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一线教师都会发现随着年级的提高,较多学生一般对数学学习欠缺兴趣,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的体验,导致数学成绩逐步下滑,特别是高年级就更为明显。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过程目标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数学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而产生的种种内心体验;数学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愉快而积极的情感能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纳入为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之一,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几点做法:

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1、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除了兴趣倾向外,很大程度是先从喜欢学科教师开始。只有学生喜欢上你这位老师,他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端正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越学越起劲。因而,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发自内心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关爱的手势,信任的倾听,慈祥的笑容都可能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从而愿意在课堂上和你交往,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各种活动。

2、平等对待各种不同水平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样才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后进生当旁观角色。如:在课堂上给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提问时,注意题目的层次性,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这样,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那么容易分散,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深入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1、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去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促进他们思考和探索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

情境:喜羊羊逛公园,它先做在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村长给它改成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喜羊羊忽上忽下,头都晕了。最后它给车再改装,改成了圆形轮子,小车前进了,喜羊羊舒舒心惬意的逛公园。这时我马上提出“圆有什么特征”来导入新课。这样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带着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2、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激发其探索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愉悦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练习课中,当讲到练习十六第8题“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面积,谁最大?”这道题时,我主要是借助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建设形状为疑问引起学生质疑,激起其探索欲望;并把本节课作为一节实践活动课,让每个小组长拿着一个绳子,让各小组在操场上围地,看谁围的面积最大进行比赛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并且使其探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相互关系,激发其求知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和了解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实用的平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逐步产生求知欲望。如教学《人民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跟着家长用人民币去购物,体验人民币在生活用的应用。在教学《估算》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答案最接近自己的年龄?(A:500分B:500周C:500时D:500月)。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及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主设计教学活动,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让学生从内心想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乐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三、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1、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来源于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只有当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时,才能给学习进一步增添动力。通过种种验证可知,学习成绩好的、长期受到教师鼓励和肯定的学生,其自信心明显好于学习成绩差、很少受到教师表扬和肯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好数学,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把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交给具有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去解决。既要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更要向学习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条件,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增强其自信心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学生劲头十足,对下一知识的学习充满信心;评价不好,学生会失去信心,对学习新知识感到陌生。因而,学习评价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对回答问题有进步,或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积极给以肯定,或竖竖大拇指,或全班击掌鼓励;学生回答不对或不成熟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真棒”、“你思维很灵敏”、“谁愿意帮助他?”等。教师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评价,还要批评同学间的嘲笑。除外,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有了进步或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关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以减轻失败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生命底线,通过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情感态度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