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优质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优质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的历史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这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难度较小,可以结合学生初中所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但从高中学生的整体来看,文言文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尤其现在学生初中阶段很少涉及文言重要现象,基本上一切都是从头再来。所以,首先应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影响深远。因此上这课之前,我首先安排了两节课的专题讲座,对学生的词性,句子等方面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根据本课的特殊地位,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分析文言特殊现象。

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学生课读。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制定依据: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2)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重视诵读和背诵,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

中的用法。

(3)本课的特点:语言浅显,注释全面,与初中文言文有一定衔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本。

(4)我班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初中学生只注意文章的背诵,但并不重点指出各种文言现象,这就得尽量采用以读带讲,读中疏通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学生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1、理解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2、归纳“若、辞、之、微、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1、分析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重点应放在对文章重点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的引导分析上。

学生基础有限,初中缺少对特殊文言现象的分析的教学,故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文不仅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范文,同时对于学生写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学生的能力尚有限,故将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和重难点分配

本课计划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烛之武退秦师》相关背景介绍。反复朗读课文(师范读,生自读,齐读),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文章整体把握。同时处理1~2段重点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

第三课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质疑。处理3~4

段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重点赏析文章的巧妙的语言辞令和丰满的人物形象。

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制定了如下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及史书体例;掌握常见的

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感知情节,理清脉络;圈点勾

画法,掌握文言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文意,理清脉络。?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二、关于教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法、问答法、批注法。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批注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

三、关于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的学法和能力培养的内容。

1、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2、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3、按照老师提供的文言文学习标注方法标注。

四、关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

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语

二、介绍教学目标

1、一部史书:《左传》

2、一种习惯:圈点批注

3、一个方法:提要钩玄

4、三个国家、四个情节

三、相关知识介绍

1、《左传》及史书体例

2、解题

四、解读课文

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脉络

概括主要情节

2、串讲第一段

圈点勾画,指出文言现象

3、串讲第二段

圈点勾画,指出文言现象

五、小结

三种学习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