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交通运输规划原理:第六章 交通的分布(上)20111023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6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课件

– 纵坡与排水方向一致; – 管线综合; 3. 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6城市综合交通 规划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7
6
中心城区
759.66
6.15
5.82
2.6
第六章
注:道路用地面积包含 733.51ha 道路、24.58ha 广场和 1.57ha 公共停车场,城市人口按照 123.47 万人
•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 可以直接与城市外围干道相连,要避免直通城市中心。 – 把公路与城市交通分离开来,有两种方式——立交、公路绕城改道。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6城市综合交通 规划
16
15
6.2.6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
1 城市各级道路的交叉口间距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道路类型
设计车速 (km/h)
交叉口间距 (m)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 路
≥80
40~60
40
≤30
1500~ 2500
700~ 350*~500 150*~
1200
250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6城市综合交通 规划
17
16
2 城市道路网密度及道路红线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 城市干道网密度=干道(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规范 大城市为2.4—3km/km2,中等城市为2.2—2.6km/km2 建议 大城市为4—6km/km2,中小城市为5—6km/km2
5
4
6.2.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 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布局“骨架”要求
《交通的分布 》课件

农村道路建设存 在的问题:资金 短缺、技术难题 等
山区交通的分类与分布 山区交通的定义与特点
山区交通的影响因素与发展 趋势
山区交通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地形地貌:影响 交通线路的布局 和建设成本
气候条件:影响 交通运营和效率
水文条件:河流、 湖泊等对交通的 影响
自然资源:矿产、 能源等资源分布 对交通布局的影 响
共享化交通的概 念和特点
共享化交通的发 展现状
共享化交通的优 势和挑战
未来共享化交通 的发展趋势和前 景
减少碳排放:推广电动汽车和混 合动力汽车,减少交通系统对环 境的污染
公共交通优先:鼓励人们使用公 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 技术,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 全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
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建设 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市环境, 鼓励人们采用健康、环保的出行 方式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交 通 分 布 概 述 03 交 通 分 布 的 分 类 04 交 通 分 布 的 影 响 因 素 05 交 通 分 布 的 优 化 策 略 06 未 来 交 通 分 布 的 发 展 趋 势
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道路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发展公共交通:在农村地区推广公共交通服务,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利性,方便农民 出行。
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农民采用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 的发生。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基本原理ppt课件

2.3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一、运输布局理论
1 产业布局理论 工业布局理论: 龙哈德:首开以数学的方法研究工业区位的先河,其“运输
吨公里”最小地点的区位决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区位因子有两类: 一般因子:包括, 运输区位法则:运输吨公里最少地点; 劳动区位法则:区位从运费最小地点移向劳动费最小地点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运输布局尽量避免倒运; 运输革命的关键是降低运费,尤其是港站费用。 (2)E.塔费的运输发展四阶段论
2.3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3)我国运网布局的基本理论 面广 网络 分层次 现代运输工具 适应需求 运网的推拉作用
2.3 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二、运输网络形成原理
2.1 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过程与基本规律
(3)运输强度系数法 所谓运输强度系数,是指运输周转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值,即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吨公里(或人公里)数。运输 强度系数与国家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布 局、国民经济构成、原材料加工水平、工业专门化程度等等因素 有密切的关系。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运输经济密集程度很高, 约为美国的2倍,日本、韩国等的8倍。这是由于我国腹地辽阔、 资源分布与工业布局不均等因素所致的。
的前提是劳动费用的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 聚(集)(分)散法则:区位从运费最小点移向集聚地或
分散地的的前提是由于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运费的增加额。 其它的:行为学派、市场学派
2.3运输网络布局和形成原理
2 运输布局理论 (1)胡佛,其运费结构理论:单位距离(吨公里)的运价与
运距的增长不按比例增长,而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其意义在于:
交通流的分资料

可表达为:
ta f(qa)
其中t a, ——路段a的所需时间;
q a ——路段a上通过的交通流量。
美国道路局〔BPR –Bureau of Public Road〕开
发的函数,被称为BPR函数,形式为:
3、交通阻抗-路段上的阻抗
ta(qa)ta(0)1qeaa
其中, ta(qa)—路段a上的阻抗;
穿插口j的延误,可用Webster延误公式表示:
3、交通阻抗-节点上的阻抗
该模型包括两局部:一局部是车辆到达率为固定均值 时产生的正常相位延误即均匀延误,另一局部是车辆 到达率随机波动时所产生的附加延误。具体形式:
tw
T(1)2 2(1X)
X2 2Q(1X)
0.65(QT2)X(25)
式中T:—信号周期长度;
分做两类: 运行线路固定类型和运行线路不固定类型。
运行线路固定类型:城市公共交通网、城市轨道交通网, 这些是集体旅客运输 。
运行线路不固定类型:城市道路网、大路网、高速大路 网,这一般是指个体旅客运输或货物运输,这类网络中, 车辆是自由选择运行路径的。
1、交通安排
对于城市道路网来说,需要特殊指出: 〔1〕由于道路的主要承载对象是车辆,交通安排中的
二、交通流安排根本概念
交通安排 OD矩阵 交通阻抗〔路阻函数〕 最短路径
1、交通安排
定义:交通流安排就是将猜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 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依据的道路网描 述,依据肯定的规章符合实际地安排到路网中的各条道 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a的交通流量xa。
具体地,有以下几项交通安排工作: ① 将现状OD交通量安排到现状交通网络上; ② 将规划年OD分布猜测值在现状交通网络上的安排; ③ 将规划年OD分布猜测值在规划交通网络上的安排,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6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精品课件

30
28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31
29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公交组合换乘站示意图
32
30
公共加油站规划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 服务半径:0.9~1.2公里 • 分布:大型停车场附近、主要交通干道、 城市主要出入
口道路等。 • 要求:不影响交通畅通和不妨碍道路交
通安全,同时方便加油。
33
31
交通发展模式选择
18
1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19
18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20
19
3 道路横断面类型(p294)
第六章
综合 交通规划
• 一块板道路——适合机非交通量一方较大、另一方较小;或两方都不 大的状况。能适应“钟摆式”交通流。
• 两块板道路——车速大于50km/h时(高速公路、快速路);景观绿 化要求;有高差的分割带;机非分离;交通干道布置有产生大量交通 量的一侧,设置辅助道路 。
– 根据车流的性质,交通性道路又可分为:
• 货运为主的交通干路,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和工业区、对外货运交通枢纽附 近;
• 客运为主的交通干路,主要布置在城市客流主要流向上; • 客货混合性交通道路,是交通干路之间的集散性或联络性道路,或位于用地
性质混杂的地段。
• 生活性道路
– 满足生活性交通要求(步行、自行车) – 道路两旁多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
≥80
40~60
40
≤30
1500~ 2500
700~ 350*~500 150*~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基本原理

06
交通运输系统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客观反映交通运输系统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
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交通运输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比较性,便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代表性原则
功能
交通运输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实现人员和货物的空间位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系统主要由运输方式、交通设施、运输服务和管理机构等四个部分组成 。
相互关系
这四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其中,运输 方式是基础,交通设施是保障,运输服务是核心,管理机构是调控中心。
交通运输系统规 划基本原理
目录
•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原则 •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 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规划 • 交通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 • 交通运输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总结与展望
01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交通运输系统是指由各种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及其相关 设施(如交通枢纽、场站等)组成的综合体系,用于实现人员和货物的空间位 移。
需求预测方法与技术
四阶段法
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流 分配四个步骤预测交通需求。
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预测
以个体日常活动为分析对象,预测不同活动的 出行需求。
基于大数据的需求预测
利用手机信令、GPS定位等大数据技术分析交通需求。
需求管理策略与措施
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交通规划原理

交通规划原理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章P9交通规划过程流程图决策过程规划执⾏第⼆章交通调查⼀、交通调查的⽬的和作⽤是什么?在制定交通规划过程需进⾏哪些调查?答:交通调查主要⽬的是为交通规划提供全⾯、系统⽽⼜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准确分析规划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规划涉及的经济、运输、交通量等做出准确可靠地预测,并且制定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并且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案,达到规划⼯作,指导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的。
交通调查的作⽤: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标的重要依据⼆、起讫点调查的内容包括哪些?调查⽅法有哪⼏种?起讫点调查结果精度如何检验?答:内容:居民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调查法、车辆牌照法。
精度确定:1、分隔核查线检验。
2、区域境界线检查。
3、把由OD调查表推算出来的交通特征,如车型⽐例、交通流量和流向等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较,检查其误差程度是否满⾜要求。
4、在调查区域内,拟定交通枢纽、公共活动集散中⼼作为校核点,将起讫点调查结果与该点上实测的交通量相⽐,作为市内OD调查精度的重要依据。
三、交通量调查计数⽅法有哪⼏种?各有何特点?答:1、⼈⼯计数法:优点是适⽤范围⼴泛,可以适⽤于任何情况的交通量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精度较⾼,资料整理⽅便,调查地点环境不受限制。
缺点是需要投⼊⼤量的⼈⼒,劳动强度⼤,天⽓不好时室外⼯作⽐较⾟苦。
调查精度取决与调查⼈员的责任⼼、态度等。
⼀般只适⽤于短期、临时性交通调查。
2、浮动车法:可以同时获得某⼀路段的交通量、⾏驶时间和⾏驶车速等数据,是⼀种较好的综合调查技术。
3、机械计数法:适⽤于超过12⼩时的长期交通调查。
可以节省⼤量的⼈⼒和物⼒,调查范围⼴,调查精度⾼,特别适合长期连续性交通量调查,但是这类装置⼀次性投⼊较⼤。
《交通分布》课件

2 经济发展
人口密集地区通常有更高的交通需求,导 致交通分布的不均衡性。
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优化受到经济活动的影 响,特别是工业区和商业中心。
3 地理环境
4 政策与规划
地形、气候和资源分布等因素会影响交通 分布的形成和调整。
交通规划和政策制定对交通分布起着重要 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城市交通分布
1
中心城区
《交通分布》PPT课件
这个课件将介绍交通分布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城市和乡村交通分布的特点, 以及优化策略和中国某城市的案例分析。让我们开始探索吧!
交通分布的定义
交通分布研究了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情况,为我们理解交通现象和解决相关问题提 供了重要依据。
交通分布的影响因素
1 人口分布
中心城区通常是道路、公交、地铁等交通设施的交汇点,交通密集。
2
郊区和卫星城
随着城市扩张,郊区和卫星城的道路网和交通设施得到了不断改善和完善。
3
交通枢纽
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机场等重要节点起着集散和联络城市各部分的作用。
乡村交通分布
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通常连接农田和农村 居民点,满足农民的基本交通 需求。
乡村桥梁
总结及展望
通过了解交通分布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了解城市和乡村交通分布的特点,以 及掌握优化策略和案例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交通分布并为未来的城市 规划和交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乡村桥梁是农村地区交通运输 的重要组成部分,便利农产品 的流通和交流。
农村交通工具
农村地区常见的交通工具包括 拖拉机、自行车和摩托车等, 适应当地的交通需求。
交通分布的优化策略
多式联运
通过整合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 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6.0
合计 28.0 51.0 26.0 105.0
合计 39.3 90.3 36.9 166.5
二、预测方法
[例题1]
求解过程:
,
A.求各小区产生量和吸引量的增长率,k=0
Fp01
P1 P10
38.6 28.0
1.3786
Fa01
A1 A10
39.3 28.0
1.4036
,
Fp02
P2 P20
Pi qij
Aj qij
,
j
i
Q Pi Aj qij qij
i
j
ij
ji
式中,(i,j=1, … ,n)
二、预测方法
1、预测方法种类 通过交通调查资料的分析和预测,可以找到和利用的数据有
:现状PA表,两个分区之间的交通阻抗矩阵。至今开发的出行分 布预测方法有:增长率法、引力模型法、机会模型法等。我们详 细介绍前面两种,第三种因为理论依据不足且难以实用,不做详 细介绍。预测方法的大体结构如下所示:
二、预测方法
1、预测方法种类
(1)增长率法
增长函数法
常增长率法 平均增长率法 底特律法
Frator法
Fueness法
(2)引力模型法
简单引力模型法 单约束引力模型法 双约束引力模型法
(3)机会模型法
二、预测方法
2、增长率法 2.1增长函数法 (1)总体思路:
二、预测方法
2、增长率法 2.1增长函数法
91.9 51.0
1.8020
Fa02
A2 A20
90.3 50.0
1.8060
,
Fp03
P3 P30
36.0 26.0
1.3846
Fa03
A3 A30
36.9 27.0
1.3667
二、预测方法
[例题1]
B.第1轮迭代计算预测分布量,k=0。
q k 1 ij
qikj
•
f
(Fpki
,
Fakj
单位时间可以是一天、一周、一月等,也可以是专指高峰小时 。 qij——以分区i为产生点,以分区j为吸引点的出行量。 qji——以分区j为产生点,分区i为吸引点的出行量。
一、基本概念
2、出行分布矩阵(PA矩阵) 出行分布矩阵是一个二维表(矩阵),行坐标为吸引分区号
,列坐标为产生分区号,元素为出行分布量。(如下表所示)。
二、预测方法
[例题1]
C.第1次迭代计算结果
A
P
1
2
1 2 3 合计
23.648 11.219 5.576 40.444
11.146 68.551 7.977 87.674
3 5.490 9.506 23.386 38.382
合计
40.285 89.277 36.939 166.500
二、预测方法
)
q111 q101 (Fp01 Fa01) / 2 17.0(1.37861.4036) / 2 23.648
q112 q102 (Fp01 Fa02 ) / 2 7.0(1.37861.8060) / 2 11.146 q113 q103 (Fp01 Fa03) / 2 4.0(1.37861.3667) / 2 5.490
二、预测方法
[例题1]
q121 q201 (Fp02 Fa01) / 2 7.0(1.80201.4036) / 2 11.219 q122 q202 (Fp02 Fa02) / 2 38.0(1.80201.8060) / 2 68.551 q123 q203 (Fp02 Fa03) / 2 6.0(1.80201.3667) / 2 9.506 q311 q301 (Fp03 Fa01) / 2 4.0(1.38461.4036) / 2 5.576 q312 q302 (Fp03 Fa02 ) / 2 5.0(1.38461.8060) / 2 7.977 q313 q303 (Fp03 Fa03) / 2 17.0(1.38461.3667) / 2 23.386
二、预测方法
[例题1]:已知3个交通小区的现状PA表和规划年各小区的产生量 和吸引量,试用平均增长率法求解规划年PA矩阵。设定收敛 标准为3% 。
现状PA
A1
2
3
合计
P
1 17.0 7.0 4.0 28.0
规划PA
A
1
2
3 合计
P
1
38.6
2 7.0 38.0 6.0 51.0
2
91.9
3 4.0 5.0 17.0 26.0
3. 交通方式划分:按照交通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汽车 、公共汽车、轨道、航空、船舶等交通方式,区分交通出 行量;
4. 交通分配:将某种分布的交通方式需求量分配到某路径上 的过程
出行生成
吸引
产生
回程 弹性 上学 上班
出行分布
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分配
一、基本概念
1、出行分布量 出行分布量是指分区i与分区j之间平均单位时间内的出行量。
(2)常增长率法 A.方法原理:该方法认为qij的增长仅与i区的产生量增长率
有关,增长函数为:
f
(Fpi , Faj )
Fpi
Pi Pi 0
B.特点评价:只单方面考虑产生量增长率对增长函数的影响, 忽视了吸引量增长率的影响。由于产生量与吸引量的不对称性, 该方法的预测精度不高,是一种最粗糙的方法。
二、预测方法重新计算增长系数,k=0,
AP
1 2 … n 小计
1 q11 q21
… qn1 A1
2 q12 q22
… qn2 A2
… n 小计
… q1n
P1
… q2n
P2
………
… qnn
Pn
… An Q
一、基本概念
2、出行分布矩阵(PA矩阵)
假定第一标号i为产生小区,第二标号j为吸引小区,产生量Pi 、吸引量Aj 、分布量qij、出行总量Q关系为: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
交通运输规划原理
主讲教师:叶彭姚 博士 开课单位: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1
第六讲 交通的分布(上)
第1节 基本概念 第2节 预测方法
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模型
1. 出行生成:根据研究对象地区的特性直接求得生成交通量 的过程。
2. 出行分布:交通出行在大的区域之间的分布,具有绝对量 和比例之分;
2、增长率法 2.1增长函数法
(3)平均增长率法 A.方法原理:该方法认为qij的增长与i区产生量的增长及j分 区吸引量的增长同时相关,而且相关的程度也相同,增长函 数为:
f
(Fpi , Faj
)
1 2
(Fpi
Faj
)
B.特点评价:该法比常增长率法合理,是一种最常用的方 法。在实际运用时,因迭代步数较多,计算速度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