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
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

29.7
20.6
21.0
65.7
66.6
27.1
51.3
31.2
10.6
19.0
24.8
29.2
2004 13.6 58.8 27.6
%
2005 11.0 58.9 30.1
注: 数据来源: 见《苏州市统计年鉴 2006》。
收稿日期: 2008- 06- 20 作者简介: 孙淮中( 1985- ) , 男, 江苏淮安人, 硕士, 研究方向: 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
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19971436310723510076845910041107531998135630852443175774751026097719199912193293242316707458979094680200011563501272095933445962092689200110713553299081100942793608463920021001366428908010663958930746062003106133653312961120409873081714就业比重表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表表4200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优势指数表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081137067215088097064034073130096340447097071064093082109074063124173150156097189105098113228114101087068104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增长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注
行业
运输邮电业 商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文广业 科研技术服务业 政府团体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城市的代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城市变迁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苏州城市变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苏州城市发展的趋势、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苏州城市的历史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
从建城起源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我们全面梳理了苏州城市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苏州城市规模、人口增长、工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苏州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部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调查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分区规划等的调研,我们详细了解了苏州城市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实施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第三部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重点调查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市政府的组织结构、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我们了解了苏州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的交通设施、教育医疗资源、城市环境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四部分:苏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分析了苏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城市发展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苏州城市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调研和分析,苏州城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苏州IT产业集群治理结构研究

套企 业 、关联企 业和下游企业 网络化进 驻
的格局 ,并带动 了本地~大批生产配套企
业 的兴 起 。苏 州成 为 全 国 重 要 的 电子 基 础
材料 、电脑及 周边产 品的生产基地 。
( )厂 商 的 升 级 二
进 。 随着 中国 台湾 系统 厂 商和 相 关企 业
纷 纷 来 此 设 立 加 工 厂 , 苏 州 已 经 逐 渐 形
中国 台湾本 土 J业 因自身产 业结构的 T 升级调 整 ,在第一 、二次投 资大陆的热潮 中主导形成 了桌上 型计 算机 及周边产品的 东莞集群 , 1 9 年代 末期 第三次投资大 在 0 9
陆 的热 潮 中 台 资企 业 开 始逐 渐 加 大 在 长 江
了苏 州 I T产 业集 群 存 在 的 问题 ,并提
关 键词 : 苏州 I 产 业 集 群 全 球 价值 T
链 治 理 结 构
计 算机为产业 龙头 的 f T产业集群。中国台
湾地区 目前主要有九家笔记 型计 算机 厂商
均 在 中国 的苏 州设 立 工 厂 。 这 些 台 商 之 间 的 交 通 时 间约 在 几 十 分 钟 ,在 苏 州 地 区 已 形 成 上 下 游 整 合 的产 业
内容 摘 要 : 苏 州 I T产 业 集群 存 在 着 模
块 化 网络 和 支 配 型 关 系 网络 。 苏 州 I T 产 业 基 本 是 两 头 在 外 , 附加 值 高 的 研
厂 商 为 了确保 其 供应 ,必须 和供 应 商之 间建 立 强关 系 网络 。 系统 厂商 为 了保 证 产 品质 量 , 常常 对其进 行技术 指导 , 至 甚 持 有供 应 商 的股 权 。其 中最 明显 的为 液 晶显示 器领域 。 如 , 为液晶显 示器 的 例 因 液 晶面板 供应 对 显示 器 厂能 否顺 业 集 群 的 形 成 二 T产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以苏州市和徐州市为例摘要: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主要受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已有工业因素等的影响。
产业结构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把握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更好发展。
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苏南地区以苏州市为代表的和苏北地区以徐州市为代表的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来研究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并对他们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mainly by social consumption, resource stat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factors, etc.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growth can als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upgrade, the two are complementary. Correctly gras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region, it will help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will mainly analy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outh of Jiangsu cit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o cities in Suzhou, Xuzhou Province,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关键词: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优化苏州徐州一、全省产业结构概况下图1.1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21)下图1.2是江苏省各市产业结构图(2021)总的来看,全省的第一产业占比最低,苏南地区的占比普遍低于苏北地区,最大的也不超过0.2。
苏州市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苏州市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作者:徐超丁国栋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7期一、引言及文献综述近5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0%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超过50%,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但当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能完全匹配。
苏州市是江苏省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经济结构较好、发展水平较高,并且苏州一直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它的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支柱。
2016年,该市全面完成“三区一降一补”年度任务,积极响应供给侧改革。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明显,第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而农业比重仅占1.5%。
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比例高达75%;社会消费品以批发零售产品为主,占比88%,住宿餐饮消费占12%。
在消费方面,近年来居民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其中娱乐教育服务类、交通通信类支出增速较快,苏州居民的消费正从吃、穿、用的基本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
以苏州市为例,依据1990—2016年的数据,运用VAR模型来分析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为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二、实证分析(一)指标选取本文以居民各类支出的比例来表示消费结构,选取食品支出占比即恩格尔系数(EC)、娱乐文教及服务支出占总支出比重(EX)作为消费结构的表示变量。
其中,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娱乐文教及服务占比越大,消费结构越高级。
为防止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选取第二产业比重(SIN)和第三产业比重(TIN)作为产业结构的表示变量。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需由居民收入传导,所以在模型中加入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MC),并对其作对数化处理(LNI)。
数据时间长度为1989—2016年,取自《苏州统计年鉴》。
(二)滞后阶数选择和稳定性检验根据赤池(AIC)和施瓦茨(SC)准则以及LR检验,得出滞后阶数为2,建立二阶滞后VAR 模型。
近10年苏州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研究

近10年苏州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研究近10年苏州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研究摘要:苏州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同时也在上海大都市强烈辐射圈内,其经济在近30年内迅速开展。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苏州市作为第一批转型城市,以前的经济社会开展、城市扩张等经验都不能适应新的开展要求,因此,需要借助遥感技术的强大空间处理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将苏州市近10年城市建成区扩张状态展现出来,为苏州市城市整体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GIS;城市建成区;分析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14-0089-02引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从一个初级传统行业为支柱的中小型城市开展成为一个拥有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年GDP超1.2万亿元的大型城市【1】。
但是,与之一同产生的是人口增加、产业集聚、环境污染、城市建成区迅速扩张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对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研究,了解城市扩张现状,发现城市扩张的规律,进而可以根据现状和其规律对城市开展中的问题采取措施,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开展,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苏州市为研究区域,在对遥感解译的根底上,首先,提取出各类用地数据进行叠加,对土地利用用变化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然后选取城市扩张强度、人口-城市扩张强度、城市紧凑度这几方面因素对苏州市城市扩张进行分析。
二、苏州市城市扩张动态分析从表1看出,2000―2021年期间,苏州市整体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近1 000km2增加到2021年的2 400多km2,增长近1.5 倍。
2006―2021年建设用地面积增长798.77 km2,高于2000―2006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的657.11 km2。
2000―2006年林地面积减少28 km2,远高于2006―012年间减少的6 km2,说明苏州市林地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苏州市一直扮演着经济发展重镇的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苏州市也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如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如何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调整经济结构,成为苏州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苏州市当前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上,缺乏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支撑。
因此,苏州市需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建立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
其次,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也是苏州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前苏州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仅危害了市民身体健康,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苏州市需要加强环境治理,对投资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对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的限制和监控,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最后,苏州市需要通过区域合作和发展,拓展经济和产业发展空间。
在加强与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和互动的同时,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带动苏州市的外贸和服务业发展,提高苏州市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苏州市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基地,需要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苏州市需要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调互动,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摘要:苏州是国内二线领先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梳理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中所遇到诸如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空心化等困境;并就制造业和服务业提出苏州未来的产业定位,强调第三产业未来结构调整方向。
这对于国内二线城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业演变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一、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外向型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苏州模式再度转变,确定了以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为主体的“三足鼎立”是方阵:从2004年下半年起,苏州的发展重心由此开始转向民营经济——苏州私营经济开始显示活力。
截至2017.年底,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和0.4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07.%的国内生产总值、1.1%的财政收入和7,03%的进出口总额。
2017.年底,苏州GDP总量达到1.7万亿元,在国内城市中居第7.位。
然而,在苏州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同时,却也有声音越来越表现出对苏州经济增长模式的担忧。
苏州的产业结构高度依赖制造业,人均收人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的增速,外资企业对GDP量的贡献达三分之二,服务业占比偏低,2017.年仅为47,2%。
这些都使人们对苏州齐发展后劲产生了怀疑。
那么,苏州的产业结构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苏州的产业未来又该何去何从?二、苏州产业结构演变路径(一)197.8年以前的产业结构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遵循“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且经济极度封闭。
这一时期,苏州由于不处于几大传统的重工业基地的范围内,因此经济的发展非常有限。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但苏州的产业结构仍然是处于不断的演化中。
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苏州虽然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上升幅度比较大,但由于处于特殊的经济阶段,该时期苏州第二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其实是严重畸形的。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苏州产业结构的变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国家政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苏州经济并未获得真正发展,当然也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苏州地区近十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丁菲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小组成员:武则文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周云华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
摘 要:本文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近年来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给出近十年来苏州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将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行比较,并结合实际分析影响苏州产业结构的因素;根据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状况,为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献策献计,使其产业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苏州;三大产业;影响因素;产业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大陆第6位。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发展重心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
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近十年(2000——2009)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献策献计。
1. 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
苏州历年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值表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 人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单位: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元 万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1978 31.9503 8.9736 17.7924 5.1843 634 504 28.09% 55.69% 16.23% 1979 35.2715 9.5714 19.1805 6.5196 691 510 27.14% 54.38% 18.48% 1980 40.6838 10.0337 23.8462 6.8039 787 517 24.66% 58.61% 16.72% 1981 43.7645 9.7709 26.2288 7.7648 839 522 22.33% 59.93% 17.74% 1982 47.6133 12.0366 27.6163 7.9604 902 528 25.28% 58.00% 16.72% 1983 52.5317 11.9412 30.7810 9.8095 989 531 22.73% 58.60% 18.67% 1984 68.0542 17.0341 39.2216 11.7985 1280 532 25.03% 57.63% 17.34% 1985 91.9134 18.0734 56.6667 17.1733 1714 536 19.66% 61.65% 18.68% 1986 104.0557 21.7869 61.6365 20.6323 1935 538 20.94% 59.23% 19.83% 1987 127.0229 24.1752 77.0836 25.7641 2338 543 19.03% 60.68% 20.28% 1988 165.1278 29.5154 101.1738 34.4386 3009 549 17.87% 61.27% 20.86% 1989 176.2906 29.7298 105.6554 40.9054 3182 554 16.86% 59.93% 23.20% 1990 202.1410 35.0042 123.2357 43.9011 3617 559 17.32% 60.97% 21.72% 1991 235.0988 35.7639 147.2218 52.1131 4178 563 15.21% 62.62% 22.17% 1992 359.6852 40.5643 230.7745 88.3464 6360 566 11.28% 64.16% 24.56% 1993 525.9554 50.1600 336.0588 139.7366 9258 568 9.54% 63.89% 26.57% 1994 720.8982 68.4568 442.8893 209.5521 12639 570 9.50% 61.44% 29.07% 1995 903.1127 80.3709 543.4145 279.3273 15784 572 8.90% 60.17% 30.93% 1996 1002.1368 88.1817 567.9552 345.9999 17474 574 8.80% 56.67% 34.53% 1997 1132.5941 88.1628 636.4226 408.0087 19713 575 7.78% 56.19% 36.02% 1998 1250.0133 88.0069 701.9538 460.0526 21733 575 7.04% 56.16% 36.80% 1999 1358.4312 88.1409 764.0685 506.2218 23592 576 6.49% 56.25% 37.27% 2000 1540.6798 90.9605 870.0980 579.6213 26692 577 5.90% 56.47% 37.62% 2001 1760.2795 91.4124 999.8911 668.9760 30384 579 5.19% 56.80% 38.00% 2002 2080.3673 91.7180 1211.5201 777.1292 35733 582 4.41% 58.24% 37.36% 2003 2801.5600 75.7500 1771.8600 953.9500 47693 587 2.70% 63.25% 34.05% 2004 3450.0000 77.0000 2268.0000 1105.0000 57992 595 2.23% 65.74% 32.03% 2005 4026.5200 88.6600 2681.5400 1256.3200 66766 603 2.20% 66.60% 31.20% 2006 4820.2600 94.0100 3152.0300 1574.2200 78802 612 1.95% 65.39% 32.66% 2007 5700.8500 98.7800 3632.0300 1970.0400 91911 620 1.73% 63.71% 34.56% 2008 6701.2900 108.8600 4155.5400 2436.8900 106863 627 1.62% 62.01% 36.36% 2009 7740.20 138.70 4551.24 3050.26 122278 633 1.80% 58.80% 39.40% (表1:苏州历年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值表)
苏州(1978——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
0.00001000.00002000.00003000.00004000.00005000.00006000.00007000.00008000.0000
年份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第二产业 亿元第三产业 亿元
(图1:苏州1978—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 苏州近十年(2000——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0.00002000.00004000.00006000.00008000.000010000.0000
年份2000200220042006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第二产业 亿元第三产业 亿元
(图2:苏州近十年2000—2009三大产业值和生产总值)
(图3:1978——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2000——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1978——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52756.8 + 76.829518*年份 + 12.20062*(年份-1993)^2 + 0.633481*(年份-1993)^3 方差分析 DF 平方和 均方 F 比率 模拟曲线 3 97370623 32456874 903.179 误差 27 970279 35936.26 p 值 > F 总和 30 98340902 <.0001* 2000——200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394821 + 697.68357*年份 + 45.665381*(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DF 平方和 均方 F 比率 模拟曲线 2 41258947 20629474 3342.786 误差 7 43199 6171.3413 p 值 > F 总和 9 41302147 <.0001* (图4:1978——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 2000——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 1978——2009人均生产总值(元) = -2835906 + 1426.4421*年份 + 193.01873*(年份-1993)^2 + 9.2656514*(年份-1993)^3
方差分析 DF 平方和 均方 F 比率 模拟曲线 3 2.5602e+10 8.534e+9 1122.724 误差 27 205230947 7601146.2 p 值 > F 总和 30 2.5807e+10 <.0001*
2000——2009人均生产总值(元) = -21546070 + 10779.503*年份 + 614.21591*(年份-2004.5)^2 方差分析 DF 平方和 均方 F 比率 模拟曲线 2 9785502965 4.8928e+9 2496.012 误差 7 13721591.4 1960227.3 p 值 > F 总和 9 9799224556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