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视角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视角
王雨海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0)002
【摘要】鲁迅和契诃夫在小说创作中都选取了三个方面的创作视角,即以审视者的姿态拷出人性灵魂的恶‘以救治者的身份探究社会的病;从救赎自我的角度照出自我的影.他们通过对人性之恶、社会之病、自我之痛的否定,试图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之美、自我之新.在思想开掘的深度和力度上,鲁迅比契诃夫更加深沉、严肃.【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王雨海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I054
【相关文献】
1.精神病因分析与道德病情报告--鲁迅与契诃夫小说创作主旨比较
2.昏睡者和梦醒了无路可走者--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两类人物形象比较
3.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讽刺艺术之比较
4.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比较
5.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套中人》与《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

对《套中人》与《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作者:刘秋彤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9期摘要:俄国作家契诃夫与中国作家鲁迅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虽然国别不同,但二者都以擅于刻画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以《套中人》和《孔乙己》为例,两部作品都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俄中两国都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文学的变革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亮点,主人公别里科夫和孔乙己则分别是契诃夫及鲁迅笔下在这一变革中产生的同一类人物。
对他们的形象进行类比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俄中两国历史,还能在思想上凸显出文学创作应有的社会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套中人》《孔乙己》主人公形象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12-03一、引言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间不仅种族不同,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宗教礼仪、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形成了多种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但是不同的民族因为具有相似的思维意识、情感表达以及道德评价,所以它们在文化上又有共性。
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也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
中国著名的文化及文学学者钱钟书曾说过,中西文学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还具有重大的意义。
[1]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他密切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疾苦的生活,猛烈抨击了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渴望俄国光明的未来。
在1898年创作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套中人》中,契诃夫刻画了生活在沙皇时期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
作者向读者讲述了别里科夫的日常生活以及主人公死亡的结局。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中國腐朽封建制度的小说。
短篇小说《孔乙己》创作于1919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变得迂腐而又麻木不仁。
他过着悲惨的日子并最终死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下。
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讽刺艺术之比较

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讽刺艺术之比较
杨毓敏
【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3
【摘要】契诃夫与鲁迅两位艺术大师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相同点是:都用讽刺挖掘生活的真实且讽刺尖锐深刻但不尖酸刻薄;其个性特征是:契诃夫的讽刺手法是漫画式的,笔调轻松愉快;而鲁迅手法近乎白描式,笔调沉郁深刻.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杨毓敏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湖北,襄樊,44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马克·吐温与契诃夫短篇小说幽默讽刺艺术之比较 [J], 黄晓丹
2.契诃夫、鲁迅短篇小说戏剧化倾向之比较 [J], 伍建华
3.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J], 卜云飞
4.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J], 卜云飞
5.鲁迅与莫泊桑短篇小说讽刺艺术之比较 [J], 王永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2014.11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放在一起阅读,使人感慨唏嘘万千。
一位彼得堡的马车夫姚纳新近遭遇了丧子之痛。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老马夫连续四次想把这种伤痛诉说给人听,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军官、寻欢作乐的三个年轻人、看门人和年轻的车夫都匆匆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苦恼既无兴趣亦无耐心,更无关心的热情。
老马夫最后向自己的马一股脑儿地倾诉了悲伤,马儿“嚼草,听着,闻主人的手”(契诃夫《苦恼》,安徽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1998年版,汝龙译。
下同)。
小说有个副标题:“我拿我的烦恼去讲给谁听啊?”。
如果说契诃夫表达的是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鲁迅则展示悲伤诉说出来之后被践踏的悲哀。
无论如何,讲述都是一个困境,向他人讲述痛苦更是一个不分国界、时代的困境。
被痛苦包围,这种痛苦在心里反反复复已经熟读成诵,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痛苦的大海吞噬,于是努力要把痛苦讲出来以求得片言只语的同情和安慰,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救本能。
在风雪中,姚纳一边艰难地赶车,一边“好几回转身去看军官”,试图继续关于儿子死了的话题,但“军官老是闭着眼,明明不愿意再听”。
三个年轻人取笑姚纳的帽子是彼得堡最糟糕的帽子,姚纳嘻嘻笑着说“这帽子本是不行啦”;三个人一路上不断咒骂他,当听说他儿子死了后,其中一个驼背说“咱们都要死的”;途中驼背还给了他一个“脖儿拐”,他仍然笑着,屈辱地奉承他们“好高兴的几位老爷哟”,然后找到一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我儿子死了”:他卑躬屈膝地对待所有咒骂侮辱甚至挨打,当然是因为小人物已经习惯这种屈辱,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向这些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悲伤。
当他决心与一个看门人去“攀谈”并被看门人粗鲁地赶走后,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但没过五分钟他就仿佛感到了“锐利的疼痛”,无法忍受,于是不顾一天的劳动成果还不够他和马吃饱,就决定回住处去。
但回到住处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讲述,还未开口,起来喝水的年轻人就睡着了。
注:契诃夫的处方与鲁迅的药

契诃夫的处方与鲁迅的药哪位俄国作家与鲁迅有一拼?契诃夫的文笔是最犀利的。
这使我联想到中国的鲁迅。
鲁迅也是学医的,并且同样将兴趣由人的生理转向人的心理。
契诃夫戴着金丝眼镜,像个严肃的教授。
在我读他的小说之前,研究了一番作者像,于是有这样的感觉。
在我心目中,契诃夫是不会笑的。
因为我实在想像不出他笑的时候会是什么模样。
这是个在讲坛上口若悬河、而一旦下课后就沉默寡言的执教者。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我并没有听过他的课,却经常把他的小说视为遗存下来的无声的讲义。
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导师型的,另一种是工匠型的。
契诃夫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他引导人关注自身的命运。
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把周围的人,譬如十九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作为解剖的标本。
这肯定跟他本人是学医出身有关。
他甚至在莫斯科附近某小镇医院当过一年医生,后来才改行写小说的。
他拿着笔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当作手术刀,外科大夫的职业习惯,不时流露在他的小说里。
就我的阅读记忆而言:所有的小说家中,契诃夫的文笔是最犀利的。
这使我联想到中国的鲁迅。
鲁迅也是学医的,并且同样将兴趣由人的生理转向人的心理。
鲁迅甚至更直接一点:索性用投枪与匕首,来代替手术刀式的操作。
契诃夫的含蓄,体现在漫画的氛围里。
讽刺的锋芒,被诙谐的外套包裹着。
他倾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人的彷徨,却把一声呐喊压抑在嗓眼,如同悬在半空的闷雷。
他小说里的场景,天空几乎都是铅色的,似乎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裂变。
人们说,那是时代造成的阴影。
这种阴影,不仅在契诃夫的作品里蔓延,最终还扩散到他的肺部。
他患了较严重的肺病。
为此长期在克里米亚休养。
契诃夫,一个医生,一个病人,两者结合在一起了。
作为病人的契诃夫,不断地咳血、呻吟,体会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苦闷。
作为医生的契诃夫,则以小说为重病的俄罗斯配制了一剂警示的处方。
他的文字间弥漫着药的苦涩。
肺病快成了作家的“职业病”。
与契诃夫生卒时间较接近的,肺部有毛病的还有卡夫卡、鲁迅等人。
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比较

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比较程殿梅【摘要】契诃夫和鲁迅都是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面对转型期的时代巨变,他们把眼光投向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由于时代的切近和社会背景的相似,他们塑造的知识分子各自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系列,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考察认识这些形象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景况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期刊名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契诃夫;鲁迅;知识分子形象;比较研究【作者】程殿梅【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3契诃夫和鲁迅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作家,两人在创作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郭沫若说过:“鲁迅的作品与契诃夫的极相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
假使契诃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1](P196)鲁迅被称为“中国的契诃夫”,契诃夫则被称为“俄国的鲁迅”。
鲁迅与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关联,特别是与契诃夫创作的比较,早在鲁迅在世时期就已经被评论家所关注,如著名教育家、作家赵景深1929年就在复旦大学开设过《鲁迅与契诃夫》课程,许广平1957年在《文艺报》上发表过《略谈鲁迅与苏联文学的关系》。
作为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契诃夫和鲁迅面对转型期的时代巨变,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知识分子这一群体。
一、对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审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就起源于俄罗斯,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阶层,俄罗斯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们从未停止过探寻“谁能在俄罗斯过上好日子?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穷其一生都在思考“谁之罪,怎么办”的问题。
契诃夫生活在俄国社会发生变革的前夜。
大约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关注知识分子。
当时的俄国正处在革命风暴的前夕。
一方面,亚历山大三世的残暴统治和疯狂镇压使这一时期成为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停滞时代”;另一方面,最初的俄国工人阶级组织“劳动解放社”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播,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积聚和发展,又使人产生新的希望。
契诃夫对鲁迅的影响

契诃夫对鲁迅的影响契诃夫对鲁迅《故乡》创作的影响摘要:契诃夫作为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的《省会》深深了影响了鲁迅的创作,并在此之下,鲁迅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省会”------《故乡》。
本文,试从影响学的角度分析《省会》对鲁迅《故乡》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契诃夫、《省会》、鲁迅、《故乡》、影响契诃夫是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在五四时期受到了五四青年作家群的追捧。
鲁迅也不例外,王富仁教授在他的《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写道:“鲁迅曾说,契诃夫是他”顶喜欢的作者”,还常常被人称作“中国的契诃夫”。
鲁迅在1921年翻译了他的《连翘》和《省会》两部作品,在受到契诃夫的《省会》的影响下,鲁迅创作了属于他自己的《省会》-----故乡。
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藤井省三认为:“《故乡》是对契里诃夫的经历及其作风寄予深切同感的鲁迅,向作品补充了其稍缺深沉的思想写成的作品。
换言之,契里诃夫的短篇在鲁迅写《故乡》时,起了触媒作用。
”①本文试从影响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省会》对鲁迅《故乡》创作的影响。
鲁迅的《故乡》在创作上确实有吸收契诃夫《省会》中的一些创作手法。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采用回忆的叙事方式。
契诃夫的《省会》是写头发花白的“我”重回自己青少年时期居住过的村庄,以回忆的方式倒叙自己在这个村庄所发生的事。
而鲁迅的《故乡》是写“我”回到阔别二十几年的故乡,回想起自己童年时期发生的故事。
两部作品都是以回忆的叙事方式进行的。
其次,两部作品的开头都是由船上的所见所思为出发点开始创作的。
《省会》是“我”在船上,看着伏尔加的川水,沿岸的群山,远远的森林葱茏的景色,在这静谧飘渺的夜色下倍感伤心。
而《故乡》是“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是严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晦暗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肃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②两篇故事的主人公所处的地点都是在船上,对船周边的景物也都是从近到远的进行了描写,都表达了自己悲凉伤心的心情。
从《套中人》与《孔乙已》看契诃夫与鲁迅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N LO IO IGTA H R O LG SCA CE C S D O ) O R A F A NN E C E S LE E(O ILSIN E m N L C E
N . 06 O 32o
Gnr o4 eel .5 aN
从 《 中人 》 孔 乙已》 契诃 夫与鲁迅 套 与《 看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一宁掾这个 时期为 : 一种肆无忌惮 、 毫无理性 和残暴 至极 的反动。沙皇政府残酷地 侦察革命活动和追捕 俄国的优 秀人物 。监狱人满为患 , 许多报
刊杂志被 封闭。但在 马克思 主义思想影响下 , 工人逐 渐觉醒 , 纷纷成立了各种秘密的和公开 的组织 , 契诃夫受 到这种社会氛 围的感染 , 社会 责 任感 日 益增强 。随着社会观察能力及创作思想的提 高, 他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也 日益广泛、 严肃 , 民主倾向更 为明确 , 开始反映被侮辱 、 损害的 被 下层劳动人 民的痛苦生 活, 小人物” 对“ 的悲愁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八 九 。年 , 页岛旅行归来后 , 库 新的题材和新 的人物在契诃夫 的创作 中渐 渐出现 。 所接触 的生 活渐渐广 泛和深刻 , 加深了他对 沙皇专制制度的认识 , 从而使他 的创作 产生 了新 的飞 跃。这样 , 统治 阶级的奴才 的专横无 耻, 没落贵族 的腐朽 、 资产 阶级 的贪婪 、 地主富农 的剥 削、 劳动人 民的贫困和痛苦、 小市民的庸 俗和丑恶、 不甘随 落者 的苦闷与追求 、 醒的青年 觉 对新生 活的向往 以及知识分子 的空虚无为等 , 各种现象纷纷被他揭示 出来 , 成为屡 看不厌 的作 品。高尔基在给契诃夫 的一封信 中, 曾经 这样 写 道 :您拿的; J “ J , v 的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 这种醉 生梦死 和半死不活 的生 活的憎恶。 ( 文学书简> 上) 6页 ) ”‘ ( 6 可 见契诃 夫创作 的“ 为人生 ” 原则之明确。仅 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言, 契诃夫把俄 国十九世 纪末 的各种知 识分 子群象都纳人 了他 的画廊 之中。 如: 以< 对 第六病室> 中伊凡 ・ 德米特 里奇 ・ 格罗莫夫为代表的探求 真理 、 追求光 明、 不畏权势 的知识分子的热情歌颂 ; 以< 对 姚尼奇 > 中的斯 达 尔采夫 和‘ 醋栗> 中的尼古拉 ・ 伊凡内奇为代表 的被铜臭腐蚀了灵魂的知识分 子的辛辣嘲讽 ; 以‘ 中人> 对 套 中的别里科夫 为代表 的死 心踏地 维护沙皇统治 、 扼杀新生事物 的反动知识分子的深刻 揭露 。这些作品对于我们认识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面貌是 十分有价值 的。 作为 当时俄 国“ 为人生” 文学的重要介绍者之一的鲁迅 , 3 年 回顾 自己早年的创作时说过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 , 1 3 9 “ 我仍然抱着 十多年前 的启蒙 主义 , 以为必然是 为人生而且要 改良这人生 。 鲁迅 之所 以也 “ ” 要改 良这人生” 是 因为做 为 中国封建社 会最后一个知 识分子 , 中国封 , 对 建传统力量 的严重性 , 认识最深刻 , 佑计最充分 。也仅就刻画知识分子形象而 言 , 在鲁迅 的笔下 , 不但描绘 了以< 狂人 日记> 中的狂人和 < 长明 灯) 中的疯子为代表早期 的社会改革者、 步觉醒起来的进步知识分子 的挣扎和 斗争 , 初 而且 以憎恶和嘲弄 的笔法 , 无情地揭露了四铭 、 高尔础这 些不学无术老谋深算却横行于文化教育界 、 厚颜无耻 的伪君子和封建余孽的代表 ; 还让人们从 吕纬甫、 魏连 殳、 涓生和子君等人 的身 上, 看到那 些 为人正直 、 向往光 明, 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 面前 , 又显得十分脆弱和无力 的小 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的彷徨 、 动摇 、 苦闷及梦 醒 了无 路可走 的命 运 ; 塑造 了孔 乙己、 更 陈士成这一类备受科举制度摧 残以至完全变成废物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以上说明 : 同或相近 的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 相 常使得 同一阶级的相同或相近世界观的作家 , 在题材 选择 、 审美评判等方面产生 相似之处 , 进 而在作品 中亦会出现共 同之点。 二 、 小人物” “ 的形象刻画 正如 同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 是契诃夫讽刺作品的高 峰一样 .孔乙己) ‘ 也是鲁迅最喜欢 的作 品。这两篇作 品, 都从一 个角度体现 了作者 “ 为 人生” 的创作原则 , 也反映了两位大师在“ 小人物” 题材开掘上 的一致性 。朱光潜先生在论及批判现实主义特征时指出 :现 实主义派抛 弃过去 “ 专 写伟大人物和非凡事迹 的习俗 , 有意识地描写下层人物 , 在俄国现实主义作家 中, ~ 写小人物是作 为一个正式 1 号提出来 的。 ( 2 1 ” 朱光 潜 ‘ 西 方美学史> 契诃夫 不但注意“ ) 小人物 ” 中那种有悲惨命运 的悲剧人物 , 之 而且通过 日常的 、 琐碎的、 大量的平 凡生活去反映 “ 小人物 ” 的思想 、 精 神、 生活的各个侧面。高尔基说契诃夫“ 拥有他 自己特有的对生活的看 法 , 因此就站 得比生活更高。他从更 高的观点上 阐明它的沉 闷, 它的荒 谬 , 的挣扎 , 它 它整个的混乱。……在他的短篇小 说里 , 越来越经常地可以听到一种忧虑 的, 却是沉重 的和准确的针对人们 不善 于生活这一 但 点 而对他们发出的责备。 ( ” 高尔基< 论文学> 集) 套中人> 续 < 的主人公 别里科夫 的形象就体现 了契可夫的创作 意图 , 是他致力 刻划 的一 个 “ 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比较文学中关于契诃夫和鲁迅的比较之多,笔者从两位文学大师
的作品入手比,试图比较分析两者创作的异同点。如创作的手法,作品情感的倾向,人物的塑造等等。 关键词:鲁迅 契诃夫 比较 文学 狂人 讽刺
鲁迅文学与契诃夫文学的比较 鲁迅,一个为众人皆知的名字,一个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从《阿Q正传》到《孔已己》、从《药》到《狂人日记》,从《彷徨》到《呐喊》,再到《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自己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千古名言‘。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他就是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他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人的智慧上应当是明豁得,道德上应该是清明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明的‛。他也曾和鲁迅一样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便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痛苦的压迫,即便感 便麻木了,他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所能看见的,只有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科夫。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鲁迅和契诃夫是相似的。‛
郭沫若为纪念契诃夫逝世四十周年曾专门著文,认为‚鲁迅与契诃夫的极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的弟兄。假使契珂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他感觉前期鲁迅在中国新文艺上所留下的成绩,‚也就是契珂夫在东方播下的种子‛。
同一个地球,不同的地域,两个不同国籍的人,去碰撞出无数火花,向人们昭示着他们的共同与不同。
(一)契诃夫和鲁迅笔下的‚狂人‛ 契诃夫和鲁迅在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物,那就是‚狂人‛。 契诃夫笔下的‚狂人‛诞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他笔下的狂人与众不同的是,都是一些睿智的学者、思维活跃、具有超 越时代的意识,可以说他们都是俄罗斯思想界的先驱,是俄罗斯这个巨大的沉闷的套子里的最坚决破坏者。
鲁迅受契诃夫影响至深。鲁迅的整个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有着十分相通之处。如《第六病室》里病人格罗莫夫的心理,处于《狂人日记》的狂人的感觉,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作出相似的、病态的、恐惧的反应。一个是被虐狂一个是迫害狂,可以说这一疯、一狂都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封建社会‛
但是由于东西方传统和文化的不同鲁迅的狂人在侧重上却各有不同,这都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契诃夫的小说有着鲜明的道德取向,也正如其自己的宣称,道德上的败坏意味着愚蠢和美感的幻灭。中国也有自己的道德伦理但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真正的精神信仰,而是一种孔孟之道的强烈的理性道德,这种儒家所提倡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的到的尊严和价值尺度。用它来规范人,让人会变得冷漠而自私、虚伪。批判吃人的传统文化机制变成了鲁迅文章的根本。
(二)契诃夫和鲁迅的讽刺艺术 其二者的讽刺不是简单的嘲笑,而是深入人灵魂的致命一击。 鲁迅与契诃夫讽刺艺术的相同点: 通过小人物,用讽刺来挖掘生活的真实。如《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以及华老栓的肉血馒头,无不是对当时下层人民的无知和讽刺,他们用深邃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他们用笔作刀锋将那隐藏在常见的一般生活里的丑陋本质曝光于世人,他们的一生都在与丑恶的庸俗的社会现实在斗争,揭露着人性的弱点。他们的文章不会去猎奇,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来挖掘深刻的人性。正如鲁迅所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有曾经有的实事,但必须有会有的实情。‛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品‛,艺术的完美与深刻更在于他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想要表现的真实。无论是契诃夫的奥楚蔑耶夫、普里希别叶夫,还是鲁迅笔下的华老栓及七大人,都是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小人物在彰显深刻的主题。
讽刺的程度他们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做到了讽刺尖锐,但从不尖酸刻薄。
鲁迅的一生都在寻找病态的社会根源,他‚叫喊于生人之中‛,他希望所谓的‚生人‛能被自己的‚呐喊‛惊醒,他希望能疗救病态的社会和扭曲的人性。契诃夫在写作上他致力于揭露庸俗和市侩习气。他们讽刺的共同点是都在嘲笑、鞭挞着‚不合理的、可笑的、可鄙甚至于可恶‛的社会现象,以唤起人类正常的精神心理。
契诃夫与鲁迅短篇小说讽刺艺术的不同点: (三)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契诃夫侧重于漫画式的手法。如契诃夫的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漫画版的主人公别里科夫,那诡异的装束足够读者笑个半晌‚在顶晴朗的天气也要穿雨鞋带雨伞,而且一定要穿着暖和的大衣,把里暗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上耳朵眼‛,这一切都仿佛是一张精彩绝伦的漫画,把一个总是限制在陈规旧俗圈子里、不越雷池半步的沙皇专制制度维护者的丑态赤裸裸的暴露了出来。
鲁迅采用的是中国画中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形式进行讽刺。他用高度凝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表现生活,对丑恶的现象揭露无疑。如在《祝福》中,写到辛亥革命后封建制度仍然笼罩下的旧中国农村小镇鲁镇的生活,他将主人公的生与死都安排在一个特定的节日里,也就是在辞旧过新年的冬天,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祭祀‛中,在‚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中悲惨的死去了。在环境的鲜明对比下,深刻的揭露了像四叔一样的封建卫道士对祥林嫂一类人的残害,从而直接的揭露了文章的主旨。可以说祥林嫂身上所发生的并不一定真的是一个人的遭遇,他将多个人的遭遇集中的、典型的反应在一个人身上,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其实祥林嫂身上的这些事情是中国很多妇女遭遇的一个集合体,可以说鲁迅先生的白描艺术,真正的反应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的规律,让文学作品在高度凝练的笔墨下达到至高的境界!
(四)批判的深度和尖锐不同。 由于写作手法的不同,总是让我们感受到契诃夫的漫画式的主人公在给予我们的总是一种滑稽的表演和快乐的享受,之后才是对社会的一种剖析。而鲁迅的作品在写作的时候我们总能从其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如《阿q正传》里的阿Q,我们在阿Q的自我宽慰和嘲解中感受到那似乎就是在写自己,在阅读中无形之间就在进行着自我的反思和觉醒。
(五) 契诃夫和鲁迅笔下的‚忧郁情结‛ ‚忧郁情结‛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阴郁、苦闷、彷徨、悲愤的艺术氛围。他是作家创作的一个整体情绪的表现,鲁迅及契诃夫的作品中都有这样的情结存在,下面试以例来阐述:
环境描写的忧郁。 鲁迅的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始终都是处于一种阴冷的灰暗的感受和色彩中,小说《故乡》中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其中‚萧索‛‚冷风‛‚阴晦‛‚呜呜响‛‚苍黄‛ 没有一些活气。通过对故乡阴冷天气和萧条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萧条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为下文目睹故乡人的变化,心生悲哀作铺垫。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由于不满苦闷和彷徨。 契诃夫的环境忧郁体现在人物生活背景的灰色和阴冷。契诃夫小说中的背景多为牢笼、拘留所、精神病院,狭小的空间、令人压抑的办公场所等等,在《第六病室》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那些尖端朝上的钉子、院墙、小屋本身都带着阴郁的、罪孽深重的特殊模样‛这样的忧郁的场所是契诃夫为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所设臵的最合适的生存环境。
人物的忧郁情结。 除了环境的由于外我们还感受鲁迅小说中人物的由于,你看那个迂腐的被人打断腿的,又懒且偷的孔乙己满载着别人的嘲笑;那个迷信麻木而又悲苦的华老栓,还有自我麻痹的自欺欺人的阿Q,我们发现在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其自身的忧郁也有鲁迅对国民性的担忧。
契诃夫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孤独凄凉、自轻自贱、敏感多疑、冷漠内向、谨小慎微、对任何事物缺少信心的。他们似乎总有派遣不完的苦闷,总是烦躁忧郁。
结局的忧郁和迷惘。 契诃夫的小说在结局上试图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出路和对生活的希冀,但是由于作者本人在思想上的困惑和当时社会的黑暗结局却总是让人迷惘和忧郁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伊凡在看到别里科夫的死之后呢自己也认识到了不能这样的生活下去,然而在结尾处他却并没摆脱自我的由于和苦闷,最后只能成为一个‚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