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_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我国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谓通言 语之官)这一名目,唐朝贾公彦所作的《义疏》里提到:“译即易, 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这条注疏,关于翻译的定义,足以给人不 少启发。用现代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也许可以诠释为:翻译是把 一种语言文字换易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并不变更所蕴含的意义, ——或用近年流行的术语说,并不变更所传递的信息,——以达到 彼此沟通、相互了解的目的。此处仅举一例,藉以说明我国古代的 翻译理论,已有相当精辟的见解,倘能用现代学理,发掘淘炼,当 能发幽显微,推陈出新。
辛亥革命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学的新纪 元,也开创了白话翻译的新纪元。“五四”时期,译著骤增,文体 解放,范围扩大,由小说的翻译而及于诗、散文、剧本、文艺理论 等。语言从文言正宗转为白话本位,接着,作为“五四”的逆流, 又出现白话的新文言和欧化的语体文。鲁迅和翟秋白在 1931—32 年关于翻译的通信,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瞿秋白提 出:“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 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在 当时开展的那场翻译论战中,也涉及对严复翻译标准的重新评价。 严复对“雅”的解释,标榜“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的复古主张,经 过重大的社会变革,更加显得背离前进的时代,瞿秋白指出:“严 又陵……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 么能够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怎么能够‘达’!” 并且通过抨击资产阶级文人提出的“宁顺而不信”的谬论,阐明 “‘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不应当说要‘顺’就不能够‘信’, 要‘信’就不能够‘顺’,或者:要‘顺’就不能够不容忍一些‘不 信’,要‘信’就不能够不容忍一些‘不顺’。”瞿秋白论证翻译是 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并以校订《毁灭》译句作为实例,连鲁迅看 了也觉得可以承认是“译得更‘达’,也可推定并且更‘信’。”鲁 迅在一九三五年写的《“题未定”草》里,提出了自己结论性的观 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谈中国诗》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谈中国诗”必须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二是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从发展来看中国诗早熟而早衰,从篇幅来看中国诗短小精巧,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诗富有暗示性,从风格来看中国诗轻灵而斯文;三是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外诗歌相通相容,研究中国诗可以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
总之,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其体现就是许多人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的文化一概排斥。
而许多的外国人也抱着一种所谓“优势文化”的心态,视西洋文化为“本位文化”,轻视中国文化。
作者对这两种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此,他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作者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篇力作。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串通文义,理清层次。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最后卒章显志,点明演讲的目的。
阅读时,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作者、读者与文本

作者、读者与文本作者:董映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诠释学在文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是解读读者、作品、作家关系的重要钥匙。
本篇通过对诠释的三个主体——作者、读者与文本进行方向探究与角色归属,辨析其在诠释中的交互作用,认为作者为文本创作阶段与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而文本诠释阶段则为读者与文本联系,于詮释理论主体作基础探究。
关键词:诠释;诠释主体;作者意图;读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诠释(interpretation)也被部分地称作解释,基本定义是读者对文本作出的解读。
作者写作文本,文本具有延展性内涵,读者解读文本,此三者是研究诠释理论的三主体,任何关于诠释的理论探讨、研究都必然围绕至少一者展开。
作者在文本诠释中的角色存在诸多探讨。
艾柯将之分为三类:“经验作者”、“标准作者”、“阈限作者”[1],而综而言之,作者是对文本进行创造的人,其生活经历、写作方式、情感目的等多种因素都显然或潜在地现于文本。
“作者已死”在文本解读中并不合理,尽管解构主义与新批评一直试图在文本诠释中彻底摆脱作者存在,然而这无法实现。
以例证,如果直接让一位读者解读《长恨歌》却不告知作者,其是否对作者所处时代、感情目的与写作经验产生需要?这时告知他:不必知道作者是谁,随便一人,也许是泰戈尔。
必将对读者诠释造成阻碍。
对诠释应摆脱作者条框、拥有读者思想的要求不应以彻底抹掉作者既定存在实现,而可认为作者与文本分具独立性。
在进行文本诠释时毋须对作者作靡细理解,也不须站在作者独特位置以观文本,但其参考必存。
文本创作阶段作者是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在文本诠释阶段,其退居后方,读者成为与文本关系中的绝对主角。
此时读者又该作何理解,还需分析几个著名读者理论以观。
米歇尔·立法德尔“超级读者”理论认为其代表检验概念,“超级读者允许对隐含文本信息中的语义潜能和实际潜能作出积极的经验性的和可以证实的说明,它能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做出反应,并经验到文学作品的意义”[2]。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翻译与哲学的关系

翻译与哲学的关系1.从哲学角度看翻译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
对翻译本质的哲学认知甚至也可追溯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思考,他在《修辞学》一书中针对不同民族间语言的转换(即翻译)就有过哲学的阐释,“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各个民族的口语和文字都是不同的。
然而,虽然各个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约定,但内心的经验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由这种内心经验所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
翻译是以客观存在为标准而进行的思维活动。
因此,翻译思维和翻译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翻译研究的基本范畴,即如何处理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的关系问题。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随之成为翻译界研究的热点。
实践总是先于理论的形成。
西方译学的奠基人霍尔姆斯在哲学家亨普顿经验科学与非经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并指出译学研究涉及两大主要目标:一是按照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翻译即翻译作品的现象进行描写;二是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预测和解释的普遍原则。
如果从哲学的形而上学立场来看,一切自然规律和真理都属于客观规律,与个人主观意志无关。
比如,柏拉图强调意义具有普遍性,且在经过语言传递前后都具有安全性。
即一个事实(实际意义)在跨过语言边界后,其本身意义依旧可以保持“原汁原味”,并未因为受到语言的影响而产生丝毫的扭曲。
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我们无法通过不同的语言版本来理解最“原汁原味”的西方哲学思想,正如外国人无法通过中文以外的语言形式完全接受中国的“之乎者也”。
因此,柏拉图在阐述这一哲学思想时并未从翻译层面加以考虑。
如果从认知的立场来看,正如以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人通过自身感受器官感知世界,只能认识到非常主观的事物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世界的本质。
作者意图和读者意义在文本解读中的复杂处理

当前,语文教学中对由文本解读而产生的作者意图、读者意义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有的老师认为文本解读不需要知人论世、深挖作者;有的老师认为文本解读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参照;有的老师对解读中出现的多重读者意义不知如何评价和处理:哪些“哈姆雷特”是正确的?哪些“哈姆雷特”是偏颇的?判断正确和偏颇的标准是什么?哪个“哈姆雷特”是“最哈姆雷特”?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等等。
下面结合实践谈一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理解和处理方法。
一、对作者意图的处理方法――既是文本解读的标准,又不是文本解读的标准(一)作者意图不是文本解读的标准这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正确无疑的观点无疑相违背。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挖掘文本的作者意图一直是文本解读中的重要工作。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作者意图并不能作为解读文本的标准。
比如,郭沫若的爱情悲剧《孔雀胆》,作者起初认为该剧的主题是“善与恶、公与私、合与分的斗争”,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
但是《孔雀胆》演出后,剧评家徐飞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该剧要表现的是“造成这个历史悲剧之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妥协主义终敌不过异族统治的压迫,妥协主义者的善良愿望,终无法医治异族统治者的残暴手段和猜忌心理”,郭沫若读到徐飞的剧评后,非常赞同,认为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替他“点醒了主题”,并据此对剧本进行了修改①。
显然,连作者本人都承认剧本意义和作者意图存在着偏差。
有时,评论者分析的结果甚至远远超出了作者的原意,让作者吃惊和自愧不如。
曹禺创作《雷雨》后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他说:“这一年来评论《雷雨》的文章确实吓住了我,它们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识,令我深切地感触自己的低能。
我突地发现它们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我要明切得多,他们能一针一线地寻出个理由,指出究竟,而我只能普遍地觉得不满、不成熟。
”“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剧本下注脚;在国内这次公演之后,更时常有人论断我是易卜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部分是承袭了易卜生的灵感。
翻译理论之“源”“本”“用”--再谈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之“源”“本”“用”--再谈翻译理论与实践张志云【摘要】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却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其首要症结在于,由于该争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翻译理论之用”的思维泥沼和误区,而忽略了其他两个与“译学建设”相关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之“源”及翻译研究之“本”。
此外,还存在两个原因:1.虽然学界、译界对“翻译实践”的理解均已超越语言转换,但学界没有对已过时的定义进行更新;2.互联网条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以引导我们的讨论走出僵局、并朝着更具成效的方向进行。
%The reason why little has been achiev ed in the long and heated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theory lies in the fact that practical-value-oriented Chinese scholars fail to root the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disciplinal development but consider guiding practice as the sole and ultimate rol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wo more factors also lead the debate off the course:our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fails to be updated in line with both scholars and transla tors’ latest views on it;there appears new features i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ernet. We need to reflect on these problems to guide our discussion getting out of the deadlock and moving on in a more effective direction.【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5页(P55-58,86)【关键词】翻译实践;实用主义;“文化转向”;翻译理论之“源”“本”“用”【作者】张志云【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其实质是翻译理论的价值之争。
《作者自述》的汉语译文对比赏析

《作者自述》的汉语译文对比赏析《作者自述》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是一部书,其犹如一封旷世艺术家写给自己的信,以及一股自我治愈的坚定。
作品探讨的主题多样,从哲学到道德、教育到政治,贯穿了亚里士多德的完满人生。
如今,《作者自述》已经由拉丁文译成汉语,被用作教学和研究的工具,也因其独特的概念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成为当代文艺探索的指南。
汉语译文是全面而准确的,译者在译文中展现了亚里士多德强烈的思想感染力,以及用深刻的哲学语言阐述着他的思想内涵。
例如,译者译出了“真理之谓,乃完备的解释”(The truth is the complete explanation),做到了完全的语义转换,不仅把原文的思想内容传递过来,而且也体现出亚里士多德饱含知识和智慧的特性。
同时,译者还用新时代语言传达亚里士多德思想,例如“大自然之秩序,使一切均匀运行,故才能够有序地化学聚变”(The order of nature, in making all things run in regular courses, makes all changes for the better),相比较原文,增加了更多新的内容,使读者更能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
随着汉语译文的发行,《作者自述》的传播受到了很好的反馈,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对作者的思想和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译者将复杂概念和英语文献熟练地转换成汉语的技术。
最后,通过对《作者自述》汉语译文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精心把握了语义转换和新时代语言的运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远意义,也印证了汉语译文对文艺探索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这样的深入赏析,亚里士多德作品能够被传承至今,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其中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000年第3期No.3,May2000外国语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总第127期GeneralSerialNo.127
文章编号:1004_5139(2000)03_0053_08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
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83)
摘要: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翻译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的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现代解释学理论家围绕作者/本意0的争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翻译观念的崭新/视域0。本文拟从该理论关于作者/本意0、文本的确定性和可复制性等问题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翻译研究、尤其是有关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等问题的启示。关键词:作者本意;本文本意;解释学;翻译研究
Author'sMeaningandtheMeaningofText)))HermeneuticsandTranslationStudies
XIETian_zhen(The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
Abstract:Anykindoftranslation,literaryorunliterary,isboundupwiththeunderstandingandexplica-tionofsourcetext.Thisnatureoftranslationdeterminesitscloserelationwithhermeneutics)theoryofunderstandingandexplanationinacertaindegree.ThedebatingofthemodernWesternhermeneuticstheoristsprovidesusacompletelynewHorizonttoexaminetranslation.Basedontheirtwodiametrically
opposedviewpointsonauthor'smeaning,thepresentpapertriestodiscusssuchproblemsastranslatabilityanduntranslatabilityinnewperspectives.Keywords:author'smeaning;meaningoftext;hermeneutics;translationstudies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传统的解释学(Hermeneutics),从古希腊的解释学,中世纪的/释义学0和/文献学0,直至近代德国的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Dilthey)的哲学解释学,都贯穿着一个明显的客观主义精神,从而强调接受者应该努力把握/文本0的原意,把握创作该文本的作者的/本意0,这一精神与传统的翻译要领也是一致的。进入20世纪以后,以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解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的理论,宣称作者的/本意0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作者/本意0的寻求也是徒劳的。他们认为,当作者创造出了一件作品(文本)以后,这件作品(文本)就是一个脱离了作者541赫施5解释的有效性6,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
年,第269页。
2伽达默尔5真理与方法6,转引自耀斯5审美经验与文学
解释家6,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7页。
的自足的存在。因此,阐释者不必去与作者认同,而应把注意力放在探究文本所关注的问题上。但是在当代美国解释学理论家赫施(E.D.Hirsch)看来,唯一能决定本文含义的只有创造该本文的作者,他说:/一件本文只能复现某个陈述者或作者的言语,或者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含义能离开它的创造者而存在。01他更直截了当地指出,/本文含义就是作者意指含义。0鉴于翻译与理解、解释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解释学的上述新理论观念以及60年代当代美国解释学理论家赫施等人针对伽达默尔的论点所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翻译观念的崭新/视域0。一、对作者/本意0的质疑在翻译时,译者面对的是原文文本,但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原文所包含的/意思0。古往今来,大凡严肃的翻译家,他们总是把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0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意思0,在许多情况下,就是指隐藏在原文文本背后的作者的/本意0。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所有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殚精竭虑,苦苦求索的首先就是原文作者的/本意0。原文作者的本意是译作的根本。译者一边读着原文,一边总是在想:/这句(段)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0这看起来很像是一场对话)))译者通过原文文本与原文作者对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是没有机会与原文作者直接对话的,因此译者通过原文所进行的这场/对话0实质上是一场单向对话,译者对原文作者/本意0求索的结果正确与否,通常是无法得到原文作者的亲自鉴定或认可的,像法译本5浮士德6竟能得到原作者歌德本人的赞叹,并被认为/比德文本原文还要好0,这可说是古今中外翻译史上绝无仅有的佳事。在翻译中,译者追寻作者的本意,并把作者的本意视作译作根本,这个在传统翻译观念中原本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却由于现代解释学理论的某些观念而受到冲击、甚至产生动摇,因为现代解释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宣称,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作者本意的寻求也就是徒劳的了,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从现代解释学理论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一番新的审视。现代解释学理论的出发点并不是针对翻译而来的,它主要是针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阐释和研究。鉴于艺术作品的研究者对作品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在许多层面上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解读和表达之间存在着颇多相通之处,因此,现代解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众所周知,任何翻译都是从对原文的理解开始的,而解释学理论正是在理解这个问题上,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翻译研究者重视的观点。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02把这段话用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可以说是再确切不过的了:有哪一个译者不是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0去着手理解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的呢?又有哪一个译者在翻译时不是一边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0,一边又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0的呢?553冯明惠5翻译与文学的关系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
位6,载5中外文学6,1978年第6卷第12期145页。4参见谭载喜5西方翻译简史6,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
135页。5转引自赫施5解释的有效性6,第1-2页。
6参见赫施5解释的有效性6,第1-2页。
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多要求我们的翻译家克服自身因素(包括历史、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局限,抛弃自己熟悉的信仰和期望,抛弃自己熟悉的世界,进入原文文本那个/陌生的世界0,把自己设想成是原文文本的作者,并且进而设想原文作者在进入译文这个/陌生的世界0后会如何写作。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出的,/译者须了解原作者及其所处之社会背景,更须体验原作者的心理过程。这一经了解、领悟、体验而后重整组合的手续,便是翻译的过程。03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也曾提出/两种不同途径的翻译0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使外国作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04。然而,现代解释学理论家却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可能做到的。伽达默尔指出,/重要的是使用解释学的现象去辨识我们把什么东西带进了陌生的世界。这样就可以通过发现我们自己不加怀疑的先已形成的判断来获得关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并且通过扩展我们的视域直至它与陌生世界的视域相会合,以获得那个陌生世界的知识,从而使两个视域融合。05关于/使两个视域融合0的观点,伽达默尔在5真理与方法6一书中说得很清楚。他认为,传统解释学中的客观主义努力执着于对本文(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说,也可理解为是原文)作者本意的迷信,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本文,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也就是说,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本文和主体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0,因此,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诸过去视界与主体的现在视界的叠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0(Horizontverschmelzung),这样,在现代解释学理论看来,人们面对本文所达到的理解就永远只能是本文与主体相互融通的产物。鉴于理解的历史性,本文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它在历史长河中已演变成了一系列他者,因而,理解根本无法去复制本文作者的原意。6
把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的话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乍一看,人们很可能以为这一观点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外翻译家几千年来的努力:既然本文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既然理解根本无法去复制本文作者的原意,那么,翻译家们孜孜以求的原文的/意旨0也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了,他们的所有努力也就成了不可能有结果的徒劳了。其实不然,伽达默尔的观点对于翻译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首先,伽达默尔关于两个视界融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相当确切地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在翻译中,尽管大家都明白,译者应进入原文文本的世界,应努力领悟作者的本意,但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总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熟悉的世界里的知识和信仰带进原文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情况在各国早期的翻译中比比皆是,英国菲茨杰拉德翻译的5鲁拜集6是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译作,但它与其说移译了波斯诗人的诗体,不如说通过模仿原诗格律创造了一种英语的新诗体,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它把一个/几乎被遗忘了的波斯诗人脱胎换骨变成了厌世的英国天才0。我国早期翻译家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