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摘要】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面临着发展困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本文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分析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探讨了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的影响。

针对苏州市的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苏州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展望了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键词】苏州市、区域转型、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政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影响、总结成果、展望未来、研究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面临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已成为苏州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和优化,苏州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借助区域转型的机遇,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区域转型对其影响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实现苏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剖析苏州市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方向与路径,为苏州市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详细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强苏州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政策建议,为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支持,最终实现苏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

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

29.7
20.6
21.0
65.7
66.6
27.1
51.3
31.2
10.6
19.0
24.8
29.2
2004 13.6 58.8 27.6

2005 11.0 58.9 30.1
注: 数据来源: 见《苏州市统计年鉴 2006》。
收稿日期: 2008- 06- 20 作者简介: 孙淮中( 1985- ) , 男, 江苏淮安人, 硕士, 研究方向: 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
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19971436310723510076845910041107531998135630852443175774751026097719199912193293242316707458979094680200011563501272095933445962092689200110713553299081100942793608463920021001366428908010663958930746062003106133653312961120409873081714就业比重表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表表4200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优势指数表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081137067215088097064034073130096340447097071064093082109074063124173150156097189105098113228114101087068104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增长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注
行业
运输邮电业 商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文广业 科研技术服务业 政府团体

苏州产业调研报告

苏州产业调研报告

苏州产业调研报告苏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苏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除了旅游业,苏州市还以其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而闻名。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

制造业是苏州市的主要产业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纺织业。

苏州市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包括苹果、英特尔、索尼等国际大企业在内的众多知名公司投资兴业。

机械制造业方面,苏州市以机床、汽车零部件和食品包装机械等为主要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纺织业是苏州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该市以丝绸产业著称,其产值和出口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苏州市的服务业也十分发达,特别是金融、物流和旅游服务领域。

金融业是苏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多家国内外重要银行在苏州设有分支机构,为当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物流业方面,苏州市的交通便利,且距离中国重要港口城市上海很近,这使得苏州成为了许多跨国公司物流中心的理想选择。

旅游服务业也是苏州市的一项重要产业,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不容忽视。

此外,苏州市的农业领域也有一定的发展。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拥有富饶的土地资源,适宜农业发展。

特别是盛产大米和水果,被誉为中国粮仓和果岭。

总之,苏州市拥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要支柱。

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金融服务和旅游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苏州市的产业调整和转型将继续进行,以提升整体经济水平和竞争力。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代表之一,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苏州市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应对之道,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1.经济增速放缓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曾经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制造业闻名全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苏州市的经济增速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2019年GDP增速为6.5%,较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增速放缓已成为了当前的发展困境之一。

2.产业结构单一苏州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等产业著称于世。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变化,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逐渐减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

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使得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依赖性较高,还使得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长期以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人口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的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发展压力不断增加。

与此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不均,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聚集现象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由于人口压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也难以跟上城市化的进程,这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之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了应对制造业的发展困境,苏州市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市可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的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和创新能力。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是苏州市辖区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部。

根据相关数据和观察,以下是对其产业结构的分析:
1. 制造业:苏州相城区发展制造业比较突出,其中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表现较好。

该区域拥有众多知名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2. 服务业:服务业在相城区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相城区在近年来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并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

该区拥有一些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涵盖了设计、艺术、传媒等领域。

4. 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相城区也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该区拥有多家环保技术企业和新能源公司,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仅为常见产业领域的概括,具体的产业结构还需根据具体数据和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苏州调研报告

苏州调研报告

苏州调研报告
《苏州调研报告》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之一。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苏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深入到苏州市不同区域和行业,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创新力度、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调查。

首先我们对苏州市的制造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苏州市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不仅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制造领域也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次,我们对苏州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发现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苏州市拥有很多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为当地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我们对苏州市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并发现苏州市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高端消费品和服务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对行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我们对苏州市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苏州市的人才培养水平较高,但也有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说,苏州市在经济发展、创新力度、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但同时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希望苏州市能够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一、现状的定义与特征当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历史趋势,苏州的经济转型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苏州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上逐渐从过去的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转型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一中心经济体。

二、工业结构的特征及演变苏州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从1978年到1993年,苏州市的主要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了114%。

在此期间,苏州市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和针纺织品工业为主导,重型工业基本上属于落后行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苏州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快速吸引外商投资,实现了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商业环境和资源、企业、技术、人才等新一代产业聚集区。

三、新时期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互动,苏州市仍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能源与环境压力;劳动力资源短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

苏州市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的水平。

四、服务业成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由原已经形成的基础消费领域衍生出新的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领域。

苏州市的服务业行业也呈现出了快速成长的态势。

目前,苏州市的服务业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框架,优质的服务行业资源和完善的营商环境,这使得苏州市的服务业在未来具备充分的发展潜力。

五、展望未来苏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已不仅仅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还涉及能源、环保等一系列需要垂直与水平领域的跨越。

相信城市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并继续推进自身经济发展改革,最终将会成为21世纪的亚洲制造业商业中心。

苏州市经济发展案例分析一、苏州苏宁广场苏州苏宁广场是苏州市李渊路最大、最高档次的商业中心之一。

全部租赁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主营业态有超市、家电、通讯、展示、餐饮、休闲娱乐、体验式等,包括200余个品牌和各种规模的厂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产业结构研究一、前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

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

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

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市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

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

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围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表1 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表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地区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单位/亿元产总值/元1991235.1035.76147.2252.1141781992359.6940.56230.7788.356360 1993525.9650.16336.06139.749258 1994720.9068.46442.89209.5512639 1995903.1180.37543.41279.3315784 19961002.1488.18567.96346.0017474 19971132.5988.16636.42408.0119713 19981250.0188.01701.95460.0521733 19991358.4388.14764.07506.2223592 20001540.6890.96870.10579.6226692 20011760.2891.41999.89668.9830384 20022080.3791.721211.52777.1335733 20032801.5675.751771.86953.9547693 20043450.0077.002268.001105.0057992 20054138.2191.712681.541364.9755667 20064900.63104.153152.031644.4562526 20075850.11115.183632.032102.9169151 20087078.09133.604257.902686.5978875 20097740.20142.824547.123050.2683696 20109228.91155.795253.813819.3193043 201110716.99177.755957.744581.50102129 201212011.65195.086502.255314.30114029 201313015.70214.496849.595951.62123209数据来源:2014市统计年鉴(一)市总体产业结构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都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

国民生产总值于1991-2013年平均每年上涨大致一百亿元,且速度快,趋势趋于平稳。

第一产业总值上涨较为缓慢,所占GDP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所占GDP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总值呈持续上涨趋势发,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比重适中上升较快。

图1市1991年-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值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并于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8.36%;随着工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型化发展,重工业得到了长久发展。

主导产业稳定发展。

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19819亿元。

新兴产业成为亮点,全市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3%,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二)市第一产业结构分析第一产业持续良好发展,第一产业在历年的增长保持平稳,其中在2003-2004年间,下降为77.00和 75.75。

1995年-1999年间维持在88.00亿元左右,以后保持稳定。

农业生产提质增效,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量116.5万吨,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928家。

第一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生产总值得到一定提升,所占市GDP比重有下降。

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加速,逐步形成了具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格局。

(三)市第二产业结构分析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工业环节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市第二产业产值维持在稳定较快发展,发展迅速,在1991—2000年间,产值保持在平均每年100亿元的增长中,在2001—2013年中,平均每年增长500亿元,并逐年递增,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

同时,与国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工业创新能力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占有较少,这是市工业附加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市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制造业基地,加工贸易出口比高达76.3%。

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多处于委托加工的阶段,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距高端化的工业结构存在差距。

按照历年汇率,1978年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1402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8142美元,居国大中城市GDP排名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48.4%;又有2013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但是,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3.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市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根据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9896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

显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同时,与国其他大中城市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

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市第三产业产值自1991年逐年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迅猛,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

2013年已达到5951.62亿元,加速接近第二产业产值,很快可能将越过第二产业产值,成为对市地区GDP贡献最重的一个产业。

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适应。

2001—2005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

同时,与相比国其它大中等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相对较为落后。

从从业人员看,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总体从业人员比重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既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

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来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然偏低。

三、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原因(一)影响市产业结构的形成的重要因素1、自然因素东距市区80千米,是省的东南门户,的咽喉,中和北通往的必经之地。

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市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这有利于农业。

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现今的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2、需求因素根据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出总需求量是增长的,但由的需求结构不甚合理,所以需要改变。

消费观念较为保守,需要转变,以促进消费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率偏低。

通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大致是后者是前者的75%。

而1998年约为35.9%,随后几年连续下降,与常规形成了相当悬殊的差距。

消费率偏低,约为30%,而我国平均约为50%,服务业发达国家则在75%以上。

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率的偏低影响了本地消费市场,经济增长未能与本地消费市场形成互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约束。

3、人口因素近年来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2013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96所(含幼儿园),在校学生125.28万人,毕业生30.78万人,教职工总数9.7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5万人。

在的普通高等院校20所,独立学院4所。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7万人,毕业生4.10万人。

基础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一般。

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4.2万人。

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178.37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1.38万人,高层次人才11.4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8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