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油漆彩画工艺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油漆彩画工艺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油漆彩画工艺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油漆彩画工艺

一、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建筑师门辛勤劳动产生的结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意,具有其独树一帜的特点和华丽鲜艳的视觉风格。木结构古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论是皇亲国戚居住的皇宫王府,还是平头百姓生活的陋室寒舍,都可以看到木结构建筑,可以说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生活在木结构建筑中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是一方面非常实用,使用优质的木材可以保证居住者长时间高质量的居住,另一方面木结构古建筑又具备非常充分的艺术创作的空间,我国古代有许多文人雅士喜爱将自己的作品题在房屋、亭子等建筑物的大柱上,一般人家也会对自家的木结构房屋涂上一层红色的油漆象征着吉祥如意。木结构房屋为什么在我国古代能够如此普及,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木材随时随地可见可用。其次,木材和石头相比作为房屋建筑的原料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木材比石头的密度小,重量轻,而且古代的交通不发达,运送建筑材料的代价很高,从这个方面来考虑,木材相比于石头更容易运送,更容易开采,所以才会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房屋建筑中。

虽然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有如此多的优点,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被如

此广泛地应用,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就防火性而言,木结构对于火灾的发生几乎没有任何抗拒能力,在我国北方比较干旱的地区,一旦有火情出现,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古代的灭火技术和灭火系统十分落后,无法对火灾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木材作为房屋建筑材料的普及。此外,木材与石头相比,对潮湿环境、虫害以及一些其他的灾害抵抗力都更低。

二、油漆彩画工艺的特点及优势

2.1油漆彩画工艺的起源

油漆彩画的出现深深的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深智慧,上文已经提到过了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各种优势和劣势,其劣势总结整理出来就是一个特点:“质量”不如石头原料。因此为了提高木结构房屋的整体质量,延长木结构房屋的使用寿命,提高居住的安全性能,也为了避免在石头建筑建造过程中产生的高昂的代价,我国劳动人民集思广益,创造出了油漆彩画工艺,这也是油漆彩画工艺最初产生的原因。据此我们也可以推测,西方国家的古建筑都是以石头建筑为主而缺少木结构建筑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生产油漆的原料。

2.2油漆彩画工艺的优势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比较普遍,主要是当时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所以使用较多,但是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易蛀、易燃,很多古建筑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消失了。现存的还有部分古建筑,十分需要加强保护,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了解,这里介绍的是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总则及基本规定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古建筑木结构(以下简称古建筑)的科学保护,使古建筑得到正确的维护与修缮,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古建筑木结构及其相关工程的检查、维护与加固。 第1.0.3条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4条为长远保护古建筑工作的需要,每次维修所进行的勘查、测试、鉴定、设计施工及验收的记录、图纸、照片和审批文件等全套资料均应由文物主管部门建档保存。 第1.0.5条从事古建筑维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应经专业技术审查合格,其所承担的任务应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2.0.1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原状系指古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若确需恢复到创建时的原状或恢复到一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原状时,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并具备可靠的历史考证和充分的技术论证。 第2.0.1条在维修古建筑时应保存以下内容: 一、原来的建筑形制包括:原来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 风格等; 二、原来的建筑结构;

三、原来的建筑材料; 四、原来的工艺技术; 第2.0.2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五类: 一、经常性的保养工程:系指不改动文物现存结构、外貌装饰色彩而进行 的经常性保养维护。例如:屋面除草勾抹,局部揭窊补漏,梁、柱、 墙壁等的简易支顶,疏通排水设施,检修防潮、防腐、防虫措施及防 火防雷装置等。 二、重点维修工程:系指以结构加固处理为主的大型维修工程其要求是保 存文物现状或局部恢复其原状这类工程包括揭窊瓦顶打牮拨正局部或 全部落架大修或更换构件等。 三、局部复原工程:系指按原样恢复已残损的结构,并同时改正历代修缮 中有损原状以及不合理地增添或去除的部分,对于局部复原工程应有 可靠的考证资料为依据。 四、迁建工程:系指由于种种原因需将古建筑全部拆迁至新址,重建基础 用原材料原构件按原样建造。 五、抢险性工程:系指古建筑发生严重危险时,由于技术经济物质条件的 限制,不能及时进行彻底修缮而采取的临时加固措施。对于抢险性工 程,除应保障建筑物安全控制残损点的继续发展外,尚应保证所采取 的措施不妨碍日后的彻底维修。 第2.0.3条当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确能更好地保存古建筑时,可在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中予以引用,但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仅用于原结构或原用材料的修补、加固,不得用现代材料去替换原用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欢迎阅读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宋朝 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个A、3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错)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C、木结构 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对) 猫弓背的风火墙造型是()特有的。C、湖南 封火墙造型属于下列屋顶式样的()。D、硬山 南方封火墙造型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房屋密集

北方的封火墙造型多是成人字形。(对) 岳阳县张谷英村的建筑平面是()字形的。A、丰 中国古建筑的概念“进”是以()来说的。C、建筑数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庭院组成建筑群的最典型的代表是()。D、张谷英村的建筑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朝,但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是建于清朝。(对) 北方最早的人类是穴居野处。(对) “鬼神文化”是()文化的基本特征。C、商朝 目前发现北方建筑起源最早、最典型的遗址实例是()。D、半坡遗址 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最早的吊脚楼式建筑遗址。(错)

南方最早建筑起源是巢居。(对) 从甲骨文的字形判断“牢”在最初是住()的。D、牛 周朝建立的典型制度是()。C、礼制 商朝除去皇宫,一般百姓的建筑基本特点是“茅茨土阶”。(错)商朝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图案是饕餮纹。(对) 明堂辟雍”是古代皇帝亲自讲学的最高学府。(对) 古代因讲究等级制度,有“诸侯之学环水,天子之学伴水”。(错)汉朝时期把儒家思想定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对) 被称为宗教需要具备的条件不包括()。C、众多的教徒 中国在()时期才有了宗教。B、东汉

中国的第一座寺庙是()。D、白马寺 老子创立的是道家哲学,而不是道教。(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园林艺术大发展的一个高潮。(对)下列不属于佛教建筑的是()。D、庙 下列塔的类型中属于藏传佛教的是()。D、金刚宝座塔 长江以南属于唐代宗教建筑的只有两座。(错) 被认为中国历史上城市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是在()。C、宋朝 宋代建筑的特点是()。B、华美 宋朝由于建筑的密集,城市中间出现很多望火楼。(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繁荣的商业景象出现在唐朝。(错)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浅谈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古建筑的木结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

浅析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 【摘要】木结构古建筑由于技术和年代等原因,在修建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有效的防火保护措施,作为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消防安全设计仍然是薄弱环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是空白。近年来,我国就曾多次发生古木建筑火灾,因此必须加强对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 【关键词】木结构;古建筑;设计 一、木结构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1、燃烧强度大 木结构古建筑的建筑构件大多采用松、杉柏香樟等含油木质材料制作,木材用量多,火灾荷载大,而且年代久远,特别是寺庙建筑常年香火缭绕,木构件极为干燥,加之表面涂刷油漆,火灾时,燃烧猛烈,火场中心温度可达1200 度以上。 2、火势发展快 木结构古建筑发生火灾时,火焰、热烟气在室内向上升腾,首先沿着殿堂垂直布置的木构件,以及悬挂的垂幔、幔帐、柱棉、飘带、天帐等装饰品迅速向上蔓延。火灾蔓延至屋顶部位后,又会迅速沿屋顶向水平方向发展蔓延,再加上室内空气对流条件好,极易造成全面燃烧。同时,大多数木结构古建筑相互毗邻,通廊相连,火势一旦突破着火建筑门窗会引起延烧,强烈的热辐射也能导致毗邻建筑着火。 3、屋顶易倒塌 木结构古建筑发生火灾后,其倒塌的规律一般是屋顶首先倒塌,墙柱后塌。这是由于古木建筑火灾首先是垂直向上蔓延,且其屋顶的屋架、桁、檩等构件截面积较小,而柱、梁截面积较大。火灾时,古木建筑整体倒塌的时限持续时间较长。 4、文物易受损 木结构古建筑不仅自身价值无法估量,而且其室内通常还珍藏有大量经典、书画、匾额等各类古代艺术珍品。火灾时,木结构古建筑本身及室内文物极易受到破坏,甚至直接被大火烧毁,而且用水扑救还会使木构件加速腐朽,忌水的文献史料、泥塑、唐卡、壁画等也会遭受损坏。 二、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设计的原则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的防护

第五章古建筑的防护 第一节木材的防腐和防虫 第5.1.1条为防止古建筑木结构受潮腐朽或遭受虫蛀,维修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从构造上改善通风防潮条件,使木结构经常保持干燥; 二、对易受潮腐朽或遭虫蛀的木结构用防腐防虫药剂进行处理。 第5.1.2条古建筑木结构使用的防腐防虫药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能防腐又能杀虫,或对害虫有驱避作用且药效高而持久; 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三、对木材无助燃起霜或腐蚀作用; 四、无色或浅色,并对油漆彩画无影响。 第5.1.3条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防虫药剂,宜按表5.1.3选用,也可采用其他低毒高效药剂。 若用桐油作隔潮防腐剂,宜添加5%的五氯酚钠或菊酯。 古建筑木结构的防腐防虫药剂表表5.1.3

第5.1.4条古建筑中木柱的防腐或防虫应以柱脚和柱头榫卯处为重点,并采用下述方法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一、不落架工程的局部处理 1.柱脚表层腐朽处理:剔除朽木后,用高含量水溶性浆膏敷于柱脚周边,并围以绷 带密封,使药剂向内渗透扩散; 2.柱脚心腐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施药时柱脚周边须密封,药剂应能达柱脚的 中心部位;一次施药,其药效可保持3~5年;需要时可定期换药; 3.柱头及其卯口处的处理:可将浓缩的药液用注射法注入柱头和卯口部位,让其自 然渗透扩散; 二、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中的木柱处理:不论继续使用旧柱或更换新柱,均宜采用浸 注法进行处理;一次处理的有效期应按50年考虑。 第5.1.5条古建筑中檩、椽和斗的防腐或防虫,宜在重新油漆或彩画前采用全面喷涂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梁枋的榫头和埋入墙内的构件端部,尚应用刺孔压注法进行局部处理;对于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其木构件的处理方法,应按照本规范第5.1.4条第二款执行。 第5.1.6条屋面木基层的防腐和防虫应以木材与灰背接触的部位和易受雨水浸湿的构件为重点,并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一、对望板、扶脊木、角梁及由戗等的上表面宜用喷涂法处理; 二、对角梁、檐椽和封檐板等构件宜用压注法处理; 三、不得采用含氟化钠和五氯酚钠的药剂处理灰背屋顶。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古建筑的木结构修缮

精心整理 古建筑中木结构的修缮 修缮是古建筑保护的中心环节,这里只介绍木结构的修缮。 1、木结构修缮原则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有些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木材作为一种(((2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 射线、超声波和激光等,对大木结构做无损探伤,已能精确地测定构建损害的部位、大小和损害程度等。用X 射线照相技术甚至可以确定某些木质害虫的种类。一些物理手段已成功地用于木结构和木质文物的杀菌和杀虫。 高分子材料用于腐朽和虫蛀木结构的加固,国外早在19世纪末已实验性地做了大量工作,至20世纪20年代,已开始被广泛应用。而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正式用于实践。实践证明,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木结构,

省时、省力、节约开支,加固后强度高于原来木材强度,而且加固部位还具有防腐、防蛀的效果,在古建筑维修和木质文物保护中值得推广。 木材的化学防腐处理是古建筑维修面临的更加迫切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没有做专门的化学防腐处理。工代工匠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特殊的通风防潮措施,特别是选用了耐腐、耐蛀的树种,使得有些建筑物虽历千年而不腐,但毕竟木材的腐朽和虫蛀以及物理化学损害,是很难避免的自然现象。同时,我国现在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用于古建筑的可供选择的耐腐树种已经不多,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 3 物的安全。 (1)立柱的维修 立柱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梁架。年长日久,立柱受环境影响和生物损害,往往会出现腐朽和开裂,柱根更容易腐朽。尤其是包在墙内的柱子,由于缺乏防潮措施,有时整根柱子腐朽,严重的会丧失承载能力。柱子的损害情况不同,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中国古建筑赏析》满分题库

一、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由于唐朝的黄帝姓李,因此尊崇老子,并在大明宫中建造了道观——三清殿。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白马寺中保存有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建筑和文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西域沙漠上的汉长城是用红柳和夯土混合筑成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座坛分别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西、北方向上。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故宫中的御花园规模巨大,仅稍小于大明宫太液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故宫太和殿中屋顶的造型、台阶的层数、面宽和进深的间数以及所有的陈列和摆设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石结构和木结构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分。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建筑的物质功能取决于需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叠涩的功能与斗栱类似,但斗栱用于木结构,叠涩用于石结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由于木结构不容易保存,古人攻破都城时为了彰显胜利往往也会烧毁敌方的宫殿,因此至今完好保留下来的宫 殿建筑很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包拯在开封去世后就地安葬,合肥包拯墓是后人为纪念他而专门修建的衣冠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孔庙、孔府和孔林的位置是相邻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因为中国盛产木材,西方盛产石材,所以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西方古建筑多为石结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明朝中后期,朝廷决定在北京城外再修一圈新城墙,但由于花费巨大,不久就无力支付,只好改变计划,将南 面已修好的部分向内部弯折,与原来南面的城墙相接,这样形成了“凸”字形。 A. 错误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相关工程的维修

第七章相关工程的维修 第一节场地排水及基础 第7.1.1条古建筑场地的保护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的树木和植被,不得任意砍伐和损坏; 二、未经古建筑管理部门同意,不得在坡面上堆置大量弃土或擅自进行爆 破作业; 三、保持排水畅通,不得在坡面上任意设置蓄水池或开挖土方。 第7.1.2条对在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场地上的古建筑,应加强其基础的维护,避免地表水的不利影响;应保持排除地表水的天然条件,避免截断雨雪水的天然流径路线;水池应布置在地势低的地方,建筑物周边应设置散水坡。 第7.1.3条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有山坡时,应做好场地防洪排水系统;宜在山坡上部适当位置设置截洪沟,将洪水引至古建筑场地以外;截洪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3‰,横断面大小应按汇水面积的常年最大流量确定,沟底宽度不应小于600mm,沟壁的坡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并应防止渗漏;在土质松软和受水冲刷地段应适当加固。 第7.1.4条当古建筑位于山坡上时,应对其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作出评价,如对古建筑有潜在威胁或有直接危害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和土洞发育地段,应采取可靠的整治措施;当发现有岩土裂缝、位移等滑坡、崩塌迹象,应立即与文物管理单位联系,及时采取防治或抢救措施,并应定期观测滑坡体或崩塌体的位移、沉降变化。 当古建筑位于河岸上时,应根据水流特性、河道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做好场地附近河岸边坡的保护和必要的冲刷防护设施;如发现有边坡溜坍或堤岸崩

塌等迹象应及时进行整治。 第7.1.5条在古建筑地基附近开挖坑槽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当地质条件不良,如软土、土层中含有泥层或流砂层,或地下水位较 高时,不宜采用无支撑的大开挖方法施工; 二、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 水位低于坑、槽底面标高0.5m以上 时,可不设支撑;但其边坡坡度(高 宽比)不应大于1.2,且边坡顶点至古 建筑台基边缘的距离(即护坡道宽 度)不应小于3.0m(图7.1.5)。 三、在古建筑基础四周或围墙两侧不得堆置大量弃土; 四、采用降低地下水位施工时,应防止因地下水位下降对古建筑基础产生 下沉; 五、冬季开挖坑槽时,应防止古建筑地基遭受冰冻; 六、施工过程中,应对古建筑基础进行沉降观测;如发现有下沉或位移迹 象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进行加固处理。 第7.1.6条当古建筑台基遭到损坏时应及时修整对基础不均匀沉陷应查明原因如系局部软弱土壤所致可采用碎砖三合土或三七灰土予以换土并分层夯实。 第7.1.7条加固和翻修古建筑地基基础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古建筑上部结构出现的裂缝、倾斜以及墙身或墙与柱间的开裂等现 象,应查清原因;只有查清上述现象确属地基基础问题引起后,方可 对其进行加固和翻修;在未查清前,不得轻易地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

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 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额枋(宋称阑额),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柱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隋唐后才移到柱间。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 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建筑古建筑工程施工方案

建筑古建筑工程施工方案 一、建筑工程简介 1县鼓山公园PPP项目园林绿化工程和市政工程由鼓山儿童广场、鼓山公园一期江滨广场、鼓山广场、鼓山山体公园(山顶景观工程图纸待设计目前不具备编制条件)、鼓山休闲文化广场(休闲文化广场休闲街部分景观工程图纸待设计目前不具备编制条件)五大区块,景观建筑主要有景观廊亭、厕所、茶楼、景观亭、管理用房、风雨廊、水榭、茅草亭等,分布在鼓山儿童广场、鼓山公园一期江滨广场、鼓山广场、鼓山山体公园四大区块中。本施工方案着重论述厕所、管理用房施工方案、古建筑(木结构、木装修)施工方案。 (一)建筑分布、形式、 1、鼓山儿童广场建筑工程:景观亭16平方 景观亭平面 192平方。 (1)景观廊亭169平方 (2)厕所36平方

侧立面 正立面⑶茶楼192平方

管理用房侧立面 4、鼓山山体公园建筑工程:景观亭16平方(同上);厕所36平方(同上);景 观长廊双亭130平方;茅草亭20平方;风雨廊113平方;水榭36平方;景观廊亭45平方。 景观长廊双亭130平方 Xi 立面

立面 (4)水榭36平方 (2)茅草亭20平方 (3)风雨廊113平方

景观廊亭45平方 (二)设计说明 1、 概述 (1)本工程施工图不包括特殊装修构造、景观设计、高级二次精装修及智能化设 计的内容。 (2)建筑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30年。 (3)耐火等级一类二级。 (4)抗震设防烈度6度。 (5)屋面防水等级II 级。 2、 墙体 (1)本工程除图中特别标明者外,外墙烧结页岩砖200厚,用M 5.0砂浆标号砌筑。 内墙为厚度120mm 的外墙烧结页岩砖砌筑,砌筑按该墙体材料施工说明施工。 立面

中国古建筑赏析综合测试

《中国古建筑赏析》综合测试 一.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 北京城里,下面哪两座建筑是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 ) (2分) A.太庙——社稷坛 B.天坛——地坛 C.钟楼——鼓楼 D.西直门——广渠门 ☆答案:A 2. 关于程阳桥的结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A.桥墩和桥身皆为石结构 B.桥墩和桥身皆为木结构 C.桥墩为石结构,桥身为木结构 D.桥墩为木结构,桥身为石结构 ☆答案:B 3. 下面关于佛塔与佛寺的位置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2分) A.佛像出现之前,由于佛舍利是镇寺之宝,因此埋有舍利的佛塔一般位于寺院中央位置 B.佛像出现后,由于比舍利更直观、便于祭拜,因此供奉佛像的大殿逐渐取代佛塔,位于寺院中央位置 C.有些寺庙最初的规划中并没有塔,后来募集到资金或者得到捐助得以修建,便建在角落或寺外 D.由于佛塔具有登高望远、观察敌情的功能,因此多建在寺院旁的山顶或江边 ☆答案:D 4. 关于故宫,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A.故宫中有建筑8000余座 B.故宫中有建筑8000余间 C.故宫中有建筑9999座 D.故宫中有建筑9999间 ☆答案:B 5. “坛”一般用来祭祀哪种对象?( ) (2分) A.自然神 B.佛教中的神 C.道教中的神 D.祖先 ☆答案:A 6. 关于秦始皇陵,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2分) A.秦始皇陵从始皇即位时一直修到其去世,历时38年,征用了70万劳力 B.秦始皇陵被项羽破坏殆尽,现存仅为复原的遗址 C.《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中灌有水银,这一点已被现代探测手段初步证实 D.秦始皇陵有若干陪葬坑被挖掘出来,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兵马俑 ☆答案:B 7. “客家人”指的是:.( ) (2分) A.东南沿海一个少数民族,待客极热情,故名 B.客州人的又称 C.从中原迁徙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系

古建筑榫卯木结构施工组织方案

古建筑榫卯木结构施工组织方案 A、工程概况 本设计采用传统工艺榫卯木结构框架,主材、屋面桁条、望板、斗拱、门窗等都采用上等自然林杉木。杉木耐潮性强、表面光洁、纹理清晰、不易变形、虫蛀等特点。建筑物仿古造形,用料档次、规格高、工艺要求精。本工程如蒙中标,我们将通过以下手段严格把关,促进各项指标的实现。 B、施工顺序: 选料→半成品加工→成品制作→出库→成品安装→防蚁防腐防火处理→校正→验收。 (1)选料 a、按用材品种的不同,根据设计要求,分别建立材料规格用料单。 b、组织设计、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对木材市场或原产地实地考察,确定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通过直接与供应商建立供求关系,可有效的节约中间木材商的费用,降低成本。 c、经验丰富、组织责任性强、技术好的木工班子,对供货单位的库存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材质质地坚韧、树杆挺直、园率比例匀称、正常、无障节、霉变、无裂缝、色泽一致、干燥的原木、锯材。 d、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自然林老杉木,韧性好、不易开裂。 (2)半成品加工 ①五木构架加工制作 a、对项目的屋面绕度、栋、桁绕度、老嫩戗角度等细部结构进行1:1大样论证,版权所有,严禁抄袭根据设计标高园弧变形划墨划出榫穴的规格位置,进行凿孔作业时,木工扁凿应顺着墨线,重叠墨线,沿榫穴规格墨线,凿出穴框,凿入深度宜控制在5mm左右,目的为切断木质纤维,避免榫穴外边框保留的边线受到损坏刨肉,特别是十字榫穴交叉部位,操作工要求避免猛敲猛凿,以免损坏有限的保留承重部分木柱连接体系,待木柱、梁枋联接榫穴制作完成后,木工放样,应根据每根柱子的上小下大的斜度略微不同,版权所有,严禁抄袭锯成半成品后,用粗、细刨光,用磨光锣机锣光,用红木家具专用刮刀、刮除毛糙纤维,“月梁”根据设计要求,先制作不同规格的“月梁”模式套板,以求同规格“月梁”形状、大小一致,先用斧头将原木劈成“月梁”形状的初胚,然后用刨、磨刮的工艺成形。待半成品进行刨光后,木工放样,应根据设计要求,正确的划出榫头规格位置,“月梁”须位置,形状的墨线,由操作木工按墨线、锯出头,成品榫头规格应略比榫穴规格大0.5mm左右,这样能确保梁、柱拼榫后的严密度,梁、枋中的榫穴的制作办法与柱中榫穴制作办法相同。 制作后的成品,应逐根编号,按安装的先后次序分别贮存,贮存仓库应通风,避免日晒雨淋,底层要架空,成品构件应包装,但要通风。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15、长城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下面哪个朝代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7、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C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8、图1_1中,哪个是汉长城? A 19、图1_2中所示的部分是? D A券门

18张图读懂木结构,古建筑木屋顶

18张图读懂木结构(一)。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木结构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期周元带大家重温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木结构部分。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椽、栿:四椽栿图1: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图2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脊槫、叉手、平梁:图3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 六椽栿:图4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

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图5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普拍方、栌枓:图6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铺作:图7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七辅作:图8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铺作数=出跳数+3,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层,另加栌枓、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图9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就是源远流长得独立发展得体系。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得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一、巧妙而科学得建筑结构 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得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就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得框架,屋顶与房檐得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得作用,而不就是承担房屋重量得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得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得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与生产所提出得千变万化得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得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得灵活性。在所有得建造结构中,抬梁式与穿斗式就是最具科学得。 1,抬梁式,就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得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得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得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就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得特点就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得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就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得统一。在皇家建筑与重要得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得屋身。在这里,斗拱-方面就是结构构件,另-方面也成为建筑上得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就是种真善美得统一。但不论就是何种建筑,结构上得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地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外观上与其它国家得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与屋顶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得屋顶就其大,有时几乎与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得比例及标准做法。 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得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得斗拱系与檐口平行。迄今所发现得古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得拱形构件。木构件得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得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源出于南方古老得干阑式建筑中得榫卯构造,为古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得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就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终于成为其独特得南国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得基本框架,木梁与木柱承受来自屋顶与楼面得重量,建筑得墙壁实际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