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导师团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创新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导师团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方薇1石立君2(1.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宏尚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36)摘要:当前学徒制度之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往往缺乏进行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研究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团队导师制度即是一种有效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模式。
本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导师团队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于导师团队的内部分工与外部支持等如团队职责分配、院校保障体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团队导师制度协作保障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1)10(b)-0152-04Some Problems in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ndTutor Team ConstructionFANG Wei1SHI Lijun2(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 Province,410004China;2.Hunan HongShang Testing Technology Co.,Ltd.,Changsha,Hunan Province,410036China)Abstract: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thinking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ed under the current apprenticeship system are limited by a single discipline,which often lack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team mentor system that came into being is a new model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postgraduates'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graduates'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role of tutor team.At the same time,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and external support means of tutor team,such as team responsibility distribution,college guarantee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Key Words:Postgraduate student;Innovation ability;Team mentor system;Cooperation;Guarantee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重要的人为因素,不管是哪一种培养模式,导师制度都将融入并影响着每个研究生从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学术培养过程[1-3]。
研学导师建设标准的调查研究

随着研学旅行需求的快速增长,伴生着研学市场发展的“研学导师”职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019年10月,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要求自2020年起执行招生计划。
2020年1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关于确认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知》,其中公布了“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相应的培训组织。
随着文件的下发,研学导师逐渐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有关研学旅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太少,依旧需要一套系统化、合理化、专业化的标准来引领研学导师的建设和发展。
一、研学导师现状调查1.调查内容设计为更真实地了解当前研学旅行中研学导师的工作实况,笔者以江西省已参加过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编制并发放了“研学旅行中研学导师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按照维度设计为五个部分(见表1)。
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97份,其中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89.9.%。
表1 调查问卷设计维度表维度内容一级维度个人信息研学导师现状研学活动前准备研学活动实施评价和建议二级维度基本信息学习信息导师配置导师组成导师学科方案制定研学宣讲宣讲内容研学方式讲解主体师生互动教学难度教学效果教学感受评价活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建议2.调查结果分析(1)研学导师缺口大在学生中调查“是否有专业的研学导师”,62.19%学生选择有专业的研学老师。
对选择“研学导师”的学生调查“在研学活动中负责研学导师工作的有哪些(多选)”,数据结果为学校老师占比62.13%,导游34.91%。
同时讲解员的数量也不算低,占比19.53%,这是因为博物馆或展览类的研学基地都会配备专门的解说员。
2017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里提出:“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置一名研学导师”。
而目前我国研学导师的主要构成是教师、导游和讲解员,专业的研学导师只有少数。
基于“导师团队-科研平台-法务实训”三位一体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导师团队-科研平台-法务实训”三位一体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科分类:教育发展战略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自1995年试办法律硕士到2006年正式实施,截止2016年6月,经前后九次审批,全国共有法律硕士招生资格院校186所。
拥有招生资格的186所高校中,法学师资水平差次不齐,毕业生质量也大不相同。
与第一至四批获得法律硕士招生资格的985、211及传统政法院校相比,后取得招生资格的大多数省属普通高校在招生政策、生源质量、教学师资、区位优势、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法律硕士是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与以往法学硕士培养目标为教学、学术、实务方向不同,法律硕士以鲜明的实务性为指向,主要培养面向立法、司法、律师、公证、监察、行政执法与监督等部门和行业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
但从实际的培养效果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2009年增设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后,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明显增多,研究生培养质量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2016年3月,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42所高校的50个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法学博士点被撤销,多所法律硕士招生院校被暂停招生。
究其原因,导师团队优势不足、科研平台欠缺、法务实训不强等问题是制约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如何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的有效整合及创新,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当前较为迫切的问题。
课题界定:本课题以186所法律硕士招生院校中省属普通高校为重点研究对象,对第一至四批中的985、211及传统政法院校法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考察,通过就业去向、司法考试通过率、职业发展等方面与省属普通高校对比研究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自担任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新模式、新方法。
现将本年度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目标与原则1. 工作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 工作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校企合作,拓宽研究生实践渠道;强化导师责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工作内容与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实验、实习、实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研究生实践平台(1)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2)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经验。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强化导师责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和责任心。
(2)定期开展导师培训,提升导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3)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4. 丰富研究生学术活动,提升学术素养(1)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等来校交流。
(2)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术水平。
(3)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工作成效与反思1. 工作成效(1)研究生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2)校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导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导师的指导水平和责任心得到提高。
(4)研究生学术素养得到提升,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2. 工作反思(1)研究生实践平台仍有待拓宽,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

DISCIPLINES EXPLORATION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刘战丽孙霞*郭业民杨青青(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要在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 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效果显著,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1.03.017R eform and P ractice o f Tutor Team S ystem o f P ostgrad u ate T raining M od e u n d er the B ack grou n d o f In terd iscip lin ary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and traceability innovation team LIU Zhanli, SUN Xia, GUO Yemin, YANG Qingqing(School of A 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singl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of tutor team was proposed,which included"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team tutor+ tutor+ assistant tutor","intram ural tutor+ base tutor+ management personnel".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in the process of p ostgraduate training practi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tutor team system;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〇前言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 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
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 作与交流,提升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 平和国际影响力。
合作研究与项目合作
鼓励导师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横 向课题研究,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师队伍的素质提升
师德师风建设
01
加强导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提高导师的职
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学术道德与规范
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质的教育资源和指导,有效促进了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
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不仅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 也为学科交叉和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导师队伍将更加多元化
层次导师的优势。
学缘结构
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导 师共同指导研究生,促
进学科交叉融合。
专兼职结合
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导 师,引入行业企业等外
部优质资源。
国际化
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学者 担任研究生导师,提高 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
03
培训与提升
培训内容与形式
01
02
03
专业知识更新
定期组织导师参加学术研 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 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更新 专业知识结构。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综合运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导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实施动态评价
定期对导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促进导师队伍的 持续优化和整体提升。
优秀导师的表彰与奖励
设立优秀导师奖
定期评选优秀导师,并给予荣誉 称号和物质奖励,树立先进典型
宁夏医科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宁夏医科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宁医校发〔2012〕94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宁夏医科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不断完善导师遴选、培训、考核、激励、评价等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导师职责,强化教书育人意识,全面提高导师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学术精湛、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导师队伍。
三、实施内容(一)加强导师遴选工作,提高导师队伍素质。
1、完善遴选条件,严格准入机制。
按照培养目标完善硕、博导师遴选条件和程序,逐步提高遴选条件,严格准入制度。
修订完善《宁夏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加强对拟参加遴选导师人员的综合素质、学术水平及指导研究生能力和条件的全面评议与审核,注重对遴选者所主持的项目级别、研究经费、发表文章、成果奖励及个人品质、心理健康等诸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将热爱研究生教育,育人意识强、学风正派、治学严谨的教师遴选到导师队伍中。
注重校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思维、优质资源的引进,将校外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强烈责任心,有较大学术影响力,能促进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导师吸纳进来,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提高我校导师整体素质和培养研究生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校外专兼职导师的督管与评价,不断提高导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2、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育人责任。
依据《宁夏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增强导师履职和育人意识,加强过程管理,规范培养行为,注重导师求真务实、严谨自律、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和学术品质的培养,提高导师队伍综合素养。
基于项目+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
探索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发显得重要。
基于项目+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向更加创新、实践和人才培养导向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项目+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该模式的实施效果,探讨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提升作用。
通过比较实施此培养模式前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表现,以及对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发挥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从而验证该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作用。
本研究还将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探究项目制和导师团队制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作用和互补关系,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效果和可持续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1.3 意义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对于推动科研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项目+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学校科研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团队,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加深了研究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制和导师团队制的结合,可以有效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路和灵感,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作者:崔传金陈至坤张瑞成来源:《大学教育》2015年第08期[摘要]研究生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导师团队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分析导师团队的内涵,在现有的导师团队建设的基础上,从研究方向凝练,科研平台建设,导师梯队构建,学术氛围培养和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建立一个优秀的导师团队。
通过逐渐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工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梯队结构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01-03近几年,随着国内研究生的扩招和学科之间联系的加强,传统的“一对一”导师指导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研究生的导师团队指导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因此,研究怎样建设一个优秀的导师团队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从引进学术带头人,提高导师团队中的个人能力,构建合理的导师梯队,建立导师团队的学术交流机制,建立导师团队的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2]这些研究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对导师团队的建设问题大多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建设措施也不够具体。
[3]导师团队的建设是各高校面临的全新课题,是一个需要全面考虑的系统工程。
如何正确把握导师团队的内涵,如何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意义重大。
[4]针对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电气工程学院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导师团队的建设问题,特别是2011年以后开展了很多的研究与实践。
经过3年的努力,电气工程学院在导师团队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根据对导师团队内涵的理解和这几年在团队建设上的经验,重点研究了建立一支优秀导师团队的方法和途径,并给出了导师团队建设后取得的团队建设效果。
一、目前导师团队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导师团队的建设是个全新的命题。
现在的研究也都处在探索实践阶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导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导师团队的发展缺少科研平台支撑科研平台是研究人员利用特定实验设备,围绕科学问题,在项目经费的支持下根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开展科学研究的场所。
一方面,科研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是导师团队的研究试验场和成长舞台,也是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的载体。
另一方面,科研平台体现了院校的学术意志,有利于吸引、凝聚、造就一批科研人才,推动导师团队的发展,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
目前,不少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经费较少,科研平台支撑方向不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现不足,平台的通用性差;建设的系统规划性不强,后续的完善维护升级不够。
显而易见,没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就无法吸引、培养和聚集一批最优秀的学术人才,现有的人才也会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最终走向平庸,优秀导师团队的建设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二)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不合理一个优秀的导师团队,要有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只有结构合理,导师团队的整体效能才能够得到发挥。
但是现在导师梯队的建设中存在学科、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导师团队的学历和学位结构整体上偏低,缺少学术带头人;导师团队的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超过50岁的教授在团队中的比例超过90%;导师队伍中副教授职称的导师所占比重远这大于教授所占的比重,且年轻的博士教师参与度严重不足;在导师团队的构建中,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不够,存在人才学科单一,知识结构、学术成长环境和科研经历类似的情况,不利于学术思想的碰撞和新想法的产生;同时团队中也缺乏有实际工程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员。
(三)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制度不科学导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建设对团队的高效运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导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在导师的遴选、培养和激励考核机制上存在明显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导师的遴选缺少规划性,不能根据学科布局来遴选导师,不同学科的导师团队师资力量不均,导致学科发展失衡;导师遴选不敢大胆启用年轻人,使得导师团队缺乏活力;导师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对导师的使用多而培养少,培养也多限于简单的参加学术会议、聆听报告、讨论等形式,而定期的学术交流、访问、进修、留学等实质性的培养形式还较少;在考核和激励机制上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成果轻团队合作,重导师个人水平轻学生培养质量。
二、导师团队的内涵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总体目标是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兼顾科学研究。
因此,导师团队的建设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质量,进而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师团队应当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明确的科研方向、先进完善的科研平台、合理的梯队结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努力创新的学术思想、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只有这样的导师团队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和科研的需要。
三、导师团队的建设(一)建设目标目前,高校导师团队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没有标准的建设目标,但是优秀的导师团队建设应当从导师团队的内涵入手。
高校导师团队建设,应使团队的学科特色鲜明、科研方向明确,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有可持续发展的硬件科研平台的支持;团队学科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团队学术氛围宽松,导师科研兴趣浓厚,交流、辩论、竞争、合作常态化;团队制度规范,管理科学,运行高效。
根据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以下几个研究方向上建立五个导师团队。
(二)科研方向凝练科研方向是一个学院人才培养和学术意志的直接体现,是支撑学科深入持续发展的基础。
导师团队的建设必须围绕研究方向开展。
在建设导师团队时,我院根据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研究基础和师资情况,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针对精品钢材冶炼、环境监测、装备制造业、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医学检测和光伏及电力等行业需求,围绕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的发展,从2011年起,经过讨论、调研、总结,历时近一年时间,对原有的控制理论、光电检测、视觉检测等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与深化,并新凝练了生物检测、光伏和电能质量与继电保护五个研究方向,着重在这五个方向上建设五个导师团队,凝聚科研人才。
(三)科研平台建设完备的科研平台能够保证优秀的导师团队在第一时间验证创新思路,把握和引领学科前沿,使研究工作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
可以说科研平台建设是建设高质量导师团队的硬件基础。
[5] [6]我院从2012年开始,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分两次进行科研平台的建设完善工作,建成了唐山市先进测试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下设视觉检测与控制技术、激光与光谱测试技术、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生物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等研究室,实验室总面积达400余平方米,并于2014年顺利通过了唐山市重点实验室的验收,给研究生导师团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
(四)团队梯队建设任何一个优秀的组织或团队都有一个合理的团队结构。
同样,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在科研方向的把握、知识结构、学术背景、职称结构、年龄组成上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互补性。
[7] [8]目前,我院在导师团队梯队建设上,以研究方向为中心,以研究平台为依托,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个研究方向上按照“1+3+3+3”的模式进行梯队建设(模式中的“1”为一个学术带头人,“3+3+3”分别为3个教授,3个副教授和3个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并重视年轻博士在梯队中的作用,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按照导师为主,副导师为辅,团队成员协助指导的模式进行。
同时,保证每个研究方向都有一个学术带头人。
目前,学术带头人主要由本学科方向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准确的把握当前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定期进行学术的交流与指导,从研究方向上引领整个团队。
按照职称结构搭建的梯队成员,要在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年龄组成上进行综合考虑。
以我院的视觉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方向为例,在伺服控制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基础试验平台上,我们将智能控制技术、视觉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进行融合,把原来具有控制、视觉、光电检测等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聚集到一个团队之中,基本构成了由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职称结构,所缺的1名博士讲师也已经引进。
目前计划培养两名,派两人去外校攻读机器人方向的博士学位,另外派1人在机器视觉方面去国外进修,以此来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使梯队在知识和学术结构上更加完善和科学。
在其他的研究方向上,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导师团队的建设。
在年龄结构上也是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模式,在职称上大胆启用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由于我院目前40岁左右的教授较少,引进也有一定困难,为弥补人才断层给团队建设带来的影响,我院大力引进年轻的博士,并努力培养和使用年轻的博士。
我院建立了副导师制,使得没有资格指导研究生的年轻博士得以参与到梯队中来,辅助指导研究生,并使年轻的博士教师占到导师团队的一定比例,形成坚实的导师团队基础。
导师梯队建设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应注意梯队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导师梯队始终处在一个最佳的梯队结构之中。
(五)学术氛围建设宽容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对一个导师团队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建设一个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9] [10]首先,我院积极开展科研讲座和科研进度汇报。
如研究生科研活动周、教授博士报告论坛,每个研究方向的导师和研究生都要定期的汇报科研进展情况,大家就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讨论,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也可对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允许大家在讨论中出错。
其次,我院定期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举办多层次学术会议;组织导师团队每年定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或省市级学术会议,创造机会让导师团队与国内外的专家教授沟通交流,让导师团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增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学习。
这些都有利于团队形成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
最后,我院导师团队积极开展科研合作。
导师团队成员之间根据课题的交叉情况,可以联合申请课题承担科研项目。
同时,导师团队还可以与其他兄弟单位或公司企业共同协作联合承担课题。
这不但有利于彼此技术上的提高,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导师团队的运行才会更加流畅。
(六)管理制度建设制度对于任何一个团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健全的团队制度、加强团队管理是导师团队有效运行的保证。
目前,导师团队考评和激励机制易造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导师团队成员间的学术交流较少,不能形成自由和宽松的学术氛围。
[11]导师团队要高效运行,就要解决导师团队的考评和激励机制问题,削弱或取消导师行政职务相关工作评分在考核中的权重;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加强导师的师德建设,对导师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对导师的考核从数量转向质量,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及发明专利为主,并将培养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列为导师团队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