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庸》教案设计

2020年《中庸》教案设计
2020年《中庸》教案设计

《中庸》教案设计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二、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

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至和,天一位焉,万物有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天道与人道合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中庸》强调,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天性与人性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的天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

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 5、外内合一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天诚。这种内外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是己与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中庸”的具体内容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德中庸之道的五达德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君臣关系又被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

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中动脑筋来治理家国天下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家国天下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障。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无教育、自我监督。 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于《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源于孔子。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恝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3、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

他人的善良的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也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三、知识积累 1、音、形、义率:遵循。性:上天赋予人的本性。修道:修明道德。须臾:一会儿。中(zhòng)节:符合节度。和:调和。大本:最重要的根本。达道: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致:达到反中庸:违背中庸的道理。时:时常、常常。忌惮:忌讳、害怕。明:彰显。力行:努力实行。九经:九个方面的常规。体群臣:体恤文武大臣。体,体恤、体谅。柔:安抚、怀柔。诸父昆弟:叔伯父以及兄弟,泛指亲人。不眩:不眼花,这里指不迷惑。士:春秋时对 __的通称。劝:勉励。不勉而中(zhòng):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诚”。从容中道: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审问:详细地询问。笃(dǔ)行:坚持实行。弗措:不要放弃。 2、通假字:莫见乎隐见:同“现”,显现。好学近乎知知:同“智”,智慧。 3、词类活用天地位焉位:名词作动词,就其位。亲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亲爱。子庶民子: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子,可引申为“爱护”。来百工来:使动用法,使……来,可译为“招来”。 4、古今异义道之不行也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可以。则知所以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整治、惩罚人。择善而固执之者地古义:牢牢握住或坚守不渝,无贬义色彩。今义: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含贬义。四、课文导读【原

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