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合集下载

数据研究苏州产业发展趋势

数据研究苏州产业发展趋势

数据研究苏州产业发展趋势苏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苏州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成为了一座产业发展相当活跃的城市。

本文将通过对苏州产业发展的数据研究,分析苏州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预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苏州市的经济总量。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苏州市的GDP总量已达到2.3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城市第十位。

苏州的经济增速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的增速为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说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苏州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均衡,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的经济支柱之一,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苏州经济的重要引擎。

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值已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占据了苏州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

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增长尤为迅猛,为苏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服务业在苏州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苏州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截至2019年,苏州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6万亿元人民币,占据了苏州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8%以上。

其中,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增长尤为明显。

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苏州市服务业的水平,也为苏州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房地产业一直是苏州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苏州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

截至2019年,苏州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元人民币,成交面积达到了6500万平方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苏州市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以上几个产业领域,苏州市还在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新能源等。

电子商务在苏州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也启动了电子商务园区的建设,吸引了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入驻。

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

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

29.7
20.6
21.0
65.7
66.6
27.1
51.3
31.2
10.6
19.0
24.8
29.2
2004 13.6 58.8 27.6

2005 11.0 58.9 30.1
注: 数据来源: 见《苏州市统计年鉴 2006》。
收稿日期: 2008- 06- 20 作者简介: 孙淮中( 1985- ) , 男, 江苏淮安人, 硕士, 研究方向: 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
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19971436310723510076845910041107531998135630852443175774751026097719199912193293242316707458979094680200011563501272095933445962092689200110713553299081100942793608463920021001366428908010663958930746062003106133653312961120409873081714就业比重表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表表42003苏州市三产各行业优势指数表行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事业教育文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政府团体081137067215088097064034073130096340447097071064093082109074063124173150156097189105098113228114101087068104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增长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注
行业
运输邮电业 商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文广业 科研技术服务业 政府团体

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苏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近年来逐渐崛起为中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人们对文化体验的追求,苏州的文旅产业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苏州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苏州文旅产业发展概况苏州的文旅产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对旅游业的重视,苏州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目前,苏州的文旅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以古城区和各类园林为核心的旅游格局,包括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著名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苏州的文旅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旅游资源集中在苏州古城区,导致旅游压力过大,游客流量过大,给城市的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苏州的文旅产业中,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景区门票和餐饮购物上,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还比较薄弱。

再次,苏州的文旅产业发展比较依赖政府补贴和项目投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市场的敏感度不高。

二、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1. 旅游消费升级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旅游消费正逐渐从单纯的观光旅游转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和主题旅游等多元化发展。

这为苏州的文旅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为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古建筑,具备了打造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的优势。

苏州可以开发更多的文化体验项目,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展示、传统节日庆典等,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和参与,提升旅游消费水平。

2. 旅游与科技融合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旅游产业也开始与科技融合,开发了更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虚拟化产品和服务。

苏州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智慧旅游导览系统、虚拟现实游览模拟器、无人机航拍景区等新兴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苏州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兴趣进行分析,个性化推荐旅游线路和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对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产业结构优化:苏州工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该园区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2. 创新创业环境独特:苏州工业园区注重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创新创业平台。

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和项目,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人才优势凸显: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该园区近年来聚集了大量在科技创新、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专业领先优势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未来趋势分析1.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随着各类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集中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未来,该园区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更高效的产业链条,推动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 数字经济成为新引擎: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驱动力,加速数字化转型。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推动新业态的发展,助力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数字经济的领航者。

3. 加强国际合作与创新联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苏州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合作。

通过建立创新联盟、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和项目,促进跨国企业在该园区的发展,提升园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 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和引入绿色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优化生态环境。

同时,园区还将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起来,苏州工业园区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成就,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产业集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的现状与发展

产业集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的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i F 4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4 2 8 ( 2 0 1 7) 0 2 — 5 1— 0 3


苏 州工 业 园区产 业集 群现状
( 一) 产业 结构 的优 化升级
作 为我 国园 区发 展模 式 的杰 出代 表 , 苏 州 工业 园 区始 建
激 。苏 州 园 区从 建 立 规划 以来 一 直 得 到政 府 部 门 的充 分 支
持 ,从 积 极落 实 与新 加坡 政府 关 于 园 区建设 的战 略合 作 , 到
地 区规 划设 置 , 再 到为 园 区单 独 设 立 的众 多职 能 部 门 , 为 外
资 企业 在 园区 的发展 提供 了许 多便 利 。
人 才 供给 充沛 。到“ 十二 五” 末, 苏 州中 等职 业教 育 合格 学 历
已达 到 9 7 . 4 2 %,居 民文 化水 平 在全 国处 于领 先 位 置 ,且 江
熟, 第 三 产业 规模 E t 趋扩 大 。
苏、 上海 地 区高 校密 集 , 每 年 都 向这 里 输 送 大量 的优 秀 毕 业 生, 为 园 区 内人 才发 展 提供 新 鲜 血 液 。第 三 , 积 极 的政 策 刺

5 1—
2 0 0 5年 , 这一 占 比跃 增力 近 1 0 %, 达到 了 3 1 . 1 %。从 2 0 0 6年 开始 ,苏 州工 业 园开 始 了 以 内涵 增 长 为特 征 的 产 业 转 型升
相 比于 我 国部 分 地 区的 产业 集群 , 苏 州 工业 园 区的集 群 质 量 有 明 显优 势 。这 是 由三 方 面 的原 因形 成 : 第一 , 地 理 优
势 。苏 州地 区地处 我 国长 三角 经济 发展 带 , 经 济基础 牢靠 , 这 里 的气候 适宜 , 水 源 丰富 , 靠近 中 国最 大 的港 口上 海港 , 物 流 资 源 丰富 ; 离沪 仅 百公 里 , 是上海 直 接 的经济 辐 射 带 。第 二 ,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是苏州市辖区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部。

根据相关数据和观察,以下是对其产业结构的分析:
1. 制造业:苏州相城区发展制造业比较突出,其中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表现较好。

该区域拥有众多知名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2. 服务业:服务业在相城区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相城区在近年来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并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

该区拥有一些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涵盖了设计、艺术、传媒等领域。

4. 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相城区也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该区拥有多家环保技术企业和新能源公司,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仅为常见产业领域的概括,具体的产业结构还需根据具体数据和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州市,其发展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苏州市当前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期为苏州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苏州市的发展困境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苏州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环境压力增大,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这些困境无疑给苏州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针对苏州市当前的发展困境,我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为苏州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鼓励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加强对环保、节能、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功能定位,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功能定位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与上海的协同发展,深化两地产业合作,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要发挥苏州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鼓励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兴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正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亿元到2000年的亿元再到2009年的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

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苏州产业结构所占百分比图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

第一产业总值呈平稳发展,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在总比重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总值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慢,上升幅度小。

总体而言: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下面对苏州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一)第一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发展基本稳定有上述图表知:苏州市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规模呈现一种波动中的稳定的状。

第一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比例在下降,但总产值在逐步提升。

因此,可以说苏州在第一产业的内部转型中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逐渐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具有规模化,区域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保持并逐步提升现阶段第一产业的发展成果是苏州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强完善农田水利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设生态园林,打造品牌战略,树立创新观念。

建设一套完整优越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无疑是重要的一个产业环节,数据显示,苏州市的第二产业在迅速的增加,1978年苏州市第二产业只有亿元,到了2000年已经上升到亿元,而到了2009年更是已经突破了3000亿元的大关,这足以显示苏州市的第二产业是最为重要的,占据比例最大的一个环节。

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难。

但苏州的第二产业还是主要以组装,加工,轻工业品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传统的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换一句话说,苏州的第二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没有良好的工业体系的支撑,技术水品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而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工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等等。

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

外资在苏州的工业比例很是大的,在竞争能力上,国内企业根本无法与之形成对抗。

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存在差距。

我想,苏州的第二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大的,急迫需要有效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

(三)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落后第三产业换句话说就是服务业。

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2001~2005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对落后,处于较低水平。

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

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明显偏低。

看看数据,直到 2009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只占到%,反观第二产业的比重,竟然占到了%,这对于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无外乎是产业转移不及时,产业链的不完善。

一句话: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生原因的分析(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成因分析1.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

2004年,苏州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两项指标均连续两年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

而外资在苏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势必会给第二产业带来高额的产出。

2006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资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同比增长%,增速居各经济类型首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

苏州市注册外资与GDP关系图1996-2006苏州引资情况一览表注:数据来自于苏州财政局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苏州的民营经济又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服务业领域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扩大了苏州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苏州服务业发展慢于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所占比重小分析1.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力度。

苏州紧邻上海,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都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同时,苏州也必须承担由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与上海重点发展服务业形成错位与互补。

因此,在苏州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方针、政策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从而在无形中淡化了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对服务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以近五年为例,苏州市服务业累计资金投入仅约为第二产业的一半,从而导致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显得缓慢和滞后。

2.生产性服务业本地需求不足。

外资企业的介入并没有很大程度上带动苏州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外资企业一般都有一套自己的服务体系,所有的技术服务,经济服务,关键的产品服务,都由总部统一自由安排,不存在依赖苏州本地服务业的问题。

3、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资源缺口。

服务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的完善对有很高的要求,而苏州现阶段的在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中的人才、技术等资源缺口则制约了苏州服务业的发展。

三、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苏州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并加速向后工业社会转型, 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尚待提高, 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三次产业构成不合理,例如2010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 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低于第二产业;(二)具备行业龙头地位的规模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 因而缺乏对市场和产业的影响力;(三)具有灵活机制和创新能力的本土民营企业的实力还不够强, 创新活力仍显不足;(四)优势产业不明显, 尤其是传统产业和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不如上海、杭州等周边的长三角城市。

四、优化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苏州想要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做一个大的调整,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创新和科技能力,做到结构的优化和结构素质的提升。

其中结构优化是手段, 素质提升是目标。

在促进产业体系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创新精神, 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 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具体讲,要做到以下几点:1.发展理念的转变。

技术和产品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总量扩展,而应当同时发展新产业、培养新人才、建设新城市,应该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等核心要素向企业倾斜的局面。

企业能够创造价值,政府能够服务企业。

2.深化体制改革。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创新体制、扩大开放的迫切要求。

要实现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和经济一体化大发展,就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行业发展的制度约束,增创体制新优势,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对于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保护性政策,例如: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鼓励服务业的兴起等等。

促进产业结构的顺利向服务业过渡。

4. 重视人才的作用。

要重视和培养,吸纳具有高素质的,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批先进的人才。

由于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业务水平,知识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州要利用苏州本地的高校的人才资源,多渠道地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高层次的人才,形成自己的良性的人才结构。

并要为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创造优越环境,打造企业,行业领军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积累人力资本。

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我看来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注重对资源的利用;改善能源的利用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

二是注意环境保护。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1.2008年第8期(总第52期)进一步提升苏州外资利用质量的思考(市局外金处);2.苏州市统计年鉴;3.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培训指导中心《把脉苏州产业结构调整》杜丽君4.产业经济学(第二版)赵玉林5.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