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套叠

合集下载

肠套叠

肠套叠

肠套叠百科名片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

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目录疾病概述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疾病预防疾病概述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疾病预防展开编辑本段疾病概述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

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

小儿的肠套叠手术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

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氏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

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

腺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

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美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套小肠即小肠型较少见;结肠套结肠或称结肠型很少见。

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

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肠套叠多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依据其套入部位不同分为:人体肠套叠(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约占总数的50%—60%;(2)回结型:回肠从具回盲瓣几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约占30%;(3)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约占10%;(4)小肠型:小肠套入小肠,少见;(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6)多发型:回结肠套叠和小肠套叠合并存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相一致。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套叠是肠管逆行蠕动造成肠管的一部分逆行套入邻近肠腔内形成,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并不罕见,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6-12婴儿最常见的月份。

肠套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春夏较多。

肠套叠有几个主要症状: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肿瘤,其中婴儿哭闹是肠套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表现为突发、剧烈、节奏。

原本健康的宝宝突然哭了,脸色苍白,紧握拳头,屈膝缩腹,手脚乱动,拒绝进食和牛奶,持续发作3-5分钟后自行缓解,间隔10-20几分钟后重新发作。

有些婴儿很好,表现为阵发性弓背,而不是哭泣。

哭闹发作后不久,呕吐发生。

它最初是牛奶和食物残渣,然后是胆汁。

在后期,它吐出粪便样液体,哭泣开始后8-12婴儿小时出现血便、红色果酱样便或血便、脓血便。

以上是肠套叠的早期症状。

如果你带宝宝去看医生,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发现宝宝腹部有肿块,也就是肠套叠。

在发病后期,你甚至可以看到肿块从肛门脱落。

腹部肿块在肠套叠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婴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及时就医X片及腹部B确定超检。

1.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肥大,小肠系膜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1:1.成年人1:23.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突入盲肠,长达1cm此外,该地区淋巴组织丰富,炎症或食物刺激后容易引起充血、水肿和肥厚。

肠蠕动容易将盲瓣向前移动,拉动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变化:生后4~10个月是补充食物和增加牛奶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的高峰期。

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功能障碍,导致肠套叠。

3.病毒感染:急性肠套叠与肠内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道痉挛和独立神经紊乱: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反向蠕动,导致肠套叠。

有些人还提出,由于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独立神经系统活动障碍引起的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部分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史。

完整版肠套叠.ppt

完整版肠套叠.ppt

..分割..
25
并发症
急性肠套叠未能及时处理则导致嵌顿肠管坏死、穿孔、急性 弥漫性腹膜炎,病儿可并发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性休克等。
..分割..
26
实验室检查
急性肠套叠时,粪便检查可见暗红色黏液血便,镜下以红细 胞为主;慢性肠套叠,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分割..
27
其他辅助检查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 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 宫颈样肿块。
..分割..
7
病因
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 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 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 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2.肿瘤 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 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 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 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
..分割..
10
病因
Cooperman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也有 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 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 乱,电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 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4.其他原因 肠道炎症引起肠蠕动紊乱,主要有局限性回肠炎、 非特异性回盲部溃疡、急性回盲瓣炎、急慢性阑尾炎等,此外 肠结核、菌痢性或伤寒性溃疡者可引起肠套叠。
..分割..
8
病因
Felix分析1214例肠套叠,小肠套叠668例,其中383例(57%)为肿 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 其中261例(69%)为恶性。Nagomey统计2/3结肠套叠和1/3小肠 套叠为癌肿,后者70%为转移癌。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 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 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Orenstein曾报 道1例绒毛状腺瘤致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并发胰腺炎,Jennings亦 报道过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肠套叠。

婴儿急性肠套叠61例诊治体会

婴儿急性肠套叠61例诊治体会

婴儿急性肠套叠61例诊治体会肠套叠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最多见。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易被忽视。

2006~2009年收治婴儿急性肠套叠患者61例现将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61例,其中男38例,女23例,1~4个月8例(13.1%),4~10个月47例(77.1%),>10个月6例占9.8%)。

本组就诊婴儿的症状以阵发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四大症状中的1~2项或2项以上为主。

其中哭闹55例(90.2%),其中阵发哭闹26例,呕吐42例(68.9%),腹胀22例(36.1%),血便10例(16.4%),腹部包块17项(27.9%)。

先有腹泻、肠炎症状者25例(41.0%);有呼吸道炎症者17例(27.9%);饮食结构改变,如添加辅食等19例(31.1%)。

首诊诊断为肠炎25例,呼吸道感染16例,消化不良2例。

诊断:超声检查39例,确诊29例,对腹胀及血便者行肛门指检计32例,指检率52.5%,其中指套有染血或咖啡样物计22例,阳性率68.8%。

腹部X线透视12例,异常发现7例,提示有胀气5例、液气平2例。

治疗:所有患儿均做低压(4.8~8.0kPa)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5例,失败而转手术治疗6例。

本组肠套叠的类型以回盲型最多(39例),回结肠型16例,其他型6例。

经空气肠复位后随访3~6个月,其中有1例于半年内再次出现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讨论肠套叠几乎是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尤其是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约95%的肠套叠属于原发型[1]。

本组患儿61例均为婴儿,且均属原发型,与此相符。

病因不明,有学者曾报道其与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有关。

本组病例有腹泻、肠炎症状者25例(41.0%);有呼吸道炎症者17例(27.7%)。

首诊诊断为肠炎25例,呼吸道感染16例。

以上均说明呼吸道及肠道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病毒感染。

四大症状提示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有何原因(专业文档)

四大症状提示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有何原因(专业文档)

四大症状提示小儿肠套叠小儿肠套叠有何原因(专业文档)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

下面我们看看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四大症状提示小儿肠套叠1、阵发性哭闹,由于婴儿不会诉腹痛,故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

2、呕吐,婴幼儿阵发性哭闹开始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最初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可带有草绿色的胆汁,甚至吐出有粪臭味的液体。

3、便血,起病数小时后可排出暗红色血便或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有时可排出深红色血水或鲜血便。

4、腹部肿块,肠套叠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以右下腹或右上腹为多。

小儿肠套叠有何原因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

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小儿肠套叠需注意未明确病因之前,不可轻易用止痛药,以免误诊。

引起肠套叠的原因较多,灌肠复位后要及时进行中医调气和血治疗,以防复发。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体会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体会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体会小儿肠套叠是小儿急腹症中最多见的一种疾病,是指某一段肠管及附近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急性肠梗阻,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5~10个月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3:1。

我院自2008年至2009年共收治小儿肠套叠56例,本组男患34例,女患22例,非手术治疗的患儿32例,手术治疗的24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空气整复术前后的护理当急性肠套叠患儿来院就诊时,如发病未超过48小时,一般状态良好,腹不胀,无腹膜刺激症状,医生往往会首先考虑进行空气灌肠复位。

如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则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患儿护理包括以下几点:①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向患儿家长讲解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保守治疗的方法及空气整复的原理。

并说明该方法的优点多,危险性小,减轻或消除家长的忧虑情绪,以取得配合。

②备好整复仪和16号针头一个。

③进行空气整复时,注意观察患儿呼吸,若呼吸急促,紫绀,则提示有肠穿孔的可能,同时进行粗针腹穿。

④整复后的观测,已复位的指标有:透视下可见杯口影消失,气体顺利进入小肠,拔出肛管后患儿排出大量气体和一些紫红色粘液并有黄色粪便,患儿安静:患儿阵发性哭闹停止;腹部包块小时;口服0.5-1.0g活性碳,12小时后碳末从肛门排出。

⑤复位假阳性的判定:由于空气整复后复套变为单套,腹痛缓解或短时消失,血便减少,应对此患儿进行观察。

2、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如经空气整复失败,患儿发病超过48小时,高度腹胀和腹膜刺激症状,一般状态差,反应低下,严重脱水,酸中毒或脉搏增快,血便时间长,套叠包块超过脾曲,应采取手术治疗。

2.1术前护理由于患儿不能立即手术治疗,患儿呕吐,梗阻引起的肠管扩张,肠壁缺血,肠粘膜渗透性增强,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份丢失,电解质紊乱。

因此,术前应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备血,测血钾、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并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同时应备好吸氧管,吸痰器,监护仪器等用物,术前通常应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使患儿镇静,缓解痉挛,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

儿外科肠套叠-教案

儿外科肠套叠-教案
2.熟悉急性肠套叠的治疗原则,掌握空气灌肠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教学重点
1.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教学难点
肠套叠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讨论、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投影仪、临床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1.急性肠套叠的诊治要点是什么?
2.空气灌肠治疗急性肠套叠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分别是什么?
2.空气灌肠治疗急性肠套叠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分别是什么?
通过回顾重点难点,加深印象,促进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十八章小肠疾病
第三节肠套叠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病因
四、分型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治疗
七、护理措施
纲要式写出重难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整体的认识。
2.5%为继发性,其中以美克尔憩室为最多,其次有息肉、血管瘤、腹形紫癜等牵引肠管引起。
三、病因
1)饮食改变: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内,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均是诱发肠套叠的因素。
通过流程图总结把发病机理、病生、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联系起来。
1.重点介绍空气灌肠的适应证;
2.结合X片讲解空气灌肠的过程,介绍空灌成功及失败的表现;
3.结合手术图片讲解手术过程及要点;
使用提问增加互动,加强参与感和活动度,加深印象。
课堂出发,延伸到生活,加强理解。

21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护理体会

21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护理体会

357会产生孤独无助感和强烈的恐惧心理,对此,应由术前擐为信任的心理护理人员陪伴。

如果是全麻患者,最理想的是陪到拿麻生效再离开。

同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适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必要时触摸和轻握患者的手,使其感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支持与关怀,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尽可能给患者创造轻松舒适的氛围,比如与患者做简短的语言交流等,对于过分紧张的患者,可用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或消除恐惧心理,必要时调动家属方面的支持系统。

总之,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患者感到安心,让他意识到他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一个积极温暖的团队在支持他,使他能勇敢地迎接手术的到来。

4体会心理护理适用于广泛的患者群体,有着广阔的辐射空间,是很多的药物和医疗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如果适时的发现和疏导心理压力,甚至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为此,也给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所以整体的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是护理工作的艰巨任务。

21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护刘桂梅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57-03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自从我院应用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以来,在早期肠套叠的整复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整复治愈率显著提高,降低了手术率。

但对于复杂型和晚期肠套叠的病例,使用空气灌肠,不但效果不佳,而且往往发生危险,且仍需手术治疗。

我院自2007年3月~2008年3月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21例,使用空气灌肠整复,治愈率达76%。

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l例肠套叠患者,男13例,女8例;4~11个月10例,l~2岁10例,3岁l例;病程在24h之内者10例,24~48h以内者11例。

病程最短者10h,最长者4天。

套入肝曲结肠以下者15例,脾曲结肠以下者6例,复套者4例,手术手法整复者5例,死亡1例。

2l例中14例有血便,占67%,果酱样便3例,占14%,腹部包块者4例,占19%。

1.2临床表现肠套叠临床上主要有4大症状:(1)阵发性啼哭;(2)呕吐;(3)血便;“)腹部包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
一、什么是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上常见
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
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
肠梗阻的首位。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疾病,常见于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婴幼儿。
所谓肠套叠,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另一部分内,形成肠梗阻。其危险性在于如果
套入压迫时间过久,肠的血液循环会受影响,发生肠坏死或穿孔,引起腹膜炎,
威胁患儿的生命。

二、急性肠套叠的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
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
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
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
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三、婴儿肠套叠的表现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1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婴儿肠套叠多见。
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
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
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
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
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
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
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
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
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
时后可重复排出。

(5)肛门指诊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
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
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
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儿童肠套叠咱不讲。

检查
1.腹部超声
为常用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协助临床确定诊断。在肠套叠横断面上
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

2.空气灌肠
在空气灌肠前先作腹部正侧位全面透视检查,观察肠内充气及分布情况。注气后可见在
套叠顶端有致密软组织肿块呈半圆形,向结肠内突出,气体前端形成明显杯口影,有时可见
部分气体进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钳状阴影。诊断明确的同时也可加压进行复位治疗。
4
诊断
当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确
定诊断。但临床有10%~15%病例,来院就诊时缺乏急性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或只有其中1~
2个症状,此时应仔细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包块,右下腹是否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
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以便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做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5
治疗
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和
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已被长期广泛应用。

1.非手术疗法
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肛门插入Foley管,肛门注入
气体后即见肠套叠肿块各种影像,逐渐向回盲部退缩,直至完全消失,此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可见网状或圆形充气回肠,说明肠套已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率可达95%
以上。

空气灌肠复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为结肠穿孔,透视下出现腹腔“闪光”现象,即空气
突然出现充满整个腹腔,立位见膈下游离气体。拔出肛管无气体自肛门排出。患儿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病情突然恶化。应立即用消毒针在剑突和脐中间刺入排出腹腔内气体。

2.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的指征为:
(1)肠套叠经空气加压灌肠等非手术复位未成功者。
(2)发病超过24~48小时,临床疑有肠坏死者。
(3)复发性肠套叠,尤其发生于儿童者。
(4)成人肠套叠。
手术前应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水、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退热、吸氧、备血等
措施。麻醉多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较小婴儿可采用上腹部横切口,若经过灌肠已知肠套叠达到回盲部,也可采
用麦氏切口。开腹后显露肠套叠包块,检查有无肠坏死。如无肠坏死,用压挤法
沿结肠框进行肠套叠整复。肠套叠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肠管有无坏死,肠壁有无破
裂,肠管本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如无上述征象,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腹腔,
按层缝合腹壁。对不能复位及肠坏死的病例,应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


出现急性肠套叠症状后,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肠套叠的主要表
现为:

1.健康婴幼儿突发间隙性哭吵,发作时面色苍白,呈异常痛苦状,拒绝吮奶。
2.反复呕吐,吐出物初为奶水,以后可含绿色胆汁或带臭味的粪水。
3.常在发病4-6小时后,出现血性大便。典型的肠套叠粪便为果酱样稀便。
4.若仔细检查,往往可在上腹部摸到香肠样块物,此即为发生肠套叠的肠段。

急性肠套叠虽然来势凶猛,但如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95%以上病儿可经空气
灌肠复位法治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