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黄达《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黄达《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第15章货币供给

1.研究货币供给,首先必须弄清楚货币所包含的范围,这是题中之意。然而,现在区分货币与非货币成为一个难题。为什么?

答:(1)金融创新的影响。货币当局对不同口径货币的监测和控制,会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相应地做出反应。银行的金融创新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定期存款到期前不便于流动,于是创造易于变现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自动转账制度;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等等。这些都使得流动性加强了,并大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区分货币与非货币也就越来越困难,以致各国货币统计口径过一段时期就不得不进行调整。

(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繁荣,使得许多具有支付手段职能的工具层出不穷,这些支付工具是否应该列入货币的范围;如果列入,应该如何监管、如何监测,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经济生活的参与者涉及整个社会,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工具错综复杂,如何区分其是否属于货币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在中国,由于金融管理比较严格,金融工具不仅种类少而且也较少变动,从而各层次货币供给间的界限也比较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更便于中央银行的监测和调控。但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这样的状况是不会一直维持下去的。

2.为什么要把货币供给划分为几个统计层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1)所谓货币的层次划分,是指对现实流通中各种信用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信用货币,随着货币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许多新的金融工具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货币性”,有的能够直接作为货币发挥作用,有的略

加转化就能发挥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从而使流通中货币形式多种多样,货币流通的范围不断扩大。但不同形式的货币或具有某种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其“货币性”是有差别的。各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给,需要对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进行分类,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和调控有较为科学的口径。

(2)长期以来,人们对货币供给口径的具体层次划分上有许多不同观点,但在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这点上,看法却是一致的。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例如现金就是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具有直接的现实购买力;定期存款则需要经过提现或者说转成活期支票存款才有现实购买力,故流动性较弱。因此,“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现实购买力强弱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因此,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

3.可翻阅几个国家中央银行的公报,对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货币供给口径有何异同点作些分析,并印证层次划分的依据。

答:(1)我国的货币主要做了以下三个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其中,M1,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为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2)美国现行货币供给各层次的定义:

M1包括:①处于美国国库、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机构库存以外的通货;②非银行发行的旅行支票;③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机构、美国政府、外国银行和官方机构的存款除外)减去应收现金项目和联邦储备存款;④其他支票存款(OCDs),包括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和存款机构的自动转账服务(ATS)账户、信用合作社股金提款账户和储蓄机构的活期存款。

M2在M1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各项:①储蓄存款(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②小额定期存款(10万美元以下的定期存款)减去个人退休金账户(IRA)及自由职业者为退休而存款;③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份额减去IRA及自由职业者为退休而存款。

(3)日本货币供给统计口径为:

M1:现金(不包括日本银行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企业、个人和地方政府等持有的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M2+CDs:M1加准货币(定期存款、外币存款等)和CDs(可转让定期存单)。

(4)英格兰采用的口径以频繁调整为特点,具体为:

1992年12月之前英格兰货币供给所采用的口径为:

①M0,即狭义货币:包括流通在英格兰银行之外的纸币和硬币;各银行在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存款余额。

②M2:公众手中的纸币和硬币;私人部门在英国银行和建房互助协会的小额英镑存款。

③M4:公众持有的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私人部门在英国银行和建房互助协会的所有英镑存款(包括存单)。

1992年12月,英格兰银行不再公布M2,只公布M0和M4(以及便于同欧盟通用的货币指数相比较的M3H,与M4类似);1999年,M3H被欧洲中央银行使用的M3所替代;随着货币市场改革的执行,英格兰银行在2006年4月后停止发布M0数据,取而代之的是流通中的纸币和铸币及各银行在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存款余额两组相对独立的数据。

以上几个国家具体的货币供给层次都验证了本章课后习题详解中题2关于货币流动性是对货币层次进行划分的基本依据。

4.在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供给调控机制中,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哪些工具来调控货币供给数量?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微观行为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基础货币?哪些工具可以作用于乘数?

答:(1)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①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②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

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

③法定准备率也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工具,并且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

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操作可以作用于微观行为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可以作用于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率可以作用于货币乘数。

5.能否根据本章所学原理分析一下我国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答:(1)一般情况下,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靠两种行为: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其中超过中央银行法定准备率规定的金额,是银行还没有依据它发放贷款的部分,因而没有存款货币的创造。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的保有数量,货币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任何体制下的存款货币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均有超法定比率部分,问题只是为什么有时要增加超额准备金,有时却要减少超额准备金。在市场经济中,主要动机有两个:一个是成本和收益动机;另一个是风险规避动机。

保存超额准备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的制约。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存款,也即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显然,市场利率的高低,正相关地影响从银行借款的多少;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则是负相关的。

(2)我国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实现了股份制改造,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目前,我国央行向各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一定的利率,但这一利率低于市场的贷款利率,这使各个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有一定的收益的。如果考虑到呆坏账对银行贷款收益的侵蚀,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甚至优于银行贷款。因此目前大多商业银行持有一定比例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意味着货币创造乘数的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少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央行票据来调整自己的超额准备金。

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再贷款从中央银行获取准备金。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贷款增加存款准备金时,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会扩大货币供给量;反之,则减少货币供应量。

6.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否有所变化?

答:(1)一般来讲,决定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是它们对资本的需求,从而对贷款的需求。这主要来自两方面:

①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本,补充资本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本开始。如果企业对货币资本的投入靠的是自身的积累,这不需要补充贷款;反之,则需要追加贷款。追加贷款,就不能不影响货币供给。至于企业是否要扩大经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是取决于对经济形势发展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等等。假设缺乏经营积极性成为某一时期企业行为的普遍特点,那么,再低的利息率也往往不能刺激对贷款的需求,货币供给也就缺乏扩大的基础。

②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说来,不管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整个经济比例、结构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周转率降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平下会相对增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