相互干扰,空间组合缺乏统一性,造型单一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原理课的讲授过程中, 应结合建筑设计课的内容调整知识框架体系,将教材和实际相结合,必要的知识点设置一些设计题目。通过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使学生建立设计的概念, 在设计原理的范畴内形成新老知识的联系。

2.4 综合评价学习成绩,注重认知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这样只能评价出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能客观反应其学习过程。因此,要更加客观真实的的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调研报考、作品分析及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表现,权重各部分在该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配置,做出相应调整。这样使学生更加注重认知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踏实工作的好习惯。

3 结论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是在

借鉴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中与建筑学专业教育相吻合

的部分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 而非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笔者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