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数学中的学习单元,是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本研究提出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采用了“单元整体解读——聚点模块研究——整理回顾提升”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融入教师的智慧,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运用,做好单元教学内容间的起、承、转、合各模块的聚点探究,对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都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块教学

一、研究缘起

(一)现状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数学中的学习单元,是将有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编排。就内容而言,整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致力于共同说明某方面的问题。就学生而言,在学完某个单元后,应对单元的共同目标有清晰而全面的整体把握。

数学教材秉承“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整体性的视野来整合资源、设计教学,进行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研究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可能,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然而分析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不难发现数学教学由于缺乏整体性思考而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处理上,重独立课研究,轻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笔者两年来听课200余节,发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特别注重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练习设计和思想方法的渗透。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求全”“求出彩”忙赶课的现象不绝,匆匆忙忙总是上不完。对于同一主题不同层次的知识教学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或知识点重复,或前后知识断层、衔接不当,跨度

极大。

2.教学实施上,教学环节雷同、应用模式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综合性

单元数学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在形式上是简单、现成的结论及事实的论证。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同一主题或单元的内容教材编排往往结构相似。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照搬教材上课,没有自己的创新和处理,造成课堂教学流程相似、模式雷同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收效不大。

3.作业布置上,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选择随意,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参与课程内容建构的重要途径。但在一线教学中,教师被大量繁杂的教学任务所影响,或随意购买课外辅导资料练习或照抄书本练习。内容选择较随意,重复、机械操练多于有思维层次训练的现象较严重。

4.课堂总结、单元整理可有可无,或用习题代替整理,缺乏反思性

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新课教学环节讲清楚了,练习到位了,教学目标就达成了。课堂总结可有可无。所以,课堂总结或教师三言两语匆匆了结,或被作业时间无情的挤掉的想象不再少数。更有一些教师,单元教学后的《整理与复习》课干脆以练习作业代替。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能回顾学习的过程,养成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而单元知识或模块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过程的回顾,是促进学生完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思想的形成,基本生活经验、活动经验的应用和积累。但数学知识又是抽象和枯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知。在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解读教材,从整体入手,合理预设,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希望借助本课题的研究,整理出模块整体教学的整体思考和一个比较合理的操作流程,比较系统地整体协调,将数学的思维方法逐一地渗透课堂教学。

二、研究设计

(一)设计理念

叶澜教授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整体性,即要在联系中进行教学。单元整体指的是在教学之前,将一个单元当作是一个

整体进行思考,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处理与教学的设计。即在单元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然后再进行系统组合。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以整体渐进的方式向前推进的。顺应这一规律,数学教学要向整体化发展,以整体性思维来思考教学问题,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优化组合,整体设计,以整体渐进的方式推进教学,整体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模块化,即关注某课程内容体系下具体内容的类化研究和某一单元的衔接递进系统性研究。新课程将数学学习内容安排为四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每一体系下含有具体的内容,有其相对独立性。就某一单元的编排中,起始课、后续新授课、练习课与单元反思型整理复习课之间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紧密联系性。模块教学要实现两种功能:对教师而言,能拓展教学创新的空间,尝试新的思维方法和教学设计思路,在灵活整合中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对学生来讲,能够在更加符合他们认知经验的情境中学习,更好地体验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意义联系。

综合性,即要注意各种教学要素内容的联系和功能的综合。“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整体性,用联系的视点来研究教学问题,努力沟通各种学习内容之间及其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各种教学要素就成为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渗透,互相综合。

从综合性与相对独立性来看,过去的单元更强调知识的前后联系与纵向延伸,每一个单元是整个学科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综合性及相对独立性较差。而模块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独立性。从设计类型及相互关系来看,单元主要以知识的逻辑联系为纽带加以线性组织,单元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必须前后依次展开;而模块设计则有多种类型,既有前后递进、学科逻辑较强的设计,也有立体、交叉、网络结构的组织设计形式。

(二)研究目标

1.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2. 学生能形成的整体知识建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操作框架

经过课题组的学习和研究,逐渐明确了“单元模块整体教学”应该具有“单元整体解读”、“模块聚点探究”和“整理回顾提升”三个基本层面的操作思路。

1.整体解读与思考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要做到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必须坚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教学前进行单元整体解读,目的是使教师通读教材,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理清本单元“起、承、转、合”四个模块内容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