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1984-1997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在中国渐进式性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经济改革是否可以继续下去。
在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不断出现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态,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关于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量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
其中,对于我国在1984~1997阶段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定义中的前两种较适用。
当时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主要集中于货币数量这一基本指标,对通货膨胀治理有着重大作用。
本文历史地回顾当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如何调节通货膨胀的,对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分析:一、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分析1.1984~1986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在当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1984年第四季度,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
为了满足高速经济的发展,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中央的货币开始超量发行,1984年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9.5%,使得通货膨胀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了第一次“抢购风潮”。
1984年第四季度的零售总额为944亿元,比1983年同期上涨28.8%。
为了防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5年的通货膨胀。
当时的情形是,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但是,CPI环比增长1.3%的时候也很少。
第二次是1988年的大通胀。
当是的情形是,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
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
这一轮通胀引发了1989年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第三次1995年的大通胀。
当时的情形是,银行信贷规模一再扩大,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房地产业。
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
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这一轮通胀导致中国经济调整持续到1999年,前后经历了6年。
2010年爆发的通货膨胀与前三次不同,这一次将是面对普通城市居民的恶性通胀,这种通胀是一种熊市通胀。
从来也没有哪个国家出现这么无耻的通货通胀。
为什么是熊市通胀呢?这个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复苏,大量的普通城市居民,包括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在下降,找工作都很困难,还谈什么增加收入呢?。
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但是在这新增的%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课件

第三次通货膨胀1988-1989 特点:1988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CPI创造了建国近40年以来上涨的最 高记录 • 第一:波及面广 • 第二:涉及50个大类500多种商品, 部分地区抢购粮食食油。 • 第三:盲目性大 • 第四:各阶层群众普遍产生购物保值 心理。 • 第五:零售商品总额增幅高。 • 第六:商品抢购风潮伴随挤兑银行储 蓄存款风潮。
通货膨胀率是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
• 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通 货膨胀率波动幅度很大,出现了几 次很明显的通货膨胀。1994年中国 的通货膨胀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 最高值24.1%,面对严重的通货膨 胀形势,1993年开始适度从紧的货 币政策,并在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 的“软着陆“。
第五次通货膨胀
2003年通货膨胀之前,受亚 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困 扰,经济持续低迷,政府从 1998年连续6年实行扩张性的 宏观调控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
第六次的通货膨胀
• 产生的背景:2007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连续 调高利息6次、存款准备金率10次,但是,中国 的物价并未因调控而下降,一路上扬,直至2008 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1%,创 11年来最高纪录。2008年,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 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 车”般的巨大波。
我国改革开放的首次通货膨胀——1980年
• 原因:投资规模激增,财政支出 的加大致使出现较严重的财政赤 字,以及盲目的扩大进口导致我 国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外贸 赤字严重。
第二次通货膨胀——1984-1985
• 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固定资 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 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 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 升导致成本推动
近十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近十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我国在经历了1998-2002年的通货紧缩以后,迎来了物价缓和性和波动起伏性上涨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周期。
2003-2006年,我国的CPI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分别为1.2%,3.9%,1.8%和1.5%。
而进入2007年后,物价上涨幅度明显加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接着在2010年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年份GDP增长率通胀率存款利率外汇(10亿美元)2002 9.1 -0.8 1.98 286.407 2003 101.98 403.2511.22004 10.1 3.9 2.25 609.932 2005 11.3 1.8 2.25 818.872 2006 12.7 1.5 2.25 95452007 14.2 4.8 3.6 15282.49 2008 9.6 5.9 3.6 19460.3 2009 9.2 4.3 23991.52 2010 10.3 4.4 28473.38 中国2002-2010年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存款利率及外汇 1理论上,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引起物价的普遍上升。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宽松货币的时期。
期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表述历经了“适度宽松、宽松、适度从紧、从紧”等多次变化,但每年央行都向市场注入大量货币,2006年为14500亿元,2007年为14700亿元,2008年高达18600亿元,2009年更高达27500亿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通胀的三场大战_谁也逃不掉的通胀大周期_[共5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通胀的三场大战_谁也逃不掉的通胀大周期_[共5页]](https://img.taocdn.com/s3/m/cf13b8244693daef5ff73d95.png)
新生的人民政府建立之后,为保经济稳定,宣布民众可以以10万元金 圆券兑换1元人民币,于是广大民众纷纷涌入银行兑换。但是,由于对人民 币币值也不放心,市民换到人民币之后又去市场上兑换成银元,或者去购 买粮食囤积起来。于是银元贩子乘机哄抬价格,原来一块银元只卖100元人 民币,一个星期就被炒到了1400元。物价又开始飞涨,工厂因原料成本大 涨难以为继,许多产业资本都转向投机,又加剧了通货膨胀。
1949年6月5日,政府在上海抛出10万银元来打压价格,同时通过报 刊、电台警告投机者:“赶快洗手不干,否则勿谓言之不预。”但是10万 银元对投机者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们财力雄厚,很快就把10万银元吸纳 一空。两天之后,银元继续涨到了1800元。陈毅决定利用最后的解决手
209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在中国的进化史
第 四 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通胀的三场大战
银元大战 通货膨胀终结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但是当时结这场恶性通货膨胀,稳定新中国的经济, 是新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陈毅出任上海市长, 陈云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管全国经济的重振与规划。两陈并 肩,共同在上海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战役。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
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
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
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
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
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
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 6.9%,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我国历次通胀分析(一)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恢复国内经济,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后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激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346.2亿元,上涨了63.3%。
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0.7%上涨到1980年的7.5%。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二)1985年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16.2%上涨到1985年的38.8%;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 比1983年新增1071.3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
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
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2.7%上涨到1985年的9.3%。
为了抑制此次通胀,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紧银根,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扬,本次通胀历时三年。
1985年通货膨胀刚刚得到控制,我国马上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胀。
(三)1988年中央为了理顺价格机制,1988年上半年放开肉、蛋、菜、糖价格,7月底,又放开名烟、酒价格,名烟酒价格一下上涨5至10倍,社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又规划出台物价工资改革方案。
改革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为了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紧缩的政策开始松动,货币供应M0同比增速从1987年的19.4%上涨至1988年的46.7%,1988年CPI物价指数一下暴涨至18.8%。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减少社会总需求,控制贷款规模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回笼货币等政策,1990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四)1994年1993年,中央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先后放开了粮食、钢铁及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调整提高了原木、水泥的出厂价格,并对部分原油价格实行了议价。
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推动企业成本大幅上涨。
随后,中央又出台了工资改革制度,进一步添加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
与此同时,1993-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5.5%;而货币供给量在1992年已经开始上涨,影响滞后到1994年,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拉动市场物价的上涨。
1994年,CPI物价指数上涨到了24.1%的极高水平。
在抑制通胀方面,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在1996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五)2011年2011年,因内外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的通货膨胀。
首先,09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为了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抛出20万亿人民币,导致了当时的流动性过剩。
2010年12月份 M2的增长率处于19.72%的较高水平,过多的货币供应形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再者,当时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剩,加大了通胀压力。
2011年,CPI物价指数上涨至5.4%,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
稳定物价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密集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2011年期间,上调5次基准利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
2011年末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一年多。
2我国历次通缩分析(一)1998年1997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时期,1996年由于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加之为了治理1994年的通胀,银行紧缩银根后积累了大批的不良贷款,银行的这种现象到1996年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政府开始控制银行不良贷款,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企业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轻松的获得贷款,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局面,经营困难,不得不降价销售产品,推动物价下滑。
同时,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市场收缩,国内供给压力增大,加剧国内通货紧缩。
1997年CPI价格指数下滑至2.8%,到1998年,CPI增速出现负增长,为-0.8%。
通货紧缩,也使得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9.2%下降至1998年的7.8%,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将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银行惜贷,货币供应传导受阻。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投资基建设施来提高社会总需求。
2000年,通缩得到控制,历时两年。
(二)2002年2002年,CPI指数再次为负值,当年的物价总水平连续下跌了10个月,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当时出现了通货紧缩。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而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下滑。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伴随着的是利润的增长,企业再生产意愿得到激发,而物价水平的下降刺激需求的增加。
这次通缩和1998年不同,是由总供给的增长快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导致的物价水平下降,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所以当时并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和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
2003年CPI指数恢复正增长,结束了这次非典型的通货紧缩,历时一年。
(三)2009年从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世界蔓延,我国也未能独善其身。
我国的经济明显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每月的出口额增速均在-20%以下,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农民工返乡,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从18.92%下降至14.8%,经济增速快速回落,2009年一季度GDP的增长率仅为6.6%,CPI物价指数从2008年末开始下滑,2009年出现连续10个月负值。
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加快基建投资,扩大内需。
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也为2011年的通胀埋下了伏笔。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使得经济快速升温,CPI物价指数上涨,该次通缩历时一年。
3历次通胀通缩规律总结通过历史的回顾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通胀多发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的是经济的高速上涨,通过大规模发行货币,扩大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建设稳定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上表现为投资增速和货供应量快速上涨,CPI物价指数随之上扬。
面对不同时期的通胀,政府采取了多样的应对措施,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流通以及控制投资压缩社会总需求是政府采用频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两项政策。
排除2002年的良性通缩,1998年和2009年的通缩发生在东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均由于内外需同时减少导致供需失衡造成的物价下降。
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减少,M2、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增速快速下降,最终表现为GDP缩水。
面对这两次通缩,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1998年,采取了降息等货币政策,由于传到效应缓慢,货币政策没有发挥太大的效应,而发行国债等财政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9年,政府通过“四万亿投资计划”快速的治理了通缩问题,结果是引发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4中国陷入通缩边缘综上,笔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陷入了通缩边缘。
首先,从最直观的物价指数来看,2012年3月PPI首次出现负增长,于此同时CPI增速放缓,到2015年7月,PPI已经连续41个月为负值,CPI也跌至2%以下。
其次,内外需双双下滑,中国房地产拐点出现后,投资增速快速回落,从2013年的20%以上下降到今年7月的4.3%,伴随着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11.2%。
全球经济增长的疲弱抑制了外围需求的增长,中国出口同比在今年前7个月中有5个月出现负增长,内外需同时收缩抑制了价格的上涨。
另外,供给方面,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导致进口贸易出现好转,加剧中国输入性通缩压力。
社会总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是造成当下中国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供大于求抑制生产,经济增速停滞。
以史为鉴,面对通缩压力,政府加大了货币政策力度,从2014年底至今,下调了4次基准利率和2次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没有激发市场有效需求;此外,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棚户区建设等基本建设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