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总体情况
南水北调工程年度总结范文

2023年,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23年度南水北调工程工作总结如下:二、工程进展1. 调水任务超额完成。
2023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量达到85.3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
其中,中线工程累计调水74.1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12%;东线向山东调水8.5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0%;东线北延首次实施冬季冰渠输水调水2.77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2%。
2. 水质稳定达标。
2023年,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水质类地表水标准占比近90%,东线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类标准以上。
此外,实施生态补水7.95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连续两年全线水流贯通,促进黄淮海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改善。
3. 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2023年,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推进。
中线引江补汉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西线工程上线调水40亿立方米方案形成共识,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三、主要工作亮点1. 创新管理模式。
2023年,南水北调集团强化输水过程管控,着力推进工程提质增效。
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工程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2. 提升水质保障能力。
2023年,南水北调工程加大水质监测力度,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同时,加强与受水区合作,共同推进水污染治理。
3. 拓展生态补水。
2023年,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城市供水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补水,有效改善沿线河湖生态环境。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1. 存在问题:部分工程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对策:加大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确保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加强水资源配置,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
2. 存在问题:工程运行成本较高,资金压力较大。
对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24年,南水北调工程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以提升工程综合效益为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
南水北调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旨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自2002年开工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
本报告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工程实施以来的水资源调配情况、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和跨流域调配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1. 南水北调工程官方统计数据;2.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3. 地方政府公开发布的水资源数据;4. 学术期刊和行业报告。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水资源调配情况分析1. 调水规模自2014年东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向北方地区调配水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其中,东线工程调配水量约180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调配水量约20亿立方米。
2. 调水范围南水北调工程覆盖了我国黄河以南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益人口超过1.5亿。
3. 调水效果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以中线工程为例,沿线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分别增长了6.8%和5.5%。
四、经济效益分析1. 直接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增产: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使农业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2)工业节水: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工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工业用水成本。
(3)生态环境改善: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质量和水资源质量。
2. 间接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为北方地区提供了水资源保障,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改善了北方地区供水条件,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国家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对南方的丰沛水资源进行调配,以满足北方干旱地区的用水需求。
该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水资源矛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实施方案、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南水北调工程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初步构想自1952年开始,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和讨论后,于2002年3月起正式启动实施。
整个工程由东、中、西三条调水线组成,分别是东线、中线和西线。
其中东线自江苏泗洪县,沿淮河干流至北,经状态苏州支流大运河传输,至北京;中线自汉江支流去黄河起,断转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西线则自长江支流水口排水闸左干跨黄河桥水转六直渠,通过地下途径,最后将水沿新平线将调水源输送到中国西部干旱地区。
总体来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如下:1. 工程规模宏大: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全线工程总长超过1200公里,工程总造价约7000亿元人民币。
2. 对资源整合利用:该工程集中南方水资源,通过调水方式输送到北方,达到资源整合利用的目的。
3. 利国利民: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根据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个系统的工程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水质保证、环境保护等内容。
1. 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多层次的,分别包括东线、中线和西线。
每一条调水线都有其独特的工程建设方案,以及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2. 水质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在输送南方水资源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保障北方地区的用水水质。
在输送的过程中,设立了多个水质监测站点,及时掌握水质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3. 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注重环境保护,对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输送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规划,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保证了工程的环保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汇报

3.2 参建单位
初步设计于2005年4月29日经水利部审查批准。 工程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经 过公开招标,2005年7月选定由中国水利水电 工程咨询西北公司承担左、右岸大坝土建及金 结安装标的工程建设监理任务,中国葛洲坝集 团公司承担大坝左岸土建及金结设备安装标的 施工任务,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和中国水 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承担右岸土建及金结设备 安装标的施工任务。
1.7 丹江口水库—中线工程理想的水源地 水资源丰富可靠 地理位置优越 水质优良
1.7.1 水资源丰富可靠
水库正常蓄水位库 容为174.5亿m3 ,调节 库容大。按1956~1998 年水文系列,多年平均 径流量388亿m3,约占 汉江流域的70%,最大 为795.1亿m3(1964年), 最小为164.7亿m3(1997 年)。整个汉江流域的径 流量相当于一条黄河。
丹江口水库是解决京、津、华北缺水的关键工程
未来长 江干流
引水
丹江口 水库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受水区
汉江中下 游干流供
水区
1.7.3 水质优良
水库各监测断面水质 良好,且有硬度低、溶解 氧充足等优点。按地面水 环境质量标准综合评估, 达到I类水标准;单项评价 仅高锰酸盐指数稍高,但 仍符合Ⅱ类水标准,完全 可以满足城市生活及工业 用水的水质要求,是全国 水质最好的大型水库之一 。
美国加州调水工程布置图
二、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概况
2.1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
丹江口大坝加高是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 程的基础上进行培厚加高。枢纽位于湖北省 丹江口市境内的汉江干流与其支流丹江汇合 口下游约800m处,控制流域面积9.52万 km2,坝址以上年均径流量388亿m3,具有 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2024年全市服务南水北调工作总结

2024年全市服务南水北调工作总结2024年是南水北调工程取水入鄂的第五年,全市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下是对2024年全市服务南水北调工作的总结:一、取水稳定供应2024年全市下大力气保障南水北调的取水稳定供应。
通过加大对取水设施的维护、升级和改造,确保取水设施的安全运行;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以及南水北调干线的调度安排,合理调度本地区的用水需求,确保南水北调的水资源用于环境保护、农业用水以及城市供水的需要。
二、水质保障2024年全市注重南水北调水质的保障。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确保南水北调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并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与评估。
同时,加大对流域水环境治理力度,提高水环境的整体质量,保障南水北调水源水质的可持续供应。
三、水资源合理利用2024年全市注重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引领全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同时,推动工业企业节水改造,推广水回用技术,合理利用南水北调水资源。
四、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全市加大了南水北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通过修建新的水厂、水管网以及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农田灌溉能力。
同时,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防护和修缮工作,确保大型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
五、科学调度2024年全市注重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调度。
通过分析城市用水需求以及供水能力,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并结合气象预测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取水和供水的计划,确保南水北调的供需平衡。
六、应急响应2024年全市加强了应急响应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正常运行。
总之,2024年全市服务南水北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水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取水稳定供应,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建设和维护,并建立了科学调度和应急响应机制。
最新整理南水北调工作汇报

南水北调工作汇报南水北调工作汇报一、基本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我市境内全长公里,穿越2县、4区14个乡镇、85个行政村,实施规划批复工程建设用地2.76万亩,其中永久用地1.33万亩,临时用地1.43万亩,电力、通信、管道等专项设施需迁建197条,需拆迁房屋面积8.45万平方米,拆迁企事业单位29家、农村副业74个,集中居民安置点建设8个,搬迁居民300户1353人。
由于工程设计单位、建管模式、建设时间不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市境内分为三部分。
一是羑河北至漳河南段。
二是汤阴段。
三是穿漳工程。
从以上基本情况看,我市南水北调征迁工作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安阳段是河南省境内除穿黄工程外的首开工段,同时中线开工仪式也在我市举行,征地拆迁工作为全省南水北调征迁工作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二是南水北调安阳境内征迁工作所服务的对象最齐全,南水北调所有的3种建设管理模式——委托制、代建制和直管制,在安阳段都有。
同时汤阴段有一段工程与鹤壁段存在交叉,我市征迁工作还服务鹤壁段的一部分;三是作为先期开工段,我市南水北调征迁工作既无经验可以吸取,又无教训可以借鉴,各方面关注度又较高,这就使安阳段征地拆迁和创造环境工作明显具有了试验段的特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市开工建设以来,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南水北调办、省移民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市各级南水北调征迁管理部门以服务工程建设需要为纲,及时提供施工建设用地,以维护征迁群众利益为本,及时兑付补偿资金。
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着力构建征迁工作齐抓共管大格局。
坚持征迁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妥善处理各类施工影响,着力构建和谐施工环境。
征迁工作既满足了工程建设的需要,又切实维护好了征迁群众和单位的合法正当权益。
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没有因土地移交迟缓而影响施工建设,没有发生阻挠施工的现象,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至目前,我市累计完成征迁投资7.02亿元,共移交工程用地26197亩,其中永久用地13594亩,临时用地12603亩;电力、通信、管道等专项迁建227条;房屋、企副业拆迁全部完成,清理树木136万棵(含苗圃),坟墓12095冢,全部完成了8个居民安置点的建设任务,搬迁居民322户1393人。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
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
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情况汇总
一、基本概况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
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可自流供水(由水电站自然水头来保证供水系统水压的供水方式)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最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二、南水北调工程介绍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1、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2、东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江都区,终点在天津。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目的是缓解五个省、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
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3、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交界处,在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汤、禹、杏三山
之间,是辣椒的盛产地。
从湖北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chà]渠首(位于引水渠道之首,陶岔被称为中国第一渠首),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
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陶岔渠首、方城垭口、郑州穿黄、进京水道一起,并称中线工程四个关键工程环节。
4、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lóng]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
该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的构造复杂,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现仍处于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还未开工建设。
三、南水北调工程邢台段情况
邢台市境内输水总干渠自沙河市侯庄村西进入,于临城县西渎村东出境,全长93.3公里。
途经沙河(15.9公里)、桥西区(17.8公里)、邢台县(8.9公里)、内邱(23.6公里)、临城(27.1公里)五个县市区。
“为此,邢台境内将修建桥、闸、涵等建筑物174座。
”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
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宋增志介绍,中线工程穿越本市7条主要行洪河道,自南向北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小马河、李阳河修建倒虹吸,泜河、午河修建渡槽,其中,大沙河倒虹吸为中线工程黄河以北段规模最大的交叉建筑物,全长4335米。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就是将分配
邢台市3.33亿立方米水量,从总干
渠在邢台市境内的6个口门通过管
道输送到市区、所有县城及重点城
镇、工业区。
供水目标共23个,需
铺设16条输水管线,线路总长363
千米,新建7座泵站,1个管理处,
29个管理所。
工程永久占地576
亩,临时占地2.8万余亩,估算总
投资46亿元
1、全市所有县城都将获益
“总干渠在邢台段内设6个分水口门。
”宋增志解释到:由南向北依次是赞善、邓家庄、南大郭、刘家庄、北盘石、黑沙村。
供水范围为本市所有县城及重点城镇和工业区。
分配本市水量3.3亿立方米,其中市区1.58亿立方米。
其中:赞善口门供沙河市、沙河电厂、任县、南和、平乡、巨鹿、广宗、威县、南宫、新河、清河、临西县城;邓家庄口门供151电厂;南大郭口门供邢台市区(含邢台县直)、东汪工业区;刘家庄口门供内邱县城;北盘石口门供临城县城;黑沙村口门供宁晋、柏乡、隆尧的县城和华龙工业区。
此外,还将从赞善口门至威县县城新开挖一条输水分干渠——赞善干渠,长82公里。
“总干渠及配套工程完工后,届时邢台市将形成‘两总三纵四横’的供水格局。
宋增志介绍到,分配邢台市的3.33亿立方米水量将从总干渠及6个分水口门通供全市所有县城及重点城镇和工业区。
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邢台市段投资近百亿元,可以说,这是全市今后几年扩内需、保增长的一个重点项目,工程项目一旦开始实施必将对当地财政税收、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沿线乡村的经济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起到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2、将成为邢台的“塞纳河”
据悉,邢台市区段总干渠穿过七里河后向西环路靠近,在贾村西与西环路平行向北,至北环路后偏西,长8公里,占地宽度163米,渠道上口宽度93米,水面宽度47米,挖深11米。
自西环路向西依次为专用路、总干渠、防洪堤、排洪沟。
市区沿总干渠修建9座交通桥,桥梁设计为板梁结构,树木为松树(柏树)。
城市因有水才会有灵性,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来自丹江口的一弘清泉将徐徐从邢台市区穿流而过,届时,这一弘清泉将成为本市的“塞纳河”。
据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本市将本着“一桥一景”的原则,将精心打扮跨河大桥,并将南水北调总干渠打造成邢台的重要景观。
据介绍,在规划设计阶段,相关部门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市境内101座桥梁中32座提高了标准,其中公路桥梁17座、生产桥7座、市区8座。
特别是市区交通主干线桥梁宽度从12米增至26—42米,实现了全面对接,使邢台城区跨区桥梁及城市防洪与总干渠工程有机结合,解决了市区无设防的问题。
3、“泉城”复涌不是梦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本市‘有河皆干’的局面将初步好转,并有希望恢复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态水平。
”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义章这样描绘未来的生态前景。
据悉,邢台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区之一。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人均、亩均分别是全国的1/10和1/12。
每年实际开采量为19.5亿立方米,年平均超采4.9亿立方米,由于长期超采,地下已形成大面积的宁柏隆浅层漏斗区和南巨威深层漏斗区。
仅靠节水、治污、挖潜等手段,是无法彻底改善“干渴”状况的。
从外流域调水,无疑是本市改变这一困境的最有效途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年均分配邢台市可用水量为3.3亿立方米,这对于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
名词解释:
1、倒虹吸:当渠道与道路或河沟高程接近,处于平面交叉时,需要修一建筑物,使水从路面或河沟下穿过,此建筑物通常叫做倒虹吸。
2、渡槽: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
普遍用于灌溉输水,也用于排洪、排沙等,大型渡槽还可以通航。
3、生产桥:就是满足工农业生产运输的方便而建造的桥梁。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