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_a小调钢琴奏鸣曲_D845_音乐结构分析_刘彭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的研究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的研究
杨灵倩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6(0)2
【摘要】本文选取舒伯特这首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a小调钢琴奏鸣曲》(Op.42)进行分析研究,这首曲子以其独创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成为舒伯特奏鸣曲中的精华之作。
本文对《a小调钢琴奏鸣曲》(op.42)的第一乐章进行了曲式分析,对这首曲子的结构特征有了一个具体的分析接下来文章对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梳理,从旋律和和声的创作特点进行了一个分析。
然后从在演奏这首曲子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个大概的阐述。
【总页数】1页(P66-66)
【作者】杨灵倩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曲式学分析——兼及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宏观调性结构”思维 [J], 符方泽
2.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演奏技巧浅析 [J], 叶子琪
3.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a小调奏鸣曲》(Op.42,D 845)第一乐章分析 [J], 冯存凌
4.简析舒伯特钢琴奏鸣曲op.42第一乐章演奏风格 [J], 殷英;何茜
5.析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情感体现 [J], 陈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doc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2000字舒伯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创作于奥地利加施坦,也称为加施坦奏鸣曲。
乐曲风格充实,自由而不拘泥于形式,朝气蓬勃,因此舒曼称之为勇敢的D大调。
一、曲式结构二、音乐分析该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全曲267小节,D大调,4/4拍,速度为Allegro vivace。
(一)呈示部呈示部(1-94小节),分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部分,整体自身重复一次。
主部(1-16小节)主题强而有力,运用重复和弦表达了舒伯特置身大自然时的愉悦心情。
以两拍柱式和弦f的力度开始,4+12平行乐段非方整结构,第一乐句左右手以相同的节奏进行,在D大调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
第二乐句转入同主音d小调上陈述,第7小节通过d小调DDⅦ56=F大调DⅦ56/TSⅥ转入关系大调F调。
同时旋律声部转入低声部扩充至12小节长度,14小节转回D大调并完满结束。
连接部(17-39小节),由主部同头开始,分9+6+8三部分,前后两部分是主部材料的引申发展,中间为各3小节左右手八度音阶和分解和弦构成,属于主部同头开始甩尾变连接部的形式。
第一部分将主部四个八分音符的2个二八节奏与三连音节奏型压缩融为新的方式呈现。
和声上加入和声大调降Ⅵ音,同时在24小节使用拿波里降Ⅱ级和弦,丰富调式色彩。
材料上以17、18小节为原型通过模进、重复、的手法发展3次。
第二部分调性游离在bB大调、d小调、A大调上。
第三部分32小节进入A大调主和弦,运用主部1、2小节材料加入三连音节奏发展。
35-37小节重复32-34小节一次后进入副部。
副部(40-70小节),与主部形成对比,优美、轻松,犹如在森林中散步。
由8+7+16三部分组成,主题性格较为活跃,由四分音符加二八后空节奏型开始,在A大调上陈述,以主属和弦交替进行四小节后,44-47小节加入三连音元素变奏重复一次,以K46-D半终止结束。
舒伯特《音乐瞬间》的分析与研究[权威资料]
![舒伯特《音乐瞬间》的分析与研究[权威资料]](https://uimg.taocdn.com/ee39cc62ed630b1c58eeb527.webp)
舒伯特《音乐瞬间》的分析与研究[权威资料] 舒伯特《音乐瞬间》的分析与研究摘要:本文以西方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作曲家舒伯特的钢琴曲《音乐瞬间》中的六首为研究对象,对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织体、旋律发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舒伯特音乐瞬间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舒伯特;音乐瞬间;曲式结构;织体;转调;演奏J605A一、引言舒伯特作为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浪漫乐派的开创者之一,在他短促的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体裁多样、脍炙人口的大量的音乐作品。
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有:艺术歌曲、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
西方音乐发展史已表明,在舒伯特之前,正值维也纳古典乐派兴盛的时期,当时的作曲家们大都青睐钢琴奏鸣曲的体裁类型,而对钢琴小品却不那么重视。
到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文艺领域兴起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许多作曲家受此思潮的影响,将创作兴趣由对体裁宏大的交响曲、奏鸣曲的创作,逐步转向善于表达个人情感情绪的钢琴小品的创作。
舒伯特便是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创作与发展“音乐瞬间”这样的音乐小品体裁的作曲家之一。
舒伯特在1828年出版了六首《音乐瞬间》D780 (op94)。
这是作者独创的钢琴小品体裁,在形象与体裁特点上与他的即兴曲很相似,一般为抒情性的小品,每首长度约2-8分钟,运用传统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生动。
本文在对该曲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并对这六首作品演奏方面的相关问题,作一般的阐释。
二、分析与演奏提示Op94第一首这是一首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
结构图式:一、A是呈示部:呈示部由一个使用展开中段有再现的三段式构成。
C大调是主调性。
1、呈示段A:这是一个长度为8小节,贯串句法的二句式方正性乐段。
1-4小节是主题乐句a,内含两个动机,动机I(可分为α、β两种材料)、动机II(可分为γ、δ两种材料)。
【例1-1】动机I的节奏是顺分型,用C大调主和弦分解构成,单声部织体附加八度重奏。
主题句的第3小节是动机I中α材料的重复,之后引出动机II。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舒伯特的一部经典钢琴作品,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部奏鸣曲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钢琴技术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
对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者来说,掌握好左手的技巧尤为重要。
左手在整个奏鸣曲中承担着伴奏的重要角色,需要有稳健的力度和清晰的音色。
在演奏左手部分时,演奏者应该注重手指的灵活运用,以保证旋律的连贯性。
对左手的力度和指尖的力度控制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对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整体演奏来说,需要有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力。
奏鸣曲中的速度变化、节拍变化以及音乐情绪都需要有清晰的掌握和表现。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前对整个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以保证在演奏时能够完美地表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对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者来说,平时的练习也非常重要。
密集而有条理的练习可以帮助演奏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对于难度较大的部分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从而在演奏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技术要求较高的钢琴作品,演奏者需要在左手技巧、右手技巧、整体节奏感和音乐表达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希望通过这篇分析能够给钢琴演奏者们一些启发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演绎这部优秀的钢琴作品。
聆听舒伯特晚期奏鸣曲中的留白

聆听舒伯特晚期奏鸣曲中的留白
布伦德尔演奏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
聆听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写有21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未完成的和一些单乐章的残稿。
由于舒伯特过世时只有31岁,因此他没有机会像贝多芬一样,跨过青年期(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也是31岁以后的创作)创作出更深邃内敛的作品。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大体都是延续他在艺术歌曲上的创作天份、优美的旋律线条,加以发展成符合奏鸣曲式的长大结构,有时虽被批评过于单调,纯粹靠主题取胜,但总是具有其独特的美感。
在音乐史上,创作数量如此庞大又普遍具有其魅力的钢琴奏鸣曲,除了贝多芬之外,也只有舒伯特了。
这些奏鸣曲尤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希望开辟贝多芬奏鸣曲以外战场的钢琴家所独衷的领域。
在这21首舒伯特奏鸣曲中,D.845以后的奏鸣曲最受到钢琴家的青睐,钢琴家安兹涅斯就特别指出,晚期的舒伯特一向采用留白手法来达成乐章中调性和气氛转变的倾向,这观点颇值得我们在聆听这些作品时做为参考。
舒伯特的第19、20、21号三曲,都是他在1828年完成的,这三曲是他的最后三大奏鸣曲,就像贝多芬第30到32号奏鸣曲、莫扎特第39到41号交响曲一样,是一位音乐家在过世前风格陡变,迈入更
成熟阶段的重要代表作。
音乐之光&伯恩斯坦《年轻人的音乐会》
上课及回看请进入音乐之光小程序上线时间:2018年4月16日开始课程将持续三个月,共60次
每日课程推送时间:17:00
每日助教导赏时间:20:30
音乐之光微信号:muselit
(购课用户凭截图申请加入微信群)。
舒伯特 a小调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 midi

舒伯特 a小调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 midi简介舒伯特的A小调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是他最后一部完成的钢琴奏鸣曲,作于1828年。
这部作品是舒伯特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
该奏鸣曲以其深邃的情感、丰富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而闻名,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之一。
第一乐章:悲伤的主题1.1 前奏舒伯特的A小调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以一个悲伤、深沉的主题开始。
前奏缓慢而庄重,钢琴的音色有如泪水般的柔情。
这段前奏引出了整个乐章的情感氛围,宛如一幅画面,将听众带入了舒伯特独特的音乐世界。
1.2 主题的呈现在前奏之后,主题以雄壮而坚定的方式呈现。
钢琴的旋律悲壮而动人,带有无尽的忧伤和内心的痛苦。
这个主题在乐章中以不同的变体出现,展示了舒伯特的创作技巧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
1.3 发展与高潮在乐章的发展部分,主题经过了多次变幻和发展。
舒伯特通过和声、旋律和节奏上的变化,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音乐的情感从悲伤转向愤怒和绝望,达到了高潮。
这部分的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戏剧性,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欢快的舞曲2.1 引子第二乐章以欢快的舞曲的形式呈现。
钢琴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愉悦,带给人们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这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展示了舒伯特的才华和创作的激情。
2.2 主题的呈现在引子之后,主题以轻松欢快的方式呈现。
钢琴的音色明亮而活泼,充满了活力和活力。
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反复出现,交替着快速和舒缓的节奏,展现出了舒伯特多样化的创作技巧。
2.3 发展与高潮发展部分以舞曲的方式进行,舒伯特通过和声和旋律的起伏来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动感的音乐。
这部分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和愉快的情绪,给人一种欢快舞蹈的感觉。
乐章最后以高潮结束,再次展现了舒伯特对旋律和音色的巧妙运用。
第三乐章:深情的慢板3.1 前奏与主题第三乐章以慢板的形式呈现,展示了舒伯特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前奏缓慢而悠扬,钢琴的音色柔美而富有表现力。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结构特征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是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1827年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即兴曲。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即兴曲的代表作之一。
舒伯特在短暂的生命中就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探索也影响了后来音乐作品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结构特征。
一、曲式结构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采用了复合三部曲式结构,分为快板-行板-快板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分别由多个小节组成,构成了完整的曲子结构。
快板部分:开篇的快板部分是整首曲子的亮点之一,琴键上的快速连续音符展现了舒伯特琴技的精湛。
这一部分富有激情和活力,节奏明快,极具震撼力。
行板部分:行板部分是整首曲子的缓慢抒情的部分,相对于快板部分,行板部分更显深情。
这一部分的旋律优美动人,给人一种悠远、宁静的感觉。
快板部分:最后重复了之前的快板部分,使整首曲子在最后部分达到了高潮,以强烈的音乐情感和节奏结尾。
二、旋律结构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旋律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兴性的旋律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整首曲子的演奏要求高超的技巧,要求演奏者对旋律的表现力和音乐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
三、和声结构和声结构是指整首曲子的和声格局和和声走向。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和声处理非常独特,和声丰富多变,既有明快活泼的部分,也有悲怆动人的部分。
和声的处理也明显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富有新颖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节奏结构节奏结构是指整首曲子的节奏感和节奏形式。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在节奏上的处理也非常独特,整首曲子有许多以十六分音符为基础的快速运动,加之复杂的音型和错位的旋律,给整首曲子增添了许多魅力。
总结: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而被广泛传颂。
整首曲子充满了即兴的风情和浪漫的气息,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丰富多变,节奏明快独特。
它不仅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分析,我们更能欣赏其艺术魅力和独特韵味,也更能理解舒伯特作为一位音乐大师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简析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为钢琴而作的众多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崇,但却成为了后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在演
奏上有着许多技巧和难点,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一定的功底和技巧才能够完美演绎。
下面
我们就来简析一下《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整体节奏感较为轻快,整曲气氛明快愉悦。
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把握好曲子的节奏感,不要过于急躁,也不要过于慢缓,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变化,以清晰、均匀的力度和节奏来演奏。
在技巧方面,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要求演奏者对音符的准确和熟练度要求较高。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重手指的灵活运用和技巧的准确度。
特别是在曲子中的一些变化
较快的地方,如快速的音阶、音程等,要求演奏者能够手到擒来,准确无误地完成演奏。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在表现情感方面也有一定的技巧要求。
整曲流畅优美,旋律优美动人,要求演奏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演奏,将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得听众在聆听到这首曲子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愉悦和轻松。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还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注重音色的把握和表现。
演奏者要根据曲子的情感变化,通过手指的运动和力度的控制,去表现出曲子中不同的音色,使
得整首曲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色彩。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水平和功底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注重节奏感的把握、技巧的运用、情感的表现、音色的把握以及整体结构的把握和表现。
希望广大钢琴演奏者能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学习,将这首曲子演奏得更加完美。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
上移、中声部和声的压缩,等等。
副部主题经历了8个小节,紧接着4个小节的补充内容,这使得副部规模得以扩大、调性得以展开、对位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32、33小节处为属调,实现了完满的终止,而第34小节中的结束材料实际上源自副部B,为了旋律从低声部进入,便将这一句结束在了主调同主小调-a小调之上,为此也被看作是副部的补充,通过对呈示部的反复,还达到了引入主题及展开部的效果。
就展开部而言,在分析时可简单分为三阶段。
舒伯特选择在主调的平行小调#f小调上引出主部主题材料,有选择性地保留了主题旋律,通过在调性、织体、节奏及和声等方面的变化来实现材料的发展,即“对位手法”,此后,舒伯特加入了八度加厚的对位写作手法,使得材料及调性不断地游离,最后,舒伯特以属调引入了副部主题,主要手法为“复调手法”,如自由模仿,如卡农,交替出现。
(二)旋律特点舒伯特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许多与古典风格迥异的调性,从中可以看到多种和声,经调性的变化设计,凸显了音乐明暗色彩,和声变奏这一创作手法多次出现,贯穿了全曲,此中还出现了调性的远关系设计,以此强调内部的冲突与矛盾。
主部主题旋律在进入之后便在主属和弦之上点明了调性,又以a2句及a句构成的“合头换尾”深化了主题内容,同样一段旋律,其和声织体有了明显变化,而第二句a2以二级导和弦实现了过渡,第一句中的大小调关系转变使得a2以减和弦的方式行进。
舒伯特不仅改变了和声结构,同时还赋予了主题材料以不同的情感色彩,也正因前4小节的调性安排,才使得主部主题多了一丝小调独有的忧伤。
就副部主题而言,在进入之时也同样采取了和声变奏的创作手法,两次的反复之中,旋律声部的音高位置并未改变且分解和弦的音高亦是如此,只是对音级进行了半音变化并还原了E、C与F。
之前的下属到主到属的设计均属于大和弦,调性功能非常明确,之后的同主音小三和弦其色彩更为暗淡,凸显了c2句以及c句间的情感色彩对比之强烈,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此处作者内心的悲伤。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D.537)曲式研究
A:
连接帮 l 3 5 - 1 4 9
2 . 展 开部 ( 7 3 —1 2 2 , ] 、 节)
广■ ■ 『 _ ]
: 4 4 l 0
a 小: c 丈: F 大: g小: ‘ E 走: c 小: F 大:
r
‘ G 大: F 丈:
r一
: l I
‘ G 犬
展 开部 3 —1 2 1
从第 7 3 至8 4 / J ' , 节 是这个 展 开部 的 引入部 分 ,调性 转为 E 大调。 引入部 分采 用的是 呈示 部 中连接部 的节 奏材料 ,多 使用 了附点 节奏 和连音 线 ,使旋律 变得 轻快 、生动 。引入 部分 还使用 了转 调模 进 的
的顺分 节奏 引 申变 化 而来 的。连接 部 的调 性变 化增 多 ,先 是短 暂 的
=. a 小调钢琴奏鸣曲》 ( D. 5 3 7 )的曲式结构
转入g / j 、 调,在g 小调的导七和弦过后再到 E 大调 ,然后在2 1 小节处
{ ( a d x 调 钢琴奏 鸣 曲 》 ( D . 5 3 7 ) 共 有三 个乐 章 ,组 织 布局既 有 再 次短 暂转入 了c 小调 ,最后 调性 再次 落于 F 大 调 的属 和 弦上 ,为进 对 比又存 在统 一 ,继 承 了古典奏 鸣 曲式的特 点 ,又初具 舒伯 特特 有 入 副部做 准备 。 的歌 唱性 的音 乐语 汇与音 乐风格 。
兰子 君
( 广 西艺术 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0 )
【 摘要 】 舒伯特是1 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奠基人之一,虽然艺术歌曲是舒伯特的创作中心,但是他在钢琴曲领域也取得 了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体美
舒伯特《a 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音乐结构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刘 彭
《a 小调钢琴奏鸣曲》(D 845)是舒伯特在世时出版的第一首钢琴奏 鸣曲作品,创作于 1825 年 4 月,1826 年 3 月出版,并且大获成功。
这首奏鸣曲以主题材料的统一和形式的集中而著名,采用了四个 乐章的庞大结构。这种与交响曲套曲完全一致的结构形式昭示了舒伯 特有意效仿贝多芬的勇气,也显示了舒伯特开始将其钢琴奏鸣曲的创 作构思建立在一种交响式的思维之上,并且“暗示出舒伯特开始将钢琴 奏鸣曲从起居室搬到音乐厅”①。这也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一个较 为突出的特征。
变奏Ⅴ(第 138 小节—189 小节),C 大调,主题变奏的最后部分是 本乐章发展的最为庞大与辉煌的部分,类似于大型乐曲的终曲。调性回 归至主调,节奏也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重新组合,高低声部都以富有活力 的三连音为主,音乐情绪略显激动。
第三乐章 谐谑曲 / 活泼的快板(S che rzo. Alle gro viva ce),复三 部曲式结合奏鸣原则
— 646 —
一乐段沿用假再现的模仿复调织体,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主部主题又进 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乐段将调性移至 c 小调之上,对原有材料进 行了一定程度的变奏。
副部主题的再现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其调性并没有按照古典 奏鸣曲式的惯例回归至主调,而是移至其平行大调 A 大调之上,直到最 后的几小节调性才逐渐回归至 a 小调上。
本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的谐谑曲,活泼的快板(A llegro V ivace),3/4拍,a 小调,虽然音乐的发展依然充满着强烈的动力性因素,但是在音乐情绪
科技信息
音体美
的变换上与第一乐章的恢宏坚定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整个第三乐章 的音乐风格更加轻巧跳跃并且在速度上也是本奏鸣曲的四个乐章中最 快的,而且其内部有着较强的音区对比。本乐章的曲式图如上图。
变奏Ⅱ(第 55—79 小节),C 大调,本部分对主题在节奏与结构上 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变化。节奏上,主题旋律改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 流动,音乐显得更为活泼。结构上,舒伯特并没有沿用主题发展的结构 框架,而是将主题中第一部分的五音列动机同第二部分级进上行的动 机分别进行变奏后融合到一个乐段当中,并以此为基础在以后的部分 对其进行分裂式发展。
本文将从音乐发展、表现手法、和声特点以及曲式结构等方面对这 部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第一乐章 中板(Mode ra to),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 《a 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中等速度的奏鸣曲式,中板 (M oderato),4/4 拍,a 小调,延续了奏鸣曲这种音乐体裁在经过古典主 义时期的完善之后所形成的典型结构②。 1、呈示部:本乐章的呈示部(第 1—90 小节)结构较为精炼。 ①主部 主部主题为典型的单二部结构,可以清楚地划分为两个部 分,第一部分(第 1—10 小节)是一个非方整型的乐段(4+6)。第二部分 (第 11—26 小节)为方整型的乐段(8+8)。 主部主题中包含有两个主要的动机,第一个出现在主部第一乐段 的 1、2 小节,建立在主和弦之上,抑扬格,既陈述了调性又带有很强的 动力性。第二个出现在第二乐段的第 11 至第 12 小节,也是建立在主和 弦之上,抑扬格,低音始终由属持续音控制,左右手相互交替的较为活 泼的节奏型与柱式和弦同分解和弦相互交替的和声织体给乐曲带来了 新鲜的血液。随后,这个动机在经过两次高八度反复之后开始进行变奏 式发展。 ②连接部 本曲的连接部开始于第 26 小节,结束于第 39 小节。 连接部主要建立在由主属和弦相互交替而形成的动机之上,这个 动机与主部主题第二主动机的后半部分在节奏上相似。旋律与低音同 时进行八度跳进,并且与顿音式的柱式和弦交替进行,使音乐显得极富 动力。 ③副部 本曲的副部(第 40—62 小节)也是单二部结构,以求与主部 在结构规模上达到相平衡的目的。第一部分从第 40 至第 50 小节,为一 个非方整型的乐段(4+7)。第二部分从第 51 至 62 小节,也是一个非方 整型的乐段(4+8)。 ④结束部 本曲的结束部包含两个结束主题,似乎是对呈示部的回 顾和道别,第一个结束主题(第 64—76 小节)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主部主 题的动机,首先在 c 小调上出现,随后对其进行了一次向 d 小调的离调 模进,第二个结束主题(第 77—84 小节)来源于连接部动机的变形与主 部主题动机变形的结合。 最后,呈示部通过Ⅴ7—Ⅰ的正格进行终止于 C 大调。至此,我们已 经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该曲呈示部的发展脉络:
本乐章的主题(第 1—28 小节)开始于由两个弱起的八分音符级进 上行至一个二分音符的节奏动机。整个第三乐章可以说都是建立在对 这个节奏动机的展开上,主题材料的统一性非常高。
谱例:
主部的第一次再现(第 91—142 小节)对主部的材料进行了重组与 扩充。首先,在保持主部第一部分原有节奏与和声框架的基础上,将第 三乐句中声部位置上级进上行的旋律(四音列的反向进行)移至高声部 位置,并将调性转至属调 e 小调之上。其次,改变了主部第二部分的声 部位置,将八分音符的快速进行从高声部移至低声部上,四音列动机则 在高声部出现,并对其进行了三次离调模进。
变奏Ⅲ(第 80—105 小节),c 小调,是本乐章五个变奏中唯一一个 采用小调式的变奏。调性的变化,直接改变了音乐的色彩,使音乐欢快 的情绪黯淡下来。
变奏Ⅳ(第 107—137 小节),A 大调,本部分基本上是以复调手法 来进行发展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乐句使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织体,第 二乐句的低声部开始在低八度的位置上对旋律进行加厚处理,进一步 强调了旋律进行的效果。第二部分的对比乐段采用了三声部对比复调 织体,高声部仍以三十二分音符波浪型的流动所构成,由主题的上行动 机作为骨干音。中声部为切分式节奏的分解和弦,低声部则为属持续音。
三声中部的第二部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充式发展,发展的基础 依然建立在对主题节奏动机的逐步展开上。舒伯特将主题节奏动机的 继续发展进行了精心的处理,处理的手法主要是改换音区和离调模进。 切分式的旋律与柱式和弦的反向进行,赋予了音乐较强的动力性,使音 乐呈现出了辉煌的色彩。从第 66 小节开始,调性通过等音转调的方式 转到了属调 e 小调上,属调的出现,为再现部作好了调性上的准备。
第一插部(第 47—90 小节)在主调上展开,不再沿用主部中的弱起 节奏。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47—64 小节)是一个包含两个 乐句的乐段,开始部分为对四音列动机的进一步展开,主要对其进行了 改换音区与变奏处理。
谱例:
主部的第二次再现(第 209—254 小节)除了将第三部分的调性转 至 A 大调外,基本上是完全再现。
再现部的结束部(第 224—311 小节)首先将两个结束主题移至主 调 a 小调上再现,随后对两个主题进行了变奏与动机交替相结合的较 大规模发展。最后在第 310—311 小节,Ⅴ7—Ⅰ的正格终止与较强力度 的结合给了本乐章一个圆满的结尾。
第二乐章 稍活跃地行板(Anda nte , P oco mos s o),变奏曲式 本乐章是由主题和五个变奏构成的变奏曲,这也是舒伯特在其钢 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唯一使用变奏曲的乐章,是他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 创新的一次具有革命性的尝试。 变奏曲的主题(第 1—32 小节)开始于 C 大调,再现单二部曲式。第 一部分(第 1—16 小节)为一个复乐段。第二部分(第 17—32 小节)是一 个方整型乐段(4+4)与第一部分再现部分的组合。 主题的曲式图如下:
展开部的发展部分是整个发展部的主体部分,调性的发展较为丰富。 发展的主要脉络为:C 大调 /a 小调—D 大调—f小调—#f小调—a 小调。
在展开部的最后一部分出现了建立在 #f小调上的假再现,主部主 题动机以模仿复调织体呈现,短短四小节之后便进入了再现部的属准 备之上。
3、再现部:本乐章的再现部(第 152—311 小节)为变化再现,对呈 示部的材料不论在织体还是和声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部第
变奏Ⅰ(第 33—54 小节),C 大调,使用上下助音与经过音来装饰 骨干音,由于节奏加密,音乐变得流畅而活跃。和声上基本延续了主题 的和声框架。第一部分和弦排列法由密集转为开放,突出了旋律的进 行。第二部分的对比乐段,和声织体转变为三声部对位化织体,并且进 一步活跃了内声部的节奏。再现乐段则对低声部的分解和弦进行了八 度加厚处理。
谱例:
谐谑曲三声中部(第 37—179 小节)的开始部分运用主题节奏动机 的基本形式进行了重新安排,由高音区转到低音区并予以加厚处理。音 区的对比再加上调性的变化,使其得到了全新的色彩。
谱例:
本部分最后通过复式正格终止结束在 e 小调上。 第二插部(第 143—208 小节)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第一插部的变 奏,并以这个变奏了的主题形式作为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离调模进与 分裂式发展,其中以第 169—177 小节对四音列动机所使用的卡农式复 调发展手法最有特点。 谱例:
第四乐章 回旋曲 / 活泼的快板(Rondo. Alle gro viva ce),奏鸣回 旋曲式
本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回旋曲,其中包含了主题与四个插部, 虽然规模较为庞大,但结构组织手法却相对简单,所有的主题都源自一 个自然音阶的四音列机组,乐句的构成充满着变奏的原则。
本曲的主部(第 1—46 小节)是一个乐段,由三个并列的乐句构成, 并且这三个乐句都是开始于对四音列的呈示,随后以不同的方式加以 展开。第一乐句(第 1—14 小节)与第三乐句(第 33—46 小节)结构较为 相似,第三乐句只是在中声部位置加入了一条级进上行的旋律(四音列 动机的反向进行)。第二乐句(第 15—32 小节)的发展则较为剧烈,主部 的高潮也在此处出现。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典型的三部性原则。
2、展开部:本乐章的展开部(第 91—150 小节)规模适中,构思精 巧,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①展开部的引入部分(91-105),②展开 部的发展部分(106-144),③属准备与假再现(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