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让平安成为暖心名片(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本报记者马跃峰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5日 02 版)老爹和一群狗,曾是宋志军全部的牵挂。不料,自从他酒后伤人进了看守所,爹病逝,狗走失。等回到家,他怨天尤人,怪旁人见危不救,要上访“讨个说法”。

宋志军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县里派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超来到宋家。

“院子虽破,但干干净净;主人颓废,但种的一畦菜,绿油油透着生机。”李超一边看,一边赞,说得宋志军的脸渐渐“阴转晴”。紧接着,李超两次登门解心结,村里又帮着张罗找工作。宋志军的话多了,笑也多了。

“心理咨询如春雨润心。”西平县设立304个工作站,培养700多名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化解心理症结。“做这件事,干部一开始心有疑虑。”驻马店市委政法委书记孙巍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明确表述,让我们统一了思想,信心倍增!”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社会治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新目标新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擦亮“平安”这张暖心名片。

创新治理体制,多元主体互动

这段时间,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社区“微更新”项目上。项目虽小,却是治理难点,涉及区内不少单位的“奶酪”。

比如东上澳塘河整治,河水清了,河道美了,但群众还是有意见——部分河岸被两家国企围圈,1公里长河岸两头走不通。要想开放河岸,就得拆除围墙。都是市里响当当的国企,怎么沟通?蒲亚鹏想到了街道党建联席会议机制,街道党工委与两家企业党委多次协商后,企业不仅拆除围墙让出河岸,还将内部的小花园对公众开放。

虹梅街道户籍人口只有2万,常住人口却有4万,加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庞大的人流潮汐般来去,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大压力。

“区域化党建就像一根红线,将区域内机关、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的党组织连接起来,凝聚治理力量,激活治理资源。”蒲亚鹏说,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虹梅街道引导成立跨体制、跨领域、跨条块的社会组织“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虹梅庭”又培育孵化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多个公益社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治网络就像爬山虎一样,越连越多,生机勃勃。”

“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制,成为各地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着力点。

北京编制实施全国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规划,推出28项量化发展指标,都是实杠杠,便于考核评价;浙江将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每月都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的理念,正不断转化成各地的生动实践,落地生根。

社会治理既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治理我国这样一个由13亿多人口组成的巨型社会,尤须在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主体责任的同时,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地处豫皖交界的河南沈丘县,一度案件频发。数周前的一个深夜,盗贼潜入窦全梅家,牵走10只羊。68岁的窦全梅哭天抹泪,无所适从。没想到,几天后,保险公司送来4000元赔偿金。原来,县财政今年拿出150万元,为30.4万户居民上了治安保险。谁家的牲畜被盗、农机具被偷,10天未侦破,可向保险公司索赔。

沈丘县综治办主任董磊说,县政府购买服务后,重在考核乡镇理赔质量、发案数量,强化公安部门破案责任,有效减少了“发案不报案、报案不破案”。

把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党委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沈丘的微创新,折射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趋势。

北京市朝阳区建立起约12万人的群防群治力量,小区保安、社区大爷大妈等“朝阳群众”活跃在综治一线。今年初上线的“朝阳群众”APP,更是将其威力从线下发展到线上。

山西省不久前划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最低线——新增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的部分,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树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各地发力制度创新,吸纳更多主体共同参与,在共治中优化社会治理。

下足绣花功夫,提升精细化水平

“辕北村西北角发现一处违章建筑……”几天前,山东省桓台县全域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接到网格员发来的图片,工作人员立即转给管区干部。进入处理程序2天,违章建筑即告拆除。“以前违章建筑野蛮生长,发现难、拆除难。”桓台县委书记贾刚说,现在可以早发现、早治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桓台,全县划分974个智慧网格,“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平台自动监督”,问题发现、转办、落实、监督全流程留痕。

“解决社会治理中看大概、轻细节的积弊,关键要树立大数据思维。”贾刚说,通过智慧平台监督权力运行,及时解决问题,同时搜集问题,分析研判治理短板,精准施策。

社会治理是精细的艺术,考验的是绣花功夫。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各地把握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的新特征、新趋势,积极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今年,武汉交警推出集“车脸”“人脸”识别等系统于一体的交管智慧监管平台,对吸毒人员、毒驾人员等重点驾驶人,“毒驾车”“醉驾车”等重点车辆,实现了实时预警。曾因吸食毒品被取消驾驶资格的张某就领教了这个智慧平台的威力。张某名下的“鄂A72Z××”红色马自达轿车,6月活动频繁,交警将高清卡口监控拍摄到的驾驶员照片与张某比对,发现高度吻合,随即将其列为重点侦办对象。经过布控盯守,民警将驾车的张某当场抓获。张某尿检结果呈阳性,已构成毒驾和无证驾驶,被强制隔离戒毒。

如今,“互联网+社会治理”渐成风气:杭州推出“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贵州检察院打造司法办案辅助系统、案件智能研判系统、数据分析服务系统三大数据应用系统……借势科技,线上线下融合,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日益增强。

绣花功夫“绣出”的,除了浓浓的“科技范儿”,还有“专业范儿”。

前不久,河南洛阳的许某患抑郁症入院猝死。亲友围堵医院大门,摆花圈、停尸体。调解员杨彦琦花费12个小时,成功劝解患方将尸体移入殡仪馆。第二天,老杨又以陪审员的身份,成功调解赔偿事宜。

在洛阳,医患纠纷化解渐入正轨。洛阳市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处置中心,聘请退休的医院院长、法院院长等兼任人民调解员,组成一支专业、精干的调解队伍。至今,依法调解纠纷1000余起。

从“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在一些地方初步形成,到以失独老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服务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扩展到更多地区,随着越来越多专业化人才的引入,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治理重心下移,建设幸福家园

12月3日上午,2018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在湖北武汉百步亭社区正式启动,预计全国各地将有2万多个社区参与。这一社区“草根文化”盛宴,已连续举办6年,参演居民由1万多人发展到23万多人,收看人次由1500多万增至3.4亿。

作为社区网络春晚发起人之一,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波更忙了。这位十九大代表回到岗位后,学习宣讲十九大精神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社区治理创新闻名全国的百步亭,引来络绎不绝的取经者。

“社区工作早已告别‘大妈说教’时代,需要社区工作者学会新本领、用好新工具。”王波说。“老死不相往来”“猫眼看世界”是社区居民常患的都市病,而在百步亭,这个16万人的大型社区是“三天一小活动,五天一大活动”,过去素不相识的人们,一搬到这里,就如同搬入“熟人社区”。

在王波看来,百步亭能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输出源”,关键在于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企业参与社区共建、物业融入基层治理等创新举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各地坚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按照“界限清晰、便于管理、责任明确”的原则,将辖区“切分”为899个基本治理单元。每个单元涵盖居民300至500户,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许多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不同,吴江区将党建、市容、环保、民生等党政工作职责、行政管理权限划转到基层,人力、物力、财力及行政资源精准投放。70%的问题就地消化,20%的问题联动解决,吴江基本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的转变。

山东胶州市里岔镇下辖101个村,办事力量下沉不够等社会治理短板突出。为此,里岔镇创新“纵横二分管理”。纵向上,设立两个农村工作委员会,各下辖6个管区,每个管区下辖7至9个村。党员和农户全部“联户”,形成“一沉到底”的治理网络。横向上,注重部门联动,联手解决问题。“全镇一半以上工作人员下沉到管区、村庄,农民办事半径缩短到3公里以内。”里岔镇党委书记刘京明介绍。

从强化党建对自治、法治、德治的引领到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从街镇赋权增能、取消招商引资、回归管理服务本位到提升社区硬件软件,基层治理变革在各地风生水起,初心却始终如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共建共治共享 共创美好家园的典型经验材料

共建共治共享共创美好家园的典型经验材 料 共建共治共享天河开拓社会治理新路径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基层,难在基层。过去十年,天河区经济质量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长期居于全市前列,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0.8亿元。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就了天河的繁荣,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挥之不去,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考验。 逐梦新时代,天河区不仅要当好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要争当全市社会治理的示范区。2017年,天河区着力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梳理出基层治理工作六大板块内容18项任务,从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全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一支队伍联勤执法,一个平台指挥调度,一张网格精细管理”的深度融合,加快综合治理、城市管理、政务管理、社会管理“四管合一”基层治理崭新模式的构建,基层社会矛盾和隐患防范化解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创新网格化管理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近年来,天河区积极探索“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问题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 目前,天河区已完成“一张网格、一支队伍、一个基础数据库、一套

运作机制、一套绩效管理”的建设。据了解,天河区网格化信息系统于2016年3月15日正式运作,截至2017年11月16日,通过系统发现上报案件150.3万宗,办结147.7万宗,结案率98.27%,案件上报和数据清洗进度均列全市第一。 网格化的精细管理提高了社区管理工作效率。“在处理上下楼因渗水问题而产生的邻里纠纷时,过去类似的案件解决难、耗时长,有时十天半个月都解决不了,如今借助网格化手段,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处理完毕,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得到居民的赞扬。”沙河街网格员马莉给网格化工作点赞。 天河区还建立“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督导工作与网格化工作的对接机制,跟踪解决检查发现的各类黑点漏点问题。“我们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黑点漏点在网格化系统地图上的呈现,清楚展示黑点漏点的分布情况,把河涌水环境治理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黑点漏点全面排查,堵塞工作漏洞。”天河区网格中心负责人麦栋介绍。 创新治理机制“一支队伍联勤执法”模式破除基层执法难题 2015年11月起,天河区21个街道全面实行“一支队伍联勤执法”。在不改变法定执法主体、不改变法定执法程序、不增加执法人员编制的原则下,以“公安+城管”执法力量为主,融合相关行政执法力量,组建联勤执法队伍。通过建立“前台共管,后台分流”的工作机制,与网格化工作联动,提高基层执法效率。 此项改革实现了基层执法从“权责不清”到“权责统一”、从“多头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在社区共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社区 共建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社区共建单位座谈会,目的是回顾工作,交流经验,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共建工作,真正使这项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共建活动,成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刚才,主任介绍了今年以来社区工作开展情况和明年工作计划,各共建单位也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经验和今后的工作打算,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实践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一如既往地抓好这项工作,力求取得新的成绩。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深深体会到:大家形成的共识深刻,社区和共建单位双方思想上是高度重视的,都自觉把共建工作纳入各自的整体工作之中,摆上了重要位置。推进的举措扎实,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共建活动,有力推进了部门单位与社区联推共育新格局的形成。取得的成效逐步显现,共建活动不仅提升了各部门单位的社会形象,更推动了社区的创建工作,促进了市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借此机会,我向在座所有参与共建的单位付出的艰苦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共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共建工作需要认清的几点意义 (一)深化共建工作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强调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深化社区共建活动,推进部门单位与社区形成联推共育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正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深化共建工作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五城联创”为总揽,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了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通过深化共建活动,可以进一步推动文明社区建设,扩大文明社区的覆盖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各部门单位的社会形象,提高文明单位的创建水平和层次;可以进一步带动文明单位、文明机关的创建,从而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深化共建工作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强大动力。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和谐社区,我们社区也一直是我县各社区中的佼佼者,进一步加快我们社区建设,对于我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先进事迹材料(共建共治共享征文可用类型)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先进事迹材料(共建共治共享征文可用类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乡镇街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位于岳麓区中部的望城坡街道,地处湘江新区核心区,毗邻梅溪湖国际功能服务区,面积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常住人口8万多人,流动人口近10万。辖区内有湖南商学院、市气象局、汽车西站等省市驻街单位70多家,小型企业2800多家,个体商户6000多家。作为河西较早建成区,区域内农安小区多,老旧小区多,社情民意复杂,特别是地处河西交通枢纽中心地段,随着综合交通枢纽、地铁换乘站的建成,辖区内流动人口骤增,社会治安状况复杂,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成为街道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面临当前社会治理新形势,望城坡街道结合辖区实际和特点,围绕“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治理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XX年,望城坡街道还主

动承担了岳麓区城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实施开展了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做实网格化管理,推动智慧化服务,着力打造了整洁有序、文明优美、稳定和谐、人民满意的城市街区,让幸福在老百姓家门口升级。截至10月底,望城坡已完成税收44285万元,是全年任务150%。 1建引领协同共治“社会化”治理激发幸福活力 今年7月,连续强降雨让地势低洼的望城坡街道的望麓社区成为洪涝重灾区,且望麓社区居住的多是盲聋哑残障人士,为此,望城坡街道积极号召各种力量开展救灾重建工作。号召一经发出,建筑、心理咨询、市政、设施维护等各行各业都自发参与到灾后重建。 这得益于望城坡街道“区域化”党建品牌的构建。 要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必须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健全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望城坡街道坚持以服务为核心、多管齐下的共治理念,以党

建立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方案

建立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方案全市公安机关积极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人民对安全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省运会安保这条主线,持续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有力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是做强了“一个龙头”。按照情报指挥一体化、指挥处置扁平化、指挥手段智能化、指挥资源集约化、指挥调度规范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了实战化指挥体系建设。坚持情指一体,充分整合情报和指挥职能,把各类情报信息汇聚到指挥中心,选派实战经验丰富、分析研判能力强的人员参加指挥协调。完善扁平指挥,完善了日常层级指挥与应急扁平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健全通信调度系统,确保了指挥决策、警令传递、警力调动、现场处置的快速高效。强化指令落实,健全勤务报备、指令传递、办结反馈、警情流转等制度规范,全流程纳入倒查问责范围,增强指令的权威性,确保指令及时落地。 二是夯实了“两大基石”。推动社区警务提质,出台了《创新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明责、减负、增效”要求,以推动派出所回归基础主业为根本,正推动建立精简高效、立体多维、一网统考的派出所工作新机制。强化“一标三实”信息维护更新,建立了重点人员动态发现、实时列管、网上监测、网下管控“三位一体”模式。开展重点单位、行业场所的清查登记,纳入全流程、动态化监

管。推动治安基础提档,加强了对电动车、摩托车被盗、二手交易、涉众型经济犯罪等侵财案件的专题研究,实现对重点违法犯罪的定点、集中打击,提高了“由人控案”水平。 三是筑牢了“三张网络”。加强视频天网、巡控地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构建全景、全域、全网管控体系。筑牢视频监控网,以补盲加密、高清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深化“门禁+视频+卡口”物联网安防小区建设,依托“雪亮工程”,积极推进了治安视频监控向农村地区延伸。筑牢社会面巡控网,深化网格化巡防工作,发挥巡逻盘查移动警务终端服务查缉作用,完善了主城、城乡结合部、农村三级巡防管理模式,以检查站和治安卡点为依托,切实提升了围捕、查堵、防控实效。筑牢信息防控网,将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申报、收寄件信息实名登记、机动车信息治安管理、危爆危化物品治安管理等子系统逐步纳入社会化信息采集平台,开展全天候自动采集、实现信息共享。 四是推动了“四力共治”。把公安工作融入发展大局,赢得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支持,形成综治合力。强化党政领导,把推进社会治理上升为党政工程、基础工程,合理统筹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了机制、保障问题。强化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安委会、维稳办牵头作用,强化交通、消防、民爆危化品治理,巩固了“公安监管、行业主管、单位主体”三方联动监管模式。以公安、安监、环保等部门为重点,健全了情报共享和联席会商制度,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严厉打击了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违法犯罪。强化社会协同,延伸治理触角,指导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要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组织结构,改善社会治理机制和方式,从而打造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建设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要以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为目标,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治理是指统治和管理的方式和过程。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西方话语中的治理,强调对传统统治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超越,主张公共和私人等社会多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但由于其理论的阶级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明确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相反,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对国家

的治理,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人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要“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狭义的社会治理涉及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分框架中后者的自治及其与前两者尤其是政府的关系等问题。社会治理格局反映了一定治理场域内治理主体间相互位置、权力关系、资源占比与互动方式的集合,其本质是治理主体间结构化的社会关系。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党立足国情,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治理理论,推进中国治理实践。在中国,社会治理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市场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这种治理模式是以保障人民权益为核心,激发社会活力,改善社会福利,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元主导、多方参与、民主协商、各司其职的共同治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通过社会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效能最大化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提高社

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村街道城管中心)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城市治理,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 享新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要求,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为我国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治理、迈向善治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共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 体人民共建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智慧和决定力量。“共治”,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 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落到实处。“共享”,就是要坚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和治理成果,着力解决 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共治要以 体制创新为关键,共享则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工作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途径 1.聆听意见,开展共建。为更有效地推进城市治理工作,坚持“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 众的问题”,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邀请专家、居民群 众到现场进行座谈,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面对面提意见、讲建议,想办法、出点子,做 好建言献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共同商量推进城市治理的办法、措施。在城市治理日 常工作互动中,及时收集建议、交换意见,共商城市治理之策,打通了城管与群众互通的 经络,奠定了城市治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2.转换角色,寻求共识。在推进城市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极力找寻工作人员与执法对 象的共同结合点,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互换角色彼此体验。例如: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 深入群众,主动到商贩、服务对象中体验生活,帮助商贩规范摊位、调剂摊位,真真切切 体验商贩的生活,感受商贩、群众的不易,真心换真情,赢得商贩感情上的接纳。另一方面,邀请商贩中的部分典型代表,以城管执法人员身份协助参与城管执法,让商贩感受城 管工作的艰辛,体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城管、商贩从感情上找到 结合点,思想上形成共识,相互理解和体谅。 3.下沉重心,实现共治。把城市治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城市管理执法转型上,推动实 现了单一主体单向执法到多元参与治理的转变。将商贩作为城市治理志愿者,让商贩帮助 正面宣传城管,正面引导广大商贩服从市场管理。聘用有威望的居民群众作为市容管理和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经验 交流发言材料 突出基层基础特色,形成三位一体新平台。着力打造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新平台,做到指挥体系、矛盾纠纷排查及突发事件处置、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重点上访人员诉求及解决情况、众创平安活动、干部工作轨迹、综治考评结果等七个清清楚楚,提升综治工作现代化水平。一是规范综治中心平台建设。市县两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乡村两级达标率90%,整合部门人员进驻中心,建立综治数据采集、情况通报、职能部门联席会议、考核督导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上下对接、左右联动、协调运转、规范高效的工作体系,实现了涉稳信息收集、治安形势研判、矛盾化解督导、实有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应急处置调度等实战功能。二是完善网格化体系建设。统一制定常德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规范手册,共划分城乡网格8633个。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同级综治中心一体运作,市县两级分别配备专门人员10名、5名以上。每个网格统一设立网格长、网格信息员、网格联络员、网格协管员、网格志愿者,整合网格力量4.5万多名,其中专兼职网格员8642名,工资待遇均由财政保障,促进了基层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整合,确保问题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三是强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引导、运营商投资、农户参与的雪亮村庄工程建设,已有48个乡镇107个村启动,新建公共部位监控1100多路、发展农户家庭监控3300多路,实现群众得实惠、

综治得平台、企业得市场的多赢局面。升级改造全市综治大数据平台,采集综治业务数据5100多万条,三实信息采集率达到98%以上,整合57家职能部门数据19亿多条,市县两级、80%以上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区)联通综治视联网。 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用活工作落实新抓手。善于用活综治奖、微信群和特殊人群档案,推动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确保综治工作落地生根。一是积极用活综治奖。将综治奖励政策落实到市直部门以及县乡村三级,对综治优秀单位、合格单位分别给予干部职工一个半月、一个月的工资奖励,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积极性。将综治奖励政策延伸到“无上访村(社区)”建设,市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对50个优秀乡镇(街道)、20个优秀村(社区),分别给予15-20万元、5万元的奖励。充分运用“一票否决权”制,对综治工作不力的51家单位进行约谈,对23个单位进行挂牌督办,对21家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6个单位确定为不合格单位,不予发放综治奖励。二是积极用活微信群。出台常德市平安网格微信群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微信群1.4万多个,实名入群198万多人,占全市总人数31%,做到所有公职人员入群、基本实现一户一人入群,建立每日群报制度,开展综治宣传、矛盾排查、群防群治、报警求助等工作。全市通过微信群排查处理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等8658件,发布政策法规、综治动态信息4.7万多条,收到微信举报报警128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46人,发放微信奖励红包33.85万元。三是积极用活特殊人群档案。以乡镇(街道)为主体,按照“六个清清楚楚”的要求,建立刑释人员、吸毒人员、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0772422.html,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分析 作者:林晓君贺林波 来源:《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第07期 摘要:社区治理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在基层的着力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探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社区治理新格局形成的制约因素,并详细介绍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的基本内容,然后针对性的分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的推进路径,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多元主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必须以社区治理为支撑,将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构建出发,为社会治理打下基础,实现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的战略布局。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价值多元化、需求多层次化成为当前社会价值的突出特点。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核心政治有原来的“生产力政治”转变为“民生政治”,因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能够提供有效的政治与组织保障,体现新常态下的政治价值。从社会层面来看,十九大将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定位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由此可见,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单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同样体现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参与,这也为社区治理中吸纳多方力量与多元治理主体协作提供了保障。从公共价值从面来看,多元主体的参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其不仅是政府治理的对象,而且还是非政府性质的社会治理力量,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构建提供给了公共资源和价值。 二、格局构建的基本内容 (一)提高“三共”治理和“四化”水平 一方面,在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下,必须协同推进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三方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三共”治理。政府应重视“三共”治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坚持政府主题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治的原则,加强共建体制安排、共治供给、共

在社区共建单位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社区共建单位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社区共建单位座谈会,目的是回顾工作,交流经验,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共建工作,真正使这项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共建活动,成为进一步推动紫港社区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刚才,主任介绍了今年以来社区工作开展情况和明年工作计划,各共建单位也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经验和今后的工作打算,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实践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一如既往地抓好这项工作,力求取得新的成绩。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深深体会到:大家形成的共识深刻,社区和共建单位双方思想上是高度重视的,都自觉把共建工作纳入各自的整体工作之中,摆上了重要位置。推进的举措扎实,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共建活动,有力推进了部门单位与社区联推共育新格局的形成。取得的成效逐步显现,共建活动不仅提升了各部门单位的社会形象,更推动了社区的创建工作,促进了市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借此机会,我向在座所有参与共建的单位付出的艰苦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共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共建工作需要认清的几点意义。 1、深化共建工作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十九

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强调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深化社区共建活动,推进部门单位与社区形成联推共育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正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2、深化共建工作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五城联创”为总揽,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了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通过深化共建活动,可以进一步推动文明社区建设,扩大文明社区的覆盖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各部门单位的社会形象,提高文明单位的创建水平和层次;可以进一步带动文明单位、文明机关的创建,从而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3、深化共建工作是推进慢城大花园建设的强大动力。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和谐社区,我们社区也一直是我县各社区中的佼佼者,进一步加快我们社区建设,对于我们的形象展示和建设至关重要。通过深化共建活动,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集聚力量、鼓舞斗志,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励社区居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社区建设中。 二、深化共建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部门单位与社区的关系。参与共建的部门单位和

共建共治共享 共筑平安家园征文

共建共治共享共筑平安家园征文 这几天,杭州恩济花苑小区的住户在议论:下个年度的物业费还是超低的每月每平方米0.5元,真便宜。 记者走进这个位于文二西路的小区,只见路面干净整洁、路旁绿树掩映、车辆停放有序。 到今年8月底,恩济花苑自治已经8个年头。不请物业公司,小区照样管得很好——自治管理,这一在政府和市场外的第三条社区治理的道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汇集民意小区自治 “如果物业能为业主着想,就不会自管。”恩济花苑业委会主任高仁模说。 “当时物业特别不负责任,楼道的灯坏了几个月也不修。”业主李阿姨想起来还是忿忿不平,好几次看不清楼梯,她差点摔倒。那时虽有物业,但小区里治安问题不断,环境脏乱不堪。 2009年9月,恩济花苑物业突然贴出一张通告:物业费从每 “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还要涨物业费?”平方米0.6元涨到1元。 业主们积压已久的情绪爆发了,业委会召开业主大会,决定辞退物业,实行自管。 彼时,钱塘江畔在水一方公寓业主们也和物业公司展开“维权战”。 经历非典考验的在水一方业主们,一直相处得十分融洽。2008年新物业入驻后,管理混乱,单元防盗门全部损坏,电梯等设施损坏严重,业主与物业矛盾十分突出。2009年12月底,全体业主书面投票,同意小区业委会进行物业自治。

物业自管是业主在自治条件下,行使物业服务方式选择权的一种形式,即不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自行管理物业区域。目前,在杭州住建局备案的小区业委会约1100多个,选择自管的约80个。 “不管是自主管理,还是委托管理,只要能最大程度汇集民意,就是符合小区实际的。”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物业处处长徐燕说。 自行管理有模有样 业委会自管小区,无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恩济花苑和在水一方都有个物业管理“能人”。 恩济花苑的物业自管,离不开业主邵铁飞。邵铁飞曾是杭州某服装公司副总,退休在家的他还想发挥余热,毛遂自荐管理起了小区物业。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让业主感受到自管的优越性,邵铁飞把物业费从0.6元降到0.5元,赢得一片叫好。自管第一年,小区推出增设健身器材、改造信报箱、提升绿化等六大民生工程。 在水一方物业自管“灵魂人物”是韩萌芽,小区里被称为物业管理中心主任。 “当物业管理中心主任前我只是个家庭妇女,大家看我平时热心又空闲,推荐了我。但作为小区管家,光热心还不够,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得有制度。”韩萌芽说,在水一方业主大会相继通过了《办公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共计16项物业管理规章制度。 自管,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当时自管物业还不可以到税务局进行备案,开不出税务发票。为此,在水一方业委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让平安成为暖心名片(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本报记者马跃峰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5日 02 版)老爹和一群狗,曾是宋志军全部的牵挂。不料,自从他酒后伤人进了看守所,爹病逝,狗走失。等回到家,他怨天尤人,怪旁人见危不救,要上访“讨个说法”。 宋志军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县里派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超来到宋家。 “院子虽破,但干干净净;主人颓废,但种的一畦菜,绿油油透着生机。”李超一边看,一边赞,说得宋志军的脸渐渐“阴转晴”。紧接着,李超两次登门解心结,村里又帮着张罗找工作。宋志军的话多了,笑也多了。 “心理咨询如春雨润心。”西平县设立304个工作站,培养700多名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化解心理症结。“做这件事,干部一开始心有疑虑。”驻马店市委政法委书记孙巍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明确表述,让我们统一了思想,信心倍增!”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社会治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新目标新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擦亮“平安”这张暖心名片。 创新治理体制,多元主体互动 这段时间,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社区“微更新”项目上。项目虽小,却是治理难点,涉及区内不少单位的“奶酪”。

比如东上澳塘河整治,河水清了,河道美了,但群众还是有意见——部分河岸被两家国企围圈,1公里长河岸两头走不通。要想开放河岸,就得拆除围墙。都是市里响当当的国企,怎么沟通?蒲亚鹏想到了街道党建联席会议机制,街道党工委与两家企业党委多次协商后,企业不仅拆除围墙让出河岸,还将内部的小花园对公众开放。 虹梅街道户籍人口只有2万,常住人口却有4万,加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庞大的人流潮汐般来去,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大压力。 “区域化党建就像一根红线,将区域内机关、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的党组织连接起来,凝聚治理力量,激活治理资源。”蒲亚鹏说,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虹梅街道引导成立跨体制、跨领域、跨条块的社会组织“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虹梅庭”又培育孵化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多个公益社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治网络就像爬山虎一样,越连越多,生机勃勃。” “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维护社会秩序,而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制,成为各地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着力点。 北京编制实施全国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规划,推出28项量化发展指标,都是实杠杠,便于考核评价;浙江将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每月都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的理念,正不断转化成各地的生动实践,落地生根。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文章+网评文章:新时代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 会治理格局 1、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我国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一种模式,从一般结构形态来看,有时需要关注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共同体,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共同体应该体现这样的特征:一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体建设和共同体治理。无论是城镇、街道、社区,还是乡镇、村庄,等等,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管;二是每一社会共同体“公共物品”的具体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均由共同体全体成员通过协商民主方式产生,其一切管理行为遵循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意志;三是共同体“公共物品”运作产生的所有利益,均为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社会是由大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构成的,各种社会共同体,如果能够按照具有这三个特征和要素的模式运作,就有利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从总体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结果,也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就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各种利益和问题反映出来,

将各种智慧、资金和资源集合起来,将各种事情有计划、按步骤地切实推行,并且能够让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各种利益。 社会治理,既需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也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等。引入共建共治的理念,为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和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指引。引入共享的理念,为推进社会治理的正统性或者正当性提供了支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体现社会治理格局的公共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意味着社会治理有赖于其成员的广泛参与,意味着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持续性状态,在这种治理格局之中,“共建共治”确立主体资格,“共享”则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3、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四方面做一些基层、基础性工作:一是积极培植和发展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并不断提高其社会自治和公共治理的能力;二是健全完善各种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软法”性质的社会规范,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之与国家法律法规一道,有效调整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三是加强和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社会治理设施的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使之服务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强培养社会治理的专门化人才。为此,除应在大专院校设置培养专门社会治理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汇报(八页)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汇报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认真开展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将X村确定为市级试点单位,将X村确定为区级试点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持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以平安建设为统领,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紧扣新时代新使命,适应新矛盾新要求,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科学路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提升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主要做法 (一)在“共建”方面。

一是巩固优化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城市社区,健全完善了“兼职委员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十个一”区域化联建协议书。建立完善了“双清单、双认领”联建机制,社区党工委通过社区自主制定、上门征集辖区单位需求等方式,认领了辖区单位服务需求事项,向辖区居民开放了棋盘室、书画室、红观影室、培训场所等服务场所,做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辖区单位认领了社区服务事项,开放了各自单位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馆等资源共享场所。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按照“四定”“六个一”标准开展集中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文明城市创建、辖区平安建设守护等工作。在农村,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五四八”(五项机制、四项能力和八项体系。即:“建立党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负责机制、社会协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治保障机制;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村级治理能力、法治服务能力、德治教育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共同发展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网格管理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安全责任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心理服务体系”。)综合治理体系。 二是持续深化网格化工作模式。进一步健全规范了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全科网格员”工作,落实了“六必访、六必到、八必报、十条为民服务线”工作法。 三是探索实行巷长负责制。在城市社区,组建了由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兼任巷长,由网格员、在职党员、社区民警、物业公司负责人等力量组成的治理队伍,由社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和社工委副主任分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心得体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从社会治理的主体、目标以及治理的方式上,廓清了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由谁来治理、为谁治理以及怎么治理的理论难题,指明了“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也是社会整合的目标方向。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整合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整合就是不断调整、协调社会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缓解、消除矛盾冲突,最终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求按照现代化规律和要求,改变过去的隶属关系,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引领下,通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科学决策机制的建设、政策利益均衡功能的发挥,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与人民诉求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情感,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各负其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最终达到一种善治的理想状态。阔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的团结与统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须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良性互动。在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各方的领导地位。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不仅要求提升中国共产党适应现代化治理的水平即提升社会整合能力,还要求通过社会整合能力的巩固提升促进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由人组成。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指向。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