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发展战略

近几年来,我国总部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但与此同时,总部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浮现,制约着总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等经营实体将总部布局在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高度密集的具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区域中心或者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营运成本较低和土地、能源、材料等常规资源密集的周边地区,最终通过公司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的模式来实现价值链的合理分工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并带动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的一种新经济形式。2003年,我国学者赵弘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年北京丰台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总部基地,首批有80家大型企业总部入驻。随后,总部经济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上海陆家嘴、浦东新区、徐家汇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成效显著。上海在世博园B片区规划建设央企总部聚集区,预计注册资本将超过500亿元,年经营收入累计超过1.1万亿元。与此同时,部分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根据《2008—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5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分列2010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6名。

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企业总部通常从事决策、科研、营销、投资、物流等高端知识型劳动,占据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所占区域面积单位小,产业贡献率大,它有利于破解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制约,同时促进人才、资本等高端产业要素的集聚,激发通讯、传媒、金融、会计、评估、法律、会展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住宅、交通、教育、商业服务等配套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区域经济新的发展引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总部基地为枢纽,发挥产业链高端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带动辐射制造业等的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理布局与集成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总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部经济建设与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部分地区在缺乏科学论证与统筹规划的情况下,不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资源储备及创意要素供给等状况,盲目上马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部分地区甚至通过片面抬高奖励金额的形式争取总部基地落户。总部经济集聚区数量激增的同时产业定位不清、同质化现象严重,基地内部产业链混杂,园区之间分工与合作关系没有得到有效建立与巩固,造成建设资源的浪费。

2.总部经济区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地区热衷于炒作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盲目追求总部经济区的外在形象构建,入园企业的规模、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企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效应缺失。甚至有部分总部经济区,沿袭传统工业园区或商贸园区的建设模式,盲目引进非总部企业。有部分产业园区借发展总部经济为名、行“圈地”之实,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获取巨额经济收益。

3.总部经济区建设的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部分总部经济区的政策配套以及中介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不足、融资渠道和风险投资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意及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开发工作存在较大的不足,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落差直接影响总部经济区创新力的形成;特色文化资源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传承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产业品牌建构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亟需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三、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是要建立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文化产业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在总部经济区建设中,要立足区域产业及经济

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赵渊

(浙江传媒学院)

摘要:本文在论述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总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建立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区的基础设施等三方面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总部经济问题对策建议

024

现代营销

发展战略

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及特征、政策环境及文化积淀等,科学编制总部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明确总部经济区的类型结构,根据区域产业门类特征,在管理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经销代理型、仓储物流型等产业门类中确定总部经济区的主导类型结构。要明确总部经济区的层次结构,在规划编制中,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提出上层次、上水平,意图通过一步到位达到某种发展水平。要建立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发展路线图,科学判断区域内外、国内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竞合格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近期总部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预留足够拓展空间、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做好总部聚集区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使产业特色的凝炼、发展质量的提升、竞争力的夯实与发展速度实现和谐统一。要明确总部经济区的区域结构。企业总部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层级定位,比如全球总部、总部洲际派出机构、总部国家中心等。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及其周边省市竞合现状,确立总部经济区面向的层级范围,即明确总部聚集区吸纳企业总部的层次结构。通过发展量能与层次的合理定位,更好地衔接区域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明确总部经济区的规模结构。总部企业聚集区不能一味求大、一味追求企业数量的简单群聚,炒作企业规模体量的数字流水。要根据区域经济承载量、市场前景、产业的现有基础、竞合格局等合理确立总部聚集区的规模。

要建立总部经济区的整合与退出机制。对于一些定位类同、产业同构的产业园区,要实行优化整合,强强联合,打造旗舰型、示范性的总部聚集区,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总部要进行升级改造,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相关指标要求的予以撤销;对于背离产业发展实际、借发展总部经济之名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或者传统工业项目的园区,要果断“摘牌”,厘清其性质,不再享受发展产业总部经济,推动产业业转型所享受的各项政策优惠。

二是要为总部经济区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政府相关职能要建立起总部经济区论证、审批机制,根据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求,对于园区设置与企业入驻进行科学论证,积极促成建立总部经济区建设指标参照体系,明确园区产值、创新要素等层级界定要素,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层级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园区服务内容、服务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目标,更好地促进园区规划建设。要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

要进一步协调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与完善区域性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总部经济实体的投融资、人力资源集聚、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政策。比如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参与总部经济实体建设。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总部经济实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探索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可行性。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等。园区可以与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签订定向人才合作协议,鼓励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团队以多种身份参与园区建设,通过就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改革调控高端人才流向,建立和保障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入股的创新机制,更好地集聚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界定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的构成要件、技术指标,明确不同层级知识产权侵害的判定标准与依据。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法规。根据不用程度的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处以勒令整改等的处罚,通报并处理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可以通过司法渠道予以解决。通过行政、司法和市场手段的综合作用,为总部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区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办公场所、休闲居住场所、教育文化场所、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总部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系统化原则,对办公、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硬件建设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形成功能模式的集成与统一,避免系统不兼容、硬件不协调、先造再改等对园区建设和发展造成影响。要坚持适度的超前性原则,立足总部基地高端性、知识性、强关联性的特性,加强智能化办公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引进和投入力度,以适度超前的标准科学设计建设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为园区聚才聚企、招商引资提供保障、为园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要坚持生态化原则。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关注硬件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的统一。不仅仅单纯满足于钢筋混凝土现代化办公用房的建设,同时应将营建园区良好的水环境、绿环境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区域文化发展的特色,将区域文化特色基因传承和植入到园区文化生态的建构中去,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用文化影响人、感召人、凝聚人。

总部经济的发展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通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建构去形成新的产业链驱动与运行格局。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将是产业产值的提升,同时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观念的附着。

参考文献:

[1]丁硕.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10):243—244.

025

现代营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论述转变经济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 3、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 动力。 4、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 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 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7、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

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谈谈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1.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ACD)的文明发展道路。

1.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ACD )的文明发展道路。 A.生产发展; B .又好又快; C .生活富裕; D .生态良好;2.党章规定:党员(ABC ),经教育仍无转变,应劝其退党。 A.缺乏革命意志; B .不符合党员条件; C .不履行党员义务; D .违反党的纪律;3.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有(ABC )。 A.理论修养;政治修养; B .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 C.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 D .法律知识修养;廉洁奉公修养; 4.(BC )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 A .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 B .选举中央委员会; C.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 .调整和增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部分成员; 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D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实行了改革开放;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下列(BCD )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权利。 A.密切联系群众; B .接受党的教育与培训; C.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D .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讨论; 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CD )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A.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发展生产力; D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8.党的纪律是(BD )的保证。 A .党的利益; B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C .全党一致; D .完成党的任务;9.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ABCD )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A.集体领导; B .民主集中; C .个别酝酿; D .会议决定; 10.中央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要求是(ABC )的实效。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研究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对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公路交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之间的关系 公路交通对于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和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来讲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就是区域路网,区域路网的功能与结构都会对区域经济本身的功能与结构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区域公路运输的子系统在空间上展开所形成的就是车站与公路构成的网状结构。而在一个区域之内不同地方因为位置上的不同以及在公路网上到车站的距离与到公路的距离的不同,那么所具备的交通条件就会不同。 二、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直接经济效应 1.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自身可拉动经济增长。

传递效益为公路建设投资拉动经济的主要体现。公路建设必须依托巨大人力、物力,加大人力、材料与机械需求,才能增加有关产业投资需求及实现就业额、收入增多。除此之外,因投资呈现出的乘数效益,将扩大消费品生产与服务规模,进一步增加投资额,提升工作人员收入水平,实现经济发展。 2.完成公路建设可改善运输条件,进而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完成公路建设项目,改善道路条件可实现经济效益。如行驶里程缩短可对运输效益出现的运输效益有效增强;通过运输速度提升,可减少运输时间带来的时间效益,达到产业运输成本节约效益的目的。利用通行能力提升,可对交通拥挤情况有效缓解,实现增流效益。运输安全性能的增强,可降低交通事故率,降低损失。 3.公路交通优化产业结构。 公路建设与大量公共投资相关,政府可通过公共投资实现区域内再分配,进而利用内需增大、激活经济发展区域,形成内需主??型产业经济结构。公路工程建设可提升城乡区域交流,达到传统劳动力结构改善的目的,并实现本地与相关地区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镇,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目的。 (二)间接经济效应

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可持续发展路线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能源路线和环境路线,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一)能源路线 1.能源路线最主要坚持的原则是:开源节流。 2.能源路线的主要内容: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可再生能源 ●核能使用 ●采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CCS) ●智能电网的实现与构架 ●实现全面节约能源的方案 3.能源路线的具体实施: ●2020年前后,突破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初步形成煤基能源与化工的工业 体系;突破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纯电动汽车,初步实现地面交通电动化的商业应 用;在充分开发水力能源和远距离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技术的同时,突破太阳能 热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的技 术体系和工业体系;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重点提出必须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 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2035年前后,突破生物质液体燃料先进技术并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突破大容量、 低损耗的电力输送技术和分散、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以及分布式电 网技术,电力装备安全技术和电网安全新技术比重将达到90%,初步形成以太阳 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等为主的分布式、独立微型电网的供电和输电系统; 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和核废料处理技术,为形成中国特色核电工业提供科技支撑。 ●2050年前,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技术、氢能利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 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海洋能发电等技术,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与可 再生能源、核能、水能等多元能源结构,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中国特色新型 能源工业体系。 ●碳捕捉和储存技术贯穿于技术发展的始末,实现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大气含量。 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化石燃料使用比例较高的情景下将有助于减少32%的碳 排放,在另一些情景下将有助于减少19%至24%的碳排放。 ●大力提倡能源节约意识,制定配套的能源使用制度和奖惩措施,保证能源的合理 高效利用。 ●从目前的高燃料成本、低设施支出转向高设施支出、低燃料成本。设施支出包括 电厂、电网、工业能源设备、加热及制冷系统、智能电表、绝缘材料、效率更高 的交通工具、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等。欧盟预计2011年到2050年,用于 电网系统的建设支出将高达1.5万亿至2万亿欧元,同时化石燃料进口的支出 将大大低于目前的水平。我国也必须实现此类转变,才能真正建立完整独立的能 源体系。 (二)环境路线 1.环境问题的主要体现: ●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数量在减少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贾根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北京)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3届高层论坛》(清华大学,2010年6月15日上午)会议论文(有修改)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革命,我国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绝大部分政府政策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英国和美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中国需要效仿美国19世纪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企业、排斥外国直接投资和实施内部改善等为核心的内需发展战略。为此,必须对我国过去15年奉行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彻底的批判。为了扭转依附型国家和殖民地经济的命运,我国亟需尽早做出战略规划,经过几年的战略调整,最终实现向“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转型。目前在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如下措施:强制性地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国家通过直接干预统筹对外贸易,建立中国出口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卡特尔(即价格联盟);回购外资企业;大幅度减少出口退税;提高进口产品关税;撤消政府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的承诺,坚决把跨国公司或外国资本排除在自主创新支持之列。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经济大变革,而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中国“后危机时代”总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人们仍没有跳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传统思维,我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缺乏研究。为了对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种深邃的历史视野,本文首先讨论了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的批判。深刻认识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是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前提。最后,本文提出了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和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建议。 一、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以外部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和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空前危机,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应对危机,但这些措施的绝大多数部分都值得商榷。首先,政府采取了两年内投资4万亿人民币等重大措施拉动内需,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效,但却造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为未来的城市化埋下严重的隐患,得不偿失。其次,政府重新恢复出口退税,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缓和危机的做法,它将使我国更深地锁定在依附美元霸权的殖民地经济而推迟发展模式的转型。1[①]再次,今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的恶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自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但中国的经济模式却存在很大的弊端。 曾有学者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现在,我就以下的三方面来谈我国的经济。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总量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投资海外并不多,我们的经济实力即经济总量就基本等于我国的GDP。有些人说,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进入上中等国家行列。表面上,中国的平均工资也一直在增长,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大都还是很贫穷。那是因为大部份流向了少数人。而他们的财富大都是来自于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 再者,中国GDP的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的财富榨取。中国经济在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同时,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页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可谁知,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 二、中国的外贸实力 从很多数字来看,中国外贸额度很大,位于世界“三甲”之列。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中国外贸在世界上的位次也要后移。 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贸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外贸数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产品结构却相对落后。中国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出口来支撑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产品,如玩具业、制鞋业与纺织业,凭藉的优势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这都是牺牲国人利益换来的,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转型和提高效益,生产越多,中国人就被剥削得越厉害。美国苹果公司和英国金融时报先后来中国的“富士康”调查显示,富士康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足50美元,还不到美国同类工人2小时的工资。是这点儿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有人或许会说,我们中国最多就的就是人。可是,现如今我国正在快速的迈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的数据报告,我国的出生率已经连续几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下降。且许多的学者认为,如果我国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国就会“未富先老”。 可见,我国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贸易大国,而不是一个贸易强国。中国的外贸质量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外汇储备 一定程度上外汇储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一个国家的外汇财富储量不仅包括官方的,还包括民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问题的严峻的形式使人们对传统发展方式开始了全面质疑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后,这一理论和战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观正逐步取代传统发展观,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顾及当前利益、近期利益,又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近期的发展不仅不损害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且为其提供有利条件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有其必要性。 有存在这样的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总的来说是有益处的,还是好的,只是由于个别人或经济团体利欲熏心,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才造成了人类的困境。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当然,个别人或经济组织的这种恶劣行为造成当代人类困境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这是因为,正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刺激和造成了这些人的恶劣行为,而不是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促成了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我们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彻底根除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那些困境和危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下)答案96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下)试卷96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韩保江教授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2、农业不稳,是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很大的阻力。 正确 错误 3、要稳定农业,就必须稳定农村;要稳定农村,就必须关心农民的问题。 正确 错误 4、我国农副产品价格偏低,而出售给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偏高,这样的交换剥夺了应该属于农民的经济利益。 正确 错误 5、尽管我国现在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但总体上还是偏低的,没有反映中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 正确 错误 6、知识密集型产业获得的附加值很多,但环境成本代价很少。 正确 错误 7、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附加值不多,但是代价很大。 正确

错误 8、我国的产业调整一定要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符合市场的需求。 正确 错误 9、在我们产业结构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比重最小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正确 错误 10、韩保江教授指出,中国的发展趋势只能是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加大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这也需要我们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提高。 正确 错误 11、现在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 正确 错误 12、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或大的跨国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 正确 错误 13、韩保江教授指出,只有围绕企业、围绕市场创新的技术,才是实用技术、才是能够造福人类的技术。 正确 错误 14、韩保江教授指出,如果不把利益关系协调好,发展方式就很难实现根本的转变。 正确 错误 15、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整体的指导政策,为了体现权威性和公平性,不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用差别性的调控政策。 正确

最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 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 以××为例,2019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19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 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 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作者:时间:2012-07-03 浏览次数:147 次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我国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应对这场危机的冲击并对世界应对危机作出积极贡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党自觉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大力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思路、举措,而且需要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提升执政理念。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强化长期执政的理念,着眼于未来和长远来思考和谋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一步开阔执政视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既是基于我国国内经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顺,管理不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机关干部作风不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确实加以解决。 关健词:**镇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镇位于**县中部偏西北,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镇有国土面积20.9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办事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人。长年以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届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的努力,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标准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多年在**工作,在对全镇经济发展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对**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镇经济社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了生产总值1152万元,比上年980万元增长18%,其中:工农总产值620.5万元,比上年的528.6万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上年的140万元增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6万元,比上年的26.3万元下降17.9%;财政支出106.9万元,比上年的93.8万元增长13.9%,边贸进出口总额1473.2万元,其中:进口1092.2万元,出口381.2万元,占全县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4.4%,粮食播种面积1310亩,比上年的1192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19万公斤,比上年的21万公斤下降12%,农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比上年的1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2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农业是**镇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77亩,其中水田594亩,旱地1113亩,水浇地170亩。森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1%。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群众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镇能抓住畜牧扶贫的历史机遇,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国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中国发展现况 中国发展现况光靠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是说不完的,由此我简而言之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中国发展现况。 人口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人口是影响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关于人口问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底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我们的人口预测将2004和2005年的总人口调整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致,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3.50亿人,2020年将达到14.25亿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峰值,约为14.42亿,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如果长期保持1.8的生育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总人口会缓慢减少到13.83亿,但是中国将迎来持续、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口规模还是其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00年达到7%,2005年达到7.8%。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达到9.8%。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从此,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2015年国家实行了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文化 一个没有自己的文明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我们一直饱受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为什么不去发展下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呢?以下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早在1993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

经济全球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全球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观点摘要 [编者按]在2011年年底召开的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主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上,到会专家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认为在中国经济迈向新时期的重要时刻,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体制机制条件。本刊选取程恩富、刘国光、卫兴华等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发表。 程恩富:目前在这一重大理论和政策上还有分歧,需要探讨。从强度经济开放战略指导方针和主题变化的意义上说,30多年来的经济开放我认为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强调引进来,这一单一战略,单纯追求对外国的资本技术等引进。第二阶段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在继续追求引进来的同时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举措。第三阶段是中共十六大一年以后,强调自主创新的新战略,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举措。2008年初的文章中他提出不仅要对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当年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还曾经调阅过全文。2009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讲话中明确提到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2月胡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会议上的讲话又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并把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我认为,我国的经济开放应在前3个阶段的基础上,及时地进入第四阶段,即强调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全新战略,实施适度控制对外资、外技、外产、外贸、外汇和外源的依赖程度。积极提升和协调使用国内外各种广义资源的综合效益,这一新的战 略和新的策略在巩固和完善智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体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开放中的自主发展、高端竞争、经济安全、国家权益和民生实惠,以促进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社会的根本转变。 刘国光:政府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或者就是现在所谓宏观税负的问题,也就是国富与民富之争这个话题,宏观税负是不是太高了。摸清我们的税负是不是过高,肯定的意见和否定的意见都有。我们现在以宽口径的,不仅包括预算表,也包括政府的基金收入,最后保险,这个宽口径的政府收入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科所按照IMF的标准计算了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之比2007年到2009年期间大概是31%左右。同样按照IMF的标准,2007年的计算,24个工业化发达国家实际的宏观税负是45.3%,29个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平均税负是35.5%。根据国际经验,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向发达国家过渡,政府所承担的民生、公共福利和收入再分配的任务越来越重,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或者所谓的宏观税负水平,还会有继续提升的必要和空间。所以,目 前我国宏观税赋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政府收入所占的高低, 5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XX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XX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

交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交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从羊肠小道到宽敞的柏油马路,从人背马驮到现代的交通工具,每一次交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是经济腾飞的重要体现。交通的发展,使六盘水的煤钢铁等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而外地的客商、商品涌入我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解放前,我市境内交通闭塞,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交通工具极其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跃进”、“三线建设”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发动民众修建了全市境内省道干线公路和部分县乡公路,建成了遍布全市,连接城镇、乡村、厂矿的县乡公路,到198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04公里,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给同时成立的六盘水市的交通建设带来飞跃发展。1980年至1995年,我市先后用粮棉布以工代赈、工业品以工代赈及各级财政配套资金7000余万元修建公路28条529公里,桥梁38座1154.2延米;利用城市建设投资1000万元改造贵烟线市中心区过境段二级公路10公里;盘县电厂投资1000万元改造两水线三线公路13公里水泥路面;利用交通发展基金和交通部补助资金1050万元分别在水城、盘县建成功能齐全的一级汽车站1个,二级汽车客运站1个,以适应当时全市汽车客货运输的需要。

1995年至2000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六盘水市公路建设共投入国家以工代赈及部省级补助资金、银行贷款、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共4.106亿元。新建和改造二级公路88.4公里,其中市中心城区南环路21.9公里按一路一公司首先尝试了“贷款收费还贷”的新模式,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改造了三级公路和新建和改造四级公路,到2000年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2.3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9公里,全市有乡村简易机动车道里程6890公里,实现了全市98个乡镇办乡乡通公路的目标。 2001年以来,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时期,2001年至2007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71亿元,新建镇胜高速公路盘县境内段68公里,新改建水黄公路等二级公路14条517.8公里,建成10条264公里,在建4条253.8公里,新改建通乡油路21条505.8公里,建成改造通村公路5046公里,通村油路142公里,乡镇汽车站38个,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缩短了城乡距离,为贫困县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点燃了希望。 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037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11公里,其中有高速度公路6

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的要求上,把推动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和新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同时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措施 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和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如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落实以工促农的方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互动,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工业化引领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转型升级。 不懂农民就不懂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农民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民问题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诚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配置,主要是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是的最根本的体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则是薄弱环节,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改革开放持续探索以及发展历史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生活的必由之路。 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依据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