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合集下载

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化与计算机教育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应用研究徐彬,陆黎(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加快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

嵌入式校企合作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亮点,也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该文以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校企合作办学下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嵌入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5-0173-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生相应的变革。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培养他们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必备的实践技能。

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高校与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互相嵌入,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由于嵌入式培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员,故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的嵌入式办学模式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

1校企合作办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转变:企业主动育人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制定和执行。

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式,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此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高校,是推动当前高校应用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1国外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创合作教育模式,而后被美国许多大学以及国家所效仿,其核心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要通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其核心是大学学习与在企业的职业培训或实践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学习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孙如军李泽孟德华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3期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逐步被现代智能化方式取代,进而也就改变了我国相应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文章首先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不足,然后对国外工程类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综述,最后从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个层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51-0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由于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工业发展,以期将中国的工业制造推向世界前列,使得这一领域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投入到工业发展建设。

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高度。

高等工程教育是这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

当前的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一、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我国的技术人才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人才,一种是专业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专业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

它与学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计划中更加倾向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

当前我国的工业生产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技术资源支撑。

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技术落后,国外技术封锁的尴尬境遇。

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借助外方资源,国家的发展进入到瓶颈期。

就在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国内高等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这一教育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

新工科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

新工科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

新工科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蒋咏志陈仁祥陈兆玮(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重庆400074)摘要:本文基于新工科下对机械类相关专业培养要求,结合重庆交通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提出在专业建设下进行产学研用和多方协同育人的改革和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构建各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以满足新工科培养目标的需要,从而在根本上缓解目前学校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窘境,真正做到培养新工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学院专业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复合型人才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1(a)-0154-04Teaching Refor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New EngineeringJIANG Yongzhi CHEN Renxiang CHEN Zhaowei(School of Mechatronics and Vehicle Engineering,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majors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first-clas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nd and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a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various subjects is bui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new engineering,so as to fundamentally alleviate the dilemma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rrent school training mode and the talent needs of enterprises,and truly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needed by new engineering,so as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on;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mpound talents; Reform如今,产学研用成为了各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不少学校都致力于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以达到与应用实际相结合的目的[1]。

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摘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探索了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育人的新机制。

研究发现,校企共赢育人机制的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其对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实现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企共赢育人机制;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课程建设;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2-0127-03[收稿时间]2017-06-02[基金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7年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尚慧琳(1983-),女,河南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动力学与控制。

伴随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文化、科技、教育的一体化交融趋势,工程师跨国执业与交流越来越频繁,为此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取得国际间的互认。

引进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体系,不仅能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健全工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而且能够完善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升工程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近10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实践,不仅吸引了我国机械工业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也加深了机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

校企协同育人无疑是工科院校有效推进各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产教融合,进而开展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乃至构建各层次各类型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从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突破口。

校企协同育人在理念上的推进程度不容置疑,然而,其在实践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为研究对象,调研国内外机械工程类学科对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多年来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实践为例,探索机械类专业校企共赢合作育人的新机制。

一、国内外机械工程类学科对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案例调研1965年,Ansoff [1]研究企业的多元化问题时提出了协同的思想,主要是指组织各事业部间的协同。

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 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目录
01 一、理论依据
03 三、应用价值
02 二、实践方法 04 参考内容
在当今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 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产学研”协 同育人模式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探讨这种育人模式的理论依据、实践方法以及 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3、政府支持与引导,推动产学 研合作发展
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 措施,鼓励企业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监管和评 估,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组织、中 介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产学研合作事务,形成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 元治理结构。
3、科研合作:学校应积极与政府和产业界开展科研合作,共同解决社会发 展中的难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 加其就业竞争力。
4、社会服务:学校应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等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 实践机会。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 此,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次演示旨在探 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实施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
1、加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适应市场需求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广油 - 广东贝洛新材协同育人平台依托广东贝洛新材料科 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 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并由材料学院和 广东贝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 负责人。协同育人平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实 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有 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识到目前企业对人才工程能力、 创新能力的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不充分的矛盾。作为长期从 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我们也能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对实践的渴 望和对创新的追求。因此,改革现有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
收稿日期 :2021–04–16 基金项目 :广 东 石 油 化 工 学 院 实 验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资 助 项 目(701-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化工教学
Chemical Teaching
第47卷第7期
2021年7月
如陆续出台了《广油 - 广东贝洛新材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管理办 法》《实习生管理制度》《公司导师管理办法》等。 2.2 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将协同理念在方案中明确体现
234280,909-215250) 作者简介 :付文(1983—),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为高分子相关教学与科研。 通讯作者 :王丽(1983—),女,湖北洪湖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
·112·
积极为学生创造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校企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坚持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 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 新文科建设需求,服务企业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需求,鼓励 相关企业不以直接商业利益作为目标,深化与高校产学合作, 促进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的多方协同, 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目的与意义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园林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园林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年第2期现代园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国外开展得较早,1900年,德国允许企业参加职业训练,并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公司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构建起高职教育“双元制”。

我国校企协助育人由职业教育率先开展,“3+1”育人模式,即3年理论教育在学校、1年集中实践在企业,已普遍运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中,近年来,被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借鉴,开始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改革,产学的深度结合,为大学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形式,也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好的实践环境[2]。

校企协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现实意义[3]。

在生态文明、生态城市、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化、多样化、精细化,同时,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主动对人才培养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目前的人才需求。

1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河北环境学院园林专业从2017年起开始招生,经多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紧跟学院发展步伐,师资力量得到很大提升,实习基地已能很好地满足学员们的实际需要。

为深入了解社会、行业及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学校针对园林专业会每年开展大规模的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对标社会对专业技能要求的提高和园林岗位需求的多样化,发现专业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沿接轨程度不够深入、课程教学开发未能实现行业的有效参与、行业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未能充分融合等,均制约了园林专业的发展。

因此,结合市场人才需求调研进行专业转型发展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亟待提高学生职业与实践能力,缩短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毕业要求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基于学科引领产教融合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科引领产教融合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科引领产教融合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黄现青乔明武赵秋艳李宁徐丽娜王小鹏宋莲军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13期摘要:培养食品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服务区域产业的终极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打破体制壁垒,构建以学科引领、产教融合、成果共享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育人模式,建立制度完备、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旨在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教育示范样板,形成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提升食品学科影响力,推动食品产业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食品专业;学科引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3-0160-05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universities service regional industry is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versatile talents of food profession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e system barriers, build a new concep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d on discipline leading,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results sharing,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co-building and co-management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 an operating mechanism with complete systems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with the aim of crea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demonstration model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rming a reform achievement that can be promoted,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food disciplin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food major; discipline lead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model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地兴起,国家也在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19, 9(5), 519-52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e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5086

文章引用: 王春东, 朱百禄, 莫秀良.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J]. 教育进展, 2019, 9(5): 519-523. DOI: 10.12677/ae.2019.95086

Research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hundong Wang, Bailu Zhu, Xiuliang M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Received: August 8th, 2019; accepted: August 23rd, 2019; published: August 30th, 2019

Abstract After the “Fudan University Consensus on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not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rked the launch of the “New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je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futur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new economy need the high-quality compound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in-win cooperation as the goal,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ultimate goal, we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The New Engineer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王春东,朱百禄,莫秀良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19年8月8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30日 王春东 等 DOI: 10.12677/ae.2019.95086 520 教育进展

摘 要 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之后,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标志着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相对于传统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本文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切入点,以合作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最终目的,对现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实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推进高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保障我国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2017年2月和4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由此,以二者为核心的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即“新工科理念”,也应运而生。如今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的大量人才与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之间的匹配度还不够,人才培养国际化供给和技术产业“走出去”需求之间存在供求矛盾,社会对工程教育的认可度与产业需求旺盛也存在不匹配的情况[1]。因此,加快落实新工科建设迫在眉睫。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新工业革命正在加速进行,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都在呼唤着新工科建设,因此,新工科建设不只是需要各高校去探索和完成的任务,更是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要去实现的目标。 本文就新工科建设下校企协同育人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讨论。

2. 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 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以合作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实现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由高校提供教学教育资源,让学生接收层层深入的学习,由企业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共同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校企协同育人这一园校合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校企师资共享,而且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工学交替,实现理论环境一体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主要是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完整机制,这样有利于提升系统内各主体的积极性,并使各主体在机制内的现有规模上达到最优状态[2]。

2.1. 国内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 南京晓庄学院地处江苏省会南京,在多年的实践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企合作联盟、创新人王春东 等 DOI: 10.12677/ae.2019.95086 521 教育进展

才工程实践中心、“多元化,全方位”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原创性。通过建立促进校企合作的机构,例如管理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部门、科创中心等机构,以保证多元主体合作的稳定性。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实现校企协同共创应用型本科育人机制,建立的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参与,凡是涉及专业建设相关的重要事宜,都要经过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方可实施,企业方可选派行政人员参与学校的一切常规教学管理,学校也会选派行政人员任共建学院的校方院长,负责与企业全方面的工作协调[3]。

2.2. 国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 澳大利亚的“TAFE”是世界上成功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它是由政府主导、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具有统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特点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度[4]。美国的合作教育具有三个特点:层层对接,其开展主要由国家合作委员会领导,下面有合作教育协会以及合作教育部,上下对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学校和企业,便于协同育人的进行;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政府的出面对校企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工学结合,这是合作教育的核心,合作教育一般采取半工半读、工读轮换、劳动实习制度、顶岗实习制度。学生在完成一段实习任务后要提交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单位给出鉴定意见,从学业和实践两方面评价学生接受的合作教育是否成功[5]。

3. 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学者以及专家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的问题。

3.1. 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自身对校企合作的内涵理解不足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初衷是利用企业调查资源,争取项目经费,促进成果转化,在合作中关注的是科研项目以及到账经费,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6]。另外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校企合作,但是实施过程流于形式,过于浅显,学生实践停留在简单的轮岗实习的初级层面,实习期间学不到核心技术。 2)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必需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体系层面进行变革。而实际上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因为不够健全的学校制度而无法得到学校的全面支持,或是因为相关制度的操作性不强而无法保障合作育人的顺利进行。 3) 师资力量难以适应校企合作需要 校企合作需要校方、企业均具有充足的师资力量。而实际情况是,高校很多教师都是未曾走出校门,理论知识丰富但企业经历、实践经验欠缺,难以完成在校企合作中的教学需要;企业受聘的教师大多是公司骨干,业务繁忙,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企业教师的角色中。因此,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校企合作育人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7]。

3.2.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责,所以校企合作大多是校方主动提出来的,而企业作为经济主体,更关注经济效益,更看重的是协同育人这一过程能否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直接的利润,重人才轻人才培养。对于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关键点的紧迫感不足,很难看到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带来的长远经济利益和远期的企业发展需要,所以企业一般对于校方提出的协同育人表现得较为被动,甚至只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 2) 企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 由于我国并没有关于确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的制度,没有明确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相应的企业保障制度,例如实践实习过程中学生意外伤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