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铜峪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合集下载

青海省格尔木市黑刺沟南金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青海省格尔木市黑刺沟南金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青海省格尔木市黑刺沟南金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摘要:青海省格尔木市黑刺沟南金矿矿位于东昆仑南坡晚、中元古代—早中古生代缝合带间的俯冲杂岩带内,该区域自1966年以来先后有多家地勘单位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初步建立了该区构造格架、总结了成矿规律、圈定了以Au、Cu、Pb、Zn、Cr、Ni等元素为主的一批组合异常,自2000年后随着地勘投入大幅增加,该区域地质矿产勘查综合找矿力度显著提升,从而圈定和发现了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综合异常和矿点、矿(化)体。

通过阐述成矿地质特征、探讨矿床成因,以期促进该矿区地质勘查工作。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昆中断裂青海省格尔木市黑刺沟南金矿位于东昆仑南坡晚、中元古代—早中古生代缝合带间的俯冲杂岩带内,主要含矿地层为二叠系中统马尔争组,矿体分布受区内近东西向构造影响明显,主要呈带状分布。

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次构造活动及远程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含矿热液沿区域性断裂带运移,并在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构造带内沉淀富集成矿,主断裂作为气水热液的运输通道,不含矿或含矿性极差,次级构造带为容矿地段的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1矿区地质特征1.1地层1.1.1二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m)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的昆南活动断裂南北两侧,为浅海-半深海相沉积建造。

总体呈东西走向,与上部三叠系地层呈断层接触。

可分两个岩段:①碎屑岩段(Pm1):为一套强变形的片理化千枚岩、含白铁云石千枚状板岩夹灰色长石石英变砂岩;②碳酸盐岩段(Pm2):以大套的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少量的细碎屑岩。

1.1.2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下部千枚岩段(T1by1)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于测区南部,与上覆碎屑岩段为整合接触关系,出露面积约为0.9km2,倾向南,倾角在20-36°之间。

岩性组合为灰色细砂-粉砂质千枚岩、灰黑色含炭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夹少量灰黑色含炭千枚状变砂岩。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

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是云南省澜沧县境内的一处重要矿产资源。

其矿体主要由银、铜、锌、铅等矿物组成,矿化物主要分布在石英脉、石英闪长岩固体等岩石中。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要素及找矿靶区。

一、地质特征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主要分布在澜沧县东北部的三道水、巴弄等地段。

该矿床属于花岗岩-闪长岩带的岩浆热液型矿床。

岩石通常为深色闪长岩,石英脉和石英脉固体等构造固体是矿产的主体,矿物包括银矿、铅矿、锌矿、铜矿等。

二、控矿要素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的控矿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岩石层位和热液成矿作用。

其中,构造是主要的控矿因素。

矿床岩石层位较规则,呈伸展构造组构样式。

矿化作用与构造演化有关,主要分布在断层、剪切带和脉状构造中,断层控制作用显著。

三、找矿靶区在寻找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的靶区时,应注意寻找具有较完整的脉状构造体、处于构造节理和断层带中的石英脉固体,以及与石英脉固体相伴的岩石中的矿物等。

凭借着局部构造的勘探附近就曾经发现强烈的热液作用足迹,揭示了区内热液成矿的潜力,是靶区的快捷定位方式之一。

此外,还可以结合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物探等多种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勘探,提高勘探效益。

综上所述,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要素都比较显著,找矿靶区的方法也比较明确。

但是,在实际的勘探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找矿的影响,以提高勘探效益。

通过对云南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矿床的特点和潜力。

一、地质数据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主要分布在澜沧县东北部的三道水、巴弄等地段,属于花岗岩-闪长岩带的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成矿岩石为深色闪长岩。

矿床形态具有典型的脉状构造控制,矿化体主要分布在石英脉、石英闪长岩固体等岩石中。

银矿、铅矿、锌矿、铜矿矿物的含量较高,其中银矿石为最主要的金属矿物之一。

二、矿产数据澜沧老厂银铅锌铜矿床是一处比较重要的金属矿床,在矿藏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某铜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某铜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某铜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摘要: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必须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工作,但前提是做好地质找矿工作,这就需要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对矿产资源的成矿前景进行预测。

铜镍矿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分布,矿床存在区域具有明显独特的地质特征,所以分析矿床的地质特征对于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结合新疆地区某铜镍矿地质特征,对其找矿前景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一些找矿认识,以期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铜镍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矿产资源;地球化学新疆某地区铜镍矿处于黄山—康古尔断裂的次级红石岗断裂的南侧区域,地面杂岩体划分为东部岩体、西部岩体以及中部小岩体三个部分,为了明确该区域的地质特征,为寻找铜镍矿提供支持,采用了多种地质勘探技术,包括物探技术、化探技术以及钻探技术等。

综合勘探结果证明,该区域存在一个长度超过 3.2km、宽度为300—750m范围的大岩体,并发现了新矿体与矿化体,该杂岩体范围内存在着良好的成矿条件,具有寻找熔离分异型、贯入式、悬浮式铜镍矿以及滑石矿等的可能,整体找矿前景良好。

1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该岩体位于准噶尔成矿区域的铜、镍、金、铁以及铅锌金属成矿带中,在该区域中发现了黄山、黄山东、葫芦等铜镍矿与白山钼矿等;大地构造处于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结合区域;该区域南部为断裂带,北部为喷出岩;南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干墩组深灰与灰黑色浅变质的硅质岩、泥岩以及部分基性火山岩等,已知的铜镍矿和超基性岩体主要分布在该地层中。

2铜镍矿床地质特征分析2.1矿床地质特点分析首先,在岩体特征方面,杂岩体地表主要包含东岩体、西岩体以及中部小岩体等几个部分;东部岩体呈椭圆形,东西长度约为1km,南北宽度为0.5km,总面积约为0.5km2,剖面形态为盆型,向南倾斜,倾斜角度约为60°,盆底向南部倾斜;西部岩体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度约为1.4km,南北宽度约为0.56km,面积约为0.55km2,剖面上呈漏斗型,向南部倾斜,中部存在一些小岩体地表裸露;杂岩体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的走向基本一致。

河南省洛宁县铜里沟-田田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河南省洛宁县铜里沟-田田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23 2021年第1期发展与创新河南省洛宁县铜里沟-田田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张传东,靳贝贝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文章主要是对铜里沟-田田沟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金矿体的矿床成因、蚀变类型、矿物组分特征等控矿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以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采矿遗迹为主的几种主要找矿标志,对该区今后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洛宁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21)01-0223-021 区域地质背景工作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

地层区划分为华北区、豫西分区、熊耳山小区。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岩群、中元古界熊耳群、新生界古近系。

区内断裂分为北东向及东西向二组。

近东西向的山前大断裂构造纵贯全区,北东向构造为该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该区岩浆活动频繁和强烈,活动时代有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其中中生代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对该区金、银、铅锌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工作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岩群(Arth)、古近系渐新统大峪组(E3d)及第四系(Q)。

太华岩群(Arth)呈东西向长垣状分布在区域东部的田田沟一带,是形成于太古宇的片麻岩带。

主要岩性为白色石榴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绿帘石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该组地层与太古宇变质侵入岩系及早元古代变质侵入岩系呈侵入接触,局部呈断层接触。

大峪组(E3d)地层呈脉状或似环状分布于区域东北部的寺沟和秀才岭一带。

主要岩性为灰红-杂色复成分砾岩、紫红色粉砂质岩屑砂岩不等厚互层或夹层。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区域的东北部郭庄一带。

2.2 构造工作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区。

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为喜山期和燕山晚期-喜山期断裂。

根据断裂走向、结构面力学性质及控岩控矿特征,可将断裂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二组。

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王福德;李云平;贾妍慧【摘要】青海金矿可分为破碎蚀变岩型、海相火山岩型、矽卡岩型、叠加型和砂矿型等.矿床形成时代较为连续,最早形成于早古生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其中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是形成矿床的两个高峰期;晚古生代矿床主要分布在柴北缘,中生代矿床主要分布在东昆仑、西秦岭及北巴颜喀拉一带,岩金矿地理上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广大地区.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青海的主要类型,受构造控制明显,区域性深大断裂及次级构造控制了金矿田、矿床的产出和展布.依据金矿田、矿床及成矿信息划分了19个金矿集区.通过分析矿集区、矿化信息和区域成矿条件,提出了10个金成矿远景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信息集成、研究程度等因素,认为苏干湖—锡铁山、赛什克南—叉叉龙洼、祁曼塔格、磁铁山—智玉、同德—同仁等5个金成矿远景区最有前景.这5个金成矿远景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和中部,涉及柴北缘成矿带(Ⅲ-6)、东昆仑成矿带(Ⅲ-8)和西秦岭成矿带(Ⅲ-9).【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14页(P162-175)【关键词】金矿;控矿因素;时空分布;成矿带;矿集区;成矿远景区;找矿方向;青海【作者】王福德;李云平;贾妍慧【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 810099;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 810099;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西宁 810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0 引言青海是中国矿产资源大省,找矿潜力巨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

金矿是青海的优势矿种,也是特色矿种,近几年新发现岩金矿产地数量、新增金矿资源量、金矿勘查程度、金矿研究程度等均居全省矿产之首,金矿产值一直位列青海金属矿产之首[1-3]。

青海采金业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从开采规模和产量来看,砂金是古代矿业的重要矿种。

1912~1949年期间,青海采金业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对祁连山、拉脊山、玛多、星宿海等地进行掠夺性开采。

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

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

37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梁 杰,谢谱洪(江西下垄钨业有限公司,江西 赣州 341518)摘 要:金属钨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运用,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增强对钨矿矿床的探究,同时还逐渐把许多先进探测技术运用在此方面,从而提高对其边深部预测的实际效果。

不过,在有关勘测工作实施期间,容易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取得的数据与信息大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针对某一钨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实行详细分析,同时还对其边深部找矿预测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以期可以为钨矿有关的开发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钨矿;矿床;地质;特征;深部找矿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3-0037-3收稿日期:2021-12作者简介:梁杰,男,生于1993年,汉族,江西赣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工程。

钨矿对于工业行业的生产作业而言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其当前既被普遍运用在汽车制造、化工生产、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之中,并且还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对其运用价值以及特性、性质进行深入探究,我国有关部门提高对了其矿床地质特征与边深部找矿预测工作的投入力度,并且不断把各种先进的勘测技术运用在此方面,从而提高对于钨矿的勘察效率与质量。

钨矿已然和国家发展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直接联系,若是要将钨矿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作用于工业发展,就应当对钨矿资源进行更大力度的开发与合理的配置使用。

1 矿床地质特征1.1 地层矿区内地层较简单,主要为震旦系、泥盆系和少量第四系。

震旦系下统坝里组:为主要赋矿围岩,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内,近南北走向,构成区域内复式背斜的核部。

主要岩性为变质杂砂岩和千枚岩,为一套类复理石泥、砂质沉积。

与上覆老虎塘组呈整合关系,区内未见底。

岩石性脆易产生裂隙,被后期矿化热液充填。

泥盆系:零星分布于矿区东部和西部的山脊上,呈近南北向展布。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杨云(1986-),男 ,工程师。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工作。
第2期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13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 :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
中统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至白 垩系上统窝头山组、打儿凼组地层均有出露。局部 河流低洼地段及斜坡存在第四系堆积物,均为沉 积岩地层。 1.2 区域构造
发生尖灭。矿石矿物以辉铜矿为主(1% ~5%),次为孔雀石(<2%),该沉积型铜矿在川南地
区广泛分布,目前没有进行规模性勘查和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沉积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川南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标志码 :A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s in South Sichuan YANG Yun
14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第2期
⑦第四系 主要为坡积层和残坡积层,由砖红色长石砂 岩碎块、含砾粘土、腐植土层等组成,主要分布于 研究区北部及南部。
2.2 构造
研究区南部位于象鼻场向斜南翼,地层倾向 逐渐转为5°~25°,倾角7°~12°;中部位于象鼻场 向斜北翼,地层倾向180°~210°,倾角6°~15°;北 部位于沙溪沟向斜南翼,地层倾向北西335°~北 东65°之间,倾角7°~20°。
的作用,众多研究人员根据其形成的环境,分为海 相砂岩型铜矿和陆相砂岩型铜矿[10]。沉积型铜矿
床一般赋存于沉积盆地的还原性地层中,以辉铜
矿等含铜硫化物为主[8]。 川南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宜宾- 泸州一带,

吉林珲春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吉林珲春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吉林珲春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李强【摘要】大六道沟金铜矿是上世纪90年代在吉林珲春东部发现的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变质岩、华力西晚期闪长岩及燕山期闪长玢岩有关的金铜矿床,该矿床产于延边五凤—刺猬沟—小西南岔火山—次火山型金矿带的东段,1~7号矿体群角砾岩型矿体受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与华力西晚期闪长岩接触带控制,10~14号矿带赋存于燕山期闪长玢岩的上下盘,8号铜矿体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中层间裂隙带中.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对于珲春东部小西南岔—杨金沟—前山南北向金铜钨多金属矿的区域找矿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大六道沟金铜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吉林珲春【作者】李强【作者单位】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三队,吉林珲春 13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P618.41吉林省珲春市大六道沟金铜矿床属小西南岔金铜矿床南部延长,20世纪70~90年代有多家地勘单位对该矿床进行勘查,因矿体产状变化大都未能对矿床做出正确评价。

基于对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体新认识,2005~2014年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三队按照新的矿床模型进行矿床勘查评价,成功对大六道沟金铜矿床进行了勘探。

笔者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的阐述,为珲春东部小西南岔—杨金沟—前山一带金铜钨多金属矿区域找矿评价提供指导意义。

大六道沟金铜矿床位于吉林延边五凤—刺猬沟—小西南岔火山—次火山型金矿带的东段,珲春东部小西南岔—杨金沟—前山南北向金铜钨多金属成矿带的北段。

区域构造线方向呈南北向,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图1)。

区域出露地层有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上段为红柱石云母片岩段:呈近南北向带状,主要岩性有红柱石黑(绢)云母片岩和二云片岩。

中段为绿片岩段: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岩、绿泥石片岩夹绢云石英片岩、变流纹岩、浅粒岩、变粒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位 为 P 。
矿体 沿倾 向品位 、 厚度变化 不稳定 , 特征不 甚 明 显, 但总体 上表 现为 向北 厚 度 变小 、 品位 变低 , 至 直
尖灭 。 2 找矿方 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矿 带 的赋 矿 层 位 为 M, ; M 矿带 的赋 矿
( ) 区范 围 内, 查 期 间沿 主要 矿 体 ( M 1矿 详 M ,
到 大理岩 、 砂 岩 与 层 矽 卡 岩 ( ) 不 纯 硅 质 岩 变 化 及
( 条带 ) 相过 渡的现 象 , 明层矽卡 岩 ( ) 或 互 说 化 及不 纯硅 质岩 ( 条 带 ) 与碳 酸 盐 岩 一样 由沉 积 形 成 或 是
的 。因此我 们所 见 到 的矿 体 “ 向” 可 能 实 际 上 走 很
部及 尼琴 沟一带 产 蜒 、 瑚 、 石合 茎 等 化 石 , 珊 海 因碳 酸盐 化及 重结 晶显著 而无 鉴定 意 义 , 本亚 段厚 度 2 0

东 西 向滑 塌堆积 带 内 , 矿体 赋 存 于 正 常沉 积 岩 系与 火 山沉积 岩系 的过渡部 位 , 以典 型层 状矿 体 出现 , 并
与层 矽卡 岩和 富硅质沉 积物相 伴生 。
1 矿床地质 特征
1 1 矿 区地 质 .
1 1 1 地 层 ..
1 0 m 0 E
矿 区出露 地层 为 下 二叠 统 中上 部 , 山坡 及 沟 在
1 1 2 构造 ..
谷 中有 第 四系 分 布 。下 二 叠 统 在 本 矿 区按 沉 积 旋 回、 岩性 组合 特征可 分为 3个 岩性 组 、 4个岩 性 段 和 9个 岩性 亚段 ; 各组 、 、 段 亚段 问 为连 续沉 积 、 合接 整 触 。其 中 P , 岩组 仅见其 顶部 层位 ( P ) 以浅 变 ,
矿带 ) 的倾斜 方 向追 索极 为有 限 。鉴 于 已知矿 体 最 大倾 斜延伸 达 5 5m( 及 7 0m ( , 7 M 一一 ) 8 M 一 ) 主
P ~; 矿带 的赋矿层 位为 P M
矿 区内 以 M , 两矿 带 的主矿 体规模 较大 , M 其
展布 ( 3 在 2线 附 近 略 向北 突 出 ) 的膝 状 挠 曲; 北 其 的 Z 04~Z 02问有一 宽缓 的轴 向近 东西 向 的小 K0 K2
4 9
总第 5 4期 0
现代矿 业
2 1 年 4月第 4期 0 1
背斜 。再 向南则 出现 一 个平 缓 区段 , 更南 则 为 向南 倾 的单斜 。即使在 这 个 挠 曲平 缓 区段 内 , 轴 向近 有 于 南 北 向 的 小 褶 曲 所 复 化 。 并 且 在 P“ 和 P 层位 均见有 自下而 上的粒度 由粗变 细 的粒 序层 , P 在 , 中 见 有完 整 的鲍 马 序 列 。矿 区碎 屑 岩 的 C—M 图与典 型浊 积 岩 的 C—M 图相 似 , 明 表 浊流 沉积在 本矿 区含 矿沉 积 岩 系 中 的存在 , 占有 并
关键词 : 铜峪 沟铜矿 床 ; 质特 征 ; 地 找矿 方向
青海 省铜峪 沟矿 床位 于海 南 三叠纪 沉积盆 地近
总厚度 急剧增 大 , 两处可 见滑 塌褶 曲 , 该 缓波 层理 和 水 下滑 动构造 。本 亚 段 中、 部及 底 部 和 岩相 尖 灭 下 过 渡部位 见层 矽 卡岩 化 , M。 带 各 矿 体 的 赋存 是 矿 部位 , 本矿 区 的主 要 含矿 层 位 。本 亚段 在 矿 区西 为
依据钻 孑 控 制 的近东西 向纵 剖面 看 ,I— I L 纵剖 面
在l 5~1 区 间拱起 ,5线 以西 向西急倾 ,6线 以 6线 1 1 东 向东缓倾 , l 且 5~1 总体也 是 向东缓倾 的。 Ⅱ 6线

Ⅱ 纵部 面 总 体 表 现 为 向 东缓 倾 , 在 Z 1 1 但 K 5 1~
致, 稍大 的矿体在 走 向上及倾斜 上具藕 节状特 点 ,
与 围岩同步褶 皱 。矿 体与层 矽 卡 岩 ( ) 不 纯硅 质 化 、
岩( 或条带 ) 所 含 成 矿 物质 的关 系密 切 。可 以看 及
各 阶段 的局部 性沉 陷 盆地 ( 即大海 槽 中的低级 别 海
盆 ) 长 轴 有 可 能 是 呈 北 北 西 向至 近 南 北 向 展 布 其
S ra e ilNo. 4 50 Ap i. 011 rl 2




总 第 5 4期 0
M 0DERN MI NG NI
2 0 1兰 筝4 盟

地 质 ・测量 ・
青 海铜 峪 沟铜 矿床 地质 特 征及 找 矿 方 向
刘 海红
( 西部矿业股份有 限公 司)
摘 要 : 绍 了铜峪 沟铜 矿床 的地 质特 征 , 别对 已知矿 体 的 赋矿 层 位 及 特征 进 行 了详 细介 介 特 绍, 并对 本矿床 下一 步找 矿 方向进 行 了初 步探 讨 。
重要地 位 。 1 2 矿 床特征 .
位变 化 系数 较均 匀 型 。矿体 品位 、 度 沿走 向变化 厚
不甚稳 定 , 8~2 矿 体 品位 较高 、 度 较大 , 以 4线 厚 而 3~ 4线 品位 较 低 、 度 也较 小 。矿 体 沿 走 向 品位 、 厚
厚度变 化情况 见 图 1 。
是矿 体 的倾 向 , 而所 见矿体 “ 向” 可 能是 矿体 的 倾 却 真正 走 向。 () 2 尼琴 一铜 峪 沟 断裂 带 ( F 代 表 ) 然 以 为 既 是 同沉 积断层 , 目前 所 见 的矿 体 却分 布 于其 东 侧 而 的2 4 7~ 0线一 带相对 较稳定 又有热 水沉 积的部 位 。 那么, 在尼琴 一铜 峪断裂 带之西 的哦任 向斜部位 , 也 可能 出现一 种既 有热 水 沉 积 , 又相 对 较稳 定 的 而利 于较 大矿体形 成 的地段 , P 中的矿体 实际上 已在
质 的碳 酸盐 岩 为 主 , 泥 、 质 沉 积 建 造 ; . 夹 砂 P 岩组
( ) 区构造 。矿 区最 显 著 的构 造是 铜 峪 沟短 1矿 轴背斜 , 其东 翼往 东变得 宽缓 , 西翼 紧促并 被尼 琴一 铜峪 断裂带 所破 坏 ; 南翼 总体 为 向南倾 的单斜 , 一 被 系列低 序次 褶皱 和挠 曲所 复 杂化 , 翼 在 矿 区范 围 北
本 矿 区所 探 及 的 矿体 均 产 于下 二 叠 统 中上部 ( P 自 顶部至 P 下 部 ) 分 属于 7个地层 亚段 ,
, l 一 ,P P‘ 】 , 一
一 一
勘 探 线 号
( 1 1 l 1 ‘ P 一 ,P 一,P 一 ,P ~
图 1 M 一矿体 沿走 向 品位 、 度 变化 曲线 。 厚
结 队” 之势 , 这也是 本 矿 区成矿 特 点所 决定 的 , 矿 各
带 的特征叙 述如下 。
矿体呈 层状 、 层状 、 镜 状 , 似 透 与含 矿 地层 产 状

本区控制矿体分布的同沉积断层 以 F 为代表
的尼 琴一铜峪 沟断裂 带及先 张后 压扭性 的断裂 多呈
北北西 向至近 南北 向展 布 的特 点 , 明各 矿 区所示 表
要矿 体具有沿 倾斜 尖 灭 再现 的趋势 , 而赛 什塘 矿 区 矿体 沿倾 斜 最 大延 伸 达 90m, 且在 深 部仍 见 富 7 并 厚矿 体 的特点 , 以 , 所 本矿 区沿 主要 矿体 的倾斜继 续
追索 是扩大矿 床远 景 的主要 突破 口。
余各 矿带 的矿体 规模 均较 小 , 有 “ 且 星罗 棋 布 、 群 成
沉积 成矿 的原始特 点 。


矿 体规模 最大 , 7~ 4线均有 分 布 , 在 2 矿
体呈 层状 、 似层 状产 出 , 与地 层 产状一 致 , 向 10 倾 7。

15 , 角 l 。~2 。 赋 矿 层 位 为 P ~, 矿 体 7 。倾 5 0, 该
沿 走 向长度 达 8 0m, 倾 向长度 9 7 0m, 体 1 沿 5~ 5 矿 厚度 最小 0 3 最 大 1 . 1m, . 9m, 9 5 平均 厚度 7 1 . 1m, 厚度 变化系 数 6 % , 厚度 变化 较 稳 定 类 型 ; 石 6 属 矿 品 位最低含 C . 8 , u0 0 % 最高 1 .2 , 般为 0 5 09 % 一 . %
Z 0 5区段 有 拱 起 , K 5 1以 西 向西 急 倾 , K 0 K0 Z 1l Z 05
以东 向东缓倾 。此 两纵剖 面总体 体现 为铜峪 沟短 轴 背斜 在铜 峪沟 以南 的浅部 仍 有 延 伸 , 向南 南 东 方 并 向舒 缓倾伏 。 从各 主要勘 探线 剖 面 ( 问距 为 3 0~ 0 来 0 4 0 m) 看, l 4 在 5~ 0线 区段 的南 段 出现一个 总体 呈东西 向
理 岩 中见 白色糖粒 状大 理岩 团块 , 棱角较 清 晰 , 其 可 能 为滑塌堆 积产 物 ¨ 。Z 2 0 K 7 1~Z 1 1 K 54一线 南 西
及3 2线 以东 , 亚 段 夹 角砾 状 大 理 岩 , 该 亚 段 的 该 且
刘 海 红 (9 7 ) 男 , 理 工 程 师 ,100青 海省 西宁 市 。 18 , 助 8 00
内表现 得不 完整 , 区域 情 况 来看 似 有 向北倾 伏 之 从
势 。另 一个潜 在 的 、 已看 不 到其 完 整 构 造形 式 的 现
可分 为 2个 岩 性 段 ( , , , ) 6个 岩 性 亚 段 P P 和
( ~, 及 P 以 一P P“ P“ , ) 为 浅 变 质 的砂 泥 , 质 复理石 夹 碳 酸 岩 及 火 山 岩沉 积 建 造 ; . 组 仅 P 岩 见 其 第 1岩 性 段 ( ) 可 分 为 2个 岩 性 亚 段 P , ( , ~, P P ) 为浅 变 质 的碎 屑 岩 夹 变 基 性 熔 岩 , 及碳 酸盐岩 沉积建 造 。 P 岩组 第一 岩 性 段 第 二 亚 段 ( ) 布 于 P‘ 分 铜峪 沟两侧 由条带 状 大理 岩 、 屑 灰 岩 和层 矽 卡 岩 砾 组成 , 局部夹 薄层 变 质粉 砂 岩 、 枚 岩 ; 部 为 灰 白 千 西 色大理 岩 , 带 ( ) 构造 不 明显 ; 部 见 条带 状 条 纹 状 南 大理岩 向钙 质 变 质 粉砂 岩 过 渡 。在 P 的 9 1—15 1 m段 , 见层矽 卡岩 及条带 状 矽卡 岩 与条 纹 ( ) 大 带 状 理 岩过渡 。在条 纹 ( ) 矽 卡 岩及 条纹 ( ) 大 带 状 带 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