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分布的_边缘化_特征_以湖南省为例_焦胜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李小玲;吕华鲜
【期刊名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33)1
【摘要】为探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自然和社会要素间的关联性,本文以江苏省50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利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对传统村
落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
表明:1)江苏省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状态;2)传统村落密度分布差异
显著,总体呈“南密北疏”特征;3)传统村落分布随批次变化呈西南-东北方向收缩态势,在西北-东南方向呈一定的扩张趋势,空间分布由西南转向东北方向;4)人口密度、文物保护单位密度、人均GDP、平均坡度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导性因素,且任意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强于单一因素独立作用。
【总页数】8页(P48-55)
【作者】李小玲;吕华鲜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8
【相关文献】
1.山地区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为例
2.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3.传统村落空间分
布下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例4.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太行板块为例5.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传统村落面临衰退甚至消失的窘境。
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本文以阳山村为例,充分挖掘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并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湘南;郴州;阳山村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在乡村,特别是传统村落。
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濒临衰退甚至消失。
传统村落承载着传统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1、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没有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阳山村湘南,泛指湖南南部,主要包括郴州、永州和衡阳。
阳山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陽县正和镇,是具有湘南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
2.1概况阳山村现存明清时期单体建筑60余栋,大部分保存完好,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村落格局完整。
于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2历史1497年(明朝弘历年间),增城(广东增城县)知县何天禄辞官,举家来到骑田岭下的廖家湾,开设书院,聚族而居。
骑田岭古称阳山,因此得名阳山村,于清康乾盛世基本成形,清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2.3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挖掘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
2.3.1村落格局湘南地区的村落选址讲究风水,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即依山面水,收气挡风,前有大片平地,并有流水蜿蜒。
阳山村坐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一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良好环境。
基于SNA的藏族山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探析——以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65-06 收稿日期 2023-06-12摘 要 空间结构是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要素分布的整体表现,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结构层次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研究以甘孜州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以片区内公共空间为解译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指标,从“整体—节点”两个层级,定量分析村民行为需求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整体结构的派系组团模式、功能层次类型、各空间节点的层次特征及相关原因分析。
最后以空间结构满足行为需求为导向,从填补网络空白、完善派系功能以及节点分类优化的角度提出差异化的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关键词 藏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 公共空间 社会网络 空间结构Abstract The spatial structure i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atter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atial elements.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public spatial structure level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the middle road areas of Danba County, Ganzi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area as the interpretation object, combining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faction group mode, functional level type, hierarc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patial node and related reasons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public space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s under the demand of villagers' behavior from two levels of 'whole-node '. Finally, based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to meet the behavioral needs, we propose a differentiated public spa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d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ling the network gap, improving the factional function and node classification optimization.Keywords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 of Tibetan traditional villages, Public space, Social networking, Space structure基于SNA的藏族山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探析——以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Th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ace Structure in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s of Tibetan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NA: Taking the Middle Road Area of Danba County as an Example刘 倩 | Liu Qian 刘弘涛 | Liu Hongtao2020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国家政策推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开启新纪元。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2)12-0137-05 收稿日期 2022-01-16摘 要 空间形态研究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前提,保障空间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是实现传统村落延续与复兴的重要抓手。
因此该文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安顺鲍屯村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结果表明:整体上看,鲍屯村空间结构主次分明,前期屯内以场坝为中心放射状布局,后期屯外沿道路线状生长;从量化结果上看,村落空间整合度和协同度较低,整合度核心位于中轴附近;村落重要空间分布与各指标核心区域相吻合,空间深层结构延续较好,对村落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 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鲍屯村Abstract The study of spatial morphology is the premis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structure of spa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ntinuation and reviv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electi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shun BaoTu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introduc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space synta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rface features and deep structure of village space form,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status quo of the problem,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otun village is distinct. In the early stage, the village is radially arranged with the field dam as the center, and in the later stage, the village grows along the road. From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th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village space are low, and the core of integration degree is located near the central axis. The import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areas of each index, and the deep spatial structure has a good continuity,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villages. Keywords Spatial form,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syntax, Baotun village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以安顺市鲍屯村为例Spatial Morphology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pace Syntax: Taking Baotun Village of Anshun City as an Example龙 彬 | Long Bin 熊梦琦 | Xiong Mengqi 张 菁 | Zhang Jing在自组织下形成的乡村聚落一直以来遵循着有别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是传统农耕社会中组织交往、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数说五批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

数说五批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全国境内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图⽬前,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界定⼯作已尘埃落定,6000多个申报村落中最终有2666个被纳⼊“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详情请浏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
⾄此,全国共有五批共计6819个村落⼊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数量庞⼤的中国传统村落涵盖了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内容价值最丰富的活态农耕⽂明聚落群。
⼀、中国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浙皖、赣湘、云贵及晋南部分地区从数据上看,第五批认定的2666个中国传统村落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治区),除上海、台湾之外,其余地区均有覆盖。
全国境内传统村落省域分布图同样,从全国境内五批6819个传统村落分布及数量来看,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前⼗的省份贵州、云南、湖南、浙江、⼭西、福建、安徽、江西、四川及⼴西也均处于中国东南部、中部、西南部及华北,⽐如,中国东南部的浙江(635),中部的湖南(657),西南部的贵州(724)、云南(714)以及华北的⼭西(545),五省总计有3275个传统村落,占⽐全国总数的48.14%。
数量位居前⼗的省份共有传统村落数量5118个,占⽐全国总数的75.23%。
⼭⽔阻隔促使闭塞区位条件的形成,⼀切⼭⽔⾃然地理环境作为⼀⽅⽔⼟的本底之⾊造就了独特的村落景观风貌,也创造了覆盖其上的独特地域⽂化系统,留下了⼤量的传统村落。
⼭西,古称“三晋”,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腹地,东部蔓延着贯通南北的太⾏⼭脉,省内⼭地偏多,是中华⽂明的发祥地之⼀,被誉为“华夏⽂明的摇篮”;湖南处于长江中游南部,湘江贯通南北形成阻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钱塘江蜿蜒⽽外,这⾥是典型的⼭⽔江南,也是吴越⽂化、江南⽂化的发源地。
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省域分布数量统计图第五批传统村落界定的⼒度及数量要远远⾼于前四批中的任意⼀个批次。
除贵州、云南、四川、河北等少数地区外,其余省份第五批传统村落数量明显⾼于其它批次。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其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入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其特点和价值,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和历史特色,总体呈现出“集中式”、“开敞式”、“有序式”等共同特征。
1. 集中式传统村落多呈现出核心集聚的空间形态,其核心是以庙宇、祠堂、公共广场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民居、店铺等建筑,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聚空间。
这种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又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对村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敞式中国传统村落的开敞式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村落周围的田园风景,主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这种开敞式的空间形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所在。
3. 有序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多以规整、对称、通风和利于采光的原则为基础,建筑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有序式空间形态。
这种有序式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村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 空间布局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规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2. 建筑形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特征。
湘南古民居村落的空间布局研究

湘南古民居村落的空间布局研究作者:张光俊来源:《艺海》2011年第02期湘南古民居主要是指湖南南部地区遗存的古民居村落与古民居建筑,以明、清时期的村落和建筑为主。
湘南古民居建筑留存数量可观,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价值。
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及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湘南古民居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尊崇自然的生态思想,务实、理性的价值观念共同影响了湘南古民居村落空间布局的风格和特征。
一、湘南古民居村落的自然环境湘南地区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潮湿多雨,四季分明。
以山岗丘陵为主,岗多田少,水面狭窄,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以山地为主,西北以岗地、平坦为主。
境内河谷纵横密布,夏季水流量大,是湘江、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湘南地区阳光充足,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适宜农作物生长。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盛产红薯、花生、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品种丰富。
植被茂盛,树木种类繁多,可提供充足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燃料。
山、水、田、地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
二、湘南古民居村落的文化背景湘南地区山高林密,潮湿多雨,古称“瘴气”之地,历朝历代遭贬文人士大夫常有流放至此。
中原地区战事频繁,使得大量汉民南迁,湘南因其天时地利成为接受南迁北方汉民的地区之一,史有“江西填湖广”之说。
谭其骧教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就读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时,作了一篇题为《湖南人由来考》,其文说:“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
湘南又是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要冲之地,在元、明、清三朝,军籍移民也大量迁入湘南。
中原人、江浙人、客家人将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先进的文化带入了落后、闭塞的湘南,同时也把移民和土著人的矛盾、移民和移民之间的矛盾带入了湘南。
在移民文化与土著的盘瓠蛮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湘南文化。
湘南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好神尚祀”的民间宗教信仰,“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观念,“崇耕尚读”的传统务实文化,“聚族而居”封建宗族礼制。
文化视野下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路径探析——以零陵古城为例

文化视野下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路径探析 ——以零陵古城为例发布时间:2021-11-05T08:20:45.488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6月18期作者:唐伟琳[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唐伟琳零陵区委党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数量众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古村落。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最大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零陵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零陵是湖南省首批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
不久前,我们对零陵区9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走访调研。
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零陵区对传统村落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细则文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
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制约,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零陵区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文物修缮不全,没有实现利用的价值。
零陵区传统村落文物古迹众多,但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并不理想。
近年来,建成区内的主要文保单位中,周家大院一、二、三期修缮工程现已完工,环境整治工程和“三防”工程也先后启动,但其整体保护利用工程亟待早谋划、早启动、早利用,早发挥其经济效益。
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也应尽快制作,早日推进。
调研发现,零陵区的传统村落面临着数量锐减、毁坏严重、污染威胁等问题,因为它们大多都集中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地势地形的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
2、文物执法不严,存在安全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第35卷第8期
2016年8月Vol.35,No.8August,2016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
焦胜1,郑志明1,2,徐峰1,李彩林3,李欢3,马伯1
(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410082;2.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成都610041;3.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长沙410011)
摘要:传统村落伴随快速城市化、城进乡退的进程,呈现出“边缘化”分布趋势。以湖南省723个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借助ArcGIS10.0技术平台,选取影响传统村落的农业资源、经济、空间及交通等四类因素,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对湖南省域进行核心—边缘区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传统村落分布进行叠加,结果显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农业资源边缘化、经济边缘化、空间边缘化和交通边缘化特征,并分析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形成机理,提出保护开发建议。关键词:传统村落;分布特征;边缘化;形成机理;湖南省DOI:10.11821/dlyj201608010
1引言传统村落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代表了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方式的农村地区长期形成的聚居状态,也反应了以农业资源为核心要素的资源聚集状态。由于长时期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传统村落自我消亡或向现代村落和小城镇转换,相对而言边远地区传统村落保留数量较多。本文将此现象描述为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边缘化”一词来自弗里德曼(Friedman)的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看作是由中心与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中心区条件优越、效益高处于支配地位,生产要素必然从外围区向中心区转移并在中心区集聚,外围区逐步被边缘化[1]。
学术界目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价值[2-4]、传统村落空间及景观分
析[5-7]、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方法[8-10]、传统村落旅游开发[11-13]、传统村落更新机制[14,15]等研
究,部分学者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对乡村旅游、乡建的村落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16,17],目
前针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其中刘大均等以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提出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较集中的空间分布特征[18]。曹迎
春等以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提出全国传统村落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域显著负相关,绝大多数远离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区域或位于其边缘[19]。佟玉权以646个中国传统村落
为对象,提出全国呈现出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且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20]。在省域层面的研究,李伯华等以湖南省101个传统村
落为对象,指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成湘西、郴州两个高密度区,这些区域为山地地
收稿日期:2016-02-20;修订日期:2016-05-17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FJ3088);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6B01);湖南省住建厅2015年度科学技术项目计划(KY201529)作者简介:焦胜(1973-),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人居环境研究。E-mail:jiaosheng2008@163.com通讯作者:郑志明(1984-),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小城镇和乡村规划研究。E-mail:zhengkui1984829@163.com1525-1534页地理研究35卷形、交通落后[21]。佟玉权等以贵州省292个传统村落为对象,指出贵州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地形起伏高差较大、地貌相对破碎的地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较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上述研究成果均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揭示了传统村落分布的空间边缘化
现象,但多采用地理空间指数来描述,未能进一步从传统村落所在地的经济、农业资源、交通等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呈现的边缘化特征。鉴于此,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技术手段,重点归纳总结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与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叠加分析,揭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表现特征,以期为省域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分区分片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研究区概况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处108°47′E~114°15′E,24°39′N~30°08′N,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土地面积21.18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
2.2%,在各省市区中居第10。2013年全省总人口7147.28万,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湖南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山地、丘陵为主。湘西有武陵山、雪峰山,湘南有南岭山脉,湘东有幕阜、连云、九岭、武功等山,湘北为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m以下。省内除少数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外,其余均为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顺地势由南向北汇入洞庭湖和长江,4条主要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超过100亿m³。2013年湖南省GDP居全国第10位。湖南自古是农业大省,2013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7,稻谷产量居全国第1。2.2数据来源基础数据涉及湖南省723个传统村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公布的湖南省一、二、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91个;二是自2012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调查与认定工作开展以来,湖南省各市州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共计632个村落。根据《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5-2030)》,后者村落拟作为省级传统村落,为保证研究样本数,将该部分村落纳入统计分析。耕地数据来自2013年湖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在ArcGIS中采用最大面积原则栅格化处理,生成湖南省耕地空间分布图。湖南全省地形地貌数据来自于“中国地区SRTM-DEM数据集”,数据分辨率为90m。经济及社会发展数据包括湖南全省各市、县的城市化、人均GDP、人口、公路网密度等,均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2.3边缘化特征界定、影响因素及评价标准2.3.1边缘化特征界定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可将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活动强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等条件优越的地区视为核心区,将条件较差的地区视为边缘区。将传统村落与上述因素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若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核心区则呈现中心聚集特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边缘区则呈现边缘化特征。2.3.2边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传统村落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组织系统,故本文结合影响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流通三大系统的主要因素,以其所在县域为统计单元,进行核心区与边缘区评价。生产系统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生活系统是指满足人们居住、安全、贸易等需求的因素,农耕文明阶段传统村落多为自给自足的内向经济,受外部影响较少,随着经济和交通方式的改变,传统村落外向联系增强,生活系统因素转变为地区GDP、城市化
15268期焦胜等: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水平、三大产业等;流通系统是人们对外沟通、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承载方式,主要包括交通干线、公路密度等因素。2.3.3边缘化特征的评价标准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村落影响因素分布的核心—边缘区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两个层次,3个一级指标为生产系统、生活系统、流通系统,8个二级指标为人均耕地面积、海拔高度、距河道距离、人均GDP、三大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公路密度、交通干线数量。二是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的评价,在影响因素分布的核心—边缘区评价的基础上,以分布在核心区和边缘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占比来确定传统村落分布是否具有边缘化特征。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
2.4研究思路及方法2.4.1研究思路具体研究思路如下:①利用GoogleEarth获取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借助ArcGIS10.0在矢量化的湖南省地图上进行标定,录入各传统村落属性,形成湖南省传统村落数据和空间分布基础图。②收集三大系统影响因素相关信息及数据录入ArcGIS,建立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库。③结合影响因素,以县域为单元,利用统计分析、分布不均衡性分析以及利用ArcGIS中的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重分类、叠置分析中的交集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进行各影响因子的核心区、边缘区评价。④将传统村落分布与影响因素的核心—边缘区评价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揭示传统村落分布的几大边缘化特征。2.4.2主要研究方法(1)核密度估算核密度估算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计算公式为:
f()x=1nh∑i=1nkæèçöø÷x-x
ih(1)
式中:k()称为核函数;h>0,为带宽;(x-x
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
(2)不均衡性分析不均衡指数反映了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均衡程度,根据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形成,其公式为:
S=∑
i=1n
Yi
-50()n+1
100n-50()n+1
(2)
式中:n为区域的个数;Yi为研究对象在整体中所占比率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
表1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的评价标准Tab.1Theevaluationcriteriaofthetraditionalvillagemarginalizationcharacteristics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核心区评价标准边缘区评价标准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评价边缘化具体特征生产系统耕地人均耕地面积(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资源边缘化经济边缘化空间边缘化交通边缘化地形地貌海拔(m)<200≥200传统村落数量大于50%分布在核心区为中心聚集特征,数量大于50%分布在边缘区为边缘化特征,传统村落数量占比越大,特征越明显生活系统GDP各县人均GDP(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比重各县二、三产业占比(%)高于平均值、标准差之和低于平均值、标准差之和城市化率各县城市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河流水系距河道距离(km)<20≥20流通系统公路密度各县公路密度(km/100k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交通干线各县交通干线数量(条)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527