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资源卫星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及资源卫星应用系统简介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及资源卫星应用系统简介
器:C D相 机 (C ) C C D 、红 外 多光 谱扫 描 仪 ( M S 、 宽 I S) I  ̄
视 场 成像 仪 ( F)这三 种 遥 感 器的二 些 基 本特 征 参 数 wI
的方 针 、政 策 ,提 出资 源 卫星 应 用的 发展 战略 、 中 长 见下 表 。 期 规 划 、 度 计 划 、 费预 年 经 算 和 决 策等 ; 负责 资 源 卫 星 应 用 系统 的 方 案 设 计 、 技 术 协 调 和 运 行 管理 ;根 据 用 户 需 求 和 研 究成 果 ,
2星 数据 产 品 。 ( )中 巴地球 资 源 卫星 地 面应 用 系统 包括 :数据 下 载 中 巴地球 资 源卫 星 O 1
接 收 、数 据预 处理 、数据 分 发和 用 户服 务、运 行 管理 、
卫 星 有 效载 荷 业 务测控 、应 用示 范 及 分析模 型 、数据 用户服务系统的主要流程为 : 注册 :用 户在 中心 网站 首 页点 击 ( 数据 服 务)即 模 拟和 应 用评 价 七个 分 系统 。
( )C E S卫 星数据 产 品 类型 及主 要技 术指 标 2 BR
宗 旨是 :以协 助 发展 我 国航 天技 术 、创 造 社会 经 济效 前 已有存 档 数 据 8 万 余 景 。B I 一 / 卫星 已经 立项 , 1 CES 5 4  ̄
益 为 目的 ,按 时 、按 质地 为 国务院 、 中央 军委 各 有 关 后 续 星 将按 计 划 陆 续研 制 发射 。
8 3。 .2

5. 。 9 6

88 。 . 0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2 06 期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 中心 及资源卫星应用系统简介
闵祥军等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

2022卫星产业深度研究报告1. 产业概况:航天产业重要构成,广泛渗透至下游政府、军事、民用等领域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亦称为卫星,是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卫星借助火箭或其他运载工具被发射到预定轨道,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行,以便进行探测。

作为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

卫星产业是太空经济(航天产业)的核心组成卫星产业是太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产值规模占比达到70%,产业链可分为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运营四大分支。

太空经济由各种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产业组成,具有基础性、强关联性、高促进性、高增长性等特征,在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航天大国的关注焦点。

在太空经济中,卫星产业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试验、民生服务等领域。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卫星产业在全球航天产业中的收入规模占比超过70%,卫星产业链又可进一步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四大分支。

卫星分类:按用途分为导航、遥感、通信卫星全球或美国来看,通信卫星为产业第一大组成;我国来看,遥感卫星为第一大组成。

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末,全球共有4852颗在轨运行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占比最大,为64.4%,其次,遥感卫星占比21.0%。

作为世界第一卫星大国,美国的卫星类型分布情况与全球类似。

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末,美国拥有/运营卫星2960颗,其中,通信、遥感卫星数量分别为2255颗、464颗。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沈永言【期刊名称】《国际太空》【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19-23)【作者】沈永言【作者单位】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多媒体化、泛在化、宽带化是信息网络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了适应宽带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光纤通信出现了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传送网络(OTN)、无源光纤网络(PON)技术,地面移动通信出现了3G系统长期演进(LTE)和4G、5G进步,而卫星通信则出现了高通量卫星(HTS)。

宽带已经成为与水电路同等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各国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国也于2013年开始实施“宽带中国”计划。

卫星通信在信息网络中举足轻重,为此,我国正在研制中星-16 高通量卫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星通信仍然落后。

所以,跟踪研究全球高通量卫星的发展情况、探索国内的应用前景,应该成为我国宽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开发利用新频率资源、提高频率使用效率是任何通信系统扩展带宽容量的基本方式。

与C、Ku频段相比,Ka频段频率资源更加丰富,而多点波束则可以数十倍地提高了频率利用效率,两者结合使得高通量卫星容量得以百倍地增加。

基于高通量卫星、新一代甚小孔径终端(VSAT)和IP技术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能力接近4G水平,体系结构方面与地面互联网高度兼容,在宽带接入、基站中继、机载/船载/车载移动通信、企业联网、视频分发与采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市场规模显著增长,收入比重并不对称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预测,2013年高通量卫星占全球总卫星带宽容量需求的17%,到2023年占比将增长到将近50%。

北方天空研究公司(NSR)预计,到2022年全球高通量卫星总供应容量将超过2.3Tbit/s,总需求容量超过1Tbit/s。

其中,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超过900Gbit/s,O3b等中轨道高通量卫星将达到100Gbit/s。

在这1Tbit/s以上的高通量卫星总容量需求中,宽带接入占73%;基站中继、IP中继、VSAT联网为168Gbit/s;各类移动应用为140Gbit/s。

GNSS(北斗卫星定位)发展概况与测绘行业应用演讲稿

GNSS(北斗卫星定位)发展概况与测绘行业应用演讲稿
子午卫星导航(多普勒定位)系统 :1960年4月,
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子午导航卫星
GNSS形成前 (初级)
特点: 速度快、(1.5小时) 精度均匀、 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 缺点: 卫星轨道低 无法满足高速用户的需要 定位精度偏低 无法满足军方需求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纵使子午卫星导航系统刚服役不久,就迫使美国国 防部不得不着手研究第二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NASS全球定位系统
拥有者
–俄罗斯
发展简史
–由前苏联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现在由俄罗斯空间 局管理。目前因经济问题,星座中卫星缺失太多, 暂时不能连续实时定位。
系统组成
–卫星星座
–地面监测控制站
–用户设备 重点解析数字: 22 16 18 24
伽利略(GALILEO)全球定位系统
创新、坚持质量至上、坚持科学决策”的原则,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应用推广与产业化实施专 项管理;成立了以孙家栋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 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
1 2
关键技术
系统建设 应用推广 国际合作
3
4
1、关键技术
经过艰苦攻关,已初步突破星载原
子钟、高精度伪距测量、精密定轨与时
GPS全球定位系统 系统组成
空间部分———GPS星座
卫星组成:24颗(21+3) 距地表距离:20 200km
GPS全球定位系统 系统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 个主控站(科罗拉多· 斯平士) 5 个监测站
3 个注入站
GPS全球定位系统 系统组成
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现状及应用

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现状及应用

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现状及应用1999年资源一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CBERS-01)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的发展序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资源系列、测绘系列、环境减灾系列、高分专项系列、自然资源业务星座等25颗卫星在轨运行。

我国陆地观测系列卫星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城市规划、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电子政务、统计、海洋、测绘、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为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作为国家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承担我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处理、存档、分发和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等任务。

本文通过梳理已发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的轨道、载荷等参数,根据指标参数及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分析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等成像能力,总结民用陆地观测卫星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民用陆地观测卫星在轨现状截至目前,资源系列卫星共有CBERS-01、CBERS-02、CBERS-02B、资源一号02C星(ZY-1-02C)、CBERS-04、CBERS-04A等6颗卫星发射并投入运行。

2008年,我国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A、B星(HJ-1A、HJ-1B),并于2012年发射了环境一号C星(HJ-1C),2020年发射环境二号A/B星(HJ-2A、HJ-2B)。

2012年,我国第一颗民用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01星(ZY-3-01)成功发射,并分别于2016年、2020年发射ZY-3-02、ZY-3-03卫星,三颗卫星组网运行组成我国首个立体测绘卫星星座,形成全球领先的立体观测能力。

2010年批准实施的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等组成,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军事、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环保、气象、水利、测绘等领域。

在跨国通信、数据传输和互联网等方面,卫星通信技术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 电视广播领域卫星直播技术已成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主要手段。

通过人造卫星的传输,可以让全世界观众都可以收看同一频道的节目。

2. 互联网通信领域卫星互联网已经成为海上、空中和边远地区的主要通信方式。

通过连接多个卫星,可以构建全球性的卫星通信网络,使数据传输更加快捷、安全。

3. 气象遥感领域卫星气象遥感技术可以及时掌握气象信息,为国家灾害预警和重大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卫星通信网络也为气象遥感信息的收集和传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4. 航空领域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安全的飞行导航和管理。

它可以从卫星上接收地面雷达、气象、飞行状况等信息,并传送给飞机驾驶员。

5. 航天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在航天领域有重要应用。

人造卫星可以掌握太空信息、传递数据和实现协调,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6. 渔业领域卫星渔业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全球海洋和沿海区域的渔业资源,提供渔业资源管理和防止黑色渔业的技术支持。

7. 地震监测领域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全球地震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对于预测地震和灾害后救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清视频直播成为核心随着时代进步,高清视频将成为卫星视频直播领域的核心。

因为高清视频直播需要更高的传输带宽,但卫星通信对带宽资源的使用相对有限,所以未来卫星通信必须加速对高清视频直播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2. 信号加密水平提高在信息安全方面,卫星通信技术要继续加强信号加密水平,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通过研究新的信号加密技术,可以避免黑客攻击、资料泄漏、身份识别和秘密通讯被窃听等问题。

国外导航卫星星载原子钟技术发展概况

国外导航卫星星载原子钟技术发展概况

验 证 ,能 满足 卫 星 寿 命 期 间 的使 用 要 求 。 加 上 铷 钟价 格 低 、体 积 小 、质 量 轻 、短 期
1 2
统提供一个稳定可行的时间参考基准。为
了使 星 钟 与 G S主钟 之 间保 持 精 密 同步 , P
《 际太 空 》 2 0 国 0 8年 1 0月 号
2 M 卫 星 上 添 加 了 新 的 下 行 信 号 ,提 高 R
发射,后来 又成 功发 射 了 9颗 G S P 一1卫
星 。前 3 卫 星上都装 载 了 3台铷 钟 ( 颗 见表 1,可靠性很 低 ,其余 的 7颗 G S ) P 一1各 装
载 1台铯 钟和 3台铷 钟 ,但 总体 性 能仍 然 不
偏 差 不 能 超 过 ls 一 旦 大 于 该 指 标 ,就 肚, 要 对 主 钟 进 行 调 整 。 美 国 海 军 天 文 台 对 GP S的 时 间 发 播 进 行 监 测 , 以便 为 该 系
准 确度 较 高 、寿 命 长 。
铷 钟 寿命 己在 GP 一 2 卫 星 上 得 到 S R
G S系统 时 间基 准 由地 面 主 控 站 、 P 监 测 站 的 高 精 度 原 子 钟 , 以及 2 0多颗 卫
星 的 星载 原 子 钟 共 同建 立 和 维持 ,其 时 间 尺度 由各 原 子 钟加 权 平 均 得 到 ,其 中监 测
站 钟 的权 重 较 大 ,而 星载 原 子 钟 的权 重 只 有 百 分 之 几 。GP 时 间 系 统 溯 源 于 美 国 S
氢钟 分 为 主 动 型和 被 动 型 两种 。 虽然
主动型氢钟 的体 积大于小铯 钟 ,但其 质量较
小、谱纯度 高、准确度高 ,有极好 的短期稳 定度 和长期稳定度 ;被动 型氢钟 的体 积和质 量与小铯钟相 当,但稳定度和 准确度 比小铯

GNSS-R遥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GNSS-R遥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GNSS-R遥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不仅能够为空间信息用户提供全球共享的导航定位信息、测速、授时等功能,还可以提供长期稳定、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L波段微波信号源。

近年来利用其作为外辐射源的遥感探测技术,GNSS-R反射信号遥感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种介于被动遥感与主动遥感之间的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可以看作为是一个非合作人工辐射源、收发分置多发单收的多基地L波段雷达系统,从而兼有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者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先后开展了许多利用GNSS系统进行大气海洋陆面遥感等领域研究工作。

该文系统介绍了GNSS-R遥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GNSS-R;遥感;反演;反射信号1引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主要包括GPS、GLONASS、GALILEO、北斗系统。

随着对GNSS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GNSS除了具有能够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信息,测速、授时等功能外,还可以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L波段微波信号,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人们把基于GNSS反射信号的遥感技术,简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遥感技术(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ion, GNSS-R[1])。

2 GNSS-R遥感原理GNSS-R遥感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特殊的GNSS接收机接收直射和反射信号,通过码延迟和相关函数波形及其后沿特性进行分析,获取目标参数信息。

基于无线电物理微波信号散射理论,特别是利用双基地雷达传输方程,分析目标物反射信号与GNSS直接信号在强度、频率、相位、极化方向等参数之间的变化。

基于这种散射特性,反演反射面的粗糙度、反射率等,计算目标物的介电常数等参数,从而确定目标物的性质和状态。

3 GNSS-R应用针对GNSS-R 的应用国内外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地基、机载和星载实验,其应用领域也由最初的海洋遥感,逐渐向陆面遥感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资源卫星的发展概况 资源卫星是为探测地球资源服务的卫星。它的特点是:中高度,长寿命卫星;像片的分辨率高,能分辨地面的细节;全球重复覆盖;应用广泛。 资源卫星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由于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不一样,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便根据所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详细资料,免去了实地考察。 资源卫星分为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陆地资源卫星以陆地勘测为主,而海洋资源卫星主要是寻找海洋资源。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资源卫星能够预报森林火灾,管理水利资料,测绘地图,估计农作物的产量,测量冰河的移动及大气与海洋污染等。现今更可用于帮助动物学家观测如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1)我国资源卫星发展概况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是立足于国内的技术基础研制的。它兼有SPOT-1和Landsat 4的主要功能(可替代性)。且还有自主性,经济性,和高精度、高性能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公用平台 CBERS-1中巴资源卫星由中国与巴西于1999年10月14日合作发射,是我国第一颗数字传输型资源卫星。在轨道安全运行了3年10个月,于2003年8月失效,超出了卫星的2年设计寿命。它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星上三种遥感相机可昼夜观测地球,利用高码速率数传系统将获取的数据传输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经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图片,供各类用户使用。该卫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用途是;其图像产品可用来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每年更新全国利用图;测量耕地面积,估计森林蓄积量,农作物长势、产量和草场载蓄量及每年变化;监测自然和人为灾害;快速查清洪涝、地震、林火和风沙等破坏情况,估计损失,提出对策;对沿海经济开发、滩涂利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动态情报;同时勘探地下资源、圈定黄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资源区,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 中巴资源卫星2号:于2007年9月19号成功发射,现处于在轨测试阶段。我国资源二号卫星是传输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2000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国资源二号01星发射成功,此后,又分别发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分辨率比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联网,表明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资源系列卫星发射成功的同时,2002年5月,我国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海洋水色水温监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2006年4月,又发射成功了首颗微波遥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等。这些遥感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气象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我国的卫星遥感应用已经涵盖了气象、海洋、陆地三大领域。遥感技术成为了许多业务运行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 福尔摩沙卫星二号是我国台湾省于2004年5月21日发射成功,是我国台湾省第一个自主性遥测与科学卫星具有资源探测与科学研究双重任务,其资源探测任务是以满足台湾地区之需求为主,其每日再访率与高空间解析度的设计,是福尔摩沙卫星二号优于其他商业遥测卫星的地方,其应用领域可包含土地利用与变迁、农林规划、环境监测、灾害评估以及科学研究与教育方面。 (2)美国资源卫星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它采用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距地球920公里高,每天绕地球14圈。星上的摄像设备不断地拍下地球表面的情况,每幅图象可覆盖地面近两万平方公里,是航空摄影的140倍。世界上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也是美国于1978年6月发射的,名为“海洋卫星1号”。它装备有各种遥测设备,可在各种天气里观察海水特征, 测绘航线,录找鱼群,测量海浪、海风等。 美国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IKONOS) :1999年9月24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小型高分辨率的商业遥感卫星IKONOS。卫星重约720公斤,星载CCD数字相机能同时拍摄1米分辨率全色图像和4米分辨率多谱段图像。IKONOS改变了过去高分辨率卫星都属于军事侦察卫星的状况,开辟了对地成像的新纪元。向全世界用户提供更精确、更及时和更安全的图像信息服务。 美国大地卫星五号(Landsat 5):Landsat 5于1984年 3月1日升空,亦为太阳同步地球资源卫星,在赤道上空 705公里,高度运转倾斜角为98.2度。每次约上午 9点42分,由北向南南越赤道,绕地球一圈周期约98.9分,每天绕行约14圈,每16天扫瞄同一地区。全球共有 233个轨道,美国将于1996发射Landsat 7号取代之。 GPS卫星:原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军事定时,定位与导航的目的所发展,希望以卫星导航为基础的技术可构成主要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未来并能满足下一个世纪的应用。第一颗GPS卫星在1978年发射,从1989年到1993年所发射的卫星称为BLOCK II/IIA量产型卫星,第二十四颗BLOCK II/IIA卫星在1994年发射后,GPS已达到初步操作能力,24颗GPS卫星提供全世界24小时全天候的定位与导航资讯。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于1995年4月27号宣布GPS已达到完整操作能力,将BLOCK I卫星加以汰换而24颗卫星全部为BLOCK II/IIA卫星,之后又发射四颗BLOCK IIA及一颗BLOCK IIR卫星,成功地满足军事实务的操作。 (3)法国SPOT卫星 SPOT系列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平均航高832公里,轨道与赤道倾斜角98.77°,绕地球一圈周期约101.4分,一天可转14.2圈,每26天通过同一地区,SPOT卫星一天内所绕行的轨道,在赤道相邻两轨道最大距离2823.6公里,全球共有369个轨道。1986年以来已经接受存档超过7百万幅全球的卫星数据,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源,满足了多个领域的需要。 1986年2月法国成功的发射第一颗SPOT卫星(SPOT-1),1990年1月再发射第二颗SPOT-2。1993年9月底再次成功的发射SPOT-3卫星,但不幸於1996年11月失去联络,随后SPOT-1重新启用。 SPOT-4 号卫星于1998 年 3 月 24 日发射升空,SPOT-5 号卫星于 2002 年 5 月 4 日发射升空,拥有 3 种光学仪器分别为两个 HRG , VI ,以及 HRS 。 (4)日本地球资源卫星 日本地球资源卫星一号与1992年2月11日发射成功,它是一颗将光学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至于同意卫星平台上的卫星。其主要用途是观光地球领域、进行地学研究等。该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姿态,轨道为近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中高度轨道。轨道高度568千米,每圈运行96min,每天绕地球15圈。轨道倾角为97.7度,回归周期为44d。降交点为地方太阳时上午10点45分。赤道地区旁向重叠为百分之十九。ADEOS是大型对地观测卫星,已经发射2颗。是在日本海洋卫星MOS-1和地球资源卫星JERDS-1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用于全面调查地球环境和气象。ADEOS-2卫星于2002年12月发射入轨,日本地球观测卫星计划主要包括2个系列:大气和海洋观测系列以及陆地观测系列。先进对地观测卫星ALOS是JERS-1与ADEOS的后继星,采用了先进的陆地测量技术,能够获取全球高分辨率的陆地观测数据,主要应用目标为测量、区域环境测量、灾害检测、资源调查等领域。TERRA卫星与1999年12月发射成功。

(5)加拿大「Radarsat」卫星 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于1995 年11月发射,倾角98.6度,轨道高度为798公里,其为商用及科学用的雷达系统,主要探测目标为冰河,同时还考虑到陆地成像,以便应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Radarsat-2与2007年12月14日发射。Radarsat-2之后的卫星准备用改进了的卫星平台,这样可以减少成本,并与Radarsat-1兼容,采用晨昏轨道。 (6)印度IRS系列资源卫星 1988年3月17日年印度发射第一颗IRS卫星,此后又发射了多颗IRS系列卫星。其特点是1994年发射的IRS-P2有一波谱的空间分辨率达到5.8m,多光谱分辨率为23.5米。其特点是光谱范围大、重复观测能力强并可进行立体观测;而且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有利于地形研究和产生数字地面模型。1995年12月28日IRS-1C发射成功,1997年9月19日IRS-1D,于2003年10月17日发射了IRS-P6。 (7)欧洲资源卫星 (ERS-1 / 2 )

欧洲太空总署于1991 年 7 月发射 ERS-1 卫星,于1995 年又发射 ERS-2 卫星。目前仅余 ERS-2 卫星仍在运作。 ERS-1 及 ERS-2 是以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轨道高度约为 785 公里 ,轨道倾斜角约为 98.5 ° ,轨道周期目前是以 35 天为一周期运作。

(8)以色列发射对地遥感卫星(EROS-Al) 以色列和美国准备联合研制一个由8颗小卫星构成的对地遥感卫星(EROS)星座。这些卫星以以色列1995年4月发射的地平线一3(分辨率2米)为基础,是军事侦察卫星技术转为民用遥感卫星技术的范例。其中第一颗星EROS-A1已于2000年12月5日发射,EROS-A1和将要发射的EROS-A2分辨率为1.8米;而EROS-B1至EROS-B6卫星分辨率将达0.82米。该星座要到2001年晚些时候,甚至2002年才能发射完毕。整个系统建成后,由于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服务,所以将成为世界航天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各个国家资源卫星的发展可以看出资源卫星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有关地球资源的情况,对于资源开发和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推进了自身国家以及全世界的发展。地球资源卫星的实验成功也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