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合集下载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岩铜 矿带 内 ( 1 ,在 巴尔 喀什市 以北 1 k 处 ,是 古生代 斑岩 型铜 矿 床 的最 典 型代 表 。 图 ) 5i n 中亚成 矿域 ,或称为 古亚 洲成 矿 构 造体 系 ,因其 巨 大 的金 属 和非 金 属矿 产 储 量 而 闻名 于
世 ,成 矿作用极 其复 杂多样 “ 。其 中 ,巴尔 喀什成 矿带 斑岩铜 矿带是 世界 上三 大斑 岩型铜 矿带最重 要 的铜 矿 区之 一 。科 翁 腊德 斑 岩铜 矿 石储 量 8 0×1。吨 以上 ,被誉 为 世界 上 十大 0 0 斑岩铜 矿之一 。
进 行 了 综 述 ,并 对 矿 床 开 发 前 景 进 行 了 讨 论 。
1 矿 区地质 特 征
1 1 发 现 简 史 .
12 9 8年 ,前苏联 哈萨 克斯坦 境 内巴尔 喀什成矿 带科 翁腊德 ( on a ) 斑岩 型铜矿 的发 K ypz  ̄ 现 ,开辟 了前 苏联对 此种类 型矿 床研究 的新 纪元 。据统计 ,哈萨克斯 坦此类 不 同规 模的矿 床 和矿 化点有 5 0多处 ,其 中不 乏一些 大型 和超 大型矿 床 ,而 巴尔 喀什成 矿带则 是哈 萨克斯 坦 0
控制 ,次 生石英岩 和泥 化等蚀 变与矿 床 的关 系 最为 密切 。 目前 该矿 床 已开发 殆尽 ,
前景堪 忧。
关键 词 :科翁腊 德 ;斑岩 型铜矿床 ;地 质特征 ;成 因模 式 ;开发 前景
中 图 分 类 号 :P 1 . 1 6 8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科 翁腊 德 ( ona )超大 型斑 岩铜矿 床位 于中 亚成 矿域 哈萨 克斯 坦 巴尔 喀什 成 矿带 斑 K u rd
( .中 国地 质 科 学 院 地 质 力 学研 究 所 ,北 京 1 1 0 8 ;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京 ) 00 1 2 北 ,北 京 10 8 ) 00 3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195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王建平(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对于斑岩铜矿床而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类型的铜矿资源,现阶段社会上的一般以上的铜矿资源供给,都是由斑岩铜矿提供。

这种矿床,具有着明显的特征性,例如低品位、吨位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较为容易等特点。

并且在矿石成分上较为简单,比较容易进行选择。

为此,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发现以及开发斑岩型矿床,就需要对其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斑岩型;矿床;构造环境;成矿模型;经济价值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4-0195-2 收稿日期:2020-12作者简介:王建平,男,生于1978年,汉族,安徽铜陵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伴随着人们对于铜资源的需求量提升,使得人们对其斑岩矿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明确出其成矿的实际特征,通常情况下,预期火成岩成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其岩石的种类比较丰富,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其成矿的模式,进行细致的了解。

1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以庐江县沙溪铜矿为例,该勘查的区域,位于杨子准地台、华北地台以及大别山造山带,与其郯(城)~庐(江)断裂带等,是山脉的复合部位,在地质条件上,构造独特。

在该区域当中,由于构造上的特殊性,使得岩浆活动的十分频繁,同时在西侧位置,受到北西西向的构造控制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粗面岩的火山岩带。

而在南东侧,则受到了北东向构造的影响。

在长期的地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其陆相的火山岩构造,都是形成与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的时期,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东部地区的燕山期岩浆的喷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由于在该区域当中,岩浆的活动较为频繁,同时在燕山旋回区域当中,是以岩浆喷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或者进行侵入的活动,不仅仅有着侵入的,沙溪山长杂岩体,同时还需要流纹质,以及粗面质的火山喷发岩石组合。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

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

精装!彩图!内容简介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

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指出了找矿方向。

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矿等。

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

《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

黑龙江嫩江市铜山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黑龙江嫩江市铜山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黑龙江嫩江市铜山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内容提要: 铜山斑岩铜矿床位于兴-蒙海西期造山带的东端。

该区早古生代的演化受制于兴-蒙洋向东偏北消减于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之下,火山弧呈近北西向;晚古生代的演化受制于兴-蒙洋向北西消减于克鲁伦-额尔古纳地块之下,构造线为北东走向。

铜山斑岩铜矿的成矿期是中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构造岩浆事件中有其它类型的铜(或铜多金属)矿床形成,并使铜山斑岩铜矿遭受改造。

铜山铜矿床通过近期的勘查成果,累计探明铜资源量达50余万吨,矿体向深部继续延伸,矿区东南部工程较少,通过物、化探资料,分析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在矿区的东南(铜山-争光岩)及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空间。

关键词:斑岩铜矿金属来源富集规律找矿方向1矿床地质概述铜山铜矿床位于中亚-兴蒙地槽褶皱带的东端,即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兴安地块与黑龙江板块松嫩地块(葛肖虹等,2009) 的碰撞带。

本区以加里东构造运动为主题,主要发育奥陶系海相沉积岩和海底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华力西构造运动在矿区范围内不十分明显,在区域上早石炭世陆壳抬升,海槽封闭。

燕山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断裂活动,在矿区形成东西向及南北向断裂构造,部分新d) 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夹生代玄武岩沿此构造灌入。

多宝山组( O2凝灰质砂岩夹有大理岩透镜体。

其中安山岩的U-Pb 同位素年龄为457 Ma;奥l) 含角砾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夹有大理岩透镜陶系上统裸河组( O3体。

矿区主要构造为北西向构造,铜山倒转背斜沿北西向展布。

背斜轴部由铜山组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多宝山组和裸河组,背斜两翼倾向均为南西向,构成倒转背斜,基本反映了该区加里东期的地应力方向。

铜山矿床的矿体也为北西向分布,因此,北西向构造是铜山铜(钼)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

矿区成矿后的断层为以东西方向横穿全矿区的铜山断层,断层倾向南,倾角50°~65°,该断层对矿体的空间分布影响极大,铜山铜(钼)矿床的Ⅰ、Ⅱ、Ⅲ、Ⅳ、Ⅴ号矿体均被该断层所切断。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王 成(鞍钢集团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鞍山 114004)摘 要:我国不同区域地质背景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这种地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铜矿。

在所有的铜矿中,斑岩型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矽卡岩型、和海相砂页岩型。

本文接下来将围绕我国的主要铜矿类型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铜矿的特点对找矿技术进行深入的挖掘。

关键词:铜矿类型;地质特征;找矿技术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22-0073-2Geological Type Features of Copper Deposit Genesis and Analysis of Prospecting TechnologyWANG Cheng(Ansteel Group Mi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nshan 114004,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and this geological difference forms different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Among all copper deposits, porphyry type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skarn type and marine sand shale type. Nex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and deeply excavate the prospecting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deposits.Keywords: copper deposit typ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technology我国的铜矿种类繁多,储量丰富。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铜矿床,它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涉及以下方面:
地质年代学:
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中国的云南省,属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矿床。

根据地质学研究,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也就是约4.4-4.2亿年前的时间段。

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成因主要涉及岩浆活动和成矿流体的作用。

具体来说,它的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岩浆来源:多宝山斑岩铜矿是由侵入到地壳中的花岗岩浆形成的。

这些岩浆往往是由地幔上升、部分熔融而形成的。

岩浆中含有富集了铜等金属元素。

成矿流体:岩浆的上升和侵位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热液流体活动。

这些热液流体包含了从地壳中溶解出来的金属元素,尤其是铜。

这些流体在形成矿床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岩浆作用:岩浆的上升和侵位导致了周围岩石的热液变质作用。

这种作用使得原始岩石中的一些元素被熔融和溶解,然后再重新沉积并富集成矿物。

成矿物质富集:多宝山斑岩铜矿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黄铜矿是一种含铜的硫化物矿物)的形式存在。

这些矿物在成矿过程中由岩浆和热液流体中的溶解的铜沉积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会根据不同矿床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以上所述仅为多宝山斑岩铜矿的一般特征。

详细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参考相关的地质学和矿床学文献。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矿山复绿: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环保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环保工作合规进行
铜矿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
THANK YOU
汇报人: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喷发等形成的热液活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渗透、循环等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气条件
化学作用: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学地质条件
铜矿的形成岩浆条件
岩浆活动: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可以提供铜矿所需的热能和物质来源。
优点:适用于大面积、深部找矿
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异常解释、验证
应用:广泛应用于铜矿、金矿、铁矿等金属矿产的勘探
磁力找矿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优点:快速、高效,可以大面积搜索
原理:利用磁力仪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寻找磁性矿藏
局限性:只能找到具有磁性的矿藏,对其他类型的矿藏无效
与其他找矿方法的结合:可以与其他找矿方法相结合,提高找矿效率和准确性
铜矿地质特征与分布
汇报人:
目录
01
铜矿的地质特征
02
铜矿的分布规律
03
铜矿的成矿条件
04
铜矿的找矿方法
05
铜矿的开发利用
铜矿的地质特征
PART 01
铜矿的矿物组成
矿物颜色:黄、绿、蓝、红等
矿物硬度:软、中硬、硬等
矿物结构:致密、疏松、多孔等
矿物形态:粒状、块状、结核状等
伴生矿物:铁、锌、铅、金、银等
矿石类型: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等
铜矿的构造
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辉铜矿、铜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读书报告姓名:马卓妮学号:20141003347 班级:015141 指导老师:杨振一.基本内容介绍1.基本概念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指矿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矿床。

其中以斑岩型铜矿最有意义,研究程度最高。

斑岩型铜矿,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

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 K+、Si+、OH-蚀变矿物晕和 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

铜平均品位一般0.4%,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几百万吨,以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Pt,Pd等等。

斑岩型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2.产出环境2.1 时间分布斑岩型铜矿形成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型铜矿床目前发现很少。

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 500万吨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9%,中生代约占35%。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不均一,但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行成在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

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的时期,也是斑岩型铜矿形成的高峰期;二是,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其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2.2 空间分布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大成矿带: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

分东西两带:东带包括阿拉斯加、北美西部、墨西哥、玻利维亚、秘鲁、智利等。

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包括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包括日本列岛、我国台湾、菲律宾、亚所罗门群岛等。

二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

分布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西藏等。

三是古亚洲成矿带(中亚成矿带),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中国新疆、内蒙古一带。

此外,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新生代斑岩铜矿床有相当数量形成于大陆内部。

3.地质特征3.1 成矿岩浆岩上世纪20年代,矿床学家就已经意识到,一定特征的斑岩体是形成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斑岩铜矿主要与俯冲背景下产出的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

Misra(2000)认为与Cu矿化有关的斑岩主要为中酸性中酸性钙碱性岩浆,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花岗岩之间,其中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少量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性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少数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

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尽管因矿化类型不同,其含矿斑岩岩性略有差异外,主要为中酸性岩浆,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武岩系列,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岩为主,与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较为类似。

总体上,岛弧环境的成矿斑岩成分偏中性,而陆缘弧和大陆环境成矿斑岩偏酸性,反映穿过厚陆壳的长英质岩浆经历更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

除中酸性的钙碱性岩浆外,一些富金的斑岩铜矿床,其形成还常有与钙碱性有关,如正长岩等。

3.2 地层斑岩型铜矿形成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型铜矿床目前发现很少。

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 500万吨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9%,中生代约占35%。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不均一,但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

(此段在上文中已经叙述过,具体地层情况应该就不同地点的矿山有异)3.3 构造前人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板块构造对全球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及其火山-深成岩建造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主要有两种构造环境,一种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另一种是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陆缘弧和岛弧环境。

Sillitoe(1972)建立了经典的斑岩铜矿板块构造模型,提出斑岩铜矿主要在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主动陆缘钙碱性火山岩带中形成,金属来源与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动有关,并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察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察的典范。

Sillitoe(1997)最早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挤压构造背景对斑岩铜矿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并识别出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行成的一些关键因素:①挤压环境能形成比伸展环境更大的浅部岩浆房;②挤压环境能够促进岩浆房的结晶分异,进一步导致挥发分饱和及形成大规模岩浆热液;③挤压环境下很难发育陡立张性断裂,有利于岩浆热液的聚集。

大陆环境斑岩型铜矿研究起步比较晚,随着近年来大陆环境斑岩铜矿的大量发现,研究程度在逐渐加深。

Hollister(1974)首次开展碰撞造山环境斑岩型铜矿床的研究。

拓展了经典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型。

近年来,中国矿床学家也发现斑岩型铜矿不止产于岛弧和陆缘弧环境中,还可以形成于碰撞造山带中(如青藏高原),甚至还可以形成于陆内环境中(如江西德兴)。

苪宗瑶(2002)研究认为,有些斑岩型铜矿的形成于板块的俯冲作用没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可能是由板内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或走滑断裂带作用导致深渊花岗质岩浆作用上侵形成。

侯增谦等(2007)认为中国大陆内部斑岩型铜矿床产出的背景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

3.4围岩蚀变斑岩型铜矿床的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也是斑岩型铜矿床中最引人注目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①当围岩为硅铝质岩石时,矿化主要集中在岩体顶部,很少进入围岩;只有当围岩裂隙特别发育时,含矿热液不仅在岩体中富集,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

②当围岩为碳酸盐岩岩石时,在接触带还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构成斑岩铜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系列。

围岩以中心式面型蚀变为特征。

这类蚀变围绕侵入体中心呈同心圆或椭圆状产出,范围可达几百米至几公里。

各蚀变带的矿物组合常成有规律分布。

Lowell等(1979)根据(克拉马祖)矿床的蚀变,参照美洲27个斑岩矿床,提出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式,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出现四个蚀变带。

1.核心带2.钾质蚀变带3.似千枚岩化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化带)4.泥质蚀变带5.青磐岩化带6.边缘带以石英,绢云母构成的似千枚岩化蚀变带,几乎在所有斑岩型铜矿中均广泛发育,其强度,范围和矿化的规模有直接关系。

少数矿床的面型蚀变是以接触带为中心,向岩体和围岩两侧呈对称的环状分布,为接触式面型蚀变,其分带特点与中心式类似。

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是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主要标志,为找矿勘查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明确的方向。

美国的克拉马祖矿床的发现可以用来帮助判断矿床的剥蚀程度。

提供成矿热液的性质,成矿温度,盐度以及热液来源等成矿理论信息。

我国斑岩型铜矿围岩蚀变特点:①可分为面型和线型两种面型-岩体为中心(玉龙,城门山)接触带为中心(德兴)线型-受构造控制,沿一定方向延伸(多宝山)②具有较强的石英化作用③似千枚岩化最重要,最普遍④泥化带一般不发育,矿化不好(玉龙除外)钾硅酸盐化通常为最早的蚀变类型,其形成tong'shi与出溶的高温岩浆热液有关。

(>450摄氏度;Gustafson et al.,1975)。

青磐岩化同时或略晚于钾硅酸盐化蚀变,其形成通常也与岩浆热液有关,只是同钾硅酸盐蚀变相比,水/岩比小得多。

不过,有时青磐岩化的形成也可因加热的雨水所致(Proffett,2003)。

绢英岩化通常认为是由低温,高盐度岩浆热液与雨水混合后的流体蚀变所致(Reynolds et al.,1985),其成因一直争论不休,最近人们发现,绢英岩化也可直接由高温,高盐度的岩浆热液引起。

(Harris et al.,2002)。

引起泥化蚀变的流体与引起绢英岩化蚀变的流体类似,只是该流体温度更低,混入的雨水更多。

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引起高级泥化的流体要复杂的多,既可以是由晚期因SO2水解反应加剧而形成的酸性混合流体,也可以是由超临界流体相分离后形成的低盐度富气相形成(如Hedenquist et al.,)。

上述四个蚀变带在同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一两个带较发育,最重要的是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体一般出现在这两个带之间。

3.5 矿石矿石品位比较低(Cu一般为0.4-1%),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

伴生有多种有用组分,可回收元素多。

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

次要金属矿物:斑铜矿,黝铜矿等。

伴生金属矿物:磁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金,银等。

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

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矿石的典型构造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二者往往相伴产出或有规律地过渡,从矿化中心往外: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的变化趋势矿化细脉长数厘米,宽数毫米,有的为硫化物,有的为含硫化物的石英细脉;也有呈致密块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的矿石。

3.6 矿体矿体形态产状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

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多位岩株,岩筒或岩钟状。

矿化集中在斑岩体上部或顶部的内外接触带中,出露面积一般比较小。

(多<1km^2)3.7 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总而言之,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目前有以下观点。

(1)岩浆热液说,也称为正岩浆成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学说,以C.M.伯纳姆,R.L.尼尔森及J.D.劳维尔为代表。

该学说认为斑岩铜矿的物质,成矿热液及其相伴生的中酸性岩浆都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

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依次出现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和青磐岩化带。

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2)板块构造成矿说,也称为洋壳重熔成矿,国外以R.H.西利托为代表。

该学说认为斑岩铜矿是含铜的大洋壳沿消亡带带俯冲到地幔中发生局部熔融,在熔化过程中析出金属,并同钙碱性岩浆一起上升,然后在岩体的顶部富含氯化物的液相中富集成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