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C+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TAS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TAS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林福森;李成福【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7(045)005【摘要】目的探讨复杂TAS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AIOD)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外科收治的27例(35条肢体)TASC-D型主髂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Fontaine分期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拟定治疗方案.2条肢体给予切开取栓术,33条肢体给予腔内治疗,其中单纯采用动脉球囊扩张术5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24条,置管溶栓术4条.术后对患者进行3~36个月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分析其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和累计通畅率.结果腔内治疗总体成功率90.9%(30/33).2条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及1条行置管溶栓术的疗效欠佳.ABI由入院前的(0.40±0.15)提高到术后1个月时的(0.82±0.20).术后1年通畅率93.3%(28/30),2年通畅率83.3%(25/30),保肢率94.3%(33/35).1条肢体于入院后10 d行踝关节以上截肢,1条肢体术后2个月行截趾术.结论腔内治疗TASC-D型AIO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及近中期通畅率.%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n complex TASC-D type 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 (AIOD).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7 patients (35 limbs) of the TASC-D type AIOD were collected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Fontaine stag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aging examination before surgery, the therapy programme was worked out. Two limbs received thrombectomies, and 33limbs received endovascular treatments including 5 limbs receive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24 limbs receive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enting (PTAS), and 4 limbs underwent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36 months regularly by telephone or outpatient after operati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complications and cumulative primary patency rat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as 90.9% (30/33). Two limbs treated with PTAS and one limb with catheter-directed thormbolysis showed a poor outcome. ABI increased from (0.40 ± 0.15) prehospital to (0.82±0.20) for 1 month. After therapy for one year,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was 93.3%(28/30). At 24 months,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was 83.3%(25/30), and limb salvage rate was 94.3%(33/35). One limb resulted in above ankle amputation 10 days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 and 1 limb underwent toe amputation in 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therap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ASC-D AIOD, which shows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s with short-term to mid-term patency rates.【总页数】4页(P529-532)【作者】林福森;李成福【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133000;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相关文献】1.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 [J], 张宏光;韩冰;周辰光;吉国辉;杨铮;张亮;赵磊;范忠臣2.双股动脉入路腔内技术治疗复杂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分析 [J], 刘俊超;王兵;吴斐;丁语;李攀峰;李阳3.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结局及护理干预研究 [J], 翁锦4.腔内及杂交手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J], 张建彬;徐荣伟;甄亚楠;刘鹏;叶志东5.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J], 李佳亮;曲诚家;房杰;张永保;滕乐群;沈晨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c sfl aew s9 % .T iy o e sl esu t a 6 r hr n ef—e p n ig se t weed po e . P A wto ts n lc me a e ome n 1 i s o t x a dn tns r e ly d T i u t tpa e mtw sp r r d i 6 l h e f mb ( f
te h m,1 r lw k e ) T ea keba ha pes r n e AB )icesd f m ( . 6±0 1 1weebo n e . h n l rc il rsu eid x( I n ra e r o 03 . 4)pe p rt eyt 0 8 ro eai l o( . 2±0 1 )o v .5 n
t e7t o t p rtv a . Al pain swe eflo —up d fr1 o48 mo t s Se swe e o c u e n4 paint. Rese o i so e v d h h p so e aie d y l te t r olw e o t n h . tnt r c l d d i te s tn sswa bs r e i lmb . Al o he rs e an d pae ti hef l w — u e o n1 i s l ft e trm ie t n n t ol o p p r d.Co l i En va c a n ip a t n tntn a e a fe — i ncuson do s ulra go l sy a d se i g c n b n e c
Lm . H ee D n uh n ,W n io a , u i j . eat e tf V s lr u e , n u P oic l o i l, n u Mei ib uH j , eg F s eg a g Xa t n S nX a i D p r n c a r r A h i r n i s t A h i d— i i oe m o a u S g y v aH p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

股浅动脉近段旋切导管切割
旋切支架中下段闭塞段
旋切腘动脉段
治疗后股浅动脉近段造影
治疗后股浅动脉远端造影
治疗后腘动脉造影
切除的假内膜
切除假内膜病理为纤维结缔组织
• 术后患者左足第2趾溃疡于2周后愈合出院
• 目前已随访了2年,未再出现足趾溃疡及疼 痛,跛行距离300米。
Protégé EverFlex介绍
6
支架后屈膝90° 造影,腘动脉通 畅良好。
7
术后1年随访,患者跛行距 离800米,彩超示:支架内 血流通畅,其内有明显节段 性狭窄。未行二次干预。
8
病例2
• 梁某某 女 78岁 主因 双下肢间歇性跛行3年 ,加重2个月入院。既 往有糖尿病2年,高血 压3年。踝肱比右下肢 0.2,左下肢0.3。跛行 距离30米。左侧股动 脉逆行穿刺造影,发 现右髂总动脉狭窄。
刺右股动脉,左下肢
造影显示股浅动脉开
口处明显狭窄,其远 端2cm至股浅动脉中段 有长约25cm闭塞段, 中远段及腘动脉节段 性狭窄。
全程扩张左股浅动脉后造影显示股浅动脉开口处有夹层出现,中远段显影良好。
14
于股浅动脉开口处置入一枚6-80mm支架后造影显示股腘动脉通畅良好。
15
例3
• 杨某某 男 68岁主因右下 肢间歇性跛行2年,右足趾 疼痛两周入院。既往有高 血压2年,糖尿病1年。右 下肢踝肱比0.1,跛行距离 50米。
2
左股浅动脉节段性狭窄,股浅动脉远端和腘动脉近端闭塞。
3
导丝导管下行时进入假腔经仔细选择后进入真腔
4
全程扩张股浅动 脉及腘动脉,造 影发现股浅动脉 远端和腘动脉近 段有夹层出现。
5
• 于股浅动脉远端和腘 动脉跨膝关节置入一 枚6-200mm的支架( EV3的Protégé EverFlex )。支架后造影股腘 动脉通畅良好。
TASC(Ⅱ)-C、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群 的发病率达 2 0  ̄ / o [ ” 。对于长段主髂动脉病变 ,传统 治疗方法
为外科旁路手术血管重建[ 2 1 ;随着介入技术及材料 的不 断改进 ,
多可成功 。 经肱动脉入路者,经 0 . 0 3 5超滑导丝导 引猪尾导管 进入腹主动脉下端进行造影 并设置路径 图, 交换 2 6 0 e m 泥鳅加 硬导丝,置入 6 F动脉长鞘 ( C o o k 9 0 e r a ),以 MP A 导管配 合 J型头或直头超滑 导丝 在 DS A路径 图 引导下 开通腹 主动脉 及 双侧 髂 动脉 闭塞 段 。 ( 5 )闭塞段血管成 形术 :血管开通 成功 后 ,交换 2 6 0 C I T I 泥鳅加硬导丝 ,以直径 6 ~7m l T l 球囊 导管行 球囊扩张 , 维持 时间 2 ~3 mi n , 然后于动脉病变处置入直径 7 ~ 8 mm 自膨式支架 。如果病变位于腹主动脉下端和 ( 或 )双侧髂
总动脉起始部 ,将两根超硬 导丝 分别通 过双侧股动脉入路 ,置
血管腔 内治疗 技术 以其微创 、安全有效 的优 势,在临床上 已有 超越传 统手 术的趋势 【 3 ] 。2 0 1 0年 6月至 2 0 1 2年 6月我们对 1 8 例T A S C( I I ). C、D型 主髂 动脉闭塞患者 ,应用血管腔 内成型 技术进行治疗 ,现报 道如下 。
经双侧 股动脉入路 。如果髂动脉 闭塞严重 ,股动脉搏动消失 ,
可 以先尝试在 股总动 脉体表投影 处 ( 股骨头 内中 1 / 3 ) 穿刺建立 通路 ;如果反 复穿刺 失败 ,可以经左侧肱动脉穿刺 ,导丝 导管
1 8例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改善 ,静 息痛消失 ,足趾坏疽处 经清创 换药 后逐渐 愈合,术后平均踝肱 指数 为 0 . 9 2 ,与术前相 比平均 提高 0 . 6 6 。1 8例患者 中肱动 脉入路 8例,股动脉入路 1 O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应作 为首选治疗 方法 。而在对 于髂动脉 单纯球囊 扩张 和支 架植入 的选择 , 虽然 T S A C和 A C指南均提示髂动脉支架应 C 该作 为球囊扩 张失败或不满 意的补救措施 , 但由于大多数髂 动脉病变 的动 脉硬化程 度较重 , 至钙化 严重 , 囊扩 张后 甚 球 的弹性 回缩 和再 狭窄等发生率较 高 , 在球囊扩张后 给予支架
通率 已经和外 科旁 路分 流 的开通 率 相 当( 0~8 % ) 而其 8 5 , 具有微 创优 势 , 因此 P A和血管 内支 架置 入术 已成 为髂 动 T 脉狭 窄、 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 。
2 股 膪 动 脉 病 变
股胭动脉狭 窄性 病变 P A 的技术 成功率 高 于 9 % , T 0 而
且股胭动脉 长段 闭 塞性病 变 P A的技 术 成功 率 高达 8% T 0 9 % 。但 是 , 胴动 脉狭窄 闭塞 性病 变单 纯 P A后 5年 3 股 T 的累积一期 开通率 仅为 3 8~5 % 。Me i e 报告 17条 8 ws n s 3 股胭动脉闭 塞( 平均病 变长度 >1 . e 2 2m)n io 支架置入后 in1 t
2 0 2 (O 1. 0 6,5 1 ):0
硬化闭塞性疾病 中应用 最早 也是 应用最 广泛的腔 内治疗 技 术之一。一般认为 P A适 合 于主 髂动 脉 的短 段狭 窄 、 塞 T 闭 性病 变 , 但对于动脉 长段 闭塞性 病变 ,T P A和血 管 内支架 置 入术 也取得了较好 的 临床 疗 效 j 。对 于单纯 的 主髂 动 脉 狭窄 , 血管腔 内治疗 可 以达 到满 意的临床 治疗效果 川 , 特别 是腔 内治疗可 以避免开腹手术 , 具有创伤小 、 恢复快 的特点 ,
微创动脉内膜剥脱联合球囊扩张术在TASC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微创动脉内膜剥脱联合球囊扩张术在TASC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代谢性疾病的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外7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接近20%[1],国内6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10%,7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20%[2]。
ASO 是导致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占所有截肢患者的40%~60%[3]。
其中股腘动脉段是最常受累部位。
治疗包括开放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
其中介入治疗为当今治疗热点,但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开通特别是TASC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是腔内介入治疗的难点,易致腔内介入治疗失败[4]。
再者,对于长度狭窄或闭塞的TAS C、D型病变,远期通畅率不佳。
据报道,两年后将会有20%-40%的病人出现血管再次闭塞。
长段的血管闭塞置入长段的支架使血管成为“钢管”,且支架内狭窄及内膜增生使得二次干预效果更差,二次支架内开通率更低,手术失败率高。
而开放手术治疗存在病人不能耐受等问题。
我中心结合介入微创和开放手术优点,采用微创股动脉内膜剥脱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取得良好效果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回顾2013年3月至2016年11月我院TASC C/D 型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46例,术前均行CTA或MRA检查以明确诊断。
所有患者中,研究组22例,其中TASC C14例,TASC D8例,年龄39-77岁。
平均65.9岁;对照组24例,其中TASC C15例,TASC D9例,年龄42-81岁,平均66.5岁。
术前签订手术同意书做到知情同意。
病例纳入标准:1.经CTA或MRA诊断明确的上得以确诊为TASC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2.年龄:60岁-85岁,此年龄段符合多发基础疾病;3.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下肢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策略的新思考

•专家论坛•下肢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策略的新思考包俊敏(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433)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腔内治疗已成 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0)治疗的首选。
AS0的病变有超过50%集中于股腼动脉,而股腼动脉是人体最长的动脉,因大腿 肌肉发达和运动受力,股胭动脉承受着拉伸、扭曲、压缩等复杂的力学作用,再加上股胭动脉是平滑肌 肌层发达的“肌性动脉”,较其他动脉有更强的平滑 肌细胞增生能力,使得股胭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狭 窄、再闭塞率也相对较高[1]。
影响下肢动脉腔内治 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腔内治疗方法的正确选 择是提高下肢动脉尤其是股胭动脉疗效的关键之 一。
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动脉腔内 治疗的理念也相应发生变化。
1下肢动脉腔内治疗的新理念在血管腔内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拥有 普通球囊扩张(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植人、特殊球囊 扩张(如切割球囊、双导丝球囊等)、导管溶栓术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斑块切除术、经皮机械切检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覆膜支架、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血管仿生支架等诸多治疗手 段。
笔者认为,从中选择合适治疗方式的最重要原 则是要按照病变的形态和性质来选择。
所谓病变的 形态,一是指病变属于狭窄性还是完全闭塞性,二 是指病变的长度,TASC分级[2]对此有明确界定。
病 变的性质则是指病变是以血栓为主还是斑块为主、斑块的钙化程度如何等。
病变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决 定了从开通、血管准备到确定治疗方式的不同。
就血管开通方式而言,狭窄性病变绝大多数都 能经真腔开通,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丨则会有较高的内膜下开通率,尤其 是>15cm的长段病变和钙化较严重的病变。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望(2020完整版)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望(2020完整版)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跤行、静息痛,最终可导致下肢截肢。
据统计,由下肢ASO导致截肢的病人占所有截肢病人的40%~6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增加死亡率。
根据最新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指南修改意见,对于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病人,可首选血管腔内治疗(EVT)。
与传统搭桥手术相比,EVT具有微创、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少、操作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不足在于术后再狭窄率较高。
特别是TASC C、D型病变。
外周药物球囊(DCB)的问世,无论对于原发性病变还是支架内再狭窄,都能进一步提高EVT术后的早期通畅率,从而使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的EVT治疗更有效。
但并非所有下肢ASO均能通过DCB未提高通畅率,特别是股腘动脉严重钙化病变。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闭塞EVT治疗的难点可归纳为4个方面。
①手术开通困难。
导丝一旦进入动脉内膜下腔后,较难从病变远端及时返回血管真腔。
②即使顺利开通血管,也会因钙化血管的早期弹性回缩,单纯球囊扩张无法保障术后通畅率。
③Fanelli等对股腘动脉DCB治疗的随访发现,股腘病变钙化越严重,术后管腔丢失越严重,一期通畅率也越低。
其原因主要是内膜钙化抑制DCB上紫杉醇的吸收。
④严重钙化病变对置入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有更高的要求。
植入支架径向支撑力不足,导致支架扩张不充分,将增加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的风险。
随着新型支持导管、导丝的涌现,以及逆穿技术的普及,钙化慢性全堵病变(CTO)病变开通的成功率已有明显提高。
围绕着如何提高钙化病变的术后通畅率,现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①利用一系列斑块减容的方法,减少血管床的钙化斑块负荷,为后续的DCB干预创造条件;②通过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径向支撑力更强的支架植人物;③寻找能促进紫杉醇向动脉中外膜渗透的产品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生垡普通处型盘圭!Q!垒生!旦筮12鲞筮!塑£堕!』鱼!!!监:』!!!!翌!!!!:Y!!:塑:堕!:!
原因。
膜增生的物质,使之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支架替代者。 切割球囊,这一技术通过将扩张力集中于局部而降 低血管弹性回缩。应用切割装置可降低血管壁创 伤,减少血管炎症,因此新生内膜形成减少‘81。另 外,Outback、Roadrunner等辅助器械和技术的发展 均提高了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对于TASC C、D型病变是 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在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 患者中可以考虑,虽然有着一定的缺陷,但现有的和 新出现的腔内治疗技术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研究是 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c
二、随访结果
68例患者术后随访63例,随访时间3~26个 月,平均(12±6)个月,5例失访,随访率92.6%。 随访期内死亡患者6例,死亡率8.8%,因素分析显 示,死亡与严重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有关。重建血管 一期通畅率77.5%(55条/7l条),二期通畅率 90.1%(64条/71条)。踝关节以上截肢5例,总保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ngioplasty,balloon;
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Society
Inter.
68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Consensus,TASC)出台了新版周围动脉疾病
治疗指南(TASC lI),将主一髂段和股-胭段2个节段 依闭塞的程度和范围分为A、B、c、D等4型,推荐 c、D型复杂病变首选外科旁路手术治疗…,随着腔
a
follow—up rate
of 92.6%.Five patients received above the ankle amputation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6 patients died. mortality rate
was
8.8%.
Conclusions
结 一、手术结果 果
一、腔内治疗微创优势 ASO多发于老年患者,其特点是多合并有全身 多系统疾病,因此,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是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1。近 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取得了较好 治疗结果。由于其微创性,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 多种内科疾病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血管腔内治疗是 一种合理的选择。将2007年的TASC 1I期指南与
参 考
文
主髂动脉的TASC C、D型病变,推荐外科旁路 手术。但开腹行人工血管搭桥手术创伤大,并发症 多,适应人群少。双侧髂总动脉同时血管成型和支 架释放的对吻技术(Kissing technique)的出现解决 了这个问题。2007年Piffaretti等∞1报道1组病例, 43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为TASC C(34例)、 D(9例)型病变,运用对吻技术放置了对吻支架。 平均随访32.4个月,一期通畅率在12、24、60个月 分别为92%、85.7%和80.7%,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组病例中主髂动脉病变TASC C级9条肢 体;TASC D级病变6条肢体,共15条肢体,运用对 吻技术放置支架11条肢体,手术成功率100% (15条/15条),一期随访到1年的通畅率为92.3% (12例/13例),随访到2年的通畅率为83.3% (5例/6例),与报道类似,考虑是主髂动脉支架通 畅率较下肢高的原因。
age
from 55 to 84.There were 15 limbs with aortoiliac 1esions.45 limbs with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or
popliteal artery lesions.11 limbs with multi—segment iliofemoral popliteal artery lesions.Among those there were 49 lirabs with grade C lesions and 22 limbs with grade D lesions.AIl the patients received endovascular
报道"J:对472例患者506条包括TASC C、D级病
变的慢性缺血肢体在股胭动脉闭塞段进行了SIA, 手术成功率为87%,术后踝肱比平均提高了54%, 一期通畅率在1年和3年分别为45%和25%,二期 通率分别为76%和50%。肢体挽救率和间歇性跛 行改善率与外科旁路手术相当。另外,远端逆穿开 通技术、双向球囊对接开通技术等目前也广泛应用
a
For hig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such
success
as
TASC
grade
C
or
D
lesions,endovascular procedure still has
rate
and good limb salvage rate. Stents
【Key words】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血管成形术,气囊;支架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therapy for Transatlantic Inter Society Consensus type C and type D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Zhao W,e凡Zhiguo,Du Liping,Li Wenming,Li Yanzhou,Li Xiaojin凡, Ling,Liang Dean.Department Vascular Surgery,Luoyang Central Hospital,Zhengzhou Unirersity.Luoyang 47 l009.China
0.32±0.13。
均为D型病变,髂、股、胭动脉多节段病变,考虑截 肢原因是病变累及胭动脉远端腔内治疗中远期疗效
差造成。 讨 论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超和CT动脉重建(CTA) 检查,以诊断病情及明确分型。
二、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局部麻醉,疼痛明显的患者加 用镇痛药物或静脉复合麻醉。3条胭动脉闭塞病变 加膝下多支多段闭塞病变的肢体开通后给予全程高 压球囊扩张,未放置支架;52条病变肢体开通后全 部给予球扩+支架治疗,本组股浅、胭动脉病变的 45条肢体多采用内膜下技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开通;术中回到真腔的距离多在股 浅动脉远端,少数在胴动脉近心端,术中注意能尽早 回到真腔为上策,即使闭塞段之问存在孤立血管腔 段,最好也不要全段在内膜下,争取尽量保留真腔。 8例主髂动脉闭塞病变4例股浅长段闭塞病变,因 有突然缺血加重病史或导丝穿过时感觉血栓成分居 多,给予先放置溶栓导管1 d,尿激酶80—100万单 位应用,待“病变降级”旧。后再行球扩及支架治疗 (其中2例主髂病变由c级降至B级,6例主髂病 变、1例股浅病变由D级降至c级,3例股浅病变虽 然溶栓后仍是D级但病变段减少,胭动脉通路恢复 通畅)。6例肢体在血管开通后一期行截足或截趾, 2例患者血管开通后降低截肢平面行膝下截肢,伤 口顺利愈合。
D型病变进行了腔内治疗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 至2012年12月共采用腔内治疗TASC C、D型患者
DOI: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4.01.008 作者单位:471009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通信作者:李彦州,E—mail:liyanzhou0816@126.COrn
到C、D级复杂病变中,使得血管长段闭塞的开通率 大大提高。
手术成功率94.4%(67条/71条),有4例患者
因病变较重,手术时间长,过程中患者不能耐受而终 止手术,改为保守治疗,随访6个月2例患者小腿中
段截肢,2例大腿截肢。7l条肢体手术开通血管患 者出院复查踝肱比值(ABI)平均为0.66±0.18较 治疗前平均升高0.35±0.13,术后主要并发症包 括:急性心肌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5例,造影剂
肢率92.9%。术前Rutherford 4期3例,5期2例,
级病变49条肢体(主髂动脉9条肢体;股浅、胭动脉 40条肢体);TASC D级病变22条肢体(主髂动脉 6条肢体;股浅、胭动脉5条肢体;髂股胭动脉多阶 段病变11条肢体)。合并高血压病42例次 (61.8%),冠心病34例次(50%),脑血管病 14例次(20.6%)。术前71条肢体踝肱比值平均为
疾病治疗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分型中c、D型病变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68例(71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男47例,女2l例; 年龄55~84岁,平均(69±7)岁;病变范围:主髂动脉病变15条肢体,股浅、胭动脉病变45条肢体,髂 股胭动脉多节段病变11条肢体;病变分型:TASC C级病变49条肢体;TASC D级病变22条肢体;所 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4.4%(67/71)。68例患者术后63例获得随访,5例 失访,随访率92.6%。随访3—26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期内踝关节以上截肢5例,总保肢率 92.9%,死亡6例,死亡率8.8%。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 C、D型病变,腔内治疗仍 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保肢率。
内技术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TASC
C、
本组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患者68例(71条肢体),男47例,女21例;男
女比例2.3:1。年龄55~84岁,平均(69±7)岁; 病情程度(Rutherford分级):3级(重度间歇跛行) 34条肢体(47.9%),4级(静息性疼痛)21条肢体 (29.6%),5级(溃疡部分坏疽)11条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