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复习资料

经济学说史复习资料
经济学说史复习资料

重商主义①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封建国家所采取的促进资本积累的一些经济政策;②

重商主义是反映商业资本家的经济利益,论证国家重商主义政策的经济学说。

重商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约15 世纪至16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16 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是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货币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一国拥有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该国富裕程度的标准。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如何增加货币的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1.坚持货币财富观。货币(金银)是最好大财富,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富裕的标准。

2.财富的直接源泉: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的顺差。对外贸易中坚持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指出,做到

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中的顺差,使外国的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本国。

3.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国家应该采取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垄断

对外贸易。

4.把人口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因素,并把法律严明和高工资作为人口繁殖的重要

基础。

5.把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6.早期重商主义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以贮藏货币的方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把货币看成在流通

中增殖自身的手段,看作是货币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产生阶段以威廉·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为代表;发展阶段以亚当·斯密和法国的重农学派为代表,完成阶段以大卫·李嘉图为代表。

威廉·配第:古典经济学的先驱者。既是政治活动家,也是实业家、医生和学者。主要著作有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等,是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把地租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

价值理论

1)在《赋税论》中,首次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之于劳动,并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为资

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奠基提供理论前提。

2)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货币价值量的大

小也是由劳动所决定的。

分配理论

1)工资:配第把劳动看成商品,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量取决于使工人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

接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地租:是配第分配理论研究的中心,其目的是解决比较混乱的赋税征收及制度。他认为,社会财富

来源于土地和劳动,而赋税的征收应该是地租及其派生物。

3)利息:配第利用地租理论来说明利息的合理性,把利息称为“货币租金”,这是由他的“土地租金”

引申而来的。利息是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

4)货币:货币不是财富。他不同意用法律的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因为,这既违反了自然规律,又对增

进国家的财富有害。不足时,发行货币,过多时,销毁。

评价:配第的分配理论主要涉及工资、地租、利息和土地价格等问题。威廉·配第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工资理论为前提,以地租理论为中心展开的。配第的分配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特点,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各个阶级在经济上不同的对立关系,为古典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学派的特点

1.“自然秩序”为重农主义的最高信条,重农学派的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

然界的“自然秩序”,一种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

2.坚持农业是社会财富的真正来源,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反对重商主

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3.重农学派的理论,既具有资本主义的实质,其外表又笼罩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外观。

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研究的重心是物价和赋税问题。主要著作:《农民论》、《谷物论》、《人类论》、《租税论》、《利息论》、《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等。其中《经济表》是魁奈的代表作。

魁奈的经济思想

纯产品理论

1)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

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

2)对“纯产品”即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解释的二重:一方面,把“纯产品”的生产归结于农业劳动者

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又把它看成是“自然的恩赐”。

3)社会“纯产品”的来源:农业生产者的劳动。“纯产品”理论解决的中心是社会财富或剩余价值的

源泉问题。

4)将对剩余价值的研究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奠定基础。

三个阶级划分理论

1)生产阶级是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纯产品的阶级。主要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这个阶级指导着

全部的经济活动。只有农业才生产“纯产品”,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所以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自然而然地成为唯一的生产阶级。

2)土地所有者阶级,指的是从生产阶级取得收入、占有纯产品的阶级,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式

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依靠“纯产品”来生活。

3)不生产阶级,即是既不占有纯产品,也不生产纯产品的阶级。这个阶级的劳动,只不过是把生产阶

级提供给他们的使用价值改变形态,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到原料上的价值,只等于他们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而并没有提供纯产品。

4)没有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及其使用的情况来划分社会成员的阶级结构,因而不能够反映出资本

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理论

1)魁奈的资本理论,研究的中心是生产资本及其构成。资本理论是魁奈的“一种创造性贡献”。

2)资本是物质,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提出资本的范畴,使用的是“预付”的概念。

3)农业上的预付是生产性支出,所以只有农业资本才是生产资本。农业预付即生产预付由“年预付”

和“原预付”构成。“年预付”是流动资本,“原预付”是固定资本。

社会再生产理论

1)《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确立正

确分析简单再生产的基础。

2)将资本的生产过程看成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是资本流通的要

素,再生产过程服务,受生产制约。

3)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消费,以及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

的两大部类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经济表》的不足之处在于:①、片面地把农业当作唯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当作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

②、《经济表》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资本”和“年预付资本”,没有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能真正解决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③仅将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而没有将其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两大部类;④、将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成为英国第一流的学者。1776年,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这部著作恰好迎合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实现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受到资产阶级的重视和赞扬。斯密从此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社会分工与交换理论

1.对于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是人类独自具有的交换的倾向——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相互交易。

2.由于人类“利己”的本性,而产生了“交换倾向”,交换是人类所共有的和特有的属性,分工则是

人类社会自然的、永恒的本性产物。

货币理论

1.货币是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产物。

2.货币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人人都愿意接受的商品,是一种使交换灵便易行的交换工

具。

3.金属货币具有价值,因为,它们是劳动的生产物,同样凝结着一定的人类劳动量。

4.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又是价值尺度。斯密强调货币交换媒介或流通手段的职能,而称之为“商业上

的大工具”。

评价斯密的货币理论是相当丰富的,他对货币产生的论述也是比较客观的,他以丰富的史料阐述货币发展史,对货币的流通及其作用作了客观的分析。

对于货币的起源、本质及流通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十分科学,至于金属货币与纸币的本质区别,也没有进行恰当的分析。

价值理论

1.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是指人们由于占有某种物品而取得对他种物品的购买能力。

2.劳动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尺度的劳动,斯密的解释是二重性的,它既是生产

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又是商品在交换中所能支配的或购买到的劳动。

3.影响商品价值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商品价值量同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成反比,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所决定的。

三种收入的学说

工资理论

1)对于工资,斯密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见解,“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

资”。第二种见解,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或源泉。

2)影响工人工资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与劳资双方

的斗争。

地租理论

1)地租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的生产物或其价值在工资、利润以外的

一个扣除部分。

2)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偿,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个构成部分。

3)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者是这种垄断的结果。

4)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5)影响地租的高低因素主要包括其一,改良即耕种的扩大,必使土地产量的提高;其二,农产品价格

的上涨;其三,劳动生产力的增加,直接降低产品的价格,也能够间接地提高地租;其四,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所雇佣的劳动量的增加,必有一部分流向土地。

资本理论

1)资本性质是资本家从劳动者手中攫取收入或利润的一种工具。

2)关于资本的构成,斯密根据资本提供利润的不同方式,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

本就是不经过流动,不改变主人,固定在资本家工厂里也能够带来利润的资本;流动资本指经常更换主人,通过流动,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资本。

3)对于资本积累的动机,斯密用资本家“勤俭起家论”来进行解释资本。

4)资本投资方式包括用于获取社会每年所需要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用于制造原生产物成为制造

品,使之适合适用和消费;用于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即从有余的地方到缺乏的地方;用于分散原生产物和制造品到消费者手中。

利润理论

1)工人创造的价值,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是工人劳动生产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

人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扣除了工资以后的余额。

2)利润产生的原因:一是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积累,二是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即把资本投在劳动者身上。

3)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斯密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一

个构成部分是商品价值的根本源泉之一,是资本家生活费用的正当来源。

社会再生产理论

1.斯密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为生产性的劳动和非生产性的劳动两种类型。

2.由于工人的生产劳动把资本家提供的工资再生产出来,并能够给资本家提供利润,所以斯密实际上

是把生产性劳动定义为能够生产资本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凡是能够生产价值的劳动,因为可以增加价值,故称之为生产性劳动。

3.非生产劳动指不生产价值和商品,仅仅提供个人服务的劳动。

国家财政赋税理论

1.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国家的作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守夜人”。

2.国家应承担三个应尽的义务: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

使不受社会上其他任何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使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斯密的地位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的奠基人,对后世经济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近代经济学说

的创始者。

2.他所建立的《国富论》为代表的经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含了经济

学科各个方面的内容,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

1.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2.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3.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4.政治经济学体系

5.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国富论》的理论框架

1.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为研究对象,以“富国裕民”、寻求财富增殖的方法为目的

2.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够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

3.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4.增加国民财富的方法:一是增加工人人数,一是提高在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经济自由主义

1.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从“经济人”的利己心出发,将经济人的利

己心看成是一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原。

2.经济人就是指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表现人的利己本性的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企业家和资本家。

3.斯密主张实行自由竞争,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政策。

4.政府是个没有效率的管理人,因为他的一些工作人员的疏忽而导致浪费。

5.斯密的这种自由主义观点,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适应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强烈要求自由

竟争,反对重商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反映。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产品在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规律。基本思想是论证在以经济自由为基本原理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大工业的基础上,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和再分配,发展对外贸易,使利润、资本积累不断增长,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和国民财富得到迅速、无限地增长。李嘉图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历史观点,他形而上学地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古已有之,

永恒不变的。他对于抽象法的运用有时过于抽象,把多种现象归结为一种现象;有时又抽象不足,跳过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去讨论各种经济范畴的一致性。

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提出了依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若一国的全部生产物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外国,则该国只有进口而无出口,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形下,两国如何实现国际分工和交换呢?李嘉图认为,即使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在国内生产占相对优势的产品即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用以同别国交换,两国之间的贸易仍是相互有利的。

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

1.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的认识;把使用价值看成了交换价值的

物资承担者。

2.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强调指出的劳动是人的、社会规定的人的活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劳动价值论出发,批评斯密价值理论的错误观点:一是商品的价值决定于

购得的劳动,二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商品的价值由三种收入决定的。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李嘉图用“绝对价值”、“真正价值”、“真实价值”等术语表示商品的价值,

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的术语表示商品的交换价值。

5.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李嘉图一直被价值与生产价格的矛盾困扰:根据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一方

面坚持商品交换是按照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进行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等量资本总是获得等量的利润,这就遇到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价值与生产价格不等的问题。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分。

2.直接劳动、间接劳动都决定商品的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1.仅仅注意量的研究,没有进行质的研究。

2.李嘉图将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解为最差条件下生产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这只使

用于农产品。

收入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旨在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依据,阐述各种收入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工资理论

1)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2)工资量决定于工人及其家庭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的“自然价格”,即工人实际工资,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

裔所必需的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

4)劳动的市场价格受劳动市场供求规律变化的影响。劳动稀少时就昂贵,丰裕时就便宜。

利润理论

1)利润是劳动耗费的产物,是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2)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赚取利润。

3)利润量的变化规律:工资与利润不仅呈反方向变化,且利润会出现平均化和不断下降的趋势。

4)自由竞争导致资本流向最有利的行业,退出不利的行业,使利润趋于平均化,形成一个一般的利润

率。

地租理论

1)地租理论是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阐述地租的来源、性质

和变化规律,把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发展到了极点。

2)把地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修建建筑物、改良土壤的资本的报酬,一部分是使用土地原有生产力

的代价,这就把地租和资本的利息区分开来。

3)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有限性和每块土地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程度不同。

4)由肥力、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一级级差地租,由于投资所得产量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二级

级差地租。

5)降低地租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措施。

自由贸易论

1)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论证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和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

展,从而增进人类幸福。

2)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廉价谷物进口,可延缓地租上涨,同时,谷物的价格低廉,工资就会下降,利

润率则可提高,有利于资本积累。

货币利润理论

1)对于货币本质认识,李嘉图认为货币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都有价值。货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

金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所决定。

2)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认识,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格是用一定数量的具有同样价值的

货币所表现的商品价值。若不考虑供求变动的因素,商品的价格则由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决定。

3)对发行纸币的认识。纸币和金币服从不同的流通规律。纸币与金币不同,他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有

法定的价值,银行把过多的纸币投入流通,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4)对货币职能的认识。李嘉图认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认为黄金或金币是最适宜的

价值尺度。

穆勒的社会主义思想

1.穆勒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是人们最终选择的结果,这取决于各种制度之间的优劣好坏的比较。

2.资本主义的优点在于保证了自由,缺点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他严厉批评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

3.但他又认为,私有财产制度的一般意义在于保证每人都可享有各自辛勤劳动和节欲的果实,现实资

本主义的财富分配极端不公平与私有制没有必然联系。目前的私有制还大有改善的余地。

4.穆勒承认,共产主义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前途和一种选择,说它行不通那是不对的。关于共产

主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它能够做出哪些成绩来,穆勒承认,我们目前的知识太不够,还没有资格来断定这种制度是否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他称赞了这种制度可能实现的平等,但对它能否实现自由却表示了深深的怀疑。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的代表作。马歇尔的经济思想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理论为主体,融合其他经济学理论,建立起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体系,是资产阶级理论体系的第二次折衷与调和。在方法论上,马歇尔把边际分析方法与英国经济学的传统均衡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局部边际均衡分析方法。他提出“连续原理”。马歇尔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基础。

连续性原理:经济事物之间只有数量差别,没有性质上的严格区分;经济事物之间只有相互关系,没有因果关系。

局部均衡法:马歇尔把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引入到经济分析,提出一种静态的、机械的、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局部均衡,就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考察经济生活中某个变数队经济变量的影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人们购买的那部分为“边际购买量”,其购买量的效用被称为该物品的边际效用。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拥有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均衡价格理论

1.均衡价格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基础与核心。需求、供给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的前提和准备,

收入分配理论,又是均衡价格理论在各个生产要素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具体运用。马歇尔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把其他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形成折衷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

2.均衡价格指的是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的价

格。

3.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假定的条件:假定某一商品的价格由其本身的供求状况来

决定,不受其他商品价格或供求的影响,也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假定货币的购买力保持不变。

制度学派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盛行于20世纪的20—30年代,分为早期制度学派和信制度学派。制度学派经济思想的渊源来自德国的历史学派,把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论具体化为对制度演进的分析。提倡社会改良主义,批判传统经济学的“自然秩序”、苦乐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

凡勃伦,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他兴趣广泛,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物学、自然史和考古学等方面。发表著作十余部,代表作为《有闲阶级论》。他指责“有闲阶级”、“既得利益者”和“不在所得者”的寄生性,批评资本主义造成的浪费,责难资本主义企业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承认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经常出现的现象,他同时也反对社会主义,主张社会改良。

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制度分析

1.凡勃伦用制度途向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类生活中的经济制度分为两种类,一是满足物质生活的

生产技术,二是私有财产制度。

2.凡勃伦把“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构成,前者基于“改进技艺”的本

能,后者直接来源于“追求利益”的本能。

3.在生产技术上,在现阶段机器利用的时代,机器工业已在工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引导出与工业

革命直接相关的社会变革。

4.在财产所有权上,现代经济表现的是资本所有权。企业经营通过资本投资,组织和控制商品生产和

流通的全部过程。

5.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现代工业制度能够无限制地扩大商品生产,产生这一矛盾的

根源在于,整个工业系统要求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增进整个社会福利,但这种权力却由企业家掌握。

社会改良政策

1.用“技术人员委员为”代替企业经营统治。

2.凡勃伦根据“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的划分,把资本主义社会化分为两大阶级:物质生产者;

老板、经理、商业推销员等企业家。

3.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技术需要越来越高,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上升。技术人员拥有必要

的技术情报和经验,成为生产中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要素。

4.企业家从事经营,目的是追逐利润;技术人员从事机器的发明、利用,在于扩大生产和促进技术进

步。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相互联系,但每个企业家对技术人员的发展起着限制作用,造成种种社会矛盾和缺陷。

5.凡勃伦设想,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起来,迫使企业家交出他们对企业的处置权。他设想的新制度称为

“技术人员苏维埃”。

评价:

1.凡勃伦对“企业经营”与“机器操作”矛盾的考察,已经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的社会性与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阻碍作用和资产阶级的寄生性。

2.他的社会改良方案,只是生产管理形式的变化,并为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只能成为不切合

实际的空想。

3.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来源。

凯恩斯革命的时代条件

1.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法西斯势力的抬头。

4.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的困境。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

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重要著作是《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著作是摒弃自由放任的基础。

经济学方法论

1.总量分析:凯恩斯关注资源总量为何得不到充分利用,以及怎样才能达到充分就业。考察国民经济

各个总量,如总供给、总需求、总就业量、各种总量的增量,以及各相关总量之间的关系等。

2.短期需求分析:短期,指当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提高后,增加的供给不是依靠增加或改良设备实现,

而是依靠原有设备、增加人工和原材料实现的。凯恩斯经济学排除长期分析方法,只做短期分析,假设社会结构不发生变化,技术条件保持不变。

3.比较静态分析,主要是对从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变化的研究,研究各种变量的变化对均

衡变化的影响。

4.均衡分析:找到经济体最终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经济体实现均衡条件的分析,通过制定各项经济政

策,满足这些条件,以实现经济的均衡。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通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是针对新古典范式的革命,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他明确划分出宏观和微观,并重点研究与国民收入总量有关的宏观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总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2)以有效需求不足原理否定萨伊定律,并建立起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理论的“革命”。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的通常情况是“有效需求不足”。旧派所说的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才是“通论”。

(3)凯恩斯在理论上的革命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的“革命”。凯恩斯指出,资本主义的常态是总需求不足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而自由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无力扭转这一局面。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实行需求管理,才能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实现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建立在他所谓的“有效需求理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的基础之上,中心议题是探求失业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在对失业理解上,传统学说只承认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种失业和充分就业不悖。凯恩斯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第三种失业情况──“非自愿失业”。即一部分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工作,却找不到工作。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所谓有效需求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量。

总需求取决于:(1)收入水平;(2)边际消费倾向;(3)资本边际效率;(4)流动偏好;(5)中央银行政策。在这五个因素中,收入水平和中央银行政策被假设为既定,因此,总需求由其他三个因素,亦即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

经济政策主张

1.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结论

(1)扩大消费支出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要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因此,刺激有效需求就是要刺激消费和刺激投资。政策主张包括以下两点:提高奢侈浪费;实施高额累进税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以提高消费倾向。

(2)刺激私人投资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凯恩斯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于投资方面,而刺激投资的一个办法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国家控制中央银行,可用调整再贴现率或存款法定准备率,或直接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等调节货币供给量。总之,政府调节货币发行可以刺激私人投资。

凯恩斯认为,“有节制”的通货膨胀可以诱发投资的增加。他还提出,低利率政策会使食利阶级慢慢地自然死亡,使其逐渐不能利用资本的稀少性来扩大其压迫力量,这将使资本主义大为改观。

(3)“举债支出”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提出,私人投资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变化多端及资本家情绪极不稳定的影响不能保证充分就业下的

投资,因此,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之责任置于私人手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投资的这个特点,凯恩斯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表示怀疑,他更青睐于财政政策,强调实现“投资社会化”。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通过财政预算调控宏观经济生活的一种政策,其内容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公债、信贷及税收等。凯恩斯主张实行举债支出或赤字性财政政策来弥补有效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不足。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比,凯恩斯经济学的进步之处。

(1)着重研究影响国民经济绝对水平(总产量、就业量、价格总水平)的各种因素,可以加深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2)重视宏观分析,创立了许多宏观经济概念与分析工具,这为具体研究消费、储蓄,投资、就业与国民收入等范畴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计量学方法的运用,将理论分析、统计检验和方案论证,三方面融合为一体,相辅相成,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在现代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货币商品经济关系下,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这比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前进了一大步。

《通论》的主题思想:在摈弃萨伊定律和传统经济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教义后,提出“有效需求”原理,明确承认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经济现实,并把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主张扩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鼓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

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部分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不仅存在短时期的波动,从长期看,也具有明显下降趋势,即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一是由于投资产量的增加,生产设备承受的压力将随之增大,成本提高,预期利润率下降;二是由于随着资产的增多,产出增多,资本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期将会下降,这也是更重要的原因。

流动偏好规律

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总希望保存一定量的、方便实用的现金,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投机活动的需要的心理。

“凯恩斯革命”的理论特点

1.现实性:注意到经济中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因而拒绝了传统西方经济学

中的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假定。

2.注重短期分析,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而不再强调长期分析和资源最优配置问题。

3.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否认相对价格变动在短期内的重要意义。

4.主张经济中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将其分裂的“二分法”。

5.否认经济中存在经常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主张政府对经济加以干预和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意义

凯恩斯的理论的确对20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比较正确的分析。他能够比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更为清醒地正视经济大萧条的现实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

他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的提出,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在极其关键的时刻转变和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他所提出的经济政策主张,至少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凯恩斯革命的现实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凯恩斯找到了有别于社会主义和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拯救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三条道路”。他不仅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而且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此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缺陷

它强调了经济的宏观方面,却忽视了应有的微观基础,从而成为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的主要方面。它

过多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却忽视了对经济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它在特定情况下对经济需求方面给予充分强调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供给因素也是不能被忽略的。这造成了凯恩斯理论在解释经济现实问题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而也引起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对他的较多批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