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春节习俗

有趣的春节习俗
有趣的春节习俗

有趣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在春节里有许多有趣的春节习俗,我国一共有“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在这些民族当中,每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也不同,五花八门。每个春节习俗都蕴含着吉祥与美好!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外婆说:年二十八就是“扫尘日。”习俗“年二十八,洗邋遢。”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在这一天,全家总动员要扫尘也就是大扫除,而且要在当天完成,我感到很奇怪,于是,妈妈帮我解除了这个迷惑:“春节有个习俗说在年初一到年初二不能搞卫生,因为“扫尘”的尘与“陈”谐音,过年前扫尘,寓意着“除陈布新”就表示把一切“晦气”等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家家户户焕然一新迎接春节的一种新气象。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习俗贴花花就是贴年画,对联,窗花和各式各样的春节张贴之物。但贴福字和贴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是人们祈福旺来的心愿是一样的。我一同爸爸贴对联,同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形形式式的“福”字。我拿了几瓶浆糊,只见爸爸把浆糊抹在对联的边边和四个角,双手扶着梯子,我就把对联替上去,爸爸就小心翼翼把对联贴好了。鲜艳的对联,给人一种非常喜庆的感觉,期待春节的到来。我知道习俗中“福”字是福气、福运,爸爸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早到”“福气来

到。”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十又称除夕,它与春节首尾相连,习俗活动有祭祀,放鞭炮,吃年夜饭,我从书上知道人们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来年另换新年。在除夕夜我和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就连常年在外工作的姑姑也赶回来了,心头的充实难以言喻,我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宴,也在享受那快乐的气氛。在饭桌上少不了的是压年菜,都有不同的寓意,如“生菜’’生意兴隆, “葱”聪明伶俐, “鱼”年年有余等。真有趣!

吃完年夜饭后,我们就聊起了家常,团团圆圆过新年,习俗还有一个要守岁,不过凌晨12不能睡觉,大部分就守到12点,才能休息。这天不忘一个习俗:在凌晨12点准时燃烧鞭炮,爸爸准备了一个超大的鞭炮,在天台点起,以哔哔啪啪的鞭炮声除旧立新,驱赶夕兽。这夜到处都有放鞭炮的声音和烟花的缤纷,期待明天的到来。

在正月初一(春节)早晨,开门大吉,习俗:先放鞭炮,叫做“开头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满堂红。”就在此刻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去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了,招致霉运,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我知道“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辈拜贺新年,祝福父母长者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父母长辈听到之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分给晚辈。接着还有一个习俗:拜神,由于妈妈向外婆请教了一下,妈妈把熟鸡、猪肉、苹果、

大吉、糖果以及一些压年菜,三茶五酒来拜祭祖先,拜完之后,就开始放鞭炮了,意为“万事大吉,家泰人安。”这天人人都穿上了新衣服……一派欢乐气象。

在正月初二,这一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有普通人家,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同丈夫一起。所以这日被称为“迎婿日。”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去外婆家拜年,必携带着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那边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家,外婆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饺子,外婆说:“里面会有硬币的,看谁能吃到。”我就抽选了几个饺子,希望能吃到,不过一会儿,只听爸爸“咦”的一声,原来,是咬到硬币了,虽然有一点点痛,但听说新年吃饺子里有硬币的人会发大财,鸿运当头,真替爸爸高兴啊!

在春节期间,五湖四海的人们都会以他们最为独特的传统习俗来庆贺春节,期待在这新的一年越过越好。

热闹的春节,使人陶醉至久,春节在我国称为最传统且隆重的一个节日,无论在春节的哪一天,人们都会以有趣的春节习俗来祈求吉祥与美好。我爱中国的春节,更爱传统的春节习俗。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 老北京:吃法讲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要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现在的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辽宁:难忘农村的血肠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儿女们这几天都会尽量在家帮忙,但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黑龙江: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吉林: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江苏: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常州人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意为聚财。春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

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的民间风俗习惯介绍

春节的风俗习惯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

(完整版)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春节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知道与春节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

有关于中国春节的资料介绍

有关于中国春节的资料介绍导语: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有关于中国春节的资料介绍文章,仅供参考! 关于春节的资料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春联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XX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名称变革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

全国各地春节风俗

全国各地春节风俗 黑龙江: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 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 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 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 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 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 梨能解酒、解油腻。 江苏: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 喜发财”之意。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浙江:大年初一“庆田蚕” 浙江乌程县在大年初一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初一要吃豆粥。晚上要在关门前,再放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广东: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 广东潮汕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 的话。落座后,亲戚会以潮汕功夫茶招待,临走时,回送大橘。 《荆楚岁时记》提到的南朝人过新年餐桌上常见的“椒柏 酒”“屠苏酒”“五辛盘”,均为隋唐人所接受,并发扬光大,特 别是“五辛盘”这道菜,在中唐以前,时人过新年时必吃。 所谓“五辛盘”,就是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五种香辛蔬菜,装在一个盘里子食用,有点像今天过年餐桌上的素菜冷 拼盘。这个拼盘的营养价值,全在于其保健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他在《养生诀》中也称,“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 去伏热”。过年时,正值寒尽春来的时节,气温仍较低,人们极容 易患感冒生病,而这五种蔬菜都有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的功效,能 起到预防时疫流感的作用。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盘”在隋唐时 特别流行,是少不了的一道冷菜。 魏晋时吃“五辛盘”一般放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即晋周处的《风土记》中所谓:“当迎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而求福之中。” 唐代是不是一早上吃,似乎尚无记载。 中唐以后,又流行起了“春盘”。春盘又称春饼,是在“五辛盘”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在五辛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之所以称“春盘”,是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从这段文字 中透露出的制作方法来看,如今同样盛行的炸春卷或源于春盘。 不过春盘不是在正月初一食用,是立春日的必食。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记述的就是这种立春 食俗。 可以说,“五辛盘”是中国古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冷菜,明嘉靖福建《漳平县志》中便称:“人家无贵贱,咸御鲜衣,诣所亲

关于春节的英文介绍

关于春节的英文介绍 Spring Festival ○1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is when all 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just like Christmas in the West. All people living away from home go back, becoming the busiest time for transportation systems of about half a month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Airports, railway stations and long-distance bus stations are crowded with home returnees.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在西方圣诞节一样。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要回家,成为了为期半个月左右的运输系统最繁忙的时间——春运。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巴士站都挤满了回家的人。) ○2The Spring Festival falls on the 1st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often one month later tha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t originated in the Shang Dynasty (c. 1600 BC-c. 1100 BC) from the people's sacrifice to gods and ancestors at the end of an old year an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one. (春节落在正月的第一天,往往比公历晚一个月。它起源于商朝(西元1600 BC-C。公元前1100年)从人民祭祀神灵和祖先,在旧的一年结束和一个新的开始。) ○3Strictly speak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tarts every yea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and will last till the mid-1st lunar month of the next year. Of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days are Spring Festival Eve and the first three day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ow stipulates people have seven days off for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严格地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开始一直到第二年中旬的一个月。其中,最重要的日子是除夕和一年的前三天。现在中国政府规定,人民在中国农历新年有七天的休假。) ○4Many customs accompany the Spring Festival. Some are still followed today, but others have weakened. (春节的时候有不少传统习俗。有的人至今还在保持,不过有的人已经慢慢淡化了这种习俗。) ○5On the 8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many families make laba porridge, a delicious kind of porridge made with glutinous rice, millet, seeds of Job's tears, jujube berries, lotus seeds, beans, longan and gingko. (腊月的第8天,许多家庭做腊八粥,糯米,小米,薏苡种子,红枣浆果,莲子,豆类,龙眼,银杏制成美味的粥样。) ○6The 23rd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is called Preliminary Eve(小年). At this time, people offer sacrifice to the kitchen god. Now however, most families make delicious food to enjoy themselves. (腊月23日,被称为小年。在这个时候,人们祭祀灶神。但是现在,大多数家庭做出美味的食物来过节。) ○7After the Preliminary Eve, people begin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New Year. This is called "Seeing the New Year in". (过了小年之后,人们开始为新年做准备。这被称为“看得见的新年”。) ○8Store owners are busy then as everybody goes out to purchase necessities for the New Year. Materials not only include edible oil, rice, flour, chicken, duck, fish and meat, but also fruit, candies and kinds of nuts. What's more, various decorations, new clothes and shoes for the children as well as gifts for the elderly, friends and relatives, are all on the list of purchasing. (商店老板都那么忙,因为每个人都出去购买生活必需品新年。材料不仅包括食用油,大米,面粉,鸡,鸭,鱼,肉,而且水果,糖果和各种坚果。更重要的是,各种装饰,新衣服和鞋的儿童以及老人的礼物,朋友和亲戚,所有的采购清单。) ○9Before the New Year comes, the people completely clean the indoors and outdoors of their homes as well as their clothes, bedclothes and all their utensils.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人们彻

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风俗习惯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中国春节的英文简介

Spring Festival i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People used to call it "the Lunar New Year".It always starts between january the first and february the twentie it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Spring Festival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s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said that the Spring Festival evolved from an activity known as the Winter Sacrifice. It was a custom practiced by the people of primitive society. The Spring Festival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so the first meal is rather important. People usually eat Jiaozi or dumplings shaped like a crescent moon on that special day. As fo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Sping Festival, the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re traditionally performed . One legend goes that the beast Nian had a very big mouth that would swallow a great many people with one bite. People were very scared. 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有一个大嘴,能一口吞下很多人。人们都很怕它。The custom of putting up red paper and firing fire-crackers is to scare away Nian. 贴红纸和方鞭炮的习俗就是为了吓跑年。 However, people today have long forgotten why they are doing all this, except that they feel the color and the sound add to the excitement of the celebration. 但是,现在人们大多忘记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只是觉得色彩和响声增加了过节的气氛罢了! Traditions of Chinese New Year Before New Year's Eve The celebration actually starts on New Year's Eve with the family reunion dinner. By New Year's Eve, you should have done the following: Clean the entire home to get rid of all the thing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old year. Put away all brooms and brushes. Pay all your debts. Resolve differences with family members, friends, neighbors and business associates. Buy the following: Red money envelopes, Oranges and/or tangerines, Fill a "Cheun hup(a circular red tray separated in eight compartments) with melon seedslotuschocolate coinsnuts etc. Flowers (especially plum blossoms, peach blossoms, water lilies), A new set of clothes and shoes for children, preferably something red or orange.

春节的常见习俗

春节的常见习俗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 扫出门。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 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 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 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个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梁章矩 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 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 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 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对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但烘 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

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很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春节英文介绍

中国春节英文介绍 Spring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t is on January 1st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t's China's New year's Day So usually a month before the festiva,people begin to buy food clothes and decorations for houses. On New Year Eve,each family will gather together eating, talking and watching TV for almost the whole night.The children are the happiest of all because they can get presents from thei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On Lunar New Year's Day.pepole will eat dumplings. When they meet their neighbours or friends,they'll say:”Happy New Year!”The New Year celebrating activitise will last about half a month.

春天的节日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它是根据1月1日在中国农 历日历.它是中国中国新年一个月前的一天,通常是在节日,人们开始为 装修房子买衣服和食品.新年前夕,每个家庭都会聚在一起吃饭、谈话、看电视几乎整个晚上.孩子们兴的,因为他们能够得到来自父母或带来 大的父母.农历新年中国人喜欢吃饺子.他们的邻居和朋友聚会时,他们 会说新年快乐!新年庆祝会历时约半个月.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Mid-Autumn is a very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 It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August.A few days before the festival, everyone in the family will help to make the house clean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c79756635.html,nterns will be hung in front of the house. On the evening there will be a big family dinner.People who work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s will try to come back for the union. After dinner,people will light the lanterns which are usually red and round.Children will play with their own toy lanterns happily. 中秋节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八月十五号.在节日来临的前 几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帮着打扫房子,把房子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灯 笼挂在屋前.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介绍中国春节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介绍中国春节 你的英国朋友请你给他主办的校报写一篇短文,介绍中国的春节。请根据下列信息完成短文。 春节庆祝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春节前夕大扫除,购物除夕 家庭团聚,吃年饭春节期间探亲访友,放鞭炮 注意: 1. 词数100左右; 2. 能够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4. 参考词汇:鞭炮 firecrackers [范文] Fall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fact the Chinese New Year. Before it, people usually give their house a thorough cleaning and do a lot of shopping. On the New Year’s Eve, people come ho me and the whole family have a big dinner together. On the New Year’s Day and the few days to follow, people often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give one another their best wishes for the new year. Throughout this festival period firecrackers can be heard everywhere. This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for the Chinese.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 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 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 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 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 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 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 的一朵奇葩。 上海的过年习俗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 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 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 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 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 施舍,这叫"送菜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 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79756635.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