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反复动脉源性残胃出血介入栓塞治疗1例
关于首例介入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的文章

关于首例介入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的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首例介入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成功实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介入手术来治疗。
最近,一位患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的患者接受了首例介入手术,取得了成功。
这为患有相似疾病的患者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由于血栓或动脉瘤导致,可以造成胃肠道的出血、溃疡和严重的感染。
以往,治疗这种疾病通常需要进行开腹手术,风险和创伤较大。
而随着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可以通过导管在血管内部进行手术,减少手术风险和创伤。
这位患者是一名55岁的男性,患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多年,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经过多次会诊和检查,医生决定尝试介入手术治疗。
手术当天,患者被送到手术室,经导管技术的精确操作,成功找到动脉栓塞部位,并进行了栓塞清除和动脉扩张。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明显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他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次手术的成功为其他患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的患者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介入手术的应用范围开辟了新的天地。
介入手术的发展为治疗各种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患者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相信介入手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希望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未来发展壮大,造福更多患者。
第二篇示例:首例介入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及时解决动脉栓塞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动脉栓塞是指血栓或其他物质堵塞了动脉内的血液流动,造成了供血不足的情况。
胃十二指肠动脉是人体内的一条重要血管,负责供应胃和十二指肠的血液。
一旦这条血管发生栓塞,患者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在过去,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常常需要进行开放手术,这种手术风险较大,创伤性较高。
而随着介入血管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已经成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分享

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分享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图片■病例1PTV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0岁,因“反复全身瘙痒5年,黄疸3年,加重2个月”入院。
患者5年前开始全身乏力、皮肤瘙痒。
3年前患者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在我院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其病情仍缓慢进展。
近2个月患者出现腹胀,食欲明显下降,黄疸加深入院。
入院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营养较差,皮肤深黄色,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4 cm,质韧,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下肢轻度水肿。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3.3×109/L,血小板25 ×109/L,血红蛋白103 g/L。
尿胆红素(++),血白蛋白26.6 g/L,血总胆红素324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8.3秒。
腹部CT示肝硬化、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入院后治疗我们采取保肝、药物治疗腹水,择期肝移植。
第7天,患者突然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30分钟内呕血性胃内容物约2500 ml,休克。
予以紧急深静脉置管,输血和血浆,患者病情稍稳定即接受胃镜检查。
患者不能耐受胃镜检查,遂以三腔两囊管压迫后转ICU治疗。
在ICU期间,予以静脉输注奥曲肽等止血药治疗无效。
出血后第7天,患者出现右侧胸腔积液,B超提示中等量腹水,血白蛋白25.0 g/L,血总胆红素441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9.1秒。
我们决定行急诊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PTVE)治疗。
PTVE治疗我们给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于右侧第7肋间腋中线,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穿入门静脉右支,沿穿刺针将导丝经门静脉送入脾静脉,拔出穿刺针,沿导丝迅速置入25 cm、5F外鞘。
用5F猪尾巴导管行脾静脉造影,发现扩张的胃冠状静脉,将导管超选入胃冠状静脉后,解除三腔两囊管压迫,向导管内推注造影剂,透视下见造影剂溢出胃内(图1),遂推入3 ml 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TH 胶)与1.5 ml超液态碘油的混合液,再放置2枚弹簧钢圈。
消化道出血 介入治疗

术中配合与护理
术前准备:确 保患者禁食禁 水备好手术所
需物品
术中监测:密 切观察患者生 命体征及时处
理异常情况
术后护理:定 期记录患者情 况评估患者恢
复情况
并发症预防: 采取措施预防 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
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术后护理:观察病情定期记录患者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饮食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定期复查
病因:消化道炎症、 溃疡、肿瘤、血管 病变等
分类:上消化道出 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症状:呕血、黑便 、血便等
介入治疗定义
介入治疗是一种 非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导管、 支架、栓塞剂等 器械对病变部位 进行诊断和治疗。
消化道出血介入 治疗是指通过介 入技术对消化道 出血部位进行止 血和栓塞治疗的
方法。
消化道出血介入 治疗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止血效 果好的优点是临 床常用的治疗方
介入治疗的优势
微创性: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 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降低并发症:介入治疗可降低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精确治疗:介入治疗定位准确可精 确到达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疗效显著:介入治疗对于某些消化 道出血疾病如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等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复查目的:监测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复发或转移
复查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复查计划
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与 康复指导
术前准备与护理
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病史、病情状况和身体状况评估手术风险。
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药物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消化道大出血的DSA检查及介入治疗

消化道大出血的DSA检查及介入治疗
苏国强;马建华;卢立军
【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
【年(卷),期】2014(035)001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经导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行动脉栓塞治疗,栓塞剂为明胶海绵颗粒和弹簧圈,1例患者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后灌注立止血.结果:21例患者中,16例造影发现出血部位,经介入治疗出血停止,其中2例介入治疗后1周内发生再出血.结论:DSA在消化道出血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动脉栓塞或立止血灌注治疗消化道大出血方法简单、疗效确切.
【总页数】3页(P83-84,97)
【作者】苏国强;马建华;卢立军
【作者单位】266071山东青岛,解放军401医院放射科;266071山东青岛,解放军401医院放射科;266071山东青岛,解放军401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R445
【相关文献】
1.基层医院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DSA检查并介入治疗体会 [J], 何建军
2.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r血(SAH)应用的临床体会 [J], 杨抒洁
3.探讨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J], 陈杰
4.探讨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J], 陈杰;
5.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DSA检查和介入治疗 [J], 戴树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病例】反复动脉源性残胃出血介入栓塞治疗1例
反复动脉源性残胃出血属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类型,常规胃镜、
CT检查不易发现具体出血位置,内科药物治疗无效,导致患者就医时
间长、心理焦虑。介入放射诊疗技术对动脉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明
显优势,能够准确判定出血部位及病变性质,再给予出血动脉栓塞治
疗,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3岁。入院10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分
切除,术后反复出现黑便,多次住院治疗,予止血、输血等治疗可缓
解。本次于2020年6月9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88
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89/57 mm Hg(1 mm Hg=0.133 kPa),
慢性病容,营养不良;双肺呼吸音稍粗,无干湿啰音,心界稍向左下
扩大,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正常;中上腹见陈旧手术瘢痕,无
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
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未闻及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腹部CT增强检查提示胃大部分切除,吻合口未见明显
狭窄,局部血管迂曲(图1)。胃镜、胶囊内镜提示残胃局部黏膜充血、
水肿,未见明确血管破裂出血。血细胞检查:白细胞2.81×109 L-1,红
细胞 2.12×1012 L-1,血红蛋白 60.0 g/L,红细胞比容18.8%,中性粒细
胞1.99×109 L-1,淋巴细胞 0.57×109 L-1,嗜酸性粒细胞 0.02×109 L-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1.00 s,R-凝血因子活性 3.9 min。大便
隐血试验:颜色暗红色,隐血阳性。
图1 腹部CT增强检查
常规消毒铺巾,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置入
血管鞘,以5F RH导管、2.7F微导管分别插至腹腔干动脉、胃左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影像显示: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未见明显显示,胃左
动脉细小,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区域未见确切对比剂
外渗征象;胃网膜左动脉增粗,其供应的胃肠吻合口区域局部分支走
向迂曲,可见少量斑点状对比剂外渗征象(图2),提示该区域有出血。
用2.7F微导管超选择性插至胃网膜左动脉远段,以适量聚乙烯醇微粒
(大小560~710 μm)给予栓塞,复查DSA未见明确对比剂外渗(图3)。
介入栓塞术后半年患者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图2 超选择性胃网膜左动脉造影
图3 胃网膜左动脉远端分支栓塞后造影
2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疾病,多由炎症、溃疡、门脉高压性食
管胃底静脉破裂、肿瘤病变等所致,一般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
为腹痛、呕血、黑便、贫血、失血性休克等,病情严重可危及患者生
命安全。
反复残胃出血在临床中少见,只占上消化道出血的一小部分。本
例患者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其原因为:(1)毕氏Ⅱ式
手术改变了胃十二指肠正常解剖和功能,导致胃酸水平降低、十二指
肠液反流,有利于细菌过度生长[1],容易使残胃及吻合口炎性充血水
肿、糜烂;(2)患者年龄较大,微循环功能下降,残胃及吻合口区黏膜
易出现慢性缺血、缺氧,出血病灶修复较缓慢,甚至不能彻底恢复至
正常状态;(3)患者不合理饮食,粗糙食物对吻合口黏膜刺激较大,可
能导致再次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具体部位及性质常需要靠胃镜、CT检查来明确。
胃镜检查直观,发现出血灶可直接在内镜下止血。CT检查主要排除肿
瘤性病变,其中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显示正常血管走向、解剖变异及
有无血管畸形[2]。DSA检查可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大量图像,并且对病
变区血管进行动态观察,有利于实时判断造影剂外溢、聚集等异常表
现,尤其对动脉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快速明确出血
部位与出血病变性质[3-4]。本例患者多次内镜检查未见明确出血灶,
CT检查未发现肿块及血管畸形,DSA检查明确了具体出血位置为胃网
膜左动脉远端局部分支破裂,为下一步介入栓塞治疗提供了依据。
上消化道动脉源性出血的治疗方法较多,少量出血时采取内科药
物治疗,常用凝血酶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可以得到确切临床效果[5-6];
中至大量出血时除药物治疗外可在内镜下止血,危急时刻行外科手术
治疗;对内镜下止血失败又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则选择介入治疗。介
入动脉栓塞治疗具有微创、高效、安全、并发症少、恢复期短、可重
复性强及不破坏原解剖结构等特点,对动脉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肯
定[7-11]。通过DSA检查明确上消化道具体出血部位,以微导管超选
择性插至靶血管,给予微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栓塞,
从而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同时,上消化道具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的
侧支循环,胃壁内部吻合较为丰富,因此,栓塞出血动脉后很少发生
管壁坏死的情况[12]。本例患者胃网膜左动脉代偿性供应残胃,其末
梢分支局部破裂出血,给予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后出血停止,取得了满
意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介入诊疗技术对反复动脉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残胃
出血)的诊断价值较大,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现代医药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